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回族教育述略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启示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河南回族教育述略

来源:中国清真网 时间:2009-04-2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河南回族历史悠久,但其教育,相对地说是落后的,发展的历程是曲折艰难的。首先是在黑暗中摸索——宗教教育的出现;继而是在晨光嘉微下,于曲折小径上徘徊——近代式回族学校教育的产生;继而走上了比较宽广的大道——现代回族学校教育的诞生,缩短回族与其他先进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因此,加强对河南回族教育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有限的资料条件,试图对河南回族教育发展概况作一略述,以供参考。
  
    一、河南回族的宗教教育
  
    河南回族的宗教教育以经堂教育为主。“经堂”一词,始见于清初。刘智《天方典礼·例言》:“是书语气与经堂语气既不相合,则不能不起物议。”早期回回借用汉语词汇,将《古兰经》尊称为“天经”、“天方国经”、“宝命真经”;将有关伊斯兰教的其它典籍也称作“经”,这些经书,一般置于清真寺大殿北侧厢房内。经堂教育兴起后,这里成为阿匐向经生讲授伊斯兰教经典的场所,故称作为“讲经堂”,简称为“经堂”。近现代一些回族学者,便将这种教育称作“经堂教育”,回族群众则称之为“经学”。
  
    “经堂教育”长期以来是河南回族教育的唯一形式。清赵灿著《经学系传谱》,记述了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及其传承关系和社会活动,亦是研究河南回族宗教教育史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冯少川设帐于汴,约三年”;张少山传有继吾把师,为郑州人氏;马明龙传许景祥(朱仙镇人氏);常蕴华、李延龄二先生传有郑州人氏清宇虎师;汴城秀峰李师、陈州人氏天风穆师;舍起灵传师郑州人氏马君锡、虎巨卿、把松之、把汉光、赛振寰,其于河南郑州、开封、洛阳、荣阳、襄城、陈州等地设帐讲学,先后40余年,“弟子不啻三千”冯续轩传郑州人氏古伯玉。明清以来,河南的经堂教育以开封较盛。东大寺曾多次向省内外聘请校长兼教长,如大名的宋阿匐、临清的洪五阿匐、北京的王浩然阿匐、通县的张赢仙阿匐和桑坡的杨泰恒阿匐。民国初年,王浩然阿匐任教长时,极力振兴教务,创立“中国回民促进会豫支部”,并建5个经房:信义社(维中前街)、仁义社(南羊市街路东)、遵义社(烧鸡胡同)、顺义社(铁娘娘庙街)、遵义社(洪河沿),分布寺坊回民居住区,每日派海里几去宣讲。
  
    清代中叶以后,不少清真寺开设义学,不收学费,对回族少年儿童进行更为广泛的基础文化教育,称为“经书义学”,也称“经汉义学”,据目前所知,最早在河南开办。
  
    清咸丰九年(1859年)三月,由浙江嘉兴秀水县金传声捐资创建的文殊寺街清真寺经书义学是河南省内甚至国内最早的学校。到1925年,清真寺又创办“欣育义学”、“汉学堂”,设有4个班,授课教师先后有赛紫霞、马腾骧盖福光、白瑞三等。武学极盛时,寺内前后院有两个武术学校。清末以来著名武术教师有:贾兴旺、丁占奎、王世亮、陈玉廷、钱发有、李占法等人。据立于开封善义堂清真寺殿前卷棚下北山墙的两块石坤“善义堂记”碑文记载:“自咸丰初,避秦乱来汴,艳中土人之繁,风俗之厚,多挚眷而至,聚族以居,盖三十余年于兹矣。半居市,半习经典,修庐舍,延名师,后列善堂传教而格循祖训,前为义塾典学而作育人才。……仿各直省会馆之例,常聚乡人于斯堂,吾愿自此以往孳孳焉。俾三百家之子弟读书明理。”从碑文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建寺之初衷:一为修善堂宣传教育,延续回族风俗习惯;二为开设私塾,教育子孙学习文化知识和回族经典。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如此远见卓识,以博大胸怀慷慨捐资办学,实为可贵。善义堂清真寺聘请陕甘宁地区贤才名士来堂讲学,其中有名望甚高、博学多才。阿文造诣颇深的杨振彪阿匐。杨为陕西派周老爷的真传弟子。在他的主持下,创立了河南阿文大学。此后又聘请云南。青海等省有名阿匐讲学,培育人才。另外,还开设阿文教育小班,以便于回族儿童早期学习阿文。为了精心培育人才,对每个学生每日补助白米2斤,这在当时已超过一般市民的生活水平,解除了学生后顾之忧。同时,由寺内阿匐细心照料,培养孩子们求学上进;在寺设塾,读四书五经。因此,百年来,从善义堂清真寺培养出一批批有学识的海里几,分赴河南省及西北地区开帐讲学。民国时期,将寺改为民生小学,一直到1949年。
  
