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5年全区第一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党的民族医药政策指引下,我区民族医药事业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
医疗机构作为发展民族医药的重要基地,在自治区首届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之后取得了很快发展。医院(门诊部)已由1980年的12所发展到了36所,其中维医医院25所,门诊部11所。一些地、县、乡的中医、民族医医院和综合医院内设置了相应的维医科。占全自治区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喀什地区除塔什库尔干县外,已达到了县县有维医医疗机构。全区维医病床数发展到1173张,维医药人员1612人。还相继成立了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自治区维吾尔医研究所、自治区维药试验药厂、喀什地区维药试验药厂、和田地区维药试验药厂,初步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及生产基本配套的发展格局,为维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疆是维吾尔医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唯一保留维医维药的省区。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维医药没有正规的高、中等专业院校,加之一些名老维医专家相继谢世等原因,致使民族医药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断档问题相当突出,中、初级人员占了相当比例。为了适应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我们采取多种培养方式和方法,相对缓解了后继乏人的状况。
一方面,在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尚未建成前,陆续在有条件的喀什、和田地区和乌鲁木齐市3个卫校中开设维医和维药专业的中专班或大专班,先后共招收了10个班,培养出近400名维医药专业人才。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每年举办1~3期),提高在职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先后举办了为期一年的“维医师提高班”、“维医师资培训班”,为期三个月的“维药制剂学习班”、“维医骨科学习班”、“维医皮肤病学习班”等各种短期学习班,1985年至今,经过考试考核,从社会上选拔录用30名维医药人员,以充实各级维医医院的技术队伍。1994年还在自治区维医医院内建立了自治区维医临床专科培训基地。下达师带徒指标,发挥传统培养形式的作用。要求自治区及地、州级民族医医院与基层民族医医院或门诊部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协作;同时组织各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到自治区及地、州级民族医医院和中医、西医医院进修学习。1986年自治区卫生厅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签定了“学术交流协议书”,主要内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与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建立人员培训、图书情报、科研协作等技术协作关系。
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筹建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该校于1984年11月29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筹建,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占地总面积666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100平方米。学校设有维医学专业,开办了维药学专业班、护理中专班、成人教育班及自费班等。现有在校生400人,已毕业学生381人。还有一个占地面积59.5亩,建筑面积5595平方米,病床150张的附属维医医院。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的建立,标志着维吾尔医药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科研与学术发展出现可喜苗头。自从1981年新疆民族医药学会成立后,每年进行一次学术交流大会,每次交流100篇左右的,论文,至今交流共上千篇。每五年进行一次专题学术交流,如:1982年在喀什召开的“维医基础理论学术交流大会”,1989年在喀什召开“维医研治白癜风学术交流大会”,1996年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新疆民族医学会青年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等。1986年《维医药》杂志创办后,维医有了自己的学术交流的科学园地。目前共出版40期,共发表800多篇论文。维医药界从80年代起参加全国中医药或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的论文年年增多,90年代以来维医在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先后派学者参加了北京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土耳其国际皮肤病学术大会,德国兹文堡支气管哮喘国际研讨会,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术大会,第三届俄罗斯医学学术大会,第一届圣彼得堡国际自然疗法学术大会,西班牙第八届国际自由基研究学术大会,澳大利亚国际传统医药学术大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等,均有维族医药论文进行大会交流。仅在1996年,自治区维医研究所和自治区维医医院共发表论文89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32篇,国际刊物上2篇,国家级学术会议上8篇,自治区学术会议上46篇,国家级刊物4篇,自治区级刊物46篇等;写出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中《维吾尔医史略》在1988年被自治区科委评为科技成果。
在基础理论方面,先后在“四津的自然变化状态”,“人体气质的变化、分型、特征”,“人体器官的特有气质”,“气、形、神在人体的作用,”“脉象的成因与年龄、性别、季节、气质的关系”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一批民族医药专业书刊,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医分卷》(维汉文)、14种维医大专系列教材、《维吾尔药志》《维吾尔药标准》《维吾尔医常用复方制剂手册》《维吾尔医常用药材》《维吾尔医》杂志、《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学报》等。其中,《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医分卷》和《维医诊断学》在1991年分别荣获首届中国民族图书一等奖和三等奖。
维药剂型改革,通过引进现代制剂设备,增加了片剂、冲剂、胶囊、口服液等新剂型。加工制作的成药由过去的数十种增至192种。尤其是各种注射剂的生产和运用,丰富了维医临床用药途径,提高了维药疗效。
