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回族教育研究述略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学者讲坛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建国以来回族教育研究述略

来源:《回族研究》 时间:2008-12-0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回族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它对发扬回族优良历史传统,推动回族社会发展进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四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回族研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艺术、建筑各个领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均有明显的进步。不过,相比之下,对回族教育的研究还较为薄弱。白寿彝教授在1991年说过:“回族教育,相对地说是落后的。解放以来,回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比起先进的地区,仍然是赶不上脚步,甚至于距离甚远,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培养各方面人才。回族要振兴,要在民族大家庭中有所贡献,回族教育事业是否能振兴,关系到民族发展的前途,也关系到祖国发展的前途,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任务。”(《中国回族教育史论集》序,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因此,加强对回族教育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有限的资料条件,试图对建国以来的回族教育研究作一概述,以供参考。

      一、回族教育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对回族教育的研究,大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界限。据不完全统计,散见于报刊的文章在1979年前约为20余篇,1980年至1992年约为120余篇,后者为前者的6倍。1987年8月31日至9月5日在宁夏银川市召开了宁夏回族教育研讨会,会议邀请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天津、云南等9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家教委、国家民委的有关同志共78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和调查报告41篇。这次会议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回族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回族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1990年10月8日至1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全国回族史讨论会,着重讨论了中国回族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其规模在回族史上前所未有。在此次讨论会上主要谈了如下一些重要间题:

      (一)关于回族教育的内容、形成及其发展历程。与会代表们认为,回族教育是指培养回族人才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回族教育,泛指一切增进回族知识、技能、体质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回族教育,则单指学校教育,即通过学校对回族学生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便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的活动,基本上可分为宗教教育和普通教育。

      (二)经堂教育在回族教育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许多代表认为,经堂教育在回族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现阶段,经堂教育对于回族来说,既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问题,也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自我凝聚方式,必须与普通教育分开。有些地方存在宗教教育影响普通教育的倾向,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服从于民族发展的最高利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结合。

      (三)近现代回族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前后各地回民开始兴办新式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回民(清真)中、小学校,标志着回族的民族教育开始由经堂教育的单一型向以回民普通教育为主兼有宗教教育的多元型转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时期回族教育的特点是:(1)办学方式及其课程设置均脱离了经堂教育模式;(2)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集资办学;(3)回族女子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新式学校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回族中有识之士的辛勤努力;另一方面离不开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

      (四)当前回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意见。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回族教育空前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发展不平衡;(2)回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都低于全社会的水准;(3)不少回族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落后;(4)部分回族群众对普通教育仍存在不正确认识,教育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弃学经商倾向较重。对此,代表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意见:

      〔1〕增强教育意识。〔2〕重视发展回族的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和回族聚居地方的女子教育。〔3〕注意协调回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宗教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4〕围绕发展回族经济办教育。〔5〕号召社会办学、群众办学。〔6〕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回族教育相应采取倾斜政策。

      这次会议结束后,由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国内专门研究回族教育史的带一本论文集——《中国回族教育史论集》,书中荟集了会议上收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论文资料近30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国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和文史馆出版的文史资料中有一部分回族教育资料可为研究参考。

      (五)报刊论文资料。此类资料日见增多,涉及回族教育的各个方面。

      三、研究领域的扩大与深入

      1980年前对回族教育的研究仅限于各地回民教育动态的报道。1980年后才出现了研究的大好势头。回族教育研究的领域主要反映在下述两个方面:

      (一)回族经堂教育。这是中国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穆斯林社会以普及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为目的的教育制度。其教学活动在清真寺北厢房(俗称“经堂”)进行,故名。这方面的论文有冯增烈《明清时期陕西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张秉铎《中国穆斯林的宗教教育》、沙秋真《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和《浅谈我国回族经堂教育课本》、于广增《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及其基础课初探》和《“中阿初婚”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史上的地位》、纳国昌《经堂教育的历史记载》。以上一系列文章对中国回族经堂教育的兴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及其历史作用作了介绍和评述。经堂教育除教学生朗读《古兰经》,还学习书法、语法、历史、算学和诗词等,对成人的教育则是通过讲授“圣训”以使之学习为人接物之道。这种教育的结果,除了给中国引进较早的两种外语即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以外,主要的还对培养回族人民的道德、情操、伦理意识和维系回族社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且也为以后的回族普通教育奠定了基础。《经学系传谱》((清)赵灿著、杨永昌、马继祖标注)是一本记述明朝和清朝前期我国回族、撒拉族中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和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及其社会活动的唯一著作。该书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庞大谦著《埃及九年》,则是记述了我国回族学生于20世纪30至40年代赴埃及留学生活的宝贵资料,书中还记述了民国时期一些地区经堂教育的情况。另外还有散见于报刊上发表的各地经堂教育介绍。

