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中国土地上哺育成长起来的固有民族,在中国出现回族
以前,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个民族。但她不是由中国古代的某个氏族、
部落的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民族,而基本上是由来自域内域外信仰
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为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民族
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民族。因此,回族族源在种族、民族成分的构成
上是中外土著和非土著的多元结合,而且多种来源的出现在时间上
也是有先有后。同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对她的形成
也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1.唐宋时期的穆斯林“蕃客”
回族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在华侨居的穆斯林“蕃客”。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之
一。那时,西亚的阿拉伯人以伊斯兰教为旗帜,曾建立了西濒大西
洋、东至中国西部边睡的“大食国”(中国自唐朝以后对阿拉伯帝国
的称谓,系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译,原为一部族的名称)。中
阿两国一东一西,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保持着频繁往来。据
《旧唐书·西域传》等接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国第
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首次谴使来华。中阿两国正
式缔交后,大食使节和“贡使”来中国不断,有时一年一次,有时
一年两次。见于我国史书记载者,唐代大食使臣来华次数达37次之
多。一批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传教士更是络绎
不绝。他们来华后,多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
州,并深入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
犀角等类物品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它商品。
由于以经商为主,中国人称他们为“蕃客”、“蕃商”和“胡商”等。
大食国的各族人来华通商贸易,一般多在冬季归国。但由于商
业频繁,有利可图,加上唐宋政府鼓励商业贸易,因而有不少人便
留居中国不归,称之为“住唐”。这是当时中阿两国友好往来的显著
特点,同时也是早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迁居中国的原因所在。他们
到中国后,娶妻生子,学习汉语,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同时,为了
自己宗教生活的需要,在居住区修建礼拜寺,并建有墓地,保持了
独特的文化个性。应该说,这一时期的“蕃客”还是属于侨居的性
质,也没有被称作“回回”,更没有构成中国境内的一个民族。只是
到了元代,由于大量回回人的东迁,他们才开始有了身分上的改变,
而被称为“回回蕃客”、“南蕃回回”,成为回回民族来源的组成部分。
2.元时东迁的回回人
在元代,回回人泛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突厥语族各族人及西
亚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回回人的东迁,是与当时中国北方蒙古汗
国的兴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重大政治、军事和社会变动密切联系在
一起的。
南宋末年,蒙古汗国兴起,在归附葱岭东西的畏兀儿、哈刺鲁
诸族和攻灭西辽的基础上,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发动了三次大规模
的对外西征,在近半个世纪内,征服了中亚和西亚广大地区,包括
葱岭以西、黑海以东和以南信仰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前面
谈到,蒙古西征中,每克一城一地都照例要括取工匠和俘掠妇孺为
奴,并签发征调青壮年充军。这样,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一批批
中亚突厥语族的各族人和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作为战俘而被迁
徙到东方来,参加南下的战争。其中有被签发的军士、工匠和被俘
掠的妇孺,也有一些学术人士和上层社会人士,总数大约在几十万
之多。同时,由于蒙古西征,中西交通大开,自愿而来的商人盛于
空前。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用着各自不同语言文字的
伊斯兰教信仰者,在“回回”这个共同名称下,以驻军屯牧和以工
匠、商人、官吏、学者、掌教等不同社会身分,散处在黄河上下、长
城内外以及大江南北各地。
在这个时期,回回的社会活动以战争和农耕占重要地位。在元
朝建立之前的近半个世纪内, 入居回回的大多数被分别编入“诸道
回回军”或“西域亲军”,还有以族籍见称的“哈刺鲁军”、“阿儿
浑军”,等等。他们从成吉思汗西征结束时起,就不断被签发南下,
参加灭西夏、金朝和南宋的战争,转战各地。这时,战争在回回的社
会生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在不作战的时候,也在镇戍之地
进行垦牧。这种“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兵农合一的