对名老维医药专家临诊辨证思维活动、津液鉴别推理过程、气质属性判断规律、选优论治方法策略以及用药调整变化法则等方面的智能模拟继承研究取得了进展,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吐鲁番著名维吾尔医慕提吾拉·卡日阿吉偏头痛诊疗系统》被1989年第六届世界医学信息大会指定为大会科学演示项目,《电脑维医大夫》项目获1991年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神农杯”奖。
引种药材,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和田策勒县试种成功了名贵药材——西红花(即藏红花),经自治区和中央药检所鉴定符合药典标准,与正品完全相同。这项研究在国内处领先水平,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民族药科技开发初见成效。自治区卫生厅自1993年以来对民族药的科技开发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如成立了卫生厅民族药科技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民族药审批管理规定(暂行),建立了民族药科技研究开发基金等。目前,已有17种维药通过了新药评审,获准批量生产。新产品的不断研制成功,促进了自治区维药试验药厂、喀什地区维药试验药厂、和田地区维药试验药厂及丝路化妆品厂等一批民族医药企业的相继建立,为逐步形成科、工、贸一体化的民族药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专利技术博览会上,自治区维医院选报了6个维药项目参展参评,其中4项荣获发明与新技术金杯奖,2项荣获优秀新产品金牌奖。
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已经起步。1990年8月,卫生厅在塔城、乌苏县召开的全区中医民族医医院工作会议,针对医院建设的实际情况,及时提出了重视内涵建设的任务,并首先从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制定了《维医医院建设标准》《维医病历}弓写规范》《维医各种疾病诊疗规范》等;举办了全区中医民族医医院院长管理学习班;全区民族医医院护士长学习班、全区维医医院护理操作规程学习班;联系、选派有关民族医医院院长参加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各类管理学习班;组织开展了,自治区文明民族医医院评比检查活动(初评);1985年和1 992年,卫生厅曾两次组织自治区民族医药考察团赴北京、内蒙、西藏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和交流中医、蒙医、藏医在医、教、研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采取以上措施和办法,对自治区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在临床、制剂、后勤等部门的建设方面摸索了一些经验。目前,已有部分民族医医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和竞争能力。
为了进一步促进维医药事业的发展,自治区卫生厅及有关部门将积极努力,争取把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自治区维吾尔医研究所和培养15~20名维医临床技术骨干,以及自治区维药试验药厂、喀什地区维药试验药厂、和田地区维药试验药厂等维药生产和制剂加工厂家及经销网点,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316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同时,还将选择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吐鲁番地区维吾尔医医院、克州维吾尔医骨科医院等,做为自治区的重点建设基地,从各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县级维医医疗机构的建设问题,纳入自治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一无三配套”建设计划,予以逐步解决。
加强学校建设,改善设备条件,充实师资队伍,抓紧做好现行教材补充、修订工作,注意吸收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要做好人才预测研究工作,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尤其要重视为农牧区培养、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要在现有办学基础上,积极筹备并尽快正式开设维药大专专业和学校中专部,力争在“九五”期末将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改建成为新疆维吾尔医学院。
对自治区维吾尔医研究所要进行重点建设,充实业务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九五”期末将其建成科室设置齐全、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条件完善、研究手段先进、主攻方向明确、能够承担自治区科委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的独立建制的维吾尔医科研机构,使其真正成为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的骨干基地;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及其他重点建设单位人才、设备、图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承担科研任务。
要抓紧制定维吾尔药制剂标准,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民族医药工作上新台阶。卫生厅将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争取尽早通过卫生部评审并出台第一部部颁“维吾尔药制剂标准”。要抓紧做好对长期沿用且疗效显著的传统常用方药的研究、开发。注意筛选、论证有新疆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品种,予以优先开发、重点投资,争取创出拳头产品。注意药材资源的合理应用和保护,重视对珍稀贵重药材以及长期主要依靠进口的药材进行国内资源分布、引种、栽培及其代用品和真伪鉴别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有条件的民族医医院要积极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和剂型改革,努力研制高效、速效、安全、给药方便的新制剂,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九五”期间维医药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在区域卫生规划引导下,力争建成一批基础扎实、设施配套、功能较为齐全、特色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民族医药重点基地;初步建立一个基本适应各族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有一定的自我发展和竞争能力,结构与布局较为合理的民族医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药品产供销渠道畅通的发展格局,为人民健康做出较大的贡献。
资料提供:阿不都热依木·哈德尔 买买提明·沙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