      (二)新式回民教育。辛亥革命前后新式回民教育的兴起不仅是中国回族教育史,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回族是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民族,当近代变革教育的思潮涌进回族社会以后不久,江苏镇江的回族先进知识分子童腙便在全国回族中率先于当地创办了新式教育的“穆原学堂”。并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回族教育由此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新式回民学校的兴办经历了艰难发展的历程,它对于回族社会的普及基础教育、培养人才起过重要作用。这方面的论述文章数量较多,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

      1.回民学校校史介绍。如志程《回忆成达师范》、艾宜栽《成达师范简介》、马汝邻《记兰州西北中学》、桂希禹《云南私立明德学校简史》、王友三《归绥市回部学校沿革》等。

      2.回族社团与回民教育。如留东清真教育会编的《醒回篇》为我们研究近代回族教育思想提供了宝贵资料。此外,还有孔祥录、喇秉德《青海回教教育促进会概述》、朱光明《浅谈临夏回民教育促进会在临夏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作用》等。

      3.对各地回族教育历史的回顾和探讨。如马淑云《新疆回族教育初探》、刘景华《青海回族教育述略》、李荣昆《关于近代云南的回族教育问题》、刘振国等《宁夏回族教育初探》、答振益(湖北回族教育概述》、沙允中《吉林回族教育迷略》、高占福《民国时期甘肃回族教育》、李燕青《抗日战争时期甘肃回族教育及其历史地位》,马通《甘肃回族教育问题浅析》、玛纳《近代东北地区新式回族教育初探》、彭年《近百年北京回族穆斯林教育概况》、马祥《包头回族文化教育概况》、撒文康《浅谈威宁的回民教育》等。这些文章通过从本地区的回族教育的历史回顾向我们阐述了回族教育的兴起、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和深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形势下,我国的回族教育有了全新的发展。

      4.回族教育人物的介绍。如沙文美《回族教育家沙国珍先生》、马绍文《张禹川与固原回民教育》、马全仁《马松事阿訇与成达师范》、马汝邻《王静斋与陇东师范阿文专修班》、伍贻业《回族教育家——伍仲文》等。

      5.对回族教育史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80年代以来,在回族教育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进步是对其进行总体上系统的研究。如已故著名回族学者马汝邻先生于1982年写的《回族教育历史的回顾与前瞻》一文提出,从历史上看回民的两种教育可分为下述几种情况:(1)早期的回回人的宗教教育;(2)元代上层回回人的世俗教育;(3)元代广大回回人民的世俗教育;(4)明代回回人的世俗教育;(5)明末清初的宗教教育;(6)民国以后改良的宗教教育;(7)清末至民国的回民世俗教育;(8)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回民教育及沦陷区广大回民知识分子的向后方转移;(9)解放后到拨乱反正前的回民教育并针对当时回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学前教育、加强普通教育、加强师范及中专、加强高等教育、解决经费问题、动员回民社会力量办学劝学和加强党的领导七项综合治理对策。

      王永亮在《从经堂教育到新式回民教育》和《论回族教育的发展和历史作用》中提出:回族教育可分为四个时期:(1)元代至明中叶为回族教育的萌芽时期,以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特征,仍以简单的早期宗教教育为手段保持了固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其影响为培养了一大批回回人才,为回回人传播和发展阿拉伯、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与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及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加速了回回人在语言方面的汉语化过程。(2)明中叶到清末为经堂教育时期,以经堂教育为其主要形式,其作用为对回族以伊斯兰教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起了一定的巩固作用,促进了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促进了回族民族特征的最终形成,特别是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3)清末到解放前夕为新式回民教育时期,它促进了回族群众社会观念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其次是宗教观念,对待民族、国家态度的变化,为回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提供了文化理论基础,提高回回民族的文化素质,打破了旧经堂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冲击了抱残守旧的经堂教育,为解放后回族教育的发展铺平了道路。(4)建国后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回民教育。

      冯增烈在《回族教育的历程及当前改进的意见》一文中把回族教育史分为三个阶段:回族的先民时期至明末清初为第一阶段,鸦片战争以来至建国前夕为第二阶段,新中国以来为第三阶段。

      袁澍在《回族教育特点刍议》一文中对回族教育的特点概括为7点:(1)它是外来伊斯兰教育传统与中国教育方式(封建社会中主要是汉族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的产物;(2)它是一种少数民族教育,除具有我国教育发展的一般发展规律,还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特殊规律性;(3)它具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宗教教育与民族教育的交叉并存,直至本世纪初才逐步形成完整意义的民族教育;(4)经堂教育在回族教育中居有重要地位,是早期的回族教育,对现代回族教育的形成有特殊的意义,迄今在某些回族聚居地方仍是有影响的民族教育形式;(5)回族教育属于中华民族普通文化教育体系;(6)回族新式学校教育同一般普通学校教育之间仍存在某种文化上的差异;(7)各地回族教育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朱桂同在《浅谈回族传统的家庭教育》一文中归纳了回族家庭教育的四个特点:(1)回族的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紧密结合,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伊斯兰学者。(2)回族家庭教育和政治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培养了耿直坚强、敢于斗争,具有开拓精神的民族性格。(3)回族家庭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培养汉阿兼通的人才。(4)回族家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了具有各种技术专长,特种技艺和工商业的技术人才。

