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鲁迅之后的一位作家(下)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文学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张承志:鲁迅之后的一位作家(下)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9-04-2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张承志的人道主义是与被压迫、被杀戮的底层人民的结合,这是对被压迫者的心灵历史的认同,是对于压迫者、统治者和官方历史的大举破坏和大胆挑战。"我渐渐懂了,我是为一种异端的美而吸引。"他"把宗教的尔麦里感觉成了朝着历代统治的示威"。哲合忍耶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最彻底的异端",是不可屈服的自由和辉煌的美。(《心灵史·仪礼》)(《心灵名·光阴》)哲合忍耶教派在与****国家,在与国家这种巨型怪物,这种恐怖机器的对抗中爆发出来了最强大的力量和最强烈的美感。"一切宗教的和人道的火花都被他们击打出来了"。(《心灵史·追随者》)张承志通过对于历史的重新书写,通过接近底层,通过对于被压迫者的心灵的历史的追踪,寻找着真正的人道。他在赠送给杨怀中《老桥》一书时题写了如下宣言:"让历史就这样把重负压上肩吧!我们要****一种伪历史,让我们就这样把自己赶向艰辛吧!这艰辛中会有辉煌的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张承志的《心灵史》和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应当放在"寻根文学"的脉络上来加以理解。张承志和韩少功沿着"寻根文学"的轨迹与"现代化"的主流价值分道扬镳,一步一步地走向边缘和深入底层。张承志表现了对于统治阶级强烈的不信任。统治阶级和御用文人无法真正理解历史。"他们缺乏对于人的心灵力量的想象力,因此也不能获得秘密。而历史从来只是秘史;对于那些缺乏人道和低能的文人墨客,世界不会让他们窥见真相。"(《心灵史·黑视野》)

   进入1990年代之后,张承志主要选择了散文这种释放方式。他说:“如今我对小说这形式已经几近放弃。……我更喜欢追求思想及其朴素的表达;喜欢摒弃迂回和编造,喜欢把发现和认识,论文和学术都直接写入随心所欲的散文之中。" 朱苏进在《分享张承志》一文中描述张承志的创作风格时说:"他的许多篇章既是猛药又是美文,在新奇意境和铿锵乐感中簇涌着采自大地的野草般思想。他的作品个性极度张扬,锋是锋,刃是刃,经常戳得人心灵不宁,痛字当头,快在其中。"张承志的散文反映了1990年代中国文坛的急剧瓦解和分裂。这个时代急剧的堕落提纯了张承志,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付出了极端、单调和疲惫的代价。张承志意识到鲁迅以笔为旗的痛苦。他在《美则生,失美则死》中吐露:"当同时代的文学家写出一部部文学性的鸿篇巨制时,他不得不以一篇篇杂文为投枪匕首,进入战斗。其实,我是为鲁迅先生遗憾的,然则,那也是他的必然。"他在《以笔为旗》中对无情无义的文学界及其所谓"纯文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张承志产生了一种自觉,从而与中国文坛彻底决裂。按照他在《离别西海固》中的叙述,早在1984年,他便与中国文学的主流分道扬镳,彻底决裂了:"在一九八四年冬日的西海固深处,我远远地离开了中国文人的团伙。他们在跳舞,我们在上坟。

     1993年,他发表著名的《清洁的精神》,抗议"今天泛滥的不义、庸俗和无耻",通过古代许由等人追求正义和清洁的故事,追寻"洁与耻尚没有沦灭的时代"。他不断地从历史中去寻找抵抗的力量。这种资源包括哲合忍耶教派、《史记·刺客列传》、鲁迅、屈原等等。他要寻找自己的"类",自己的参照,自己的"血统"。鲁迅成为了他思想和反抗的重要资源,成为他反复书写和礼赞的对象。他在《静夜功课》中说,"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他在《清洁的精神》中这样勾画了鲁迅的形象:"所谓鲁迅,就是被腐朽的势力,尤其是被他即使死也'一个都不想饶恕'的智识阶级、即中国知识分子的前一辈们逼得一步步完成自我,并濒临无助的绝境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在《再致先生书》中指出,"鲁迅象征着一种不签定和约的、与权力的不休止争斗。"他对鲁迅的阅读和理解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鲁迅研究"。他用最文学的方式接近鲁迅。这是用文学的巫术招魂。

