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人大的组织下,毕红珍同其他代表一道,最近深入甘肃省清水县和宕昌县的多个农村,进行了一次关于灾后重建、异地搬迁和扶贫开发的调研。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80后”全国人大代表,毕红珍十分关心农村的发展问题,她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此次调研也不例外,她格外关心当地农民的出路。
人多地少,持续贫困,是这两个县的共同特点,发展出路在哪里?灾后重建能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毕红珍走了一路,记了一路,思考了一路。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人代会上,她准备与其他代表一道,就加大灾后重建扶持力度、扩大退耕还林面积、加强农民培训等提出建议。
毕红珍的家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白庙乡白庙村,长期的农村生活,使她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村的面貌才能改变,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今年春天,平凉市的许多地方也遭遇了持续干旱,冬播作物和春耕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对于当地的旱情,毕红珍非常关心,她在调研中发现,抗旱保发展,关键的问题还在技术,一方面是要帮助农民选择和推广抗旱的作物种子;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田间管理水平,特别是节水和抗旱适宜技术。
毕红珍对农民工问题也很关心,在去年的全国人代会上,作为一名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同其他代表一道,提出了在城市设立农民工常设机构等11条建议。
在遭受金融危机、农民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毕红珍更加关心农民工的出路。她发现,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务工,往往不会东奔西跑,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她今年还想就如何加大农民工培训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年来,作为一名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无论参加调研、培训还是开会,毕红珍总会带上一个本子,认认真真做记录,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
毕红珍深深地感受到,要为周边的农民兄弟姐妹代好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多走、多看、多听、多思考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跟上形势,才能真正履行好人民代表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