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与国际经济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很难在当下这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中置身事外。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以避免中国经济受到更大的冲击与影响。广大民族地区应积极落实中央的政策措施,妥善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全球金融风暴造成的巨大冲击需要积极应对
在相当长的时期,全世界都以美国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美国的市场体系、政企关系、宏观管理通常被视为市场经济合理、成熟甚至标准的象征,美国模式往往被当作世界上最合理的经济模式,美国人也以此为荣在全球推行美国式的价值观。但很少有人会想到,美国会在这样的体制基础上产生“一国生病,各国吃药”的金融风暴,进而生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而这场危机至今还不知伊于胡底。不过,能够清晰看到的事实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任何一个地区,都很难独善其身。
面对这场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宏观调控的方向从年初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变动到7月份以后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增长趋势,控制物价继续上涨),到近期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以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国家将采取十大措施,在两年之中投入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增长,并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思路,要求各地执行新的经济刺激计划。
从民族地区来看,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状况相对良好。在5个民族自治区之中,除了西藏因为“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外,其余自治区都维持在两位数的增长格局,总体形势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除了内蒙古以外,其余自治区的增长速度相对于上一年都有大小不等的下降。到了10月份,5个民族自治区的增长速度也出现差异性增长的格局。以工业增加值为例,内蒙古的增长速度为20.3%,广西的增长速度为6.7%,西藏的增长速度为-11.7%,宁夏的增长速度为2.2%,新疆的增长速度为15.8%。广西、宁夏和西藏的增长速度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藏的工业呈负增长。
民族地区的分化性增长,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民族自治区主要生产结构以原料和原材料为主,在加工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缩小后,传导到原料和原材料产业方面有一定时滞;二是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占有一定比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三是民族地区经济的对外出口依存度相对较低。2007年,全国的出口依存度为37.45%,而5个民族自治区中,内蒙古的出口依存度为4.75%,广西为6.26%,西藏为6.45%,宁夏为11.55%,新疆为23.2%。此外,民族地区的对外出口多是满足于周边国家与市场,这些国家的经济相对稳定。因而,从近期看,国际金融危机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影响不像沿海地区那样突出。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民族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
应该说,民族地区的优势与机遇都比较明显。首先,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平稳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今后两年投资4万亿元以扩大内需,这种前所未有的投资规模对全国经济能够起到稳定作用。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中,民族地区可以找到适合于各自区域的政策支持。二是民族地区有应对危机的良好产业与资源基础。2007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的13.28%,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6%,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9.61%,肉类、奶类产量也都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这类农副产品近年来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对稳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的民族地区总体经济规模较小,回旋余地较大。2007年,5个民族自治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1%,但土地资源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各类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的特色产业类型多样;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市场联系较少,受来自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较小;劳动力总量相对较小,新增就业压力较小,失业问题并不突出。三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少,也会是民族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好时机。尤其是在某些原料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可以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类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组织水平。四是国内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流动加快,还会给民族地区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各类生产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民族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电力等要素的成本较低,可以接收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五是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短缺的格局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几年,国家采取积极的政策推动民族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在各类原料价格还未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在民族地区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改善了民族地区与外部地区的经济联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族地区生产与生活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六是民族地区的干部已经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调控政策的多次变化,有应对市场变化与政策变化的能力。所有这些优势,使得民族地区能够较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或者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民族地区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首先,民族地区引致增长的动力相对较弱,经济增长对国内市场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在国内发达地区,引起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进出口中,进出口的增长动力不足,但还有投资与消费“两驾马车”引导;而在民族地区,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历来较小,所以经济增长相对单一地依赖于投资推动。其次,民族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相对不足。在同类产业竞争中,民族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地区的产品离目标市场的运距较远,运输成本较高。在同质类产品供过于求和价格下行的残酷竞争中,民族地区的产业容易处在劣势地位。再次,民族地区的经济组织成本相对较高。民族地区面积地域大,经济与人口相对分散,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较低,不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总体上看,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民族地区由于开放度低、与国外的直接经济联系较弱等方面的因素,遭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会相对较弱,但这也更要求民族地区趋利避害,利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趋势,因势利导地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民族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
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中,或多或少都与民族地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在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都应该重视民族地区的建设。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应该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推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两限房等各类保障性用房的建设。尤其是广大民族地区地域面积大,资源开发与经济联系对各类基础设施的需求较大,但民族地区自身财力远远不足,应该把国家政策支持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完善结合起来,注重弥补各个民族自治区基础设施的不足。同时,加强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促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缩小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民族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既保障了民族地区的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同时也说明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够。民族地区应该利用这一时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应该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除是一个重建信用和清除泡沫的过程,世界各国对于中国价廉物美的工业品将会有长期需求。如果能够密切跟踪国际市场,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一旦国际市场经济复苏,民族地区不但可以在此轮危机中避免伤筋动骨,还可以赶上下一轮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的时机,分享到全球一体化的巨大利益。尤其是我国的民族地区多与周边国家有着较长的边境线,有利于开展互补型的经济往来,应该扩大开放,互通有无,促进跨国产业分工,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
面向国内外市场积极培育产业基础。要发挥国内外市场引导民族地区产业配置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高民族地区的产业影响力与产品号召力。要抓住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的机遇,促进民族地区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对高耗能高污染型企业的并购与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民族地区特色产品与优势产品的研究开发,提高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文化、贸易等产业。民族地区的风景、文化、饮食都独具特色,有利于发展现代旅游业。此外,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环境建设需要,利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民族地区的人居环境。
以重点城市与城市群为中心配置资源,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度的提高。中央政府的政策资源配置在不同区域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存在很大差别。民族地区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较低水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还应该积极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因而,应该以重点城市与城市群为中心,加大对这些环境承载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强、集聚效果好的区域的投资,吸引周边地区的人口向城镇集中。在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方面,应该以各个自治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平台,支持符合当地资源条件、技术支撑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重点城镇重点产业的技术进步。特别要提到的是,民族地区通常面临着资本不足的制约,应在园区发展中,积极吸引外资与沿海地区的民营资本,把外来资本与本地的劳动力就业结合起来,加强本地的资源加工利用水平。
注重民族地区的社会福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要切实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农村的重点镇、中心村为基础,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社会管理的支持,促进社会保障向农村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在城乡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全社会消费能力,以扩大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要密切关注民族地区的就业变动状况,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解决好民族地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本地农牧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扩大就业面,保障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加强对国家扩大内需项目的论证与监管。目前,国家紧急启动扩大内需的项目,希望通过扩大投资与消费,促进工业生产能力的有效利用,同时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国家同时强调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能有效扩大投资,又能积极拉动消费;把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对于广大民族地区来说,应该加强重点项目的科学论证,积极提出既符合本地科学发展要求又能与全国的发展相结合的项目,力戒短期行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提高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应该加强对各类建设项目的监管。通过新闻监督、社会监督、纪检检察监督等方式,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制度监督和工程监理制度,严格市场准入,保障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质量,为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