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24日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有利于提高贸易便利化,降低中国进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同时也意味着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
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人民币在部分边境贸易结算中已成为事实上可自由兑换货币。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银行结算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首先从边境地区开始,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能性。
在日前公布的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的措施中,最受关注的便是允许符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有需要时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透露,中国已经与包括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八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
但也有专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是贸易与财政双赤字。我国能否承受、能否控制这样的状态需要认真考量。此外,走向国际化之前,人民币首先需要实现可自由兑换。
扩消费短期难度大
对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政策措施短期刺激作用不大,中长期才能发挥效用。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陈露认为,扩消费的措施重在创造便利的消费环境和消费网络,以挖掘城乡居民已有的消费潜能。从中期看,搞活流通领域、创造便利的消费环境和消费网络是有利且必要的,但必须是在消费者预期良好、有消费意愿的情况下才能见效,而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升级也不是在预期收入下降的情况下短期能够培育出来的。她指出,短期决定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对中短期收入的预期及消费者信心,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这三方面的话,消费难以短期内扩展。
国信证券分析师胡鸿轲指出,国家政策正逐步转向支持居民消费,但目前政策内容比较抽象,期待更有力度的“真金白银”政策出台。
此外,对于提高部分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等外贸政策,陈露认为,这些措施重在完善外贸政策支持体系,对短期稳住外贸有一定效果。今年11月,我国出口同比下降2.2%,出现2001年7月份以来的首次下降,预计明年出口形势仍相当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