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1995年5月14日 记者 王智华)
今年一月中旬,青年画家雷公出了趟远门。应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处的邀请,雷公独自一人赴伊朗首都德黑兰进行学术访问,成功地举办了中伊文化史上第一位中国画家的个人画展。伊朗文化部官员、美术界知名人士,盛情接待这位来自中国的穆斯林画家。其间,中国驻伊朗大使两次设宴款待雷公,使身在异国的雷公,如在家中备感亲切。中国“阿里·雷公”成为德黑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传媒热点跟踪人物。同是穆斯林兄弟,德黑兰的穆斯林们却认为阿里·雷公是别样的,因为他的作品、他的言谈举止令他们感到骄傲。
在国内,雷公的画作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知名度日见高涨。今年刚届不惑之年的雷公,自称自己的“而立之年”迟了10年。他说40岁才是男人成熟收获的季节。在全国民族“百花美术作品展”荣获大奖,被国家民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和民族书画院评选为“民族书画艺术新秀”,便是他献给自己不惑之年的一份厚礼。
与他的大多数同龄人相比,雷公不是一个幸运儿,他似乎没有童年的欢乐,也没有青春的花。当年由于父亲所谓的政治问题的牵连,幼年的雷公甚至领略过流浪乞讨的滋味儿。也正是这刻骨铭心的苦楚使他眼中的世界才更加真实,他的情感才更加丰富。儿时专事绘画的梦想直到他当了14年工人之后才得以实现。此时他已是业余美术班里的颇得师生们赏识的一株“好苗子”。
一次意外的事故,他的左手被冲床的钢齿咬住,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手保住了,他住进了医院。出院后他的工笔画《夜》问世了。画面上一位女护士深夜查房,给一个少年病人盖好被子,那病人左手缠着纱布……这幅画后来参加了北京市第一届工笔画展,获三等奖,不久北京日报发表一组题为《工笔画新作》的图片窗中,《夜》被排在了首位。八十年代,雷公以《夜》《浇》《采莲图》等佳作跻身工笔画家行列,其间他的工笔画《扫》获得北京市职工美展一等奖。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雷公的画创作日趋完美,他一边探索工笔人物画,一边涉足山水画。婀娜多姿的古装仕女,气势磅礴的山水松柏,战马嘶鸣,旗飞戈扬的古战场,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意境非凡。赞美长城的丈二大画《历史旋律》,表现龙庆峡风光的《高峡滴翠》,表现山西悬空寺的《千古悬奇》,表现黄山风光的《天都金辉》等作品都以成熟的技法颇得名家们的好评。
1992年11月18日,北京穆斯林画展在穆斯林大厦举行。20多个阿拉伯国家的驻华使节应邀参观。一幅清新冷峻的画作引起参观者极大的兴趣:一弯新月,月光成点状放射,一朵白莲花展辧怒放,鹅黄色的嫩蕊,淡绿色的莲房。莲花的左侧有一新蕾,环境是浓墨和色染成。静观此画,你仿佛置身在远离尘世的无比优美的空间里。一位大使通过翻译找到此画作者雷,问:“你能告诉我幅画的含意吗?面孔颇似阿拉拍人的雷公微笑着回答:这幅画赞美的是伊斯兰的教义:“皎洁光明,一尘不染”。行家们评价说,在这幅画中,雷公以中西合璧的创作技巧,将印象派、纯工笔与中国画的泼墨大写意手法交融在一起,那颜料,既有水彩、水粉、又有国画颜料,纸为生宣。难怪当有人想出高价买下此画时,被雷公婉言谢绝,因为这幅画是他20年绘画生涯的巅峰之作。
著名的敦煌学家、式笔画大师潘絜兹先生对雷公成长过程十分了解,对他取得的成就十分赞赏。他说:“雷公是中国优秀的青年穆斯林画家。他的绘画路子很宽,能做细密的工笔画,也能作粗放的写意画,题材则人物、山水、花鸟兼精;他的书法也很好,又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说是一位全才。……他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对艺术也具有信徒一样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