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的八坊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清洁的八坊

来源: 时间:2008-11-2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一、人人“带水”
  八坊人生活中时刻注意“带水”(有大净)。从出生三日之内,“带水”的阿訇在婴儿的耳边吹经、起经名,虔诚的八坊人“带水”(有大净)礼拜,每逢人生大事必须虔诚举意洗大净(“换水”),这是做事的前提。在离家前,“换水”出远门。所以,在八坊人家中,不论是富裕还是贫苦,每家基本上都有固定洗浴的地方,叫水房、水堂子、阿卜代斯(波斯语:小净的意思)间等,名称不一,但都指同一个地方,即“换水”(洗大净)或洗小净的地方。八坊家庭中的水堂子一般建在大门的附近,远离正房,而且和厕所也是分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八坊人在八坊的大街小巷中修建了密集的“清真淋浴”。在八坊“清真淋浴”不同于一般的澡堂子或者现在流行的洗浴城,它意味着这里有穆斯林“换水”所必需的设备和条件。一般经营的“清真淋浴”设有女士清真淋浴和男士清真淋浴,内部必须是淋浴式的小隔间,一个房间只能洗一个人,内部必备汤瓶和塑料拖鞋,如毛巾、肥皂等可以自备,也可以使用“清真淋浴”内配备的。在这样一个简单、舒适环境中的“换水”费用,只有区区2元到3元。
  二、“换水”(净礼)(al-Tahārah)和吊桶
  在八坊大净(Ghusl)也叫“吾斯里”(阿拉伯语),洗大净也称“换水”。“换水”(洗大净)不能等同于洗澡,因为洗大净有洗的章法和规范,不能洗“浑水”(没有规则,乱洗一气)。除了虔诚举意之外,水一定要是活水,要流动,不能在固定的容器里反复地洗。所以,“清真淋浴”中没有浴缸,只有淋浴。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洗大净:性交、泄精、梦遗、妇女来月经、分娩等。有时候洗过大净以后,虽然没出现以上情况,但如超过一定天数和主麻日,须重新洗大净。
  大净的洗法是,先按程序洗小净,接着依次洗头、洗两耳、洗脖子、漱口、呛鼻、洗脸、洗两肘,然后用吊罐或喷头开始冲洗。冲洗从上至下分三截洗。第一,先洗肚脐以上其顺序是先洗右肩右臂,后洗左肩左臂,先前胸,后背心。第二,洗肚脐以下,膝盖以上,先洗右臀后洗左臀。第三,膝盖至足。先洗右小腿,后洗左小腿,先右脚,后左脚。洗右脚时,从小趾开始,洗左脚时从大脚趾开始。洗完脚用干净毛巾擦全身。回族洗大净的特点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讲究顺序,不乱洗,以免洗净的地方溅上脏水。同时,要求各个部位都要洗到,如遗忘少洗了一个部位还要从头开始洗。在八坊,扎了耳朵眼的妇女在洗大小净时,都要注意要让水进入耳朵眼,以免水进不到耳朵上的小洞,大小净不成立。
  由于八坊人生活中经常“换水”的需要,现代促生出了许多的“清真淋浴”,一些家庭也安装、使用着冷热水自行调节的淋浴设备。而在过去,吊桶是八坊家庭中必备的“换水”用品。“吊罐”其实就是一个桶,由木材质或各种金属制成,传统的使用方法是通过铁钩、绳子将吊桶固定挂在水堂子中,以手能摸到塞子为准。桶底有一个眼儿,不用时把眼儿堵住。用的时候,拔去塞子,清水即从头流至周身。
  三、小净(Wudū')和汤瓶
  在八坊,小净通常被称为洗“阿卜代斯”(波斯语)。洗小净主要是人在大小便和下气、呕吐、出血昏迷、休克,两手接触了肮脏的东西等情况下洗的。在洗小净的过程中,汤瓶是最主要的用品。做礼拜,必须要带大小净,所以,汤瓶成为有虔诚伊斯兰信仰的八坊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洗小净的程序如下:洗两手至腕部;洗三次,也叫“净下”,净下时,须用右手拿汤瓶,左手洗之,从前到后,洗净为止。净下之后,因手接触了两便,还须打上肥皂,再洗手和腕;漱口。用左手拿汤瓶倒水,右手掬水入口,仰面灌喉之后吐出,连续三次。有些人漱口前用牙刷先刷牙。总之,通过漱口、刮舌,使口腔内达到清洁;呛鼻,左手拿汤瓶倒水,右手掬水吸入鼻腔再喷出,连续三次,以呛净鼻涕为宜;洗脸。从前额发际处至下颌,两边至双耳,从上到下,连续三次;洗两手至两肘。先用左手掬水洗右手和肘,再用右手掬水洗左手和肘;抹头、抹耳、抹颈。右手拿汤瓶倒水,左手掬水后给右手倒一部分,然后两手从前额发际处抹到脑后,随将两手心从头两旁抹至前额,再把大拇指放于耳外,两食指放在耳内,从上抹下,最后用两手背从脖颈后抹向前;洗脚至两踝骨。洗右脚时,从小趾开始,依次洗到大拇趾。洗左脚时,从大拇趾开始,依次洗到小趾,最后洗遍全足。洗完脚再把手冲一下,最后口含一点汤瓶壶里的余水,喷出即完。
