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传承揭开回族民间文化的神秘面纱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教育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校园传承揭开回族民间文化的神秘面纱

来源: 时间:2009-07-1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宁夏是我国唯一一个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200多万。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中,以回族花儿、武术、踏脚为典型的回族民间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代表着回族民间文化特色的传统项目却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界,如何保护并传承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了问题的关键。

    在全国集中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浪潮中,宁夏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将回族民间文化引入校园,期望通过校园传承扭转这些民间文化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校园传承能否托起珍贵的回族民间文化的明天?

2007年7月23日,天津市回族重刀武术第四代传人曹仕杰(右)在练习刀法。

    2007年7月23日,天津市回族重刀武术第四代传人曹仕杰在练功。 重刀是京津一带的传统兵器,重刀武术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昨天:花儿、踏脚、回族武术等回族民间文化濒危

    在与汉族等民族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回族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精华,有所融合,同时也保持和发展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如回族花儿、踏脚等等。

    回族人民喜欢唱高亢、婉转、动听的民间高腔山歌--“花儿”。以前,无论是在六盘山的羊肠小道上,牧羊的山坡上,还是在拔草的麦田里,打谷的禾场上,以及送媳妇回娘家的驴背上,农家小院的炕头上,不时都能听到或男或女、或单或双、或领或合的花儿歌声。然而,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教授武宇林说,由于传唱“花儿”的都是老人,青少年很少唱,“花儿”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跟“花儿”一样,回族“踏脚舞”也面临着无人“踏”的尴尬。“踏脚”起源于汉唐时期,在宁夏泾源县的回族群众中流传甚广。近年来,由于“踏脚舞”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并相继离世,年轻回族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或者忙于经商、务农,“踏脚”的人变少了。另外,“踏脚舞”也是一种群传方式的体育项目,没有舞谱记载,因此会“踏”的人也越来越少。

    此外,回族人民喜爱武术运动,回族武术也曾昌盛一时,种类繁多,有查拳、弹腿、汤瓶七式、十八罗汉拳、回回十八肘等。但是,由于回族武术素有“传回不传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定,一些武术种类已经失传。回族武术“张家枪”的第四代传承人张洪安说,“回族武术中的‘回回十八肘’‘十八罗汉拳’由于传承人的离世,都已经失传了。”

今天:回族民间文化开始“校园传承”

 

    2007年5月6日,来自宁夏贺兰县的回族老人保参军(右一)在宁夏回族博物馆参观。“五一”黄金周期间,宁夏回族博物馆迎来大批来自当地回族乡村的参观者,他们在这里进一步了解了回族风俗与民族传统文化。新华社记者刘泉龙摄

    宁夏回族自治区代主席王正伟日前在调研宁夏文化状况时说,宁夏要借助十七大提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契机,集中挖掘整理具有回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丰富宁夏文化。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宁夏就公布了3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花儿、回族武术(吴忠何家棍)都榜上有名。宁夏还进一步规定“损毁或侵占国有或他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实物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被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面对回族民间文化后继无人的状况,宁夏逐步开始将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引入课堂,探索一条新型的“校园传承”保护之路。

    不久前,宁夏教育部门开始在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盐池等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唱“花儿”。

    今年8月,宁夏举办了宁夏首届校园花儿歌手(教员)培训班,为宁夏各地培训近50名能够教唱“花儿”的音乐老师。他们最少的学会六首,最多的会唱十几首。

    由武宇林主编的《简编花儿教程》也已下发到宁夏各农村中小学。将“花儿”纳入高校音乐课程推广的尝试也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宁夏泾源县也正式确定把踏脚舞列为地方课程的一项内容,使踏脚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而回族武术也正从“家门绝技”走向大众。2006年6月,中国首家回族武术文化学校正式挂牌招生,学校成立的主旨就是为了弘扬散落民间的回族武术文化精华。而“何棍张枪”的传承人也打破“传回不传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定,在宁夏吴忠广收徒弟,希望能将回族武术传播开来。  

明天:回族民间文化期待繁荣

    2006年5月4日,两位“花儿”歌手在对唱曲目“庆吉祥”。当日,西北五省区40多名“花儿”歌手在甘肃省兰州市一展歌喉。“花儿”是山歌的一种,亦称“山曲”、“野曲”等,即在田间、山野演唱的歌,在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广为流传。新华社记者 王志恒 摄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靳宗伟说,受现代社会冲击,一些传统技艺原有的生存土壤已然消失,面临自然传承困难是必然的结果。然而,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将可能最终消亡。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没有兴趣,而是他们对这些技艺根本就不了解。校园授课有利于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宁夏隆德县民间剪纸艺人张炜说。

    据了解,宁夏采取校园传承这种保护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让年轻人,特别是回族青年了解这些濒危的回族特色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找到有志于保护并传承这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

    “政府希望校园传承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剂良方。”宁夏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金升说。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