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圣传记)第一章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史料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穆圣传记)第一章

来源: 时间:2009-01-0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译者序

赞颂归于真主,愿他赐福最高贵的使者,众圣之领袖——穆罕默德,并赐福他的弟子及所有的追随者。

穆圣的历史在所有天启宗教的使者中是记载最齐全,最完善的,从他的先祖到后裔,从他的社会往来到日常活动,从他的喜恕哀乐到一言一行,都被详细地记载在圣训和历史书籍里。也就是说,穆圣的生平(从出生到归真的详细活动)清晰明了,事无至细,均有据可查,即使敌视伊斯兰的人对此也是无可否认的。

穆圣作为我们教门的一个重要基础,其生平历史对我们来说当然非常重要,他的生平,就是伊斯兰传播与发展的历史,他的生活中的每一事件都与伊斯兰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西方研究伊斯兰的东方学家,特别重视研究穆圣的生平,由此,我们也会认识到,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研究其领导人的生平,从某种程度上说,领导人的历史折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

很明显,圣训不同于穆圣传记,尽管它记载了大量的有关穆圣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和细节,而穆圣传记的撰写离不开圣训。 “斯来”(穆圣传记)后来成为伊斯兰学科中的一个专门形式,证明了穆斯林对穆圣历史的重视。穆斯林学者对这一学科的重视,始于倭玛亚王朝,最早从事穆圣历史记载的是圣训学家和法学家欧鲁图·祖贝尔,之后更多的学者加入了这一行列,而其中最著名的是穆罕默德·伊斯哈格,尽管他撰写的圣传不是全面的圣传,但由于其资料的可靠,一直为以后包括瓦给迪和托伯勒在内的学者所引用。而第一部全面记载穆圣生平的书应该是《伊本·赫沙姆》,那是在伊历二世纪,之后,关于穆圣生平的书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最长的有十来卷之多,早期的圣传大都是以长篇为主,圣传单行本的出现非常晚。阿拉伯人写史缺乏严谨和简练。著名的阿拉伯通史是《托伯勒历史》和《始与终》,这两套书都在十卷本以上,这和司马迁《史记》的精练迥然不同。阿拉伯人的人物传记也是这一风格,让人看的厌倦,还没找到想要找的东西。对人物生卒年代记载不详,也是人物传记的一大缺陷,很多人物要么只有生年记载,要么只有卒年记载。让人遗憾的是,圣传作家没有避免掉这一缺陷,尽管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想要找的东西,但这些书往往缺乏吸引我们读下去的魅力。《伊本·赫沙姆》可以说是圣传中的权威作品了,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但如果以我们的阅读要求去看的话,它也不是一套让人十分满意的书,书中引用的大量诗歌无疑阻碍着读者的兴趣,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诗歌的价值,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说,研究阿拉伯历史的人物传记,诗歌是第一手资料,阿拉伯人历来有用诗歌记载历史的传统。

从圣传的风格来看,有的以年代为纲的,这是大多数圣传所遵循的,有着重叙事的,有着重议论的,有着重引述的,有的偏重于综述,有的偏重于精细的分类。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对穆圣的深沉的爱,和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

如何把穆圣丰富的一生描述给现代读者,成为阿拉伯圣传作家,更确切地说是穆斯林圣传作家开始重视的一大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如何适应现代读者的问题,现代生活的快速节奏化使读者对大部头的书籍望而生畏,于是,他们开始转向篇幅不长,简洁明了的书,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在阿拉伯世界和非阿拉伯世界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单行本的圣传。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学者一直非常重视阿拉伯历史的研究,其中当然包括圣传,很多西方学者写出了相当精彩的圣传,它们大都是单行本,风格简洁,紧凑。如迈尔梯·令斯的《穆罕默德》、威廉·木尔的《穆罕默德生平》、斯蒂克的《穆罕默德传》这些书在阿拉伯读者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很多穆斯林学者把它们当作参考书。

尤其应该提到的一本圣传是印度学者穆巴拉克福尔所写的《永恒的芳香》。这位非阿拉伯人用阿拉伯语写成的圣传,在阿拉伯世界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该书是单行本,它以简洁又不失丰富的风格赢得了阿拉伯读者的喜爱和赞誉,该书也因此而获得阿拉伯联盟在1975年组织的圣传写作一等奖,这本负有盛名的书给穆斯林带来的启示是:要使圣传赢得更多的读者群,我们必须改变风格。