  在八坊,汤瓶是每个家庭的生活必备品。在没有现代卫浴设施的时代,汤瓶是八坊人传统的盥洗用具,除礼拜用汤瓶净身外,日常用来洗手洗脸。即使社会步入到现代,汤瓶也是八坊人离不开的生活用品。这种大肚小嘴的水瓶使用起来既卫生又方便。过去八坊汤瓶一般是黄铜、锡铁或者是类似黄铜颜色的陶器制成,在制作过程中还饰以花纹或阿拉伯文字,既可以表示为穆斯林用品,又可以表现艺术美。现在除了传统的金属汤瓶外,在八坊人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塑料原料的汤瓶,这种新型原料多模仿传统的黄铜颜色,而且多在汤瓶的肚子上铸有“临夏”字样(表示临夏生产的)。“汤瓶在回族艺人制作中不断探索和揣摩,发现利用仿生学原理和曲线、弧度、平面等不同的结合,如汤瓶的壶嘴就是仿生了丹顶鹤的前半身,壶腹利用了球体、圆台(圆锥)等给人的视觉美感,壶把便于人们手提,壶盖设计成球面形,这些都反映出了回族的美学观”①。该汤瓶是过去八坊人生活中使用的阿拉伯式汤瓶,特点是肚大嘴短,给人以憨厚的感觉。而波斯式汤瓶体瘦嘴长,给人感觉娟秀的感觉,但不论那种样式的汤瓶,从总体上都是比例和谐、美观的。
  “回回家中三件宝,盖碗汤瓶白号帽”、“没有吃喝都能行,没有汤瓶可不行”是典型的回族谚语。由此可见,汤瓶在回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汤瓶不仅是八坊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全国各地回族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八坊和其它地区(尤其是杂居地区的回族)汤瓶在用途上是有区别的。其它地区(尤其是杂居地区的回族)的汤瓶不仅是穆斯林生活用品,而且也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特别是后来演变成了具有标志意义的汤瓶牌。汤瓶牌是指旧时穆斯林出售食品的标志之一,一般为木制或铜制汤瓶式样的牌子,刻有“清真古教”、“清真回回”、“西域回回”等汉字,大多附有醒目的阿拉伯文,主要图案为穆斯林洗涤、沐浴时使用的汤瓶。凡是有回族居住的地方,他们在饭馆、食品店、小吃等等地方,总是高挂一个汤瓶牌,以示“清真”之意,汤瓶牌不仅使不识字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所接受,而且被其它民族所认可,就是初到异地的穆斯林,看到汤瓶牌,即可消除疑虑,坦然放心地食用。而八坊地区的汤瓶仅仅是穆斯林生活用品,没有文化符号功能。这可能与八坊回族相对高度聚居有关,在过去八坊和同区域的汉族在居住、生活等方面泾渭分明,即使居住在同一区域,他们之间可以从言语、穿着等各方面进行区分,所以,汤瓶的文化符号功能就没没有产生出来。
  四、一尘不染和有条不紊的家居环境
  人们要吃喝拉撒,所以人们的居家格局也是按照人的生活需要进行安排的。八坊人一般居住四合院,正规的四合院有会客的正房、休息的耳房、小辈的偏房、做饭的厨房以及门口的“茅坑”(厕所)和水堂子。不管家庭的贫富,八坊人的家庭居室和庭院都称得上一尘不染和有条不紊。家中的妇女,尤其是儿媳妇和大了的姑娘都是打扫家庭卫生的主要人员。
  关于八坊人的家庭卫生,一位八坊老人回忆:“我们家子女多,我是尕奶尕(父母最小的孩子),我小的时候,嫂子都已经进门了,家里的打扫都是嫂子的事。晤会(那时候)不管早上起来家里干净不干净,嫂子都要在‘班达’(晨礼)后开始收拾家,先要收拾炕,被子叠好,还要叠出个模样来,再把炕上的杂杂(zha zha,意思是垃圾)扫下来。收拾好炕后,就扫堂屋,先在堂屋的地上洒上花花的水(防止尘土飞扬),晾一会,就用小笤帚(只能蹲着扫,也叫蹲帚)扫出去,扫完堂屋,接着收拾庭院,扫院子才‘吃夹’(困难),每一个石头窟窿都要掏到(许多八坊人喜欢在庭院的走道铺上河床中打磨的很光滑的鹅卵石),扫完院子后,长杂杂(垃圾)放到炕洞中,土就倒到茅坑里。晤会(过去)也没有像现在的塑料纸呀这些垃圾,也没有拖把,扫干净就成了。
