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主要城市
(一)伊斯法罕市(ESFAHAN)
伊斯法罕市是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的省会,距德黑兰414公里,海拔1575米, 人口约200万,面积250平方公里。著名的ZAYANDEH河(全长360公里)横贯该市东西。
伊斯法罕省位于伊朗中部,面积10.5805万平方公里,人口 3774204人(1992 年人口普查数据)。根据1995年的行政划分,该省包括17 个市县、60 个城镇、37 个乡、118 个村。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4 、5世纪。“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文“斯帕罕”, 意思是“军队”,古时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由此而得名。公元11、12 世纪塞尔柱王朝时,该市曾为首都。萨法维王朝时期(1501- 1736年),该市处于全盛时期,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伊有谚语说“伊斯法罕半天下”,反映了该市当时的繁荣景象和深远影响。
历史上,中国与伊斯法罕有着密切往来。1989年5月,该市与我国西安市结为友好城市。
该市为游览胜地,气候温和宜人。主要古迹有:“伊玛姆广场”, 广场四周有 “伊玛姆清真寺” 、“鲁特法拉赫清真寺”、“阿里加普宫”及传统市场、手工业店铺;另外还有“四十柱宫”、“万克教堂”、“哈柱桥”、“三十三孔桥”和“摇晃塔”等。
1 、伊玛姆广场
位于市中心,革命前称国王广场,长510米,宽165米,面积80000多平方米,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国王时期,这里曾是马球场。
2 、伊玛姆清真寺
位于广场的南端。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一世时期,1630年竣工。清真寺里外均由精美的瓷砖镶嵌而成,清真寺的大门是镀银的,门上写有许多诗文,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用漂亮的波斯文纳斯塔利格体书写。墙壁上还有反映当时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壁画和装璜。该寺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罕最大的双层(层距 15米)拱顶清真寺。建筑宏伟,设计精美。清真寺拱顶上的尖塔正对着麦加圣地。位于寺院南侧的大拱顶高54米,主要部分均为镀金或镀银,辉煌夺目,光彩照人。
若站在正对着拱顶的回音石上拍手,即可听到多次洪亮的回音。离拱顶中心越远 , 回音越弱。在大拱顶的两侧,有两个尖塔,高43米。寺内还有一个三角形的日规 , 是当时人们用来测算时间的。在17世纪建寺时,该寺西侧有讲授神学的教室和讲堂。现仍保留多处作礼拜和祈祷的地方。
3 、四十柱宫
座落在伊斯法罕一个面积约6.7万平方米的大花园内,建筑面积 1113平方米。该宫始建于萨法维一世时期,于萨法维二世时建成。是当时接待贵宾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宫殿的基石高出地面约1米。宫殿前半部是一个三面开放的宽敞的平台,台上有二十根高大的松木柱子。平台正中的四根大柱子中间有一个大理石的小水池。水由这四根柱子下方的石雕狮子的嘴里喷出。宫殿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大水池,长110米,宽16 米 , 水池四周有喷泉和石雕。站在池边朝宫殿望去 , 二十根柱子与辉映在水中清晰的倒影浑然一体,成为此地脍炙人口的佳景,“四十柱宫”由此得名。与平台相接的大殿有三个拱顶。入门处有一玻璃镶嵌的镜厅,为1657年阿巴斯国王时代所建 ,萨法维二世时,重新修饰。大殿内墙上有数幅宏大的壁画和精致的雕刻艺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征战场面。目前大殿辟为展厅,陈列着当时的器皿、古币、书法等文物珍品。
4、阿里加普宫
位于伊玛姆广场西侧的6层建筑,建于17世纪初 ,是萨法维王朝的国王们用来招待外国使节的宫殿,看台是国王和王室客人观看马球和焰火以及检阅军队的地方。
5 、哈柱桥
建于萨法维二世时期,是当时人们游玩和乘凉的场所。
6、三十三孔桥
建于阿巴斯国王时期,因有三十三个桥孔而得名,是ZAYANDEH河上一座颇有特色的建筑。
7、万克教堂
是亚美尼亚人的教堂,在萨法维国王统治的早期,亚美尼亚人根据国王的命令从卓勒法迁移至此,后在国王的鼓励下建起这座教堂。
8、摇晃塔
是伊斯法罕市的一个独特古迹,当你登上塔顶摇动一根木柱时,整个塔随之晃动。因年久己有损坏,经常进行修缮和加固,不常开放。
(二) 设拉子市(SHIRAZ)
伊朗中部的设拉子是法尔斯省会,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位于扎格罗斯山南部河谷,距首都德黑兰919公里,海拔16OO米,现有人口15O万,素以玫瑰和夜莺之城及诗人的故乡闻名于世。公元 1O 世纪时为波斯首都,18 世纪时曾为赞德王朝首都。