    王家胡同清真寺设立的河南阿文专修学校曾名噪一时。1944年,郭清心阿匐联络堂兄郭清魁于寺内创办河南阿文专修学校,简称河南阿专。聘请王静斋阿匐任名誉校长,刘志三阿匐任校长。学校董事会由政界、商界、教界几十位穆斯林社会贤达组成。董事长为钛彦臣,教师主要有郭清魁、郭清心、郑国光、孙国才等。1946年5月招生,招生简章中办学宗旨为“苏生回教文化,造就中阿兼通师资”。其时,寺门口挂着“专修学校”和“董事会”二块牌子。学校还印制了学生证、校徽。为避免学生遭了役之患,校门还悬挂“国防部布告”,内容为清真寺禁止驻兵、骚扰等,学生们被编人第12保2甲22户。海里几主要来自豫、鲁,多在13至30岁之间,均为男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低、中、高级班。教师义务授课。途经开封的阿匐,也常被邀请授课讲经。庞士谦阿匐由埃及回国后曾来汴,在清真寺向海里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阿专从1946年6月开学到1948年9月,办了2年又3个月。而后郭清魁、郭清心带领80余海里几,分三批抵浙江嘉兴,余部或提前毕业,或因家庭羁绊不能随校南下,河南阿专在嘉兴维持至1949年12月解放。。三民胡同清真寺亦设有武学、汉学、阿文等学校,直到民国十几年方停,其中阿文大学有学生20至40人,尤以尚希贤阿匐在时为盛。
  
    清乾隆年间马振九阿匐在郑州清真寺招收海里几,设帐讲学,开郑州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之始。民国以后,郑州城内清真寺猛增,几乎各寺都招有海里几,讲学之风盛行,经堂教育有增无减。据北大寺统计,民国期间,该寺累计招收海里几180人,这种教育方式,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禹州城关清真寺的碑记上有‘将南北讲堂悉为粉补’语,表明在1835年时禹州城关清真寺已有了经堂教育,许昌其它的尚有禹州市山货厂清真寺、砖桥坡清真寺、皂角坪清真寺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禹州回民在城关朝阳门清真寺自办义学1所。城关回族开明人士艾玉山、王文章、卢本恒等人捐资相助,在清真寺前院修建教室3间。还在清真寺山门左侧嵌上石匾1方,上书“义学”二字,至今犹在。民国12年(1923年)改名为城厢区第三国民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山货厂清真寺开办义学1所,民国12年改为东区第七国民学校。1929年义学田地收归禹县教育局充为学田,两校经费由教育局发放,将义学纳人国民教育的轨道。
  
    南阳明代至清初,只有少数清真寺里开办经文学校,由本寺阿匐或延聘名师进行阿拉伯文及教义的初步教育。清代中叶以后,不少清真寺里公费开设义学,南阳境内瓦店、刘营、田里、五里堡、黄池陂、新店、石桥、凉水泉、老秦营,以及社旗、方城等县的清真寺内都举办过这样的义学。周口地区的回族文化教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停滞落后状态。清光绪七年(1881年)淮阳仅城内清真寺有经学(阿文)一处,学生不足10人,由阿匐教授经书培养宗教职业者。光绪九年(1883年)教长陈万善、董事白金忠创办义学,聘请袁秉文为老师,教授汉文,有学生30人。
  
    豫北回族的经堂教育以盂县桑坡为最盛。清时桑坡13坊清真寺中有2所阿文小学,6所阿文大学,学生有百人以上。桑坡曾出现过一些著名的阿匐。清时陕西周老爷(胡登洲的四传门人)去麦加朝觐回来,在家乡办经堂大学,各地穆斯林纷纷前去学习,桑坡的张古东、杨振龙也去求学,“周老爷八大弟子对中国回文大学均有功绩,暮年所收之诸小弟子,学业则更加驾八大弟子中之上。河南桑坡之张古东、杨振龙,亦小第子中之杰者。河南回文大学之创立即始于二杨阿衡也”①。在新乡东关、新荣街清真寺也都举办过此种经学。
  