   理解张承志,有几个重要的词:美、正义、自由、人民,特别是在今天被污名化了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这个被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极尽污辱之能事的词,通过张承志的书写和磨洗,重新恢复和焕发了原始正义的光辉和惊心动魄的美。他在《清洁的精神》中称赞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是"中国古代散文之最","美得魅人"。他称赞它提炼了"中国的烈士精神"。他誓言"我要用我的篇章反复地为烈士传统招魂,为美的精神制造哪怕是微弱的回声"。他将荆柯刺秦的故事称为"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是"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因此没有什么恐怖主义,只有无助的人绝望的战斗。"恐怖主义是一种失败的政治,是一种极其纯粹的伦理的美学的反抗。张承志和张艺谋是艺术上的两个王者,当张艺谋对权力和体制全面认同与臣服,越来越作为"中国形象"大红大紫地走向全球化的商业舞台的中心的时候,那个从"新时期"一同出发的张承志旗帜鲜明地走向了边缘和底层,走向了没有历史的历史,走向了人民的文学。张承志在《心灵史·穷人宗教》中宣称:"我偏执地坚持,中国的一切都应该记着穷人,记着穷苦的人民。

     张承志在《南国探访》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古怪的时代。""豪富和赤贫,餍足和饥馑,脑满肠肥和瘦骨嶙峋,摩天楼和贫民窟--总之,一切对立和差别、正义和背义,都将在这个隆隆来临的时代并立共存。"他在《中原迷茫》中指出,我们需要面对着屈辱的历史,残暴的权势,苦难的人民,卑污的智识阶级。轰轰烈烈的"脱轨"的"漫长的20世纪"在1979年匆匆结束了。张承志一直心仪于1960年代,这个反体制的极端年代,这个激情的年代、脱轨的年代。这构成了理解张承志的核心:造反,反特权,反体制,反对一切的压迫和不义。张承志在《风雨读书声》的访谈中谈论《心灵史》的精神谱系的时候说:"我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了我对六十年代的忏悔与坚持,对体制和异化的大声抗议。"1960年代的红卫兵以及西方的造反运动都是与青春和叛逆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们的不会是红色也许是天蓝色的旗子上,我希望一开始就有人心、人道、对人的尊重;一开始就有底层、穷人、正义,一开始就有叛乱、选择、青春、反体制的底色。"张承志以一个人填写了巨大的空白。张承志的写作使人民、革命、底层这些词语得到了昭雪和拯救,同时,也使自由、人道和美以及民间等概念的内涵得到了真正的确认。他以具有广阔深厚的历史空间的大西北为根据地,以中国最广大的底层人民为依据,背对着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城市繁华。张承志背对着中国知识界,背对着"盛世"写作,面对着全球化和日益野蛮化的世界写作。当有人责难张承志是"反智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辨正,作为一位英勇的学者和作家,张承志只不过是拒绝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流行的常识,他不过是在组织另一种秘密的知识,发掘地下的历史;同时,他在指示另一种人性,构建另一种社会理想。他在呼唤美的人性、人心、人道和真的和平。正如《心灵史》中船厂太爷马达天石破天惊的话语:"你已经有了知识了。--你千万不要把你的知识的光芒熄灭,而使你自己坠回黑暗!

     在外国作家中,张承志反复提起梅里美和三岛由纪夫,他始终是一个极端的带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浪漫主义作家。当资本主义以贸易将地球变成世界,将整个世界简化为交换价值纳入到自私自利的交换的时候,浪漫主义最早树立起了反抗现代文明的叛帜。它以文学的武器,以审美的割据对交换价值和商业文明进行绝望的反抗。这种绝望的反抗产生了"纯艺术"以至"唯美主义"。当资本主义对交换价值进行神化的时候,它对审美进行神化,当资本主义对商品进行神化的时候,它对艺术进行神化。当资本主义进行全球征服的时候,浪漫主义起义和独立,在自己的艺术王国上空高高地飘扬起美的旗帜。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是反工业化、反世俗化、反现代性的第一声鸣镝,而张承志则是中国浪漫主义一个悲壮的奇迹。

  雪莱曾经认为,诗人是立法者,是民族和时代的先知。张承志像摩西一样,向人们昭示另一种生存和秩序。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来说,张承志的写作都是一场彻底的绝处逢生的叛乱和起义。他在《为〈神示的诗篇〉而作》中写道:"完全是和平的攻战,完全是独自一人的义举"。他不断地转移自己描写的对象,不断地变化表现的内容,不断地更新表达的形式。他以文学的方式向这个世界和时代挑战,呈现了另一种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