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容易却艰辛 “短笛”吹出醒世音——杂文作家看似容易却艰辛 “短笛”吹出醒世音——杂文作家蓝鸿勋印象印象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读书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看似容易却艰辛 “短笛”吹出醒世音——杂文作家看似容易却艰辛 “短笛”吹出醒世音——杂文作家蓝鸿勋印象印象

来源: 时间:2009-01-19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蓝鸿勋先生历时16年呕心沥血完成的个人作品集——《黄昏行——蓝鸿勋散文杂文随笔论文集》,最近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原《平凉日报》总编杜满仓先生受蓝鸿勋先生之托向报社同仁赠送了书籍,并嘱我写点文字。早在十几年前,我就拜读过蓝先生的文章,特别是他的杂文写得深刻、犀利,更是令我敬佩。所以,尽管不论从年龄、阅历和文学水平来说,我都是难当此任的,但出于对先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出于对他文字的喜爱,我还是愿意不揣浅陋,写写自己对蓝鸿勋先生其人其文的印象。

  蓝鸿勋先生系回族,祖籍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1931年生于北平(今北京)市,1949年参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职县公安局秘书股长、副局长,平凉地区公安处人事科长、政治协理员,地区粮食处副处长、处长等职。我在粮食部门工作时,他正是我的领导,多次聆听过他的讲话,感觉他讲话实实在在,切中要害,时有令人会心一笑之妙语。印象中,他没有穿过西装革履,总喜欢穿朴素的衣服和布鞋。说也怪,他虽没有一点官架子,但大家都敬畏他。1982年春节,他还在处长任上时,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张贴于自家门上以示谢客,足见他淡泊的性情:“春节锁门谢客,并非不近人情。只因浮情旧礼,日渐虚繁低庸。令人啼笑皆非,让人受宠若惊。有的超越友谊,其中奥妙难云。吾本一介布衣,“慎其独也”平生。几经升沉苦乐,侥幸未坠红尘。今与老妻远去,跳出情网樊笼……”他是1992年离休的。离休后,深居简出,捧读圣贤之书,享受天伦之乐,倒也清闲自在。

  据先生说,他之所以写得几篇散碎文字,得益于老友杜满仓的鼓励。而我以为,他那颗久藏的文心之所以在被触动后能够文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主要还是因为在他的生命中早已储备了丰富的文学“矿藏”。这文学“矿藏”是由他坎坷的人生阅历、对生活世象敏锐的洞察力、深厚的文字功底、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知识库存所融合、酝酿而成的。因此,当他写作的时候,就仿佛一镢头挖到了“矿脉”,那些闪烁着熠亮光泽的“矿石”便源源不断地涌了出来。正如先生所说:“童年的放纵,年轻时的鲁莽,战火中的亡命,政治风浪里的彷徨,倒下去的战友,乃至一些同志的人生坎坷,都在脑海里清晰了起来。许多已经模糊的身影,隐约的年代,以及早已被时光淘洗得只剩下蛛丝马迹的往事,一起跑到了思想的前台,让人无法平静。”

  先生对“文”的理解,颇有见地:文是一只“眼”,一只从平坦中看到不平,从繁华中看到堕落,从世事的千变万化中看到丑恶与危机的慧眼。文也是一颗“心”,一颗忧患的心,一颗痛楚的心,同时又是在苦难中保持清醒的心,在万丈红尘中保持深沉的反思与追问的仁心。这颗心,如果一旦被物欲销蚀而麻木,那文也就消弭了向善的动力与前进的勇气。文更是一个“人”,一个在行走着、诉说着,在用自己的灵魂、气质、血肉去歌、去哭、去爱、去恨的人。坚守阳刚之气,坚持贲张的精血,勇于担当。所以,文不在于拯救世界,而在于坚守——坚守自己挺立的“人格”。文若一旦被名利地位抽走了“人格”,无终极之人文关怀,无大忧大悲之情怀,没有了思想,那文也就很难称其为文了!这也是先生对自己写作的严格要求。他的杂文里有真知灼见,有“匕首”的锋芒,有修养学识,有丰沛的文采,更有坚硬的“骨头”。在短短一篇千字文里,他往往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语言准确生动,不仅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同时还能让读者学到许多古今中外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像他写的《善待“谔谔”》、《官格与人格》、《“跑”的变迁与“跑官”》、《另一种腐败现象——混》等杂文,针砭时弊,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这也是读者喜爱他文章的原因所在。

  应该说,先生能够在晚年时通过写作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一次回顾,对一生的经验教训和感悟进行一次总结和提炼,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良知和责任,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弘扬社会正气,不仅是他本人的一件幸事,更是文坛的一件幸事,因为在他的努力下,我们的文学宝库里又增添了一些杂文珍品。他发表在《甘肃日报》和《平凉日报》的杂文,曾多次在甘肃省优秀杂文评选中获奖。

  先生在耄耋之年还能坚持读书写作,这种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