      四、对社会主义时期发展回民教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教育空前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间题,还有些困难。如何进一步加强回族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四化事业的需要,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探索的课题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伊斯兰教与回族教育的关系。李松茂在《伊斯兰教和回民教育》一文中从经堂教育和伊斯兰教,新式回民教育和伊斯兰教,当今的回民教育和伊斯兰教三个阶段做了探讨,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看法:(1)经不可不念,但念经的人不可太多;(2)坚持教育和宗教的分离;(3)注重民族特点和民族团结,如开斋节、古尔邦节放假;完全尊重回民饮食方面的风风俗习惯;配各适量的回民干部和教师,特别是女教师。田丰云在《浅谈教育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一文中提出民族地区在普及基础教育,发展民族教育中应正确处理宗教影响问题,为此,要正确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1982年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干涉学校教育问题的意见》;民族、宗教、工、青、妇等部门和人民团体都要把处理教育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当做重要工作来抓;各级各类学校要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方面的文章还有了宏的《试探宗教与民族教育》。

      (二)加快回族聚居地区民族教育的步伐。这是80年代以来回族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这方面的文章有:王美逢《浅谈振兴回族教育》和《试论回族教育》,闪一昌《试论发展宁夏回族教育认识上的十个问题》,周卫执笔的《原地区教育主要问题及对策》,马维螈《宁夏民族教育的几个问题》,张同基执笔的《对我区民族教育几个问题的再认识》,马清贵《对发展宁夏回族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丁国勇、王永亮《关于宁夏南部山区民族教育的几个问题》。甘肃、青海、新疆、陕西也对回族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如马通《甘肃回族教育问题浅析》,罗碧玲《甘肃省回族教育刍议》,《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陈化育《对西宁城东区回族教育之思考》,马福寿《昌吉回族自治州回族教育发展之断想》,宋伟《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教育现状与对策》,周卫等《宁夏回族聚居六乡小学五年巩固率调查》(此报告1990年在全国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中被国家教委授予一等奖),识玖《西安市莲湖区回族教育事业的现状分析》等。这些文章从各回族聚居地区民族教育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各地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运用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教育;有些是经实地考察、调矾从经济发展、计划生育、办学形式、教育思想、师资培养、宗教与家庭、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根据本地区民族教育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与建议。

      怎样发展回族教育?王美逢提出:(1)树立回族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2)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回族教育的特点。(3)积极发展回族寄宿制学校。(4)重视、加强和发展回族职业技术教育。(5)发挥宗教上层人士的作用,处理好宗教与教育的关系。他还认为必须正确的处理好普及与提高、数量与质量、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女生与男生比例等关系,促使回族教育健康发展。

      (三)对回族学生心理特征。文化素质等现状的研究。如马效融《对临夏地区回族中学生一些心理特征探析》,张同基《一个特殊的童心世界——对部分回族中小学生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韩恩荣《固原地区回族中小学理想、道德认识和宗教信仰的调查》,文获奖等《关于试用16PF调查回族、汉族部分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报告》,陶远岑等《甘南地区藏、回、土、汉各族大学生个性特征比较研究》,郭迪拜《宁夏回族初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调查及建议》,喇敏学《临夏市回族中学生心理特征成因浅析》等。以上文章从不同角度探索研究回族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分析回族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回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回族学生心理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索迅速发展回族教育的途径,从各类分析中,使我们看到了提高回族人口素质的希望,坚定了我们抓好民族教育的信心。

      (四)发展回族职业技术教育。如李燕青《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民族经济的战略措施》,吴天《回族教育亟待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宋文立、郭国志《职业技术教育在河南回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五)加强回族女子教育。如马维螈《回族女子教育浅析》,马忠《谈谈青海回族女子教育》,周卫等《女童读书何其难?》,丁“国勇《回族女子教育的兴办与发展》,由宁夏教科所牵头,贵州、青海、甘肃协作研究的《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已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计划重点课题。回族女子教育研究的开展,是发展回族教育的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回族女子的入学率、巩固率低,导致回族妇女文化素质低,且回族妇女受完中等教育的人数少,这一切妨碍了回族社会地位的提高,成为发展回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严重障碍。通过研究探索从历史上、环境上找原因,去认真研究过去未能正视的回族妇女的特点,尽可能地为她们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她们开辟走向社会的途径。

      在回族史各领域的研究中,回族教育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离开写一部回族教育史的要求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尚待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历史系)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