2500年前,波斯部族安山居鲁士以此为中心创建了波斯帝国。大流士将都城迁至距该城60公里处的波斯波利斯,后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毁,现留有居鲁士大帝的陵墓和宫殿。波斯波利斯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9至前330年)的第二个都城,意为“波斯国的都城”。这里有闻名世界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和嗣王们的宫殿遗迹,这些宫殿用坚石建造,背依山峦,面向平野,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焚毁。残留的石柱高20米,顶端有重达数吨的石雕兽,宫殿门道两壁有对称的巨型有翼兽身人面浮雕石像。这两壁雕像不仅大小、形象一样,且每一条纹路都是对称的。走进宫中院落,在觐见厅北面和西面的石壁上有狮子斗牛的浮雕,也是对称的。遗址东侧有两个石柱大殿的遗址,仍可想见当年这些建筑气势巍峨之状。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的波斯帝国(大体与中国春秋时代同期)全盛时期,这里学者、巧匠云集,宫殿建筑雄伟壮丽,驿道四通八达,文化盛极一时。1971年10月,伊朗政府在这里举行波斯帝国建国2500年庆祝大典,东道国在荒野里架设了无数帐篷,招待宴请各国宾客,古意盎然。
设拉子是波斯中世纪诗人萨迪和哈菲兹的诞生地,萨地是伊朗的著名诗人 (1184年-1292年),年轻时代勤奋好学,游历过今天的中东和北非各地,接触过各界人士,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是著名的《蔷薇园》一书的作者。这书迄今仍在伊朗享有极大的声誉,是波斯文学语言的典范。他的抒情诗多以爱情为题材,语言生动优美。萨地墓位于设拉子东北4公里的山脚下,旧墓建于18世纪的卡里姆汗国王时期。新墓是伊朗保护文物协会于1952 年重建的。萨地墓为方形建筑, 圆形拱顶外面镶有兰宝石色的瓷砖。哈菲兹(1324年-1391年)是14世纪伊朗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其实这是笔名,真正的尊姓大名是沙姆斯·穆 罕默德。哈菲兹在波斯文里意为 “ 能背诵《古兰经》者”, 由于他能背诵《古兰经》全文和 14 个传说故事,因此而得名。他的神秘主义抒情诗有很强的哲理性,人们每当有重大的事件,如就业、前途、婚嫁、出行、常常用哈菲兹的诗文占卦,尤其是冬至那天晚上。在97年5月23日的总统大选中,有人用哈菲兹的诗文占卦,结果在诗文中出现了哈塔米的名字。毫不夸张的说,哈菲兹的诗已成为伊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哈菲兹墓最早建于18世纪的卡里姆汗国王时期,原有四个大石柱。新墓是 1937年重建的,有16根大石柱,圆顶和墙壁饰以精美的瓷砖,上面刻有哈菲兹的诗文。
在设拉子的城北,有一个牌楼式的拱门,叫做“古兰门”, 这是汽车出入设拉子城的必经之地。原来的古兰门建于1OOO年前,遗憾的是早已毁坏。今天的古兰门是由当地的商人在5O 年代出资重建的。据说,这个有着蓝色嵌镶图案的门顶上有一本古兰经,凡经过此门的人都会受到古兰经的庇袖,人们祝愿出行人一路平安。但在今天,为了保护古迹,行人和汽车都得绕道而行。
设拉子还有许多清真寺如贾麦清真寺、乞拉格圣地(有什叶派第八伊玛姆礼萨的哥哥之墓)及拜火教的庙宇等古建筑。
(三)马什哈德市(MASHHAD)
马什哈德市是伊朗最大省份霍拉桑省的省会,位于德黑兰以东924 公里,海拔1000米,面积220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市区200万)。四季分明,夏天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度,冬天最低可达零下21度,年降雨量250毫米,冰冻期110天左右。
该市为伊斯兰什叶派圣地。伊斯兰什叶派第八个伊玛姆阿里-本-穆萨于伊斯兰阴历148年(公元八世纪末)生于麦地那,人们尊称他为“礼萨”(Ali Reza)。他年轻时在沙特从事宗教和社会活动,因其系什叶派,活动受到阿巴斯王朝哈里 发多方限制,遂转移到有什叶派基础的霍拉桑地区活动,于公元817年遇难并葬于该市,马什哈德(即献身之地)因此而得名。
15到18世纪,即铁木尔统治时期和萨法维王朝时期该市兴盛起来,纳第尔王朝(公元1727-1739年)曾定都于此。历史上曾是伊朗北部与中亚、阿富汗之间的贸易中心。
马什哈德市也是一个工业城市,主要有纺织、皮革制造、制糖、面粉、水果加工、地毯等工业。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棉 花、黄麻、丝、茶、瓜果、蔬菜等。矿产品有煤、铅。此外还有优质的大理石和绿松石。
该市的名胜古迹有什叶派第八伊玛姆陵墓、古哈尔沙德大清真寺、纳第尔王墓、纳第尔博物馆、诗人菲尔多西墓 (位于马市西北24公里的古城图斯)。该市还是伊朗及世界什叶派穆斯林朝觐的圣地,每年从外地来此的朝觐者多达400多万,接待朝觐及旅游者已成为该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