   现在,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巴基斯坦学者国际伊斯兰大学达瓦研究院院长哈力德·阿拉维的一本力作,该书以大刀阔斧的取舍,令人叹服的简洁完成了对穆圣一生的勾画,其简洁明了的语言,紧凑的布局结构,我想是非常适合现代读者的,也正因为这一原因,该书在2004年荣获巴基斯坦国家优秀图书奖。

在中国,除了刘介廉老人家的《天方至圣实录》(1984出版)和《穆罕默德生平》(1986出版)外,再没有其它版本的圣传,自官方出版这两本书后,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新的版本出现。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问题,在穆斯林读者把目光投向各种思想性的作品时,我们更应该把我们的目光投向圣传,通过不同版本的圣传,从而多角度地了解我们伟大的穆圣,重视圣传,其实也是重视民族历史,间接地表达着我们对穆圣的挚爱和永久的怀念。

基于以上原因,达瓦研究院向中国读者推出了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圣传。鉴于译者的水平有限,其中的翻译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伊斯兰来临前的阿拉伯

阿拉伯半岛因作为穆圣的诞生地和人类的发源地而备受注目,而在这之前,它并无文明可言。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气候,很多个世纪以来,它基本上没有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

 

阿拉伯的地理位置

阿拉伯半岛呈不规则的地理分布:北部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沙漠相接,南部与印度和亚丁湾相接,西临红海,东临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波斯海湾。半岛的长度和宽度都超过数千公里。整个半岛内部没有一条河流,降雨稀少,以农业为主。

古阿拉伯地理位置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菲雷科斯、帕特拉、底斯里特。菲雷科斯就是也门和哈德拉毛;帕特拉就是现在的希贾兹和纳季德东部地区;底斯里特则是整个半岛的主要成分。尼库鲁逊曾对半岛的地理状况做过更详细的说明。他说:

“在遥远的远古时代,阿拉伯便分为南部和北部,地理面貌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形成半岛的广阔沙漠和由此形成的自然堤防,这一地理位置同时还造成了南北阿拉伯人性格和生活方式上的很大不同。”

除了西南部肥沃和降雨充沛的也门之外,半岛拥有的只是高原、山谷及缺乏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沙漠,因此,那里没有昌盛的文明。

半岛居民的生活是艰苦的,由于沙漠的特殊性,他们经常过着迁徙生活。

贝都因人常常因寻找牧草和水而迁徙。除了也门外,阿拉伯半岛在古代社会并不为人所知。尽管如此,由于阿拉伯商队的频繁活动,阿拉伯半岛还是和周边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最重要的商路有两条:第一条是沿波斯湾海岸,穿越底格里斯河,然后经叙利亚沙漠到巴勒斯坦。这一路线被称为“东路”;第二条是沿红海岸而行,被称为“西路”。

希贾兹是我们本书中关注的最重要的地区,它沿红海延伸到叙利亚北部和也门南部之间。这一地区最著名的城市是麦加、麦地那和吉达。从苏伊士运河一直到印度洋,布满了星罗棋布的小山。

 

半岛居民

半岛的居民以“阿拉伯人”而著称,针对“阿拉伯”一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说法是,他们称自己是阿拉伯人是基于他们语言的优秀,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雄辩、表达最流利的人,和他们相比,世界其它各族人都是“阿杰敏”(意即表达糟糕的人)。据另外一种说法,“阿拉伯”一词的根源和“阿拉巴”(沙漠)有关。因为这一地区大部分为沙漠地带,所以整个地区便被称为“阿拉巴”。“阿拉巴”一词同时还用于诗歌中,下面这一行诗是阿布杜勒·穆塔里卜所作:

“阿拉巴”至末日都是圣地

它的解放只是穆圣的一个时辰”

阿布顿拉·雅古提在讨论“阿拉巴”一词的含义时说:“所有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和讲阿拉伯语的人都是阿拉伯人。”[1]

从地理角度出发,历史学家把阿拉伯人分为三类:

第一,古阿拉伯人。

指那些已经死亡和消逝的部落,除了仅存的名字之外,没有关于他们的详细记载,如阿德、赛姆德、塔斯姆、杰迪斯、阿姆俩格等。

第二,土著阿拉伯人。

这些阿拉伯人是耶阿里布·也世杰布·盖哈塔尼的后裔。他们生活在也门和其它许多部落。其中最著名的两个部落是黑麦尔和凯海兰。之后凯海兰部落离开也门,散居于半岛的各个地方。

