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新:从“百衲衣”到“休闲服”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亲历·变迁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贺建新:从“百衲衣”到“休闲服”

来源:中国甘肃网 时间:2008-12-2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深秋的一天,正值我回家探望父母,偶见老母在操坪里晒着几件粗布杉衣服。太阳光下,那些大大小小的补丁,借着阳光,好像天上的星星,让入浮想,让人思念……于是,又想起了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

    70年代的农村,谁家没有补钉衣服,那个肩上,肘部、殿部、膝部……补丁是打了一个又一个,补了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叠叠重重。因为,改革开放之前,穿粗布衣服是劳苦贫穷之家,穿丝绸棉布衣服才是富户的像征。当然,丝绸之类售价较高,对我家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家着的是粗纱短衣,当时被讥为“鹑衣”,就是那秃尾巴鹌鹑的样子,常常是衣衫不整,破破烂烂,需缝缝补补,以碎布补缝破烂之处,而誉之为“补丁”。若是一件衣服上的补丁打多了,人称“百衲衣”。如今的年轻人看京剧《红灯记》,见到李玉和与李铁梅那崭新的戏装上,加了几处不规则的布块,还莫名其妙。不知道那叫“补丁”。这“补丁”才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时的“补丁”,在农村大地骤然增多起来,好像一种流行的“皮肤病”。统购统销之后,吃饭凭粮票,穿衣要布票,不分老幼高矮,每人每年1丈2尺。以中等身材计算,做一件制服上衣需布料7尺,一条裤子需布料6尺。做一床棉被,需被面1丈4尺,破里1丈2尺。如果家有积蓄,大人小孩将就将就,还能过得去。若是单身独汉,那就惨了,有穿的就没盖的,有盖的就没穿的。当时,我家5口人,因都是高个种儿,就算叔、姑的年纪不大,吃几个红薯洋芋的,可就是长个,一个个都成了大人儿,布票那用得来,无奈之下,借钱买了一床被套。那知,那被套是再生品,与棉絮连不成块儿,也抱不成团儿,还需要外加一个网套。晚上睡觉时,得和衣钻进去,笫二天早上起床时,满身是一层白花花的棉丝丝儿。

    当时,部队比地方情况好些,不实行布票,照常定时发衣发被。干部战士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懂得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理,再苦也要省下几件旧衣旧被邮回家用,或转送亲友。于是,军装在社会上时髦起来,绿色的军衣军大衣,绒衣绒裤满天飞。许多姑娘就看上这一优越的条件,希望能找个军人成婚,找不上穿四个蔸的,有两个袋也罢。地方女青年穿上了绿军装,就意味着成了军人的家属,连本人也成了“军用品”。在人面前,家人都高人一等。

    叫得响的,喊得火的,还有当时的供销社,也是一个特殊的部门。不知他们当中的哪一位智者,发现日本进口的化肥袋可以洗净染色当布用,做成衣服软绵绵、轻飘飘的。于是,很多地方的袋装化肥都改做散装卖,省下包装发给职工做“福利”。一时,供销社成为热门单位,四面八方都来套近乎,就连部队转业的军转干部也是首选单位。殊不知,这种日本产的化肥袋又好染色,洗两三回水就掉色了。由此,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机关小干部,身穿哆嗦裤,前看日本产,后看是尿素。”不花钱的东西,倒是让人眼馋的。

    可我的家,既没人当兵,又没人与供销社沾边儿。来不了绿军装,穿不上哆嗦裤,捞不到便宜物。但是,一家人也穿得有摸有样,精精致致的。为什么?全靠母亲的一双巧手,为全家拮据的生活打“补丁”,添色彩。

    我读初一时,为争工分,爸爸被派到外面去搞“副业”,每年按队上规定的投资,完成了,就可享受同等男劳力所规定的工分。而母亲为了我们姊妹,还要背着小妹下田支撑着这个家。下田地干活,又脏又累,时常累得腰酸背疼。做为一个女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母亲根本就没心思没时间花在打扮上,但“打扮”一词似乎与母亲无缘,穿着她那件“百衲衣”整日与泥土为伴。晚上,待我们睡熟了,用刷子把衣上的泥刷去,弄得干干净净了,第二天又穿着上工。就这样,“百衲衣”成了母亲称上工的“工作服”。

    一天,我放学回家,母亲也刚刚下工到家,放下锄头,背着小妹在灶台边为我们弄吃的。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打量了一眼母亲。母亲的“百衲衣”上溅满泥巴,她的腰间,还系着一条已打上补丁的围裙,给母亲本就多皱的容颜更添一层苍老。可母亲对我们弟妹仨却毫不吝啬。母亲为把我和弟妹打扮得漂亮点,同样是那几丈布票,可在老母的手里,就玩得得心应手,经久耐用,不论是件什么布料,她总要玩出点“花样”来,这充分体现了母亲聪明的过人之处,能顺应潮流和应对变化,可又全掌握在老母的手与心。首先是布料的选择,因布使材,被面单衣用浅色细布。柔软清爽,秋冬衣服的是斜纹布,薄厚不同,必要时用双面卡叽,过春节还用条绒。尽管每尺布要多花一角两角钱的,算起总帐来还是物美价廉的。二是自己染色。这一招倒是老父的拿手好戏。因老父曾学过染色技术,与师傅开过染色店。当时,外国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国内织染技术落后,市场上只有蓝、黑、灰几种布料,颜色单调。为了使自己的一家穿得鲜艳一些,老爹便买来颜斜,煮染出桃仁、枣红、柳绿、青蓝等颜色,然后,再是学过缝补的老母剪裁。一旦在街上看到新鲜的样式,就自己动手学着剪裁。为了省布,常常是两三件衣服套在一起裁。有时,为使衣服新颖,老母先在白纸上画小样,反复修改,再放大样。经她缝制的衣服,没有重样的,款式也新颖别致,很时髦的。若是,我和弟妹的衣服哪里破烂了,母亲可根据破烂的形状打上“花、鸟、鱼、虫”等形形色色的“补丁”图案来,穿着母亲的“作品”,也让人善慕不己。

    转眼到了80年,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的东风吹绿了大江南北,的确良、的确卡、嗽叭裤成了年青人风靡一时的流行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家的补丁衣服和母亲的“百衲衣”也随之收入了箱底。不久,牛仔裤、休闲服,花花绿绿的衣服也进入农村百姓之家。21世纪的到来,穿衣时尚也不拘一格,简直有点大解放的味道,什么鱼“鱼网装”、“透明装”;什么“露脐装”、“缩手装”,现代旗袍装等样样适意,形形色色,艳丽多彩。几百元上千元的品牌服饰“七匹狼”、“特步”“杉杉”等名牌产品着上了我一家人的身上。国庆之日,我给母亲在名牌服饰超市买了一身600多元的服装,她兴奋地说:“如今,咯个时代,为娘的知足了。看吧,我们农村的穿着不比城里人差,农村人的面貌也同他们一样——精神、潇洒……。”边说边翻出“百衲衣”给我们忆“苦”,给孙子孙女们思“甜”。我看着“百衲衣”思忖良久:我们这些做儿女孙儿的,又该以怎样的行动去装点母亲辛劳的人生?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