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的商业经济民俗2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八坊的商业经济民俗2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10-2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清末开始,驻天津的英、美、德等国洋行相继派买办(经纪人)来临夏设庄收购羊毛并组织外运,更刺激了当地的羊毛商贸的发展。当时,主要的回族羊毛中间商有“同兴店”、“昌新店”、“天兴魁”等商号。至民国9年(1920年),外国洋行被迫撤回,当地的回族羊毛中间商便自购自运。这一时期,适逢羊毛价格持续上涨,临夏出现了更多的回族羊毛中间商,如“复兴隆号”、“王盛会号”、“隆顺祥号”、“步云祥号”、“福顺祥号”等等,这些商号各自拥有资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其中“同兴店”商号经理成为百万富翁。在拉卜楞地区,据载“营此业者回商占十之八”,基本上垄断了当地的羊毛贸易。当时,回族羊毛中间商从拉卜楞大量收购羊毛以后,通常先用牲畜驮运到黄河边,然后把羊毛装入牛皮袋内,联成大皮筏子,雇用当地的专业筏子客,从黄河上游兰州经水运运到内蒙古包头,再由火车运到天津出口。在整个羊毛购销外运过程中,回族羊毛中间商人占据主宰地位。这些商号经营羊毛的生意,一直到1937年(民国16年)日本侵略中国,天津等地港口沦陷后,趋于停顿。在生意兴隆的十几年中,这些商号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获利甚巨。其中,“步云祥号”经理马子升,成为百万富翁,他曾购置临夏城西郊土地约200石,修建大花园;八坊祁寺修建时,他捐助银币10000元;1933——1936年之间,他带着妻儿侍女及阿訇去麦加朝觐两次。(1) 

  二、袖筒里的买卖

  在临夏的集市贸易中,商贩交易中的谈价格一般会捏手方式进行,俗话也叫“袖筒里的买卖”。所谓捏手议价,即买卖双方各出一手相握(类似现在的握手),上遮小皮子或衣襟,以捏手指表示千、百、十、个等数,这种手势还价表示的具体数字是:伸拇指表示一;伸无名指与小指表示二;伸小指、无名指与中指表示三;伸小指、无名指、中指与食指表示四;五指全伸表示五;伸小指与拇指表示六;拇指、食指与中指捏在一起表示七;伸拇指与食指表示八;伸出食指作钩状表示九;出一拳表示十。例如讨价还价时,买者首先在袖口内伸出五指,接着再伸出拇指与食指,表示要价五十八元。旁观者,只能听到双方口中“这数、这数”的声音,却听不到讨价还价的具体价格。这种议价方式看似繁琐,实际却有它的科学性和好处。其一是不影响其他人的经营,其二也防止了生意快谈妥之际,第三者突然插入,影响买方或卖方的利益。

  在兔子皮的交易过程中,两位交易人就商品的价格进行“捏手”,为了秘密,其中一人就随手拿一张皮子盖在正在捏的手上,只见兔子皮下,两只手捏来捏去,当一方捏出去价格时,另一双方摇起了头,说明价格没有谈拢,接着摇头的一方再给一个价,如果同意双方欣然一笑,买卖成了,如果不同意,那就很自然结束双方的搭价。这一幕外人看起来显的很神秘的过程,对交易人来说很顺畅,彼此心领神会。

  三、集市中的牙行

  八坊集贸市场中还有一种小的商业中介人——“牙客”(经纪人),牙客们主要为外地来的牛马贩子或者皮毛商人充当中间人,这些牙客熟悉商业情形,他们的职能是周旋买卖双方,使交易得到成功。

  由于发达的集市贸易,临夏的牙行存在较早,而且牙行生意也兴隆。这从文献中记载的“牙税”(是向牙行征收的税)中可以看出,“清康熙四十四年,河州年收牙税33.62两。道光三年至咸丰三年(1832-1852年),有牙帖(牙行所领凭证称为“牙帖”。持帖经营的牙人不许跨市集、跨品种经营)33张,每张课税不一,年收牙税48.15两。民国三年,《甘肃省牙帖章程》实行,导河县(现临夏)牙帖捐银,分长短期两种,长期20年,捐银80元;短期一年,捐银6元。另有牙帖年税分上、中、下三种,上等12元,中等8元,下等4元。时城关牲畜交易牙行4人,民国14年有牙行19人。”(2)