    另外随着妇女礼拜人数增多,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专门为妇女设置的经堂教育——清真女学。这也是开了中国清真女学的先河。据现存的史料记载,河南最早的清真女学是开封的王家胡同清真女学。女学由女阿匐或师娘(阿匐的妻子)带领礼拜和传授伊斯兰文化知识。于是各地纷纷效法,并改女学为女寺。据笔者调查,民国时期开封有7坊清真女学,其它地方如襄县、沁阳、孟县桑坡的清真女学也负有盛名。但由于种种原因,留下来的关于这方面的资料较少,可靠的文字记载仅十几通碑文而已。河南清真女学在中国民族教育史上地位很重要、很典型,富有特色。希望知情者和学者加强对此深人研究,理清头绪,早日写出中原清真女学发展史。这一阶段的回族经堂教育,附设于清真寺内实行由阿匐聘请教师、经生游学的宗教教育制度。各地经堂学校,“有大学,造就阿衡之学府也;有中学,中年失学者之受权处也;有小学、儿童之教育机关也”民小学是初级形式,最为普及。经堂教育除教学生学经外,还学习书法、语法、历史、算学和诗词等。这是一种民族自我凝聚方式,对河南回族以伊斯兰教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起了一定的巩固作用,促进了河南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特别是河南回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但亦带来了消极影响,即过分地民族自我凝聚,导致民族文化的闭塞和落后。
  
二、近代式回族教育
  
    清末民国初年,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回族中的有识之士倡导兴办回民文化教育与提倡宗教,以达到振兴本民族的目的。1912年,王浩然在北京倡导发起组织“中国回教俱进会”,以“兴教育、固团体、回汉亲睦”为宗旨,会纲第二条规定:“倡设男女小学校及其它必要学校,均照教育部规定办理。”河南亦因此涌现大批回民(清真)中小学校,标志着河南的回回民族教育开始由经堂教育的单一型向以回民普通教育为主兼有宗教教育的多元型转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称之为回族的“新式学校之权舆”,或称之为“时代教育之新纪元”。
  
    该时期回族教育的特点是:办学方式及课程设置均脱离了经堂教育模式。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集资办学,回族女子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私立养正小学,是河南省和开封市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回民学校,于清光绪三十一年O年)由热心公益的回族有识之士郭蓉臣、魏子青、杜秀升等人在回族群众支持下创立的。校址在北羊市路东、后靠东大寺。郭草巨任第一任校长。1912年,改为养正初级小学校,1918年改为公立养正回族小学,1922年又改为私立。初办时仅招2班,4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讲经、读经、国文修身、格致、地理、历史、算术、图画、体操等。1940年由郭宜甫接任校长后,逐步发展到5个班。到了1946年,由回族群众捐款买下国民党六十八军军长在乐观街西头路北一座旧宅,学校扩增5个班。1944年,郭宜甫在接办养正小学的基础上,得到王运五、杜秀升、杜超凡、许亚青、李俊岭等人的支持,在理事厅街福建会馆创办河南省第一所回民中学——私立养正中学,由郭宜甫任校长,经费主要由回族群众募集,开始只收2班学生百名。1946年迁至豆腐营街与中州私立小学合校。1948年已有6个班。
  
    清宣统元年(190年)古荫堂等人创办信阳清真寺小学,校址设在新街清真寺,学生刀至80人。
  
    民国元年(1912年),淮阳县董事孟泽远、袁谦德、方厚斋、穆鹤年等聘请荡廷三创办公立广化高初两等小学堂,有高级三年制一班,初级国民班一班,共68人。据1933年《淮阳县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原有清真广化两等小学堂一处,地址在民族南街,民国17年(1928年)改为清真公立广化小学学校,有学生2班78人。全年经费640元(硬币)由屠宰税附加项下交给。”校长方芝亭,1934年由方祥庭接任(义务职〕,1938年淮阳沦陷,学校停办。1939年春,董事许友义、沙应先、方绍周、李庆庭、白彬甫和教长杜洗尘创办伊斯兰学校,有学生高初2班。1945年8月,学校迁回原广化学校地址,改名为第六保校,不久改为代用中心学校,有学生6班202人,1947年停办。
  
    民国12年(1923年),禹州的2所义学都被改为国民学校,1929年,义学田地被收归禹县教育局充为学田,两校经费改由教育局发放,将义学纳入了国民教育的轨道。
  
    郑州的回民教育以管城回族区最为典型。管城回族区的学校教育始于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城内清真寺(北大寺)初创明经初等小学堂,招收学生25人,校长虎守智,这是近代郑州最早的一座回民学校。1916年,郑州北大街清真寺办“大保小学”。民国以后,阜民里清真寺也曾办过小学,因教育经费无着,中途夭折。1946年,北下街清真寺建初级小学1所,不久被改为国民学校。1947年,在回民倡导下,在今北大寺设立圣达小学,次年春成立圣达中学。
  
