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之源——伊斯兰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回族之源——伊斯兰

来源: 时间:2009-07-1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翻开历史,我们就会知道,回族与伊斯兰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可以说没有伊斯兰就没有中国这一回回民族。
   
中国回族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在唐宋时期。自唐朝永徽二年与阿拉伯国家建立友好贸易关系以来,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犹太人便通过古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因贸易关系有的便侨居中国的沿海地区;另一部分是在元代时期。元代东西交通的发展,为中国与伊斯兰各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客观条件。元代东来的穆斯林不仅仅是由陆上交通蒙古军西征俘掠而来的一些人,也不仅仅是由陆上交通而东移的中亚移民,且还有因海上交通的畅通,来自中亚、西亚、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人,他们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因他们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他们在经商贸易的同时,也将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带入了中国,这些人成为形成回回民族的又一主流;(参见《中国回族史》上册130
页)还有一部分则是在明代。在明代虽说对穆斯林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但也有少部分外来人定居中国,成为回回的一份子。
   
无论是唐宋时期来华经商、侨居中国的“蕃客”,还是元明两代因战争而东迁的各族人,他们定居下来以后,始终保持着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建造清真寺,建立聚居区,这无疑加速了伊斯兰在中国的传播。由于互通婚姻而吸收了许多其它民族成份的人加入伊斯兰,尤其是吸收了一些犹太人、汉人、蒙古人等皈依了伊斯兰,成为穆斯林。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这些人的称呼逐渐由“蕃客”、“回鹘”、“回纥”转变成了“回回”,而将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称为“回教”、“清真教”等等。这对日后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回回”一词源于何时,以无从考证。据历史记载,早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及南宋彭大雅的《黑鞑事略》等文献中就有所记载,但当时所称“回回”是泛指信仰伊斯兰的人,没有分门别类的专指哪一部分人而言;而在元代文献俞希鲁的《至顺镇江志》的户口簿中,对“回回”的称谓便有了明显区分的记载:“蒙古二十九户、维吾尔一十四户、回回五十九户、也里可温二十三户。”因此,元代所提到的“回回”,可以说便是今天回族的先民了,又因为当时主要指的是中亚、西亚迁到玉门关以东的信仰伊斯兰的各族人所以才有了长期以来流传在回族中所谓“西域回回”、“西域古教”的说法;在明清两代,虽说有回回、维吾尔混淆,族、教不分的情况,把我国信仰伊斯兰的各民族统称为“回回”,但在族名上冠以“回”字来作为区分,如称维吾尔为“维回”、称撒拉为“撒拉回”、称东乡为“东乡回”或“土回”等。(参见《兰州回族与伊斯兰教》中《甘肃回族来源及变迁》一文)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族源复杂,人口分散不集中,没有任何民族称谓的回回统称为回族;将有民族称谓的,如:维吾尔、东乡、撒拉等民族以维吾尔族、东乡族、撒拉族等称谓称呼,同时在195662 日,国家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伊斯兰名称问题的通告》说:“伊斯兰是一种国际性的宗教,伊斯兰也是国际通用的名称。”并规定:“今后对伊斯兰一律不用‘回教’这个名称,应称为伊斯兰。”(选自陈广元1987
年版的《伊斯兰教基本知识》)
   
由此可知,回族既不是由某一氏族或某一宗族,或某一部落发展状大起来的,也不是经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形成的,而是由国内外许多归信伊斯兰的民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民族——回族。如果没有伊斯兰在中国的传播,也不会有今天拥有伊斯兰信仰的回族出现,可以说:一个回族人,一旦放弃了伊斯兰信仰,那么他已失去了根本,失去了灵魂。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