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几年朝觐热的冷思考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朝觐程序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对近几年朝觐热的冷思考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8-11-1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到圣地麦加朝觐是每一个穆斯林一生中梦寐以求的最大的愿望。人们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尽了最大的努力。历史上,我国穆斯林通常通过两条道路去麦加完成这一功课:一条是陆路;另一条是海路。仅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要经过千辛万苦。步行、骑马越过千山万水,乘船经历无数惊涛骇浪,经过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功课回来。有的甚至因疾病或种种原因客死他乡,一去不能复返。

        因此,哈志廖廖无几,少得稀罕。现在,感谢真主,经济发展了,科技进步了,交通方便了,去朝觐的人越来越多。这几年,全世界每年都有几百万人去麦加朝觐。试想,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万穆斯林一下子云集在一座不太大的城市,那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景象啊!除了真主的命令,有谁能够把这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讲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肤色、社会地位不同的人,在规定的十几天里集中到一起,来完成共同的使命呢?难道朝觐这一重大活动不正体现着全世界穆斯林的大团结、大统一吗?任何有理智的人都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那么,全世界的穆斯林对朝觐为什么这样重视呢?因为朝觐是伊斯兰的“五项功课”之一,真主在《古兰》第三章第97节中命令他的仆人说:“凡能旅行到天房的人,都有为真主而朝觐天房的义务。”这就告诉人们,凡有能力的人,一生至少去麦加朝觐一次是主命。穆圣预许说:凡圆满完成朝觐功课,并受到真主的接纳者,他一生所有的罪过都被一笔勾销、统统饶恕,他〔她〕纯洁无暇,如同初生的缨儿。”另一个吸引穆斯林去朝觐的原因是麦加有古代先知伊布拉欣为建造克尔白而留下的遗迹,有他为子孙后代向真主祈祷站立的地方,有他的妻子为生存寻找水源而奔跑过的两座小山,以及培养出伟大的最后的先知穆圣,而且至今仍然滋润着全世界穆斯林心田的渗渗泉,等等,正因为这样,麦加成了全世界穆斯林向往的地方。

        近几年,随着政策的开放,我国特别是西北穆斯林朝觐者越来越多,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人。出于对哈志的尊重,人们去时欢送,来时欢迎,成群结队,盛况空前。但是,如果我们对近几年出现的朝觐热进行一番冷静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喜中有忧,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问题,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足够经济条件的人,七拼八凑,勉强朝觐

      这些年来,很多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经营,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经济富裕了。于是拿富裕的钱去完成朝觐这一主命义务,这顺理成章,理所应当。可是也有一部分人,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朝觐归来,成了哈志,既完成了主命功课,又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于是怦然心动,跃跃欲试,自己也很想成为一名哈志,可是,力不从心,没有富裕的钱,或者富裕的钱有一些,但不够,于是便向亲戚朋友变相地摊派。于是儿子、女婿一千几千不等,弟兄姑舅、关系好的朋友几百至上千不一。名为赠送,实际是在凑钱。请同胞们仔细地考虑—下,这样的做法对吗?教法明确规定:“朝觐不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它只是有足够经济条件者的义务”。你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变相地向亲戚朋友摊派,把负担压在别人的身上,这符合教法吗?这符合伊斯兰的精神吗?

      还有一部分人,他的富裕的钱虽然够他朝觐,但是他没有按教法规定留够家人一年的生活费,朝觐回来以后,尽管人们夹道欢迎,陆续探望,热闹了一阵子。可是没过几天,便一贫如洗,老婆孩子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于是,不是向别人伸手借钱,便是赚哈拉目的钱,重新堕入罪恶的泥坑。这样的朝觐是得到的多呢?还是失去的多?是善功多呢?还是罪恶多?真主原本是仁慈的主,宽厚的主,他予人方便,不予人烦难。可是我们却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到头来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还有一种人天课〔则卡提)没有出够,帐也没有还清,对主的罕戈(责任),对人的罕戈,都没有兑现,却为了获得哈志的桂冠,急于朝觐,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不但无功反而有过。

      二、有足够经济条件者拖延朝觐

      与第一种情况相反的是,有一种人他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可是他不珍惜时间,不珍惜生命,总是以儿女还没有成家,厂子还没有办成功,自己还很年轻,心事尚未了却为理由,拖延良机,耽误时间,等儿女成家了,厂子办成了,种种心事了却了,自己却成残废了,或老糊涂了,或一夜之间破产了,没钱了,或无常了,留下终身的遗憾。因此,我们说,对朝觐热的冷思考,并不是对朝觐这一神圣的功修泼冷水,而是纠正偏差,走出误区,走上正轨。让更多有条件的同胞,去完成这一主命义务。

      三、存在着过多的欢送和欢迎活动以及过重的人情负担

      伊斯俩目是一个中正的务实的宗教。可是我们的一部分同胞却在朝觐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本来,在“者麻提”的人,或者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去遥远的麦加朝觐时,适当地欢送一下,欢迎一下,人之常情,理所应当。可是,现在的问题是,做得有点过分。欢送的时候,一个人后面跟着一大帮人,不光亲朋好友,而且本“者麻提”的人,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不光送到县城,而且还送到西宁、兰州等省会城市,有的还想坐飞机送到北京。这一路上的车费、吃住费统统由哈志报销,无形中给朝觐者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同时也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欢迎的时候也同样。迎送的时候,忙的人碍于情面,不能不去,闲的人因为车费、吃住费统统报销,也乐于凑热闹,就当是免费旅游一次,还有一些人,为讲排场,摆阔气,动员一切可能动员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搞来最豪华的大车、小车,你用“桑塔那”,我用“奥迪”,纯洁的迎送哈志活动,变成了庸俗的汽车展览会。