    1912年,穆长青在周家口(今周口市)天房街办“惠远小学”。沈丘槐店回族镇有明远小学,位于寺西北隅。民国元年,由槐店回民促进协会会长海香廷出面,用槐店牛羊屠宰所得税将清真寺花园口和武术馆旧址扩建而成。第一任校长李遇春,聘请教师2人,是年招收学生甲乙两班100人。1913年2月正式开学,当时开设课程有回文、论语、修身、地理、算术等,经费由屠宰税支付。1924年发展到4个班,学生120人,教师6人。1926年有学生6班200人,学校改为“沈丘县立第五小学校”,1968年改为“红旗小学”,1978年改为“槐店镇东关小学”,1982年始改为“槐店回族镇小学”,沿用至今。
  
    民国元年,回族知名人士水子力率先在南阳县城东关,创办回民同化小学,1935年改为景穆小学。1936年,南阳县在汉口经商的马汉三捐资创办瓦店私立同化小学,设一至四年级班,收纳学生300余名。1941年1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来南阳视察工作时,分别在城内和武侯词召开了有各县回族代表参加的会议,听取汇报后,对代表们提出的回族教育落后和军队占驻清真寺影响正常宗教活动的问题极为重视,当即命令县政府着手在城内筹建小学1所,并要求在回民聚居的五里堡、凉水泉两地开办回民小学各1所。1929年,内乡俱进会会长杨质岑。于清真寺内开办私塾1处,有学生20余人。1936年,改为清真小学,由杨丽生担任校长,有回汉学生百余人。1913年,邓县回教俱进会会长马宪岑,在城关西阁西北角的北岗(今公安分局处)创办民族学堂1所,后改为同化学堂。初创为1班,后为4班,有学生160名,经费从牛羊屠宰税中增收“回民教育捐”支出,不足部分由马宪岑个人补助,他曾先后捐助白银2000两,1930年停办。1939年,唐河县回族有识之士吴天清和柏德生,相继在城关清真寺开办回民小学1所,学生60余人,不到2年停办。
  
    1914年,罗山县回教俱进会在清真寺办清真小学。1916年,驻马店办“私立育英小学”。1918年,圆城县城关清真寺.小学招收1班学生30人。1927年,河南省督军冯玉祥命令拆除庙宇,回族唯恐波及清真寺,清真寺纷纷挂起小学堂的牌子。风波停息后,多数学校又因资金难筹而停办。民国19年(1930年)2月,张文政先生在桑坡创办小学,“小学一班,三个年级,学生59人,教职员2人,全年经费一百元”③。日军侵占孟县后该校解散。
  
    三、现代回族学校教育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回族教育事业,采取多种措施,改变回族文化教育的落后状况。河南省政府拨专款新建校舍,将回族中小学校迁出清真寺,同时,河南省政府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均应招收回族学生,解决回族子弟就学难的问题。1951年,初等学校中的回族学生有1485人。民伯县伯党乡1951年办冬学,学生人数487人,其中回民296人,占学生人数的d%。1952年,河南省政府将2所回民中学,24所回民小学由私立学校转为公立学校。1957年,全省有回民中学4所,在校学生5748人;回民小学75所,在校学生50110人。
  
    在政府的扶持下,各地回民学校教育呈现出新的气象。1952年,开封市教育局接管养正小学,改为公立,定名为开封市回族小学。1969年易名乐观街小学,1980年复原名,排为“一回”,1984年与顺河北街回族小学“二回”合并,校名为开封市回族小学。校占地7500平方米,教学楼2座,20个教学班。合校以来,学生均在800名左右,教工52人。学校设有仪器室、实验室,有仪器、教具1000余件,图书1万余册,体育器材1000余件,这些足以满足教学之用。1981年被市教育局定为重点小学。1952年,私立养正中学改为河南省立开封回民初级中学,这是河南省最早的一座少数民族中学。1956年增设高中班,成为一所完中,改为河南省立回民中学。1967年更名22中,1980年改名为开封市回民中学。1981-1986年,国家投资106万元,扩建校舍,学校占地19443平方米,建筑面积81046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科研室等。有仪器、电教器材2102件,图书馆藏书达8万余册。到1985年,学生发展到30个班,1535人,其中回族学生585人。
  
