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用大规模信贷投资掩盖结构性问题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经贸资讯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不能用大规模信贷投资掩盖结构性问题

来源:价值中国网 时间:2009-07-16 点击: 我来说两句

  述评:资料显示,1、2、3月新增贷款分别达1.62万亿元、1.07万亿元和1.89万亿元,4、5月贷款分别投放5918亿元和6645亿元,6月新增贷款突破1万亿元已成定局。考虑到月末信贷冲规模因素,预计当月新增贷款将达到1.2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上半年银行贷款约7.0363万亿。 另据业内人士分析,影响6月信贷投放规模的因素,一是住房贷款,二是政府投资计划的银行配套资金,三是私人部门的贷款需求。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会议明确扩内需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0措施,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开工项目投资猛增 ,今年1~5月份,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520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投资23055亿元,同比增长40.6%。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的情况看,累计施工项目216420个,同比增加4791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5837亿元,同比增长33.8%;新开工项目123878个,同比增加39510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3300亿元,同比增长95.9%。从到位资金的情况看,城镇投资到位资金68295亿元,同比增长37.0%;其中,国内贷款增长34.4%,利用外资下降3.1%,自筹资金增长37.9%。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指出,由于外需持续下滑,内需拉动作用在增强。但内需的拉动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民间投资还没有及时跟进。虽然市场预期也在回升,并且会在经济刺激下逐季回升,但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仍有不少挑战和风险值得关注。 投资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尤其是很多领域对民间资本有所限制,导致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工业方面受生产低迷和去库存化影响,回升依然低迷。从中期来看,潜在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由于信贷规模、货币发放都达到历史高点,会带来通胀压力。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刺激政策对当前经济出现好转迹象起到了极为显著的作用,但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樊彩跃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冷热不均”。投资、信贷增势很猛,但出口依然很冷。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刺激政策对当前经济出现好转迹象起到了极为显著的作用,但是,政府孤军奋战,民间投资增长低迷。而扩大政府投资如果不能对民间投资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投资以及整个经济回升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保证。导致当前民间投资增长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四:一、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国内外投资者信心和投资能力,一些跨国公司因资金紧张,为规避生产和经营风险,减少在我国的投资甚至撤资。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减少56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同比下降了20.6%。二、地方投资热情较高,但投资能力不足。三、在当前市场普遍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传统投资领域回报率低。公共服务领域进入门槛又过高,民间资本投资空间收窄。四、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银行配套资金主要带动的是国有大型企业的中间需求,挤出了大多数非国有企业。银行贷款投放以中长期贷款为主,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突出表现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

  魏加宁指出,中国出现资产价格泡沫苗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的测算,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了票据市场,这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银行资金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推动金融泡沫的形成——这个结论来自近期他所做的实地调研。按照魏加宁测算的比例,以今年前五个月5.8万亿的贷款规模来计算,即约1.16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入到了股市上。此外,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的票据融资额为1.7万亿元,占全部信贷资金比例约在30%左右。魏加宁说,“目前快速增长的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的自我循环,极容易推高股价,形成新的金融泡沫,同时也推高房地产的价格。”对于另外一半资金,魏加宁指出,这部分资金虽然是往实体经济走,但大部分是流向各级地方政府项目上,而流向中小企业的资金非常少。目前的银行贷款模式容易形成新的金融泡沫,“快速增长的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里自我循环,容易提高股价,也在推高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中国已经出现新的资产价格泡沫苗头。”

  成思危指信贷推楼价上涨, 是否有泡沫尚难判断。成思危特别指出,第一季度快速增长的信贷问题,全年的信贷计划指标在一季度完成了90%以上,当季从银行信贷转到投资领域的资金大概是2.4万亿,第一季度信贷投放4.58万亿元,其中4000亿元的财政投资拉动银行信贷转为投资的规模在2.4万亿左右。对于另外的2.18万亿的贷款增长,成思危表示,除去票据融资以及贷款虚增的部分,不能否认会有部分资金流入到了股市、楼市中,从而造成股市、楼市暂时的回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内部经济问题凸显,内需周期性回落和外需骤降交织,中国经济需要进入休整期。中国的巨额投资可能会加剧制造业的产能过剩。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为30%。中国经济的受影响程度比预想的要大。以高投资、高储蓄、严重依赖出口为驱动力,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从此将告一段落。“在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推动的条件下,中国不可能保持中高水平的增长。”当前形势下,应当进一步审视发展方式的缺陷,推进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同时,要吸引外部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国内区域合作与合理布局。有效的金融、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发展区域性的金融、资本市场是历史的必然”。

  社科院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但目前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要想走出生死一线,中小企业必须得到巨大的支持。在全国42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企业缺乏可以抵押的资产。有报道指出,近5万亿信贷增长:中小企业占比不足5%。魏加宁指出,银行贷款大部分是流向地方政府,中小企没有受益。在中国中小企业占企业各数比重超过90%,对GDP贡献超过60%,并且提供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和超过80%农民工就业机会。但是所得到的贷款非常之少,业内一些专家认为不超过10%。这样容易引起企业的分化,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越来越壮大,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越来越困难。

  马光远博士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不能靠楼市虚火。房地产经济的基本逻辑和常识告诉我们,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房地产全面回升基本是不可能的。2007年的圈地历史也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地王”频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景气,相反,可能意味着是房市崩溃的前兆。2007年“地王”频现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随机进入了调整期,殷鉴不远。和2007年相比,这一轮圈地,主要动力来自于政策的三重推力:一是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宁波举行的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夏季年会,业内人士、高层都明确指出,信贷资金大量流入了楼市,助长了新的泡沫,推高了银行的风险;二是疯狂的资本金调整政策,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所有的救市政策,都比不上国家大幅下调房地产投资资本金比例的影响,从35%大幅下调至20%,等于是拿银行的未来赌房地产的明天;三是人为制造的通胀的预期,开发商都在鼓噪,恶性通胀将来,买房子保值。在这三重推力下,没有经历真正调整的房市重现疯狂,走出了一轮和居民收入与宏观经济完全背离的行情。房价重回巅峰,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陷入尴尬。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 ( 总量 ) 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稳定增长,重大经济结构优化,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充分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国际收支平衡等。

  笔者认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市以中央政府大投资和银行放宽信贷为主基调,这对促进经济增长和“保8”有明显作用,但是大部分资金流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甚至于股市、楼市,而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会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市场不公平的竞争态势,助长产业结构调整失衡,有可能出现新的通胀,对解决就业和社会稳定增加新的压力,在投资方向和信贷结构上应着手微调。

  中国经济的新风险:通缩有可能急剧逆转为通胀,通缩与通胀对中国经济都不好,关键是两极分化严重,资本和资金的所有方有可能利用政策投机,而中小企业及民众很难得到“政策实惠”,危及社会和谐稳定,不可等闲视之。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