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颜色(解读伊朗影片《天堂的颜色》)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朗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生活的颜色(解读伊朗影片《天堂的颜色》)

来源: 时间:2009-02-0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以真主的名义。

      和马基德·马基迪的另一部影片《巴伦》一样,《天堂的颜色》片头也出现了这肃穆的字眼,也许是因为伊朗人大多都信仰伊斯兰教的缘故吧。当然,它也呼应了影片中人们的信仰,并且在信仰中人们得到了最终的救赎(影片结尾父子俩奇迹般地得救了)。

      和其它伊朗影片《小鞋子》《白气球》一样,本片也是通过展示伊朗人民贫困的生活现状,展示苦难面前人们不同寻常的情感来打动人的。

      影片撷取了有着失明孩子的一个平民家庭的生活片断,按照生活的逐渐发展来进行顺叙。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影片疏缓的节奏中清晰地得以呈现。所叙故事如下:

      在德黑兰市盲校上学的盲童穆罕默德(这个名字本身就与伊斯兰教伟大先知的名字相同)放暑假了,等着乡下的父亲来接他回家。父亲终于来了,他想把穆罕默德留在学校里,因为他实在不愿意再照顾这个不幸的孩子。校方不接受,父亲只好带着穆罕默德回家去。穆罕默德回到奶奶、姐姐和妹妹身边后非常高兴,分别给她们带来了小礼物。奶奶认为穆罕默德什么都能学会,认为他有生活的能力,父亲却担忧自己要永远照顾这个不幸的孩子。他担心穆罕默德的存在会使自己的再婚受到阻挠,于是就偷偷地把穆罕默德送到一个盲人木匠那里去学艺。奶奶得知此事后很生气,随后去世了。盲人木匠托人捎来口信,嫌父亲给的学费不够,让父亲去领回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在和父亲一起回家的路上出了意外,掉到湍急的河水中去了。父亲经过一番短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跳进了河水中去救他。父子俩都被河水冲走了,然而奇迹出现,最后他们都活了下来。

      影片对自然环境的展示颇具特色,多是根据人物的心理来确定其色调的。在表现自然环境时,较多地运用了远景、全景。整部影片的主色调是唯美、纯净的,可能是根据穆罕默德那盲人的美好想象、以及他对生命生活的热诚与希望来定制的。比如穆罕默德从学校回家时,经过绿油油的田野、清澈的溪流;他、奶奶、姐姐和妹妹在纯净的天空下,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游玩;他和奶奶喂鸡时毛羽飘飞的庭院(升格镜头)等美丽的场面。而父亲在水塘边刮胡子的时候,水塘却显得很阴郁;影片结尾父亲和穆罕默德经过树林、行至木桥的时候,色调显得很阴暗,气氛有些恐怖,这与父亲当时悲观、邪恶的念头是分不开的。

      影片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平民,处于贫困之中,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性格特色。父亲是一个在亲情和厌倦中徘徊的人。他本性是善良的,但被生活现实所折磨,显得悲观和绝望,产生了要摆脱盲童穆罕默德的念头,这本来没什么可指责的。在影片结尾,亲情战胜了恶念,他还是跳下水去,搭救自己失明的儿子。相反,奶奶是一个积极乐观的老人,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她相信穆罕默德是能够独立生活下去的。在影片中,她因反对父亲自私的做法而冒雨出走。穆罕默德作为一个失明的弱者,他心里充满了对生命、生活的希望和热爱,只有奶奶是理解他、关爱他的。

      人物的表演很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在刻画人物时,恰当地运用了特写镜头(主要是脸和手的特写)。父亲的对话不多,脸上耐人寻味的表情却足以说明他真正的想法和愁闷的情绪。奶奶富有同情心的笑容,以及临终时脸上的光影变化处理,显示出一个老人的神圣。值得一提的是穆罕默德的表演,非常生动。作为一个盲人,他那有点怪异的笑容,灵敏的耳朵和双手,都表现得非常传神。

      影片的细节营造非常生动,一些隐喻和象征也运用得非常自然。影片中穆罕默德触摸父亲的手和奶奶的手、以及他抚摸妹妹的脸和奶奶的脸,让人非常感动。他把手伸出车窗感受风吹,在溪流边抚摸流水,在地里触摸小树,也让人心动。还有他分别送给奶奶、姐姐和妹妹的礼物,胸针、瓶盖和梳子,也说明了生活的艰辛。父亲到德黑兰接儿子的同时去商店里变卖手工艺品和农产品,也同样说明一家人的生活状况。粉刷墙壁时父亲和姐姐脸上沾满灰泥,感觉很真实。奶奶带着穆罕默德去一个水瀑旁边点燃蜡烛,这些蜡烛则显示出他们对真主的信仰。

      父亲去德黑兰接儿子回家,经过一家首饰店,那闪烁的玻璃映出了父亲的双重影像,并且其中一个影像和戴满珠宝的模特手巧妙地组合起来,这象征了父亲矛盾分裂的人格形象以及父亲潜在的欲望。父亲去求婚前在水塘边刮胡子,一不小心跌碎了镜子并划伤了脸,随后破裂的镜子里映出父亲多重分裂的影像,看上去很怪异,这也明显具有象征意味。奶奶因反对父亲而冒雨出走,在河边她看见一条搁浅的鱼在挣扎,这里挣扎的鱼应该是隐喻了小穆罕默德生命的挣扎。影片最后父亲和穆罕默德经过树林、行至木桥的时候,我们看见一只被卡在桥墩而四脚朝天、正在挣扎的乌龟,这也明显隐喻了什么。影片结尾处,苏醒过来的父亲抱着儿子,周围的环境很是奇特:沧海、枯石,这些直观的意象,喻示着亲情的回归与永恒。

      由于本片主要表现了盲童穆罕默德的生活,所以影片声音的运用就被突显出来。影片一开始显示字幕的时候,就接入了盲校老师分发录音带时与孩子们的对话声,以及各种录音带的声音;影片多次让鸟叫声参与剧情的发展,表现穆罕默德对生命生活的热爱;父亲刮胡子时跌碎镜子的直接原因就是受到一种动物叫声的惊吓;当父亲面临是否去拯救穆罕默德而作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时,我们忽然听不到那狂噪的流水声了,这里声音的超现实运用有力地展示了父亲当时异常矛盾的心态。

      影片的主题其实是围绕父亲和奶奶对穆罕默德的不同情感来构建的,暗示了我们要对生命、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冲突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生命、生活的不同看法:父亲为现实生活所迫,对生活持悲观和失望的态度,他不相信社会可以接受盲人,也不相信盲人能独立生活;而奶奶经历了人生的沧桑,能够包容一切,认为一切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人生总是充满希望的;盲童穆罕默德则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正在努力地学习和感受着这个世界。影片开头字幕“你看得见,你却又看不见”“以真主的名义”富有韵味地点明了影片独特的意念。影片结尾父子俩奇迹般地得救了,这难道不是真主的力量?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