  过去充当牙行的人,衣袖一长一短,以便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时,不让外人知道。牙行活动在集市中,随时观察着市场的动向。在牲畜交易集市,当他发现有人牵着牲口入市后,便主动迎上来,问道:“乡亲,你来了啦。你今天拉的牲口想卖个啥价呢?我给你帮忙,找个合适的(买)主。”卖主同意后,牙行便仔细相牲口。他们都有相牲口的丰富经验,掌握不少相牛相马的谚语。例如:“牛五岁生六牙,六岁生边牙,七摇八不动,九岁如钉钉,十岁裂开缝,十二岁后牙提升”。“耳朵插花,不聋便瞎(牲口耳朵前后错开摇摆,耳朵和眼睛有毛病)”“两眼暴红筋,不咬便抵人。”等等。牙行当着卖主的面,指出牲口的缺点,要求降低售价,此后,他们用“捏手”的方式讨价还价。牙行接着找到买主后,赞扬牲口的优点,又用“捏手”来商议价钱。成交时,卖主给经纪人一笔佣金。

  四、大买卖要等哩、尕买卖要吼哩——八坊的坐商和行商

  (一)、坐商(大买卖)等买卖

  “凡是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均称坐商。”(3)临夏是个小城镇,所以在八坊的范围内云集着各色店铺,有百货店、米粮店、小吃店、药店、民族用品店等等。目前在八坊区域内,最能代表八坊商贸特色的就属北大街商贸一条街了。在这条200多米的街道上阿文壁挂毯、仿古地毯、礼拜毯、仿古彩陶、保安腰刀,藏族的珊瑚、玛瑙、项链、唐卡,东乡的刺绣、临夏葫芦艺术品、各民族服饰等等,应有尽有。这是一条集穆斯林商贸文化及其它民族文化精华于一体的一条商业街,它也体现了八坊人不仅是临夏四周城乡各民族商品的流通者,更是汉藏贸易的中介者。

  八坊有句俗语称“大买卖要等哩、尕买卖要吼哩”,而北大街的坐商们就是在等生意上门。他们有的在攒头闲聊,有的聚众下棋,这些经营着民族用品、贵重古玩的坐商门前一般顾客稀少,店面门庭显的比较冷清,但一旦上门的顾客基本上是“实”(真心实意)买主,而且每一笔交易资金都不菲。所以,北大街的这些“大买卖人”是坐着等生意的人。

  在八坊,回族商人在谈价钱时,曾普遍使用某种商业隐语。这些约定俗成的交易语言,为他们交流信息、保守秘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有些隐语至今仍在使用。例如,将“一元”读作“要块”,“两元”读作“兰块”,以下依次为:三元——斜块,四元——茶块,五元——外块,六元——闹块,七元——草块,八元——考块,九元——玩块,十元——要七。十一元读作“要要”,一百——要百、一千——要千、一万——要万,美元——头发、黄金——灾害,银圆——坨子。对于这些隐语的语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根据调查,河州方言里并没有这些词汇,而且这些词汇也不是来自藏语。这种隐语主要使用在有外人的场合中。一位北大街的坐商谈到这种隐语的历史时说:“这个话(么)早了,原来在八坊人的卖菜水(蔬菜)的人中用的多,后来公家的政策紧的很,买卖不叫做,我们八坊人不做买卖是没吃头(没吃的),我们就偷偷的做,这个时候这种话用的多,阿早(现在)政策开放了,科技也发达了,尕娃们(孩子们)电脑一压时,价格就出来了,不想让人家(别人)知道时,发个短信就成了,阿早,这种话慢慢地不用了。”

  八坊的坐商商铺清朝以来,都喜取字号来扩大影响,发展经贸。商号都有匾额,一般为地方文化人所书写,但现在留存的极少,多数商号已湮灭无存了。以下所列的一些在八坊存在过的商号名称,是根据文献或口碑整理,(4)从中也可窥视出历史上河州的商贸繁荣景象:

  医药堂:安泰堂(1877年由马巴一在八坊西巷开办)、福生堂(清光绪末年由回族陈思开设)、育生堂(1921年由回族古世忠在八坊奶子桥开业)、永善堂(1929年由回族穆永善在北大街开业)、中和堂(1931年由回族古世贤在南关开业)、德记堂(1939年由回族马舜五在南门瓮城开业)、大夏药房(民国时期在八坊石桥巷口开业)等等。

  工业商号:义信马、义顺昌、福信马,专营铜器业;俊发楼、彦发楼等均为银器业;福泰昌为铁器业商号(1894年回族工匠回玉昌和肖某在八坊南关谢家巷兴办);临夏民生火柴厂(由回族马辅臣于1946年创办)。

  羊毛商号:“复兴隆号”、“王盛会号”、“隆顺祥号”、“步云祥号”、“福顺祥号”、“同兴店”、“昌新店”、“天兴魁”等等。

  洋行商号:洋行主要经营羊毛和土畜产品。主要有新太兴洋行、高林洋行、聚利洋行等。

  专营藏区生意的字号:同心马(经理牟来福)、同兴盛(经理马福林)、义信马(经理马五子)、世兴锡(经理马乐天)、德兴元(经理马云清)、公兴元(经理马仁轩)、天顺祥(经理马蛮巴)。

