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的商业经济民俗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八坊的商业经济民俗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10-2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一、八坊集市的兴衰历史

  河州(临夏),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接合部,自古是西通青藏和西域,东连中原的交通要冲,是民族之间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旱码头,也是历史上中央王朝控驭西北少数民族的桥头堡。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早在隋唐时就已出现,到了宋代,朝廷鼓励中原与边疆进行贸易活动,并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在河州设立了榷场,市易司专管。此时贸易的主要商品是中原地区的农产品,南部地区的茶叶和民族地区的畜产品。到了明初,原元朝江苏淮南提督学道朱隆、朱芾父子降明后征抚吐蕃,升任都指挥使;河州土司何锁南降明后任陕西都指挥同知;河州卫蒋斌及明天顺年间兵部尚书王竑等这些河州人极力推动河州茶马互市的进行,在西北逐步形成了以河州为中心的民族贸易市场,河州成为中原地区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物资交流的基地。

  临夏市一直是河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明清时期临夏市已经形成早期的小商品交易和农牧产品集散地,集市贸易已初具规模,当时的集市以粮食和畜类贸易为主。据明《河州志》的记载:有大市,即粮货市,贸易至午而散;中市,畜类市也。当时的八坊心脏——南关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的集市。“南关市,客店一十八座,四方商贾居焉”。此外,还有“番厂”设立,由于河州是周边地区中的商品集散地,河州成了各民族往来的站点,而当时的旅店业不发达,少数民族到河州后,往往借民房而居。官府为了使民族之间的贸易秩序化,就在河州城西建立了“番厂”。所以“番厂”是专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来河州贸易所建的居留之地。据载:河州“番厂”周围一百三十八丈,长四十三丈,阔二十六丈。有正厅七间,大门三间,二门三间,厢房二百二十间。这样的“番厂”在当时也是颇具规模,从“番厂”的规模也能反映出河州地区繁荣的集市贸易。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候的“番厂”还是具有官方色彩。

  到明末清初,八坊出现了民间的旅社与商行相结合的经济实体,群众称为“歇家”,“歇家”为何种身份?从字面理解,“歇”有“歇脚”、“歇息”之意,所谓“歇家”者,就是那些在城镇中专为贸易往来的少数民族提供歇息住所的店家之类。藏族牧民和中原居民互称“中家”,含有朋友之谊。“中”,即“招中茶马”之“中”,意为交易。河州的歇家多在城外沙楞一带(现北大街的背后)。清康熙本《河州志》记到:“国(清)朝初,诸番往来,尽居沙楞歇家。”初期的“歇家”设备简陋,只搭置一些帐棚,用以招待进城交易的“中家”。随着市场的发展,贸易的扩大,竞争激烈,于是就兴修房舍、堆房和畜圈,以备牧民居住和堆积畜产品。同时“歇家”在自己居住的院落内设置大厨房,熬茶、做饭,提供给来往的“中家”。然而,八坊“歇家”的活动并没有局限于传统“店家”的本行,而是以此为基础,将自身的活动延伸到了商业贸易领域。那么,“歇家”在民族贸易活动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八坊的“歇家”充当着牧区商人贸易代理人的角色,即牧民来河州做交易,均有自己的“中家”来为之办理,来居住的一切经营贸易活动,都要经过“歇家”介绍或收购其畜产品,然后“歇家”再转卖给外地的商人。其次,“歇家”在货物交易过程中还发挥着牙人的作用,进行评价。

  民国时期,临夏市的集市贸易已经相当活跃。有集市四个,即北大市(今凤林路)为粮货专市;米粮市,旧文庙地,东西铺面共两百间,经营米粮业者50家,民国2年创修;南城根米粮市场,民国4年创修,民国17年被毁;南关市(八坊心脏所在),民国初年,商店24处,过载点6处,旅店6处,典肆4座,客商云集,较城内商贸集市繁盛。在民国时期城外的南关集市较之城内的集市繁华,这种繁华景象在沙俄上校曼纳兴清末考察河州日记中记载如下:

  一九0八年三月二十一日

  河州的汉城构筑,从陡直的黄土城墙内壁算起,到城的另一边约为一渥斯特,以大夏河北为界。古老坍塌的城墙用黄土和砖构成,约六英寻高。城墙之内房舍无多,既看不到古老的寺庙,也看不到什么起眼的建筑物。但城内一大段主要街道还不失为熙来攘往,不过铺面都不大,外观也不怎么样。城南和城西南方为回族聚居区所围绕。这里生意相当兴隆,市面也很繁荣。集市上摊子一个挨着一个,货物就摆在桌子上、盘子里,或干脆就摆在林地上铺着的布上。棍子绑起来的白布凉棚,几乎挡住了骑马人的路,不过马到处总有人伸手帮忙,把它们往边上移一移。我注意到,这里戴那种典型的白号帽、黑号帽的回族人,几乎和当地汉人一样多。到处可见穿黄袈裟、黑袈裟的喇嘛教僧人走动。 

  解放前,虽然八坊的集市也红火过,但民国十七年,也就是“火烧八坊”事件中八坊的集市被毁。解放后,经过三年的恢复时期,临夏市集市贸易得到了发展。1951年在南关的南边三道桥口设了皮毛市场,随后又相继设立了木材交易市场、土特产品交易市场等多处农贸市场。1958年,这些市场被关闭。1979年,恢复和新建了河滩关、东校场两处农贸市场,此后,这两个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临夏市的主要集市。尤其是南关以南的河滩关集市,到1985年由原来的13亩扩大到近60亩,并建成货棚140间,主要经营木材、皮毛、羊毛等货物为主。目前临夏有一个牛羊交易市场叫八坊活畜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活畜交易市场,大到什么程度?旺季每天有200辆康明斯车的牛羊活畜在那儿交易,年交易额近10亿元,而且整车整车的通过传统的交易方式,由经纪人,当地称“牙行”(我们现在所称的经纪人)介绍转运到中东部地区。临夏每年交易的牛羊活畜有300万头(只)左右,青藏高原的牛、羊集散到这儿,比临夏本地牛、羊的产量大两倍。

  目前,临夏的河滩关集贸市场中还是以皮毛为主要经营项目。河滩关集贸市场中的一个旅社,名为永海旅社,它的上层建筑为住人的旅馆,而下层则放置羊皮和羊毛。像永海旅社一样主要用于经营皮毛的地方在临夏河滩关集贸市场有几十家。永海旅社让我看到了临夏历史上存在过的“番厂”和“歇家”的影子,而不同的是,那时侯“番厂”和“歇家”的客人可能更多的是附近的牧民,而现在居住在永海旅社的主要是临夏附近的东乡、广河、和政以及较远的平凉、张家川等地的穆斯林商人。他们在这里收集来自藏区(甘南、拉卜楞寺、青海等地)以及河西走廊(张掖、武威等地)的皮毛。一位皮毛客谈到:“我们临夏是个中转站,一般河西走廊的皮子到了临夏,兰州的皮子也来到临夏,因为兰州没有大型的皮毛市场,这些皮毛在临夏集中后,再从临夏流向全国各地。”

  人们说,“临夏是外来货物的储藏库”,临夏不是货物流的最后归宿地。在临夏大量从事藏区与内地商业贸易的回族商人,他们(大多都是)实实在在的中间(中介)商。这种状况现在是如此,历史上也是如此。以边地藏区输出的第一大宗货物——羊毛的情况为例。清朝中晚期,临夏回族商人在藏区收购羊毛,带动起当地的羊毛购销交易的活跃,一批专营羊毛的回族中间商应运而生。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