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梅山、回新村、番领坡,陵水黎族自治县干教坡、土福湾,目前我们在岛内一共发现5处伊斯兰教徒墓葬群。”海南省博物馆考古部负责人王明忠说。
据了解,省博物馆馆藏的6块伊斯兰墓碑全部是从三亚、陵水征集或调拨而来,一共集中了从唐代至元代的四种形式的墓碑。
王明忠介绍说,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岛东南沿海渔民就在滩涂上陆续发现古墓群,每个墓葬的前后两端各竖有碑石一块,朝外的一面刻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图案,内容为死者的名字、死亡日期、《古兰经》经文,经当时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考证,确认古墓群是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方式最独特、规模大且延续时间长的古代穆斯林墓葬群。
记者日前在省博物馆看到,这些伊斯兰墓碑以珊瑚石雕刻而成,形状不一,碑文字体和花纹图案略有不同,采用单面雕刻法,高度40至67厘米,宽达35至58厘米,厚度在10至14厘米之间。
王明忠说,唐代伊斯兰墓碑的碑额中央有圆月形;宋元时期墓碑的碑额一般呈半圆形,分五峰,两侧呈弧形,底部不平整。
那么这些伊斯兰墓主人究竟来自何方?
纵观在海南发现的伊斯兰古墓群,墓葬集中,排列有序,从清理的墓葬看,都没有葬具和随葬品,逝者的头向北(或西北),脚在南(或东南),侧身,面朝西,表示面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碑文全部为阿拉伯文或是波斯文。
“这是典型的伊斯兰葬俗,表明墓主人无疑是来自外国的穆斯林。”王明忠说,不仅如此,海南伊斯兰墓葬的形制极其特殊,全部是竖穴土坑,只在前后各置珊瑚石墓碑作为墓穴的标志,这在其他伊斯兰教流传地区是很少见的,例如我国的广州、泉州一带的伊斯兰墓葬一般用石板和砖构筑,墓碑仅用一块,采用双面雕刻法。
王明忠介绍,只有在阿曼南部海岸佐法尔古城遗址,才发现过类似海南形制的穆斯林墓葬,东非一带的沿海港口遗址中也发现有用珊瑚石做墓碑的习俗,这些足以证明海南的古代穆斯林直接来源于东非和阿拉伯半岛,与其他各地的伊斯兰教流传地区墓葬相比,带有明显的早期性。
海南岛,地处我国南海之中,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中亚、大洋洲之间的航运要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海外交通的门户,这些遗存的伊斯兰墓碑,为研究中外交通、伊斯兰教流传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记者 黄 晶)
海南岛: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驿站
早在汉代,我国就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将悠久的中华文明传扬四方,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开辟了以南海为中心,向周围国家乃至欧洲、非洲等地区通商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东地区阿拉伯各国的穆斯林就是通过这条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跨越印度洋,经由南海到达中国。海南岛,这颗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的要冲之处的南海明珠,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史料记载,唐代西域波斯和阿拉伯的商船频繁往来于广州、泉州、扬州港口,进行原始的海外贸易,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成为往来商船的必经之地,由此开始了古代穆斯林的海岛居住史。
海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郝思德研究员认为,登陆海南岛的穆斯林主要有三类,一是遇台风、触礁上岸的商人,二是企图逃税的商船临时上岸假泊,三是逃避战乱的穆斯林。
根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最初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为番禺-徐闻-合浦。由于航海技术局限,当时的商船无法驶入深海,只能沿着海岸航行,稍有风浪便要靠岸停泊,海南岛无疑是一个重要避风港。
郝思德说,除了天气原因,商船靠岸还有避税之嫌。按照当时规定,入境的外国商船要到广州等地的市舶司缴纳关税,而海南并非市舶司所在地,在此靠岸交易可以逃避关税。
《宋史》记载,公元986年,有占城人蒲罗遏者,受交趾的压迫,率一族百余人来儋州请求内附。蒲是阿拉伯人的名字,发音为“阿卜”。蒲罗遏大概是到占城居留的阿拉伯人后裔。宋元时期,占城和交趾常常爆发战争,那些为了逃避战乱的穆斯林陆续上岛定居。
1000多年来,散落在海南岛的伊斯兰墓碑历经了海上贸易的繁盛,见证了中外交流的盛世,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永久坐标!
本文配图均为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伊斯兰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