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妹子送哥》
“尕妹子送哥” 主要流传在阜康、吉木萨尔县一带。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回族民间歌舞,一般在婚礼或其他喜庆的日子里演出。
歌舞由一男一女(男扮女装)表演。通常回族女子是不允许在分开场合进行演唱或舞蹈的,节目中如有女角均由男子来扮演。舞者自演自唱,没有伴奏。表演者都是当地有名的“唱家子”,是应邀参加或自愿前来助兴的艺人。歌舞的大意是:阿哥要出远门了,尕妹子送了一程又一程,仍然依依不舍。歌词大多以物喻情,通俗易懂,表现了回族青年男女真诚而又储蓄的恋情。
新疆地区的回族与当地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中相互学习、交流,形成了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舞蹈,如摇头耸肩、耸肩拧头挤眼、打响指、单双或双手抚胸行鞠躬礼等。新疆的许多回族民间艺人还经常参加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不仅会唱维吾尔民歌,还会跳维吾尔舞蹈。潜移默化的影响,反映了回族舞蹈中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某些变化和丰富,也增加了热烈豪放的气质。
该舞由女角主跳。男角的动作简练,主要是给女角伴唱,并根据唱词内容做即兴表演,与观众交流。
《莲花落》
“莲花落”,当地回民多称“落莲花”,是回族民间歌舞中舞跳性较强的表演节目。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昌吉市、吉木萨尔县、米泉县等回族聚居区颇为流行,而以米泉县长山子乡、昌吉市榆树沟乡尤甚,是深受回族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之一。
回族的民间歌舞多在远离宗教中心的边远山村活动,其承传形式,只能是艺人们一代代地口传身授。回族老艺人韩生元,祖籍青海,本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生于新疆呼图壁县,七岁成为孤儿,被一个善唱河州(今甘肃临夏)“花儿”的马姓老人收留,他所表演的莲花落即由马老人处传承而来。另一位回族艺人马成英,祖籍甘肃临洮,是三代相传的花儿世家,他所掌握的莲花落也由其祖辈传承而来。而《莲花落》的曲调与流传在甘肃临夏等地的宴席曲《十绣》十分相似,很显然,《莲花落》曲调是由《十绣》发展演变而来。
《八字大开头》
“八字大开头”,回族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阜康等县市的回族聚居区。多在喜庆之日于室内表演。因该舞上场、退场均迈八字步,又放在喜庆活动的开始表演,故得此名。
八字大开头的表演热烈欢快、滑稽诙谐,放在喜庆活动的开头,可起到调动众人欢快情绪的作用,并含有祝愿凡事都有一个如意开端之意,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
八字大开头是回族艺人赵德仓(生于1940年)的家传,他曾听祖辈讲,该舞最早由“小红拳”演变而来。回族男子普遍尚武,故在男子所表演的民间舞蹈中,融入武术动作技巧,或将武术套路、招式稍加变化运用到民间舞蹈中的现象是较普遍的。
《八大光棍》
“八大光棍”普流传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阜康等县市的回族聚居区,现已不多见。
据回族老艺人马占吉讲,该舞原流传于青海化隆一带,后随回族移民传入新疆,距今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舞蹈由早年结伙外出谋生的男子在劳动间隙,或夜晚群体就宿时的自娱自乐形式发展而来。因其情感表达的直露,从不在男女老少聚集的婚宴等场合表演。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表演场合不再受任何限制,舞蹈也由侧重自娱发展为侧重表演。
八大光棍的舞蹈结构形式相对稳定,多由八名中青年男子(其中四人扮女)表演。动作整齐划一,构图简练,节奏明快,情感质朴、坦露,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表现了青年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狩猎舞》
“狩猎舞”流传于米泉、阜康县一带。据回族老艺人韩生元(1921年生)、马为良(1925年生)介绍,在少年时期就看到过父辈们表演狩猎舞。而他们的祖辈都是清乾隆年间从甘肃、青海一带迁至新疆屯田的,此舞也随之传来。据此可知,该舞在新疆流传了已有二百余年。
口 弦
宁夏山区的回族妇女喜欢口弦,这是一种衔在嘴边弹奏的小乐器,有竹制和铁制两种。竹制的有3寸长,扯线弹奏。铁制的约一寸半长,以手拨勾簧,中间的勾簧里外颤动,用口腔作共鸣箱并利用口腔变化调节声的变化,形成音阶。姑娘们用这种简单小巧的乐器,传情达意、弹唱歌谣,丰富文化生活。
《天山北坡踏歌人》
舞蹈《天山北坡踏歌人》,大型回族音乐舞蹈《天山北坡踏歌人》,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采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民族特色的的回族音乐舞蹈形式,艺术地展现了昌吉人民在新世纪的火红年代,狠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争当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排头兵的豪迈气魄和“富则思源”、“富则思进”的精神风貌。
《回回女,踏足汉》
一出独特的回族舞蹈,通过恣意纵横、刚劲潇洒的舞步,表现了生活在盐亭县大兴回族自治乡的青年男女欢乐、豪迈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