  扫完后,才开始擦,擦的时候,要把家里的旮旮旯旯都要擦到,晤会(过去)我们家里用的黄铜的家什多,比如:铜的汤瓶、火壶、厨房烧馍的锅,嫂子把黄铜的家什擦的亮着闪着哩,打扫完以后,嫂子才给家里的人做早饭。反正打扫卫生的时候,也不能沙浪古爷像的(指比较缓慢)慢慢地来,早上老汉们还要吃早饭哩,嫂子们打扫要快还要干净哩。”
  八坊人一般在早上就把卫生打扫干净,中午或下午如果家里太乱,就会随时简单收拾,一般晚上就不进行打扫了。有些人还比较忌讳晚上扫地或收拾家里。
  除了平常每日的打扫外,八坊人在节日前,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前都要进行大扫除。大扫除中,首先把家具拉出来或者盖起来,把房上积累的尘土扫下来,其次是擦窗户,过去没有玻璃的情况下,就要把糊窗户的纸换成新的,还要洗被褥等。通过这样彻底的大扫除,以洁净的面貌和心情来迎接节日的来临。
  现在八坊人的家中都普遍使用自来水,过去人们用的都是井里的水。所以井的使用和维护也是“清洁八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八坊井挖的越深越好,井水不容易干,井一般用石头箍起来,这样井就不容易塌方,井口一般有井台,井台上放置有提水的桶,井台下面也备有倒水的大桶,井都有盖子。由于井是八坊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所以,每隔一两年家家户户都会把井再重新收拾一下,往深里挖,把箍的井体进行修补,把井台也进行修葺。在八坊的老规矩中,对从井中提水的讲究特别多。最讲究的就是从井中拉水的人必须带“大水”(大净),大家庭中一般有一两个固定拉水的人,要么是儿媳妇,要么是姑娘,带“大水”的时候就把井水拉足,把井边的大桶注满,这样,就是在没带“大水”的时候,也能有水用了。八坊中忌讳跨过井口,在井台上放置不洁的物品。
  八坊人家庭院的清洁不仅需要对居室和庭院的打扫,更需要对厕所的处理,对厕所的处理主要体现在对厕所粪便的处理。当社会步入了21世纪后,八坊地区的大部分庭院式人家的茅坑也大部分得到了改造,城市的下水系统也连接到了这片古老的社区,这里的茅坑成为了水冲式的现代化厕所。而在城市的下水系统未通到八坊之前,八坊茅坑粪便的处理则是经历了不断变化的方式。不管方式怎么变化,在八坊处理茅坑粪便的人基本上来源于周边西川(八坊西部)、北塬(八坊北面的塬上)、十里铺(八坊南面郊区)等地的农民。在化肥还没有出现的年代,周边农民的庄稼主要上农家肥,所以,八坊的茅坑中的“产物”也是农民农家肥的主要原料。一位八坊老人谈了八坊处理茅坑的形式的有趣变化:“在晤会(过去),八坊人把挖茅坑的叫‘填坑的’,这些‘填坑的’的人是西川、北塬里的庄稼人,晤故们(他们)尕驴车驾上,车上拉上土,一般晤故们(他们)还拉上些‘填炕的’(麦草),挖粪的家里送的,作为报酬。后来‘填炕的’成了‘守坑的’,晤个(那个)时候主要是农村集体的生活,乡里的人在八坊的巷道两头简单地修个尕房子,农村生产队派人住下,专门守坑,主要还是不让别的人把八坊人的茅坑挖走。晤个(那个)时候,八坊人的粪成了稀缺货了。这些‘守坑的’和巷道里的人的关系也很好,青物(当季的农产品,如:小麦、大豆)下来时,晤故们给脾气投(朋友)的人送些着去,八坊人也把折子(国家供应品)上的煤等生活用品送一些。后来,庄稼人们用开化肥了,八坊里的粪没人拉了,庄稼人来挖粪,每一车还要给挖粪的人几块钱,城市里也有专门挖粪挣钱的,挖粪的人也不拉来土了,八坊人自己找土,冬天还好办,人们用煤灰来填茅坑,夏天填茅坑的土没有的话,整个巷道都臭着哩。阿早(现在)好了,也没有挖茅坑的,也不用找填茅坑的土,直接用水一冲,又方便又干净。”
  八坊人厕所的处理方式不仅仅是卫生的问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程。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