“八坊”名称由来的解读 2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八坊”名称由来的解读 2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10-2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蒙古统治者占据河州后,把河州作为重要的屯戍地之一,他们西征时带来的大批西域各地的工匠和军士留居河州“屯垦牧养”,以后诏令“随处入社与编民等”。现在临夏市八坊的二社(包括上二社和下二社)就是元代“探马赤军”随处入社政策的产物遗留。明代统治者对回族采取怀柔政策,明《河州志》有土门关(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分界)以东有“回回务农”的记载。而且,明朝统一全国后,重视河州这块“东连陇蜀,西控吐蕃”的战略要地,曾实行移民实边政策,迁来大批东部人民,其中有不少回族。所以,回回“自有明以来,日渐繁盛”,据明嘉靖《河州志》记载,此时河州回族人口也只5万人左右。“甘肃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清康熙时河州回族人口已达12万之多。清中叶以后,陕西等地回族多次举行反清斗争,战后避居和强迁至河州者甚多,河州回族人口有了一次非自然的增长。至民国38年(1940年),八坊已有回族人口11481人。至1995年,临夏市回族主要聚居区的八坊、西关、东关街道办事处已有回族40000人。历代穆斯林由于各种因素陆续定居河州八坊,使八坊成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地。

  随着历代穆斯林聚居河州,以穆斯林为载体的伊斯兰教也在河州生根发芽。据传说,早在唐代就有来自阿拉伯十大“上人”在河湟地区活动,有的人殁后葬于临夏八坊。元代,穆斯林开始在河州八坊修建清真寺,如:现在的临夏市南关大寺就建于公元1273年(元至元十年)。明代明廷宽容伊斯兰教,临夏市一些清真寺应运而生,如:老王寺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城角寺、老花寺建于明成化年间,北寺建于明末。

  清代虽然有回族反清起义和被镇压事件,但却是伊斯兰教在河州的大发展时期。首先,经堂教育在河州非常繁盛,产生了许多伊斯兰著名学者;其次,教派和门宦在清代产生于河州。这时,临夏市清真寺、拱北多而集中,密度居全国首位。在教派和门宦产生之前,回族伊斯兰教均属于“格底目”(阿拉伯语“古老”的意思),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派别之中,回族民众用教坊制度组织地方性的宗教和民众生活。综上所述,在回族人口聚居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基础上河州回族聚居区——八坊逐渐形成。

  四、八坊的方位边界及街区布局

  在历史上,八坊就在河州城南部,解放前民国时期临夏(包括八坊)的方位边界及街区布局在一位游历临夏的学者的游记中描述的详细而生动:

  临夏旧为河州府属,县城作长方形,南山与大夏河枕其南,北原峙其北,东西为通兰州和夏河的大道。南山一名小积石山,土质略带红色,与萋萋的青草相映成趣,在日光反照中远望,犹如一幅青绿山水。大夏河河面极宽,秋水发时,顿成洋洋大观。北原一名万顷原,可知面积的广阔,在北门外与城墙作一平行线,高出平原十馀丈,一望无际,与普通高地有别。北门适位于北原之下,因此仅具城门的形式,始终未曾开过城门。东西的二条大路,与城中相贯通,道路平坦,榆柳成阴,较之兰州有过之而无不及。城中市廛整齐,屋宇栉比,所有房舍均为瓦顶,亦较甘肃其它各地为富丽……

  临夏虽然不像夏河那样俨然设有教廷,但是回教徒均住在城外,汉族住在城内,并在县城的南门外,商业最繁盛的地方,别有一小城,名称叫做“古袍罕”,俗称八坊[坊],完全为回教徒区域。因为回教徒善于经商,且能居积,所以资本集中于该地的,不但为临夏的重镇,且亦可算甘肃省区内首屈一指的富庶的地区。他们在天津、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松潘、康定、拉萨均有分庄,经营大宗的贸易……

  以上文字中所提到的临夏市南门外的八坊目前的辖区范围主要是现在的解放路(南门广场——三道桥,长585米,宽34米)以西,新西路(前河沿路—红园新村路,长864米)以东,华寺街(新西路——西关路,长370米)和北大街(西关路——南门广场,长864米)以南,前河沿路(长700余米)以北的一块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区。八坊由外围的两条街(北大街、华寺街)、三条路(解放路、前河沿路、新西路)包围。八坊内部巷道纵横交错,主要有大旮巷(400米)、大南巷(344米)、王寺街(437米)、沙楞巷(260米)、南栅门巷(386米)、华寺街(398米)、石桥巷(560米)、阴山巷(146米)、坝口巷(150米)、小南巷(200米)、北巷(142米)等。具体如图1--2:临夏市地图所示。

  在八坊这块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街巷密布、纵横交错,道道相通,巷巷相连,曲折迂回,真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外地人称八坊的街巷为“迷魂阵”(图1--3:八坊的巷道)。有一位来临夏访亲的外地朋友是这样形容八坊的巷道:“现在我绝对相信临夏的巷道一定和北京的胡同一样复杂神秘,每一条小巷里的景物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巷口的人都是相似的,一边聊天一边看不断地走来走去的外乡人……最终我放弃了自己找回家的打算,去打的。” 

  八坊内部没有高楼大厦,只有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座座的民居院落,以传统的四合院居多,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庄重,也有当代建筑的气魄。在巷道中零星散落着一些便民小商店,医疗诊所或者清真沐浴,最突出的是几乎每条巷道中都有巍峨的清真寺,每座清真寺都有一座风格各异、直插云霄的宣礼楼。八坊内部的街区布局从它形成之后就少有变化,一直存在到现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夏市本地人口不断增长,外地、县、市回族也不断迁入,历史上形成的八坊的地理范围逐渐向周围延伸。现在谈到八坊,应该在所辖范围上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八坊主要指历史上形成的,由外围的两条街(北大街、华寺街)、三条路(解放路、前河沿路、新西路)包围的那块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区。而广义上的八坊指在原有八坊的基础上,向南包括了木场街地区,向西包括了拱北新村地区,向北包括了大、小西管,向东包括了下菜市等地区。广义上的八坊的行政辖区主要指以回族居民为主的八坊、西关、东关街道办事处,还有回汉杂居的红园街道办事处。 

  (完)

  图1—3:八坊的巷道

  图1--2:临夏市地图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