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回族与宣德炉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艺术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明代回族与宣德炉

来源: 时间:2008-11-2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明代回族的制铜和制瓷工艺,民族特色更浓,如宣德炉制出的铜器在中国铜器中最为著名和珍贵。宣德炉,又称宣炉,宣德年间(1426-1435)以铜所铸鼎彝炉鬲的统称。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有天方斩卤砂、紫石、风磨铜以及金、银等33种金属的合金,所以经过几百年,铜多的部位经氧化后产生锈色,而其中的黄金不易氧化。制出的铜器上,常以阿拉伯文为饰,当代宣德炉收藏市场中也以有阿拉伯文为贵。显然,能提供这些原料及装饰纹样者,非回回人莫属。通过东西亚文化的交流,回汉等族工匠的高超技艺,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高贵朴素的装饰,标致丰腴的炉身,身经百炼的姿态,恰倒好处的足耳,正规考究的款字。这些使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


明代宣德年间制刻有铜香炉,现收藏于宁夏博物馆

        宣德炉选料之精,可谓历代铜品之最,在当时就十分珍贵。但由于各种原因,宣德炉真品传世数量极少,包括国内的一些收藏大家,可能一生都难以上手一件真正的宣德炉,真正的宣德炉十分罕见,也是天价。

       

        据记载,宣德炉是由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100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初宣宗又御旨补铸一批,共历时五个月,到十一月中旬先后两批鼎彝便已铸制完成,宣宗非常满意,除对有关铸制的官员封赏外,宣宗在十二月一日又敕令补铸,件数大增竟在万件之上,到宣德四年才造完成。若除去乐器,兵器等外其真正算是“宣炉”鼎彝者则应在1万8千件。当年宣德炉除御用外也分赐给了诸王及臣下还有各地著名寺院,分布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德炉不但佚散了,甚至被大批销毁(据传是李自成军队进京的不长一段时间里,拿去炼铜了),时至今日真宣德炉竟成为遇不可求的珍品。

      

     【明史】卷三百九载:「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

        宣德三年所铸的宣炉,大部分存放在北京的宫中、府邸及附近庙宇之中;经此浩劫后,「百无一存,存者亦多损缺」。

        一九四二年,缺乏资源的日本占领军,利用日本宪兵队的威势,迫使北京居民「将家中所有铜制品(铜烛台、铜香炉、铜门环、铜锁等)一律缴出奉献,不得藏私」,以供日军制造弹药。(王向辰《剖解宣德炉》)

  明代时期,还有与宣德炉用料工艺雷同的制品

        铜顶是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增建的一座宣礼楼顶尖的建筑装饰物,这件铜顶的品质和铸造技术都很精密。铜体呈黑绿黄混合色,昔称“鲇鱼青”。铜质为铅、锡、铁、银、铜及其它金属、矿料的合金铜铸制。若用轻手快速磨擦铜体的表面略有嗡嗡的响声,所以又称“响铜”或称“风摩铜”。

         铜顶约重一百多斤,底部环围“倒瓣垂莲”图案花边。顶体上部在四个方位各开一个(直径2?5厘米)的圆形通气小孔。铜顶全高80厘米,最大腰围190厘米。现铜顶以汉白玉石座托放。石座高42厘米,直径70厘米。中间束腰镌刻花边图案。这个石座众人推考纷纭:有人说石座与铜顶是原配物,因它的大小、高矮、图案、重量都较合适。又有人说石座与铜顶不是原配物,因将它放在楼顶较为笨重。一般的铜顶座有琉璃的或灰砖叠层,饰以砖雕,使顶和座与建筑衔接,作以顶盖建筑营造结构和装饰的处理。铜顶内部空膛,在膛壁上凸铸款识:“成化丙午年造”六个字。“成化丙午”为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距今有515年的历史了,确是一件珍贵的古文物。据工程师们谈:铜顶膛内曾装有稻草、锯末、麻丝、垩粉、砂石等物。古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起到调湿、调温、通气、防震、防裂等作用,可以保护铜顶,延长使用寿命。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