生活,使回回逐渐纳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行程,成为当地居民。
元朝建立以后,回回的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国相对
的安定局面,为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社会环境。至
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各种戍军“随地入社,与编民
等”。大约从此以后,大批回回军士在社的编制下,进行农耕,取得
普通农民的身份。但同时还有一部分仍过着兵农合一的生活,一面
屯田,一面参加地方的戍卫,即所谓“屯戍”人口。屯戍人口是聚
居的,入社编民可以是聚居的,也可以和别的民族杂居。立社的本
意在于劝农,一般是五十家为一社,并设社长专督农业生产。这是
农村社会基层单位,可以说是后来回回营、回回村或聚居的某家营、
某家村的开始。而“屯聚”与“牧养”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后来的
回回农户多以放牧牛、羊为副业的开端。
这一时期,回回除主要参加农业生产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人从
事手工业生产。其原因是:蒙古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各类工匠。在西
征国,对工匠多是俘而不杀,把他们挑选出来迁徙到东方,从事军
需品和日用品的生产;战争停止后又采取拘括办法,把各族工匠集
中起来进行手工业生产。东迁的回回工匠,在数量上当然要比签发
的回回军士少,但总数也相当可观。回回工匠到中国后,许多人被
编入元朝政府及诸王贵族所属的官手工业局,从事建筑、纺织、武
器、皮革、制毡、金银器皿及酿造等业的劳作,也有的被分配给后
妃、勋戚为奴,作为私属人口,称之为“怯恰口”,专为领主服役。
《元史·哈散纳传》记载,窝阔台汗即位后,哈散纳统率阿儿浑军,
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寻麻干(在令河北张家口),设局织造名曰
“纳失失”(波斯文Nasij的译文)的丝织品,同时还在弘州(今河北
阳原)设纳失失局,领有西域织绮纹工三百余户,教习从中原各地
签括来的各族工匠织造纳失失。纳失失是西锦的一种,嵌有金线和
珍珠,颜色鲜艳,样式新颖,被视为珍品,是元朝宫庭皇室缝制宴
礼服“只孙服”的必需原料。元初,官手工业局工部系统,专设有
撒答刺欺提举司,由回回人扎马刺丁率领工匠织造撒答刺欺。撒答
刺欺同为西锦的一种,多用犬、兔之毛仿西域丝织品而成,极为精
美。回回工匠也擅长织造毡制品,从大德二年(1298年)到泰定五
年(1328年)的30年间,诸路诸色人匠总管府为上都皇室宫殿、斡
耳朵、皇帝影堂织造的地毯有13种之多。其中“回回剪绒毡”被列
为上等品。
兵器业生产中,回回占有特殊地位,如“回回炮”的制造和使
用就仰仗回回人。元朝政府非常重视回回军匠和炮手的训练,还专
门设立官署即回回炮手总管府领其事。至元十六年(1279年),调集
两淮造回回炮的新附军六百人及蒙古、回回、汉、新附人能造炮者
至大都,设置回回炮手都元帅府,后来又改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
府,正三品。至正三年( 1321年),又追回回炮手赴汝宁(今河南汝
南县)、新蔡(今河南新蔡)教习炮法。明初,大将徐达攻苏州城时
仍沿用回回炮,说明这种炮在元代是大量制造的。
回回工匠对漠北城市及宫庭建筑也有突出贡献。窝阔台汗时期,
建造以万安阁为中心的和林城(亦称“哈刺和林”,故址在今蒙古国
鄂尔浑河上游哈尔和林),就有不少回回工匠参加其事。据目击者法
国使臣卢布鲁克所记,当年的和林城是一个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城
内除富丽的宫殿外,还建造了许多官邸、仓库;并建有两个市区,一
为回回市区,一为汉人市区,是商人、手工业者聚居营造之地,有
各种宗教建筑,其中有回回礼拜寺两座。①和林城的建筑役使各族工
匠一千五百多人,历时十余年,其中回回工匠五百多人。另外,窝
阔台还役使回回工匠又在和林以北的迦坚茶寒湖建造另一宫殿,名
曰扫邻城,作为春猎行宫;在和林城南建图苏湖城(迎驾殿),是从
冬营之地翁金河返回和林的驻跸之地。蒙哥汗时代,忽必烈受命漠
南汉地军国遮事,在桓州东滦水北修筑城廓宫室,名曰开平(今内
蒙古正蓝旗东),成为后来元朝的陪都。开平城建筑可谓荟萃了当时
国内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规模宏大、雄伟。外城街市区的回回
街,是从事建筑的回回工匠或商人的聚居之地,区内回回寺是他们
聚礼等宗教活动的场所。
对元朝大都的建设,回回人的贡献尤为突出。回回著名的建筑
家也黑迭儿丁(?-1312年),是元大都宫殿和宫城的设计者和工程
组织者。他在中统四年(1263年),奏请修琼华岛(今北京北海公园
前身),经过三年时间,琼华岛广寒宫竣工。至元三年(1266年),
也黑迭儿丁被任命为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兼领监宫殿,同
张柔、段天佑同行工部事,负责修建宫城。也黑迭儿丁对大都宫殿
建筑群做出了整体的规划,诸如皇帝和百官理政的宫殿、祭奠用的
亲堂、嫔妃起居游赏的楼阁、园林池塘,以及宿卫、掌衣食具车马
等侍臣的居住之室等,都-一筹划在内。也黑迭儿丁领导和设计的
元大都宫阙的建筑工程,对明清北京故宫和整个北京的城市建筑和
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也黑迭儿丁是阿拉伯人,当时阿拉伯
工匠艺人迁入中国的不少,他们以“户饶良匠”见称,是和林、上
都和大都建筑的主要参加者之一。
这一时期与官手工业并存的是和个体农业经济相结合的家庭手
工业。这种手工业生产应该说遍及回回人聚居区,主要是为满足农
业生产的需要,制作一些农业生产的工具、日常生活用品。与此同
时,从事畜牧业经营者也制作简单的牧业生产工具,有的从事皮毛
制品。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回回的家庭手工业,在官手工业的影响
下还是有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