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60年:一位普通老人眼中的60年房屋巨变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斯林聚居区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新疆60年:一位普通老人眼中的60年房屋巨变

来源: 时间:2009-09-2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新中国建国以来,国家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强国富民之路,回顾60年来老百姓的住房变化,真是让人感慨万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住的房子是越来越宽敞,装修越来越漂亮了!今天记者就带您走进一家在新疆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家中,听听他是如何描述60年来描述自己眼中新疆住房变化的。

    家住乌鲁木齐南湖路的张震合老人今年刚好60岁了,与共和国同生的他是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在得知记者想了解乌鲁木齐住房60年的变化时,老人风趣的说:“说到这个问题我可应算一个“资深”见证人。”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那年我出生在光华路的一个平房里。1956年,我上小学时,全家搬到了团结路的一个大院。那时大杂院的房子,清一色的砖瓦房。房子很简陋,没有上下水,没有暖气、煤气,没有单独厨房、厕所,更不用说客厅了。别的困难还好克服,就是室内没有上下水,麻烦多。公共水管子是露天的,冬天常常被冻住,需用火烤开。最担心的是,水管子冻裂了,不仅地上结成一片“冰川”,行路难;还害得一时半会儿没水吃。下水也常常冻住,得用镐刨开。还有,院子里上公厕,冬天冻得屁股尖生疼。”

    20世纪60年代:进入60年代有,乌鲁木齐有了一些住宅楼,不太多,功能也不全。大多集中在现在的人民广场附近。上中学时,我家又搬了一次家,搬进光明路的新房子,但还是平房。那是刚建完的三间红砖房,有上下水,但没有暖气、煤气,也没有室内厕所。哎,共产主义不去想了,太遥远。但对“三气”(煤气、暖气、电气)的楼房,却更想了。谁料想,长大了,赶上文革10年浩劫。1968年知青上山下乡,我们不仅未住上楼房,反倒住进了土坯房。

    20世纪70年代:1975年,我结婚时,正好赶上全国性的“房荒”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时候有句顺口溜,“对象好找,房子难搞”。还有很多人因没房子,对象吹了。父亲为了我能有房结婚,就把原先带院子的三间大房,换了两处小房。大一点的两间,父亲他们住,小一点的一间,给我作新房。

    20世纪80年代:1983年我们家就此告别了低矮潮湿、烟熏雨浸的平房,住进明亮宽敞、功能齐全、环境幽美清新的楼房。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2.8平方米提高到6.3平方米。那一年我儿子刚好上小学,搬家的哪天,他高兴地说,爸爸没骗人,我上学了,真住楼房了,好像“换了人间”一样!

    20世纪90年代:城市房屋的巨变,是伴随着住房福利制到住房商品化的巨变。从1998年开始,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涌现。三山、宏大、广汇等房地产对乌鲁木齐房地产大力的开发让我们顿时觉得像做梦一样。整整齐齐、郁郁葱葱的水泥森林着实让我觉得有些不适应。

    2000年后:小区的模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整齐划一,别墅、复式、跃式的房屋受到了市民的欢迎,更关键的是2005年后乌鲁木齐的商品房价格开始飞涨,但是新房子还是供不应求,这也反应出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也在不断的提升。现在,我儿子的房子都比我的大,孙子来我这都开始抱怨房子小了。

高楼林立的乌鲁木齐

从张震合老人描述中,我们清楚感觉到建筑改变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长高了、变美了。“饱经沧桑”的矮楼平房越来越少,高楼大厦、花园小区与日俱增。从简陋低矮的住房,到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乌鲁木齐人的住房条件改善了。从买房子到买绿化、买文化、买物业;从住房遮风避雨到安居、再到高尚生活。这些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深信,乌鲁木齐的明天会更美好!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