      至于迎送哈志过程中,过重的人情负担是众所周知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亲朋好友,本“者麻提”的人给准备朝觐者给钱以外,接受赠援的哈志回来时,还要根据所给钱的多少,关系的亲疏,回赠礼物。因此,一个前去朝觐的人,一路上所要考虑的不光是如何完成各项功课,为此应记住哪些杜瓦,哪些仪式,以免出差错,而且还要细心地考虑好给哪些人应该买哪些礼物,以免遗漏或忘记致使亲朋关系恶化。沉重的人情负担,不是弄得朝觐的人,慌慌张张,匆匆忙忙,丢三拉四,就是回来时行李超重,不让上飞机,与乘务员争吵,延缓归程。一旦平安回来,本可以轻松一下,休息几天,谁想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今天3桌客,明天5桌客,后天又10桌,七菜八盘,手抓,火锅弄得全家人精疲力竭,哈志本人也应接不暇。而且,给来客的礼物,区别对待,论功行赏,给钱多者,给大礼物,给钱少者,给小礼物。有人欢喜,有人怨恨。请问:这样的做法对教门、对民族有什么好处?这是哪条教法规定的?是教还是俗?答案是清楚的:是俗不是教。大众应该尊重哈志,而不应该崇拜哈志;应该学哈志,而不应该吃哈志。

      四、有些朝觐归来的人,不以身作则,所作所为与“哈志”这一尊贵的称号不相称

      应当看到大多数哈志,乜提虔诚,行为端庄,以身作则,是名符其实的哈志。但也会看到,有一些哈志,光凭自己有钱就戴上了哈志的桂冠,他在去朝觐之前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重视学习教门知识,不注意深化自己的信仰,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稀里糊涂地去,稀里糊涂地来,面对朝觐,无动于衷,心灵和肉体没有得到应有的洗礼,思想和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升华,只图形式,不重视内容。回来以后,人们对他的称呼变了,但他本人的行为却没有多少变化。照样说谎,照样挑拨是非,照样卖酒,照样放高利贷,照样做非法的事情,谈不上什么“太格瓦”,一张白纸上又添了许多黑点点。

      还有一种人,走了另一个极端,虽然乜提虔诚,圆满完成朝觐功课后,对自己的“阿麦力”非常抓紧,个人遵守很好。但是,对穆斯林大众的事情漠不关心,光顾念经,祈祷,礼拜,封斋,对穆斯林大众的疾苦,不问不闻,对同胞之间的纷争,闭目塞听,看不见,听不见,不说自己没有责任心、同情心,还说自己不愿意参与“是非”,过着出家人一样的生活。试想,这样的哈志,除了对他自己以外,对穆斯林大众有什么好处?如果人人都这样,谁来担负起“命人行善,止人干歹”的责任。

      五、有些去朝觐的人个人素质和修养很差

      这些人中,有的不顾社会公德,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随地乱扔垃圾。有的不遵守交通秩序,不爱护公共设施,扒栏杆,砸玻璃,抢座位,弄得旅馆服务员,火车、飞机工作人员都很讨厌。按说,哈志是受人尊敬的人,是学习了穆圣品德的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这样自己不尊重自己,自己糟踏自己。这怨谁呢?不怨别人只能怪自己素质太差。因为我们的部分哈志修养太差,有些候机室不让我们进去,我们理应享受的权利也享受不到。还有一些啥志,回来时大量买东西,用塑料桶大量地提“渗渗泉水”以致行李物品严重超重,违反航班的有关规定,影响飞机按时起飞,影响他人安全。

      还有的哈志,自私自利,在朝觐途中,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对老弱病残,根本不管,对同胞失去了起码的爱心和同情心。哈志中的个别阿林,对有些对朝觐仪式不太熟悉的人,不肯教授不肯带领,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肯耐心地解答,只顾自己,没有尽到一个阿訇、伊麻目应尽的责任。

      六、个别人不分轻重缓急,一味注意个人的副功,反复朝觐,而置左邻右舍,亲戚骨肉的饥寒温饱于不顾

      一个有条件的人,在一生中朝觐一次是主命,第二、第三、第四次等则是副功〔特图瓦)。我们主张,一个有条件的人,应该积极地完成朝觐这一主命义务。我们也不反对钱财富裕的人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朝觐。我们只是想请那些反复朝觐的人好好地想一想,大多数中国穆斯林尤其是西北穆斯林还并不富裕,不少人还相当贫穷,没吃没喝,四处讨要。在这些人当中,有的是你的远亲,有的是你的近邻,至少都是你的穆斯林同胞。《古兰》教导我们说:“凡是穆民都是兄弟”,《圣训》提醒我们,穆民之间应相亲相爱,如同一个人,如果一个身上某处有伤,便导致浑身痛疼,发烧而睡不着觉。那么,当我们中钱财特别富裕的人,看到自己的穆民兄弟吃不饱肚子而遭受痛苦时,是不是应为此而感到痛苦呢?是不是先给这些人给足自己的天课〔则卡提)?如果给足了,是不是再施散一些“索得格”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然后才考虑自己的副功——第二、第三、第四次朝觐呢?一个人朝觐四次〔第一次除外),大概要花10万块钱,与其花10万块钱进行副功,不如救济那些在饥饿中挣扎的穷人,印沙安拉,后者的塞瓦布会更大一些,社会效益会更好一些。

      最后,我们愿我们的哈志越来越多,愿我们的哈志的素质越来越高。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