  现代商号匾:“民族商场”,在临夏市南门广场,其匾额为行书,书者佚名;“友谊商场”,其匾额由郭凤祥书。

  目前八坊的坐商经营网络已经从本地延伸到省内外的许多地区,北京、无津、上海、广州、云南、四川、青海,西藏都有八坊人进行商贸活动。在这些地方,临夏的个体坐商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陕某就是活跃在西藏拉萨的一位八坊坐商,他谈到:“我在拉萨主要做地毯生意,有一个铺面,主要经营藏毯(藏毯比中原人用的毯子毛粗一些,花纹也不一样)、挂毯(花纹主要是布达拉宫)。我们卖的毯子的加工厂主要在山东、甘肃平凉地区、定西会宁和临夏本地。我在1998年开始在西藏做藏毯生意,刚开始和一个联手(合伙人)一起做,联手也是八坊人,做了四五年以后,经营不好,两人分开,然后各开各的店了。之后,我又在拉萨的八角街开了个澡堂子,生意也不错,自从青藏线开通以后,我的生意就更好了,交通方便了,游客多了,我的生意也就好了。”

  (二)、行商

  “行商是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可以说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行商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资金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如历史上往来于大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骆驼队等;另一类则是小本经营,挑担背筐,走乡串巷的货郎小贩。”(5)在八坊,这两种形式的行商都有。

  1、“浪迹天涯”的行商——八坊的脚户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唐蕃大道的开辟,还有河州曾是茶马贸易所在地之一,再加上河州人善经营的特点,河州到明代已经成了周边皮毛、茶叶的集散地,清代更是贸易繁盛。《河州采访事迹》(即《(宣统)河州续志》)一书说:清代河州一带“商则汉民贸易不出乡关,回民负贩远及新疆、川、陕”。过去河州的行商,是建立在中国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贩运性商业。其贩运形式,以陆上运输为主,以水上运输为辅。陆上,多采用骆驼、马、骡、驴来驮运或马车、牛车、人力车等拉运,还有担挑、肩扛的;水上,主要采用水船或牛皮筏子或羊皮筏子运输。而陆上以赶牲口当“脚户”,搞长短途贩运是河州存在过的最主要行商形式之一。

  “脚户”是对马、骡、驴大牲畜驮运商品的人的称呼。河州的脚户主要分布在八坊的西边郊区的西川一带。在河州脚户中,掌柜的通常都是拥有一些资本的商人,其驮队运输的货物大多是自购、自运、自销。一般的脚户因自己的运畜少、资本少甚或没有资本,多充当运脚,帮掌柜的驮运货物,赚取工钱或运费。另有一些掌柜的专门召集同乡的零星驮骡,组成临时的驮队,为各大商号驮运货物。所以,“脚户们出门,一般随机组成驮队集体远行。一来相互沟通信息,保证共同盈利;二来相互有个照应,确保安全;三来相互鼓励,排解旅途寂寞之苦。”(6)河州回族脚户驮队营运的货物,最初是食盐、粮食、糖、茶叶、油、棉花、丝绸、土布、药材、牛羊及兽皮、农具和生活必需品等,其中又以盐、糖、粮、茶、油、布匹、药材、皮毛和农具为主。从脚户运输的距离而言,他们远可达西宁、兰州、成都、汉中、三原、武都、拉卜楞等地;近则往返于县乡之间。河州的一首花儿——《脚户令》,其内容是:“霸地草要吃白砂糖,哥吆骡子去洛阳。霸地草要吃落花生,哥吆骡了走山东。霸地草要吃自贡盐,哥吆骡子下四川。霸地草要吃乌龟肉,哥吆骡子奔福州。霸地草要喝新疆葡萄酒,哥吆骡子闯西口。”从上面的这首花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脚户所运的货物和所去的地域。学者严梦春对河州的脚户这种行商的运输习俗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河州驮队的组织结构由掌柜的、揽头和脚户这样三种成分组成。”掌柜的“是驮队中每个驮帮的统领,也是每帮骡子(有时也包括马、驴等运畜)的所有者。他们集运输与贸易于一身,也被称为行商。一个驮队往往是临时搭帮而成的,其中每个驮帮都有自己的“掌柜的”。“掌柜的”负责货物交易时的定价,还负责处理旅途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揽头”是从各驮帮的脚户中推举出来的赶骡能手,往往有较深的资历,机智、勇敢,深孚众望。其具体职责是率领头帮骡子行进,同时还负责指挥整个驮队。“脚户”(这里所说的是狭义上的脚户)是驮队中的普通劳力,在驮队中主要负责骡子的喂养、使用和照看,还要处理途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

  [注释]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编撰、临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内部资料)1999(21)。

  2、临夏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临夏市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357)。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6)。

  4、赵忠:河湟随笔[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43—50)。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65)。

  6、严梦春:甘肃河州脚户运输习俗的调查与研究[J],甘肃民族研究2004(1)。

  (二·未完待续)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