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宗教与民族教育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文精粹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谈宗教与民族教育

来源:《新月华》 时间:2009-04-0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宗教与民族教育,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宗教作为最古老、最深刻的历史文化形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都给予民族教育以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民族教育具有传播和深化民族文化的功能,宗教文化得以被一个民族所接受,并不断延续,依赖于民族教育这一中介手段。所以说探讨宗教与民族教育的关系问题,在研究民族文化发展课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各民族中,宗教信仰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原始多神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有信仰者。其中,萨满教对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族,伊斯兰教对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东乡、保安、撒拉等族,藏传佛教对藏族等都达到了几乎全民信仰的程度,以上民族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深受宗教影响。在教育方面,如历史上的藏族社会,由于宗教在社会上的至高地位,宗教的寺院教育,成为其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形式,寺院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出现了“舍寺院外无学校,舍宗教外无教育,舍僧侣外无教师”的局面。与藏族社会的历史情况相似,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在历史上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下,出家当和尚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必要途径,宗教制度支配并包容了教育制度。 再看伊斯兰教的情况。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教虽未象佛教那样,得到过统治者的扶持与弘扬,但它靠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的顽强信念,得以传承并保持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伊斯兰教的寺院教育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应该说,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建立了第一座清真寺之后,就开始了寺院教育的萌芽。但其形成为中国穆斯林的一种教育制度,则至少是在明代中叶以后。从形式及教学内容上来看,这种宗教教育沿袭了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教育传统,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中国化”,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穆斯林民族传统的教育形式,并对这些民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信仰佛教、伊斯兰教民族教育史的纵向发展中看到,宗教教育在这些民族的文化繁荣及培养本民族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凭借着它延续着生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宗教教育在一些民族教育发展史上曾经出现以宗教教育取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与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民族歧视与压迫的政策分不开,但却反过来束缚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这里以回族为例说明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回族是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一个民族,回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互相融汇、互相交织而形成的,所以回族文化带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色彩,“中国式”的普通教育形式也贯穿于回族形成、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但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统治阶级的同化政策,回族中出现了伊斯兰教信仰淡化的倾向。于是一些学者力图以保持宗教文化特点以反对“同化”,这种思想在教育上的表现即是回族经堂教育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并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特别是在清代,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引发了一次次回民起义,而每一次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失败更激起了回回民族在宗教上的热情与奋起,从而将宗教文化视为本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希望,而经堂教育正是保持发展宗教的具体体现,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非常符合回族人民的心理要求,故成为回族教育的主要形式。但这种以研习阿拉伯文、波斯文及宗教知识为主的教育,对于在中国大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已经通用汉语的回回民族而言,无疑超出了它的范围,成为回回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接受知识的障碍。20世纪初,新式回民教育的倡导者所以提出宗教知识与科学文化知识并重、汉语与阿拉伯语兼学的教育观念,正是因为他们充分认识到传统经堂教育的局限性,而对回族教育发展途径做出了新的探索。他们的思想及实践为回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的伊斯兰经学院教育中仍然包含着这种思想的精华。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各民族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规学校教育成为各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在一些地区,由于受观念、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宗教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甚至发生了宗教学校与普通学校争夺学生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宗教方面的原因,因为宗教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宗教功能体现在人们的世界观、行为准则与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在基本上全民信仰某一宗教的民族地区,决定了宗教教育在教育中所占有的特殊重要地位。这种教育渗透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之中,而新一代人的成长及其人格的塑造也正是在这种极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极深的宗教观念氛围中开始和完成的。特别是在宗教信仰者中地位崇高的教职人员其本身接受宗教教育的事实也“示范”和“引导”着宗教教育的存在和进一步的发展;但来自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我们也不能忽略。现代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片面追求升学率,考不上学的学生由于在学校中缺少技能教育,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比未入学读书的同龄人优越。相反,一些进入宗教学校的学生读书期间经济上可能会受到周围群众的资助,有的毕业后还成为令人羡慕的教职人员。这种结果对于处于相对贫困且宗教观念浓厚地区的青年人及其家长来讲,无疑极具吸引力。 不能否认,宗教教育与当代学校教育有冲突和相悖的地方,但我们不能片面夸大宗教教育对于普通学校教育的消极作用,而应该客观、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并以求实的态度去探索二者和谐发展的道路。这种探索是社会主义社会宪法所赋予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体现。在现代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主流面前,遵循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适应民族内部的一定需要,宗教教育有其存在的文化土壤,而且这种教育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调适;另一方面,在有着浓厚宗教信仰的民族地区推行普通学校教育时,不能对其宗教文化背景视而不见,而应该认真加以文化上与民族学上的分析,使这种教育尽可能为青少年提供有吸引力的、可供选择的人生发展途径。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提倡的民族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使民族地区的教育迈向现代化。“现代化”的观念绝不是仅指民族教育在设施上、教学手段上的现代化,而主要指人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必须要把民族地区传统观念的变革和传统教育观的更新作为发展的基本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的宗教也不仅仅要在延续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作用,它将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成为民族地区现代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明。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固原等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成立了以宗教界人士为主的“少数民族教育促进会”。这些宗教界人士以他们在信仰者中的威信,通过宣传伊斯兰教尊重知识和文化学习的传统和观念,出面动员辍学儿童上学读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集资兴学助学方面,不少宗教界人士也率先示范。他们的做法影响了广大信教群众,促进了社会办教育、群众办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由于宗教与民族教育方面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探索民族文化发展的问题上就不能不关注这个问题。这里仅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对该问题的思考,并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进一步探讨。

    我深信,只要共同努力,宗教与民族教育一定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