第三,归化的阿拉伯人。

这些阿拉伯人是伊斯玛仪圣人的后裔。他们生活在希贾兹、纳季德等其它地方。南北阿拉伯人性格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尼库鲁逊在指出这一点时说:“北部地区的居民(指希贾兹和纳季德的大部分)过着艰苦的流浪生活,他们住在用毛织成的帐篷里,经常因寻找牧草而迁徙。也门人 —— 也可以说菲雷科斯人,作为古文明的继承者,他们是历史上最早被提到的阿拉伯居民。也门人曾经拥有惊人的财富,如香料、黄金、昂贵的宝石等,这些都可以在所罗门国王的奢侈生活中见到。”[2]

在伊斯兰来临之前,盖哈塔尼人和阿德南人是阿拉伯半岛的土著居民。当时,还有一些犹太部落生活在半岛的一些地区。但在半岛内部,最强大的还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的性格

阿拉伯人具备特殊的性格,因而他们被赋予了承担神圣使命的责任。他们在蒙昧时代以愚昧、粗野和多神崇拜而著称,尽管如此,那时的阿拉伯人仍具备很多美德。正是因为这些美德,阿拉伯人成为了真主合适的选择对象,他们由普通人一跃成为世界的领导人。使他们承担使命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尊严

尊严是伊斯兰来临前阿拉伯人所具备的一个最重要的品德。那时的阿拉伯人时刻准备着为尊严献出生命,他们愿意以生命保护自己的尊严。权贵阶层的阿拉伯人对尊严犹为看重。坚持尊严是许多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本源泉,勇敢、诚实、忍耐、自我约束和慷慨是自尊的人很容易拥有的品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上述品德,那么,他的自尊已受到了侵蚀。所有阿拉伯人所追求的自尊是真正的尊严和人类的财富,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尊,那么,他的生命便毫无意义可言。因此,尊严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价值。伊斯兰推崇这一品德,并使它成为伊斯兰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高尚

高尚的意思是仁慈、宽宏、大度,这表现为帮助他人,特别是本宗族、部落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不仅仅是仁慈他人,而且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都帮助他人。在蒙昧时代,一个部落的领导人或者长老只能是由高尚的人或者以乐于助人而著称的人担任。高尚同时也是其它道德价值的源泉。

 

慷慨

慷慨的意思是给别人施舍而又不流露出优越感。它是一种本能地体现在阿拉伯人身上的同情心。阿拉伯人的慷慨的确不同凡响、令人称道。他们可以为他人的利益而乐于牺牲自己。慷慨是一个人不自私和高贵精神的体现,阿拉伯人无疑以慷慨而著称于世。慷慨同时还反映了阿拉伯人的其它性格,好客就是其中之一。在阿拉伯人看来,不款待客人是可耻和吝啬的表现,因此,伊斯兰把慷慨纳入了它的价值体系之中。于是,慷慨和好客成为世界穆斯林所共有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

 

豪侠

豪侠就是帮助弱者和被压迫者,即使付出金钱、财产、时间,甚至生命的代价。在蒙昧时代,当阿拉伯人帮助一个弱者或被压迫的人时,他乐于面对敌人和不公正的势力。友好联盟是哈希姆家族及其它家族在麦加所采取的有效保证措施,穆圣(愿真主祝福他)曾巩固了这一联盟。豪侠是使弱者和被欺压者得到帮助的保证,它是阿拉伯人包括穆圣在内都引以为豪的品德,一个豪侠之士同时也是战场上的勇士,豪侠同时和慷慨、宽厚紧密相联。

 

勇敢

勇敢是豪侠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意思是帮助处于极度危险的人们。实际上,在解救别人的同时,救人者也面临着生命危险。勇敢具有精神特点,因为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举动,因此它有时被解释为救助。

豪侠和勇敢构筑了“蒙昧时代”最闪亮的一些道德价值。部落主义也是保护部落安全的一种重要途径。

 

贞洁

伊斯兰之前的阿拉伯人特别重视贞洁。尽管那时私通相当普通,但品行高洁的男女都对私通嗤之以鼻。艾卜苏福扬的妻子杏德 —— 曾在吴候德战役中毁坏圣人的叔叔哈姆宰的尸体,后来她向伊斯兰宣誓时,她就私通做出下面的反应:“真主的使者啊,一个自由女怎么能做出私通的事呢?”