    回民聚居区较多的太康县,1954年9月建立回民中学。至1985年,全县回族小学已发展到13处,100班,学生6453人,其中回族学生2498人,占总数的63.4%;教师212人,基本上在回族聚居区普及了小学教育。1949年到1966年,淮阳也先后在回族聚居区的城区、观音、赵寨办起了3所回民小学,共有34班,计1350人,其中回族学生有45O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将城内原回民小学改为回民中学,并恢复了赵寨、观音回民小学2处,新建回民小学6处.即大连乡的段屯。刘振屯乡的方庄、东方庄、段庄、白楼乡的苏马庄、城关回族镇的苏花园等学校。这8所学校共有55班,学生2276人,其中回民学生1324人,占总人数的58%。共有小学教师104人,其中回民教师48人。回民中学建立后,淮阳县委统战部、城关回族镇党委、各级政府极为重视,拨款新建教学楼一幢,共15间教室。1985年已有教师56人,其中回民教师13人,学生785人,其中回族学生275人。
  
    许昌县1982年新建回民中学1所,小学5所,有教师22人,在校生1432人,适龄儿童全部人学。禹州市1982年以来恢复了城关回小、山货厂回小、砖桥回小、皂角坪回小等4所回小,又创办了6所回族学校,这10所回族学校共有学生2471人,其中回族学生有1869人,占总学生人数的75%。
  
    1952年11月,郑州将私立圣达中、小学改为公办,两所学校分别改名为省立公办学校——郑州市回民中学。市立回民小学。1954年,将地处回民聚居区的北大街小学改为回民初小,政府拨出专款,为回民初小建教学楼1幢,共16间教室,拨款8953万元(旧币),发展幼儿和成人教育。截至1955年,民族教育初具规模,回民儿童人学率达到85%,全区回民小学在校生由解放初的10班320人,增加到33班1101人。1954年回民中学学生增加到724人,其中回民学生占48%,民校发展到6处28班779人,回族学员占51%,扫盲班5个,回族学员占60%。1978年,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改建和新建回民幼儿园2所,恢复回族聚居区的3所小学为回民小学。增加民族教育的投资,为回民小学新建、扩建校舍12657平方米,截至1985年,管城有回民幼儿园2所,在园儿童380人,教职员45人;回民小学3所。其中创于1958年12月的管城回族区回族幼儿园,中央领导人朱德、邓小平、彭真、罗瑞卿等曾来园视察,有70多个国家的外宾来参观。
  
    民国初年,洛阳东关清真寺内的“清真义学”被改为初级学堂。1949年3月,成立洛阳伊斯兰小学,校址在东关清真寺内,教师2人,学生43人,一四年级复式教学11月7日,更名为“洛阳市回民完全小学”。1958年与东通巷完全小学合并,更名为洛阳市骣河区东关回民小学。自1953年至1958年,政府先后7次拨出少数民族教育专款共35700元,支持学校新建校舍,逐步改变了小学的危旧面貌。1981年后,政府又拨专款,使学校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回民中学建于1955年2月,是洛阳市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中学。当时,仅设初中班9个,1958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教学班发展到16个,其中高中班4个。
  
    建国后,南阳回族教育工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至1985年底,南阳共有民族学校98所,其中12所中学内有回民中学6所,86所小学中有回族小学63所。
  
    为解决河南省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以适应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需要,从1983年起,在开封市回民中学校内增设二年制中等专业班,此即1983年2月8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定名的“河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该校由河南民委主管,委托开封市回民中学代办,是省内唯一的民族专业学校。当年暑期后招收首届学生103人,1984年招101人,1985年招103人,后每年都招百余人,其中回族学生占90%以上。学生为年龄不超过22岁的河南省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享受公费待遇。现校占地2216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
  
    至1987年,河南省已有民族中专1所,回民中学60所,回族小学282所,回族职业高中1所。然而,回族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性,如许昌县赵庄,至1984年回族中仍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生。不少回族中小学中,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回族适龄儿童人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都较低。部分回族群众对普通教育仍存在不正确认识,教育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弃学经商现象较重。因此,加强并重视河南回族教育意识,重视发展回族的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和回族聚居地方的女子教育,注意协调回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宗教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围绕发展回族经济办教育,号召社会办学、群众办学,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回族教育相应采取倾斜政策等问题,已成为目前河南回族教育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载(禹贡)第7卷第4期。
  ②赵振武:(三十年来中国回教文化状况》,载(禹贡)第5卷第1期。
  ③《孟县志》。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