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清真大寺﹐分成新旧两派势力﹐经过许多年的僵持和较量﹐最后代表守旧的老人们向年青的穆斯林让了步﹐清真寺从此由年青人管理和办教育﹐搞活清真寺的宣教基地。 青年谈判代表斯达卡特?汗向《星期日先驱报》记者说﹕“老一辈的人﹐一直把我们年青人看成威胁﹐害怕我们夺取他们固守的城堡。 经过谈判﹐他们让出了权力﹐因为时代变了﹐清真寺的管理必须改变。”
这是一场漫长的奋斗﹐十多年来﹐这座清真寺中老人为一派﹐年青人为一派﹐因为双方对清真寺的功能和要求都不一样。 年青人要求把清真寺办成适合年青人和妇女的伊斯兰文化中心﹐也便于同外部非穆斯林社会对话和交流﹐敢于面对西方社会的颓废文化挑战。 这些要求遭到老一辈礼拜人的反对﹐他们不希望年青人打破他们安度晚年的“安乐窝”。 另一位年青人阿希德?汗说﹕“那些老人控制着清真寺﹐与世隔绝﹐老死不与外人往来﹐完全把自己孤立起来。 他们对社会责任不闻不问﹐如对社会犯罪﹑毒品﹑盗窃﹑暴力﹐熟视无睹﹐把位于闹市的清真寺办成独立的堡垒。” 清真寺内外压力迫使他们改变了态度﹐上个星期﹐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宣布同意接受改革意见﹐请老人们退出管理委员会﹐让位于年轻﹑活跃﹑有信仰的知识青年。
格拉斯哥清真大寺﹐位于市中心﹐建于1986年﹐是苏格兰最大的清真寺﹐每个主麻聚礼接待两千五百人礼拜。 而且﹐这座大寺承担着许多社会功能﹐如穆斯林小区宗教服务﹑婚丧礼仪﹑社会咨询﹐那些把一切拒之门外的保守主义是把清真寺变成一座活人进出的大坟墓。 许多年青人﹐喜欢到清真寺来参加各种聚会﹐但是老人管理制度告诫年青人﹕“清真寺只是拜主的场所﹐其他活动一律禁止”﹐引起多数年青人怒不可遏。
阿希德说﹕“当年﹐从巴基斯坦移民到英国的老人们﹐他们在这里建造一座清真寺﹐就等于回到了家乡﹐一切都心满意足了﹐不思进取。” 他说﹕“他们走进清真寺﹐解除了乡愁﹐心里感到特别舒适﹐宣布发生在清真寺墙外的一切天翻地覆事件都与他们毫无关系。 而在这里出生和成长的年青人﹐同他们感情不合﹐认为清真寺应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表现在英国社会存在在价值。” 斯达卡特说﹕“老年人走进清真寺﹐是希望永远做巴基斯坦人﹔而年青人走进清真寺﹐坚持要做英国人。 这就是移民社会的代沟。”
这里不是伊斯兰国家﹐穆斯林是少数民族﹐全苏格兰只有五万人﹐保守意味着退化和消亡。 根据苏格兰伊斯兰基金会的统计﹐伊斯兰是增长迅速的宗教﹐人数仅次于本土的基督教﹐全区有三十座清真寺﹐格拉斯哥集中了十二座。 据说﹐本市最大的清真寺管理工作让位于年青人﹐是苏格兰伊斯兰基金会的决策。 他们认为﹐这个改变很重要﹐是把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从“看门人”变成真正的宣教者﹐是为了穆斯林社会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