于是,性混乱被阿拉伯人认为是有损贞洁的,而贞洁恰恰是他们热衷于追求的一个道德价值,贞洁同时也是构成家庭乃至家族部落的一个重要基础。

上述品德使阿拉伯人为之后的伊斯兰人格基础提供了合适的素材,并使他们为以后担任领导世界的角色做好了准备。真主将为这一使命而选择他们,因为在那时,没有其它民族具备这些品德。真主的恩慈和圣人的教导使他们成为人类的优秀楷模。实际上,所有后来皈信伊斯兰的阿拉伯人都指出,道德价值的种子事实上已根植在他们心中,他们需要的只是营养。

 

文化与文明

法国著名作家黎巴尼认为,阿拉伯人可能在某一历史时期曾高度发达,其理由是没有一个民族能从不开化和野蛮的地步一跃成为文明的先驱,阿拉玛·什比里称这是一种没有历史依据的假设。无论如何,一些地区的阿拉伯人的确拥有发达的文化,特别是也门人,他们拥有令人称道的文明。现在的考古发现完全可以证实这一点。同样,与波斯和叙利亚邻近的阿拉伯人也受到了波斯文化和罗马文化的影响。总而言之,伊斯兰来临之前的阿拉伯人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文化或者文明,这明显地表现在他们语言中的众多的外来词汇上。[3]尽管阿拉伯语的词汇量非常丰富,但他们没有自己的表达文明事物的词汇,于是他们便借来这些词汇或者把它阿语化。“迪尔汗”和“迪纳尔”都不是阿语单词,“水壶”是一个阿语化了的波斯词汇,“盆子”、 “杯子”也是波斯语,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拉伯文化的局限性。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半岛边缘的一些地区也曾拥有某种程度的文明,这当然是受罗马和波斯文明影响的结果。而在半岛的内部,它一直未曾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那儿的生活是极其简朴的,圣训表明那时甚至没有用来表达筛面用的“筛子”的词汇。

 

宗教

伊斯兰来临之前的阿拉伯人奉行的是多神崇拜,其中不乏以质朴的物质观点看待社会现实和尘世生活的。《古兰经》在描述他们时说:

他们说,我们的现世生活不过是我们生,我们死,使我们死亡的只是时光,他们对此并不知晓,他们只是猜测。[4]

还有一些人相信真主的存在,但却不相信后世的复生和赏罚。《古兰经》用下列语气描述他们:

“他问复生日在什么时候。”[5]

“他们说:这个警告什么时候实现呢?如果你们是诚实的人。”[6]

“难道我们既死之后,已变尘土,还要还原吗?那太不近情理了。”[7]

“不信道的人们说:我们指示你们一个人好吗?他会告诉你们,当你们被粉碎之后,你们必定要被再造。[8]

“他们说:我们变成枯骨和尘土之后,难道我们还一定会被复活成新人吗?”[9]

还有一些阿拉伯人信仰真主,但不信仰使者,使者出现在他们中间是一个让他们难以接受的事实,他们很难把一个每天和他打交道,像其他人一样生活的人和使者联系起来,针对他们的这一心态,真主在《古兰经》中说:

“他们说:这个使者怎么也吃饭,也往来于市场之间呢?为何真主不派一个天神降临他,而与他同为警告者。”[10]

一些阿拉伯部落崇拜太阳、月亮、星星,但是大部分阿拉伯是多神崇拜,或者偶像崇拜者。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偶像。为所有阿拉伯人共同崇拜的最大的偶像是置于卡尔白房顶的“胡伯利”,古莱氏人在打仗时高呼“胡伯利”的名字,伊斯兰来临之前的阿拉伯人的偶像崇拜及所属地区可以用下面这个表格说明:

偶像名字

所处位置

部落名字

拉特

塔伊夫

塔伊夫

欧萨

麦加

古莱氏和肯那乃

默那

麦地那

沃斯、海兹里吉、古哈斯尼

旺德

大乌麦提·健达里

凯里布

泰瓦尔

大乌麦提·健达里

胡德哈伊里

叶巫斯

大乌麦提·健达里

分享: 更多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