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疆喀什——不老的城市传说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特色旅游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走进新疆喀什——不老的城市传说

来源:网络 时间:2009-09-25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无数的手工艺店铺,是老城里热闹的发源地,色彩、声音、变幻莫测的造型……纷纷拥挤在这里。喀什的人们,对于街道,就宛如对自己的身体那样熟悉,而你,作为一个外乡人闯入的时候,一下就被这里的一切所诱惑。

  艾提尕尔:中亚穆斯林的“小麦加”

  对于那些一生遥望麦加圣地而去不得的人们来说,来到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朝拜就是此生的目的。清真寺门前,横躺着许多面容憔悴的人,有许多是从疆内各个地方来朝拜的家庭,老老少少相携来到喀什。

  当清晨的第一道阳光照在艾提尕尔清真寺穹顶上的时候,塔楼上阿訇的呼唤,伴随着深沉激荡的钟声,穿越了稀薄的晨光,浓重的雾气,走街穿巷,传进喀什老城每一个穆斯林的耳朵里。于是,男人们停下活计,扶正帽子,忙不迭地,一窝蜂的冲向广场。一瞬间,整个城都苏醒了,在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广场前,一片黑森森的人群,带着他们的虔诚,齐齐跪倒在心中的神面前。在喀什,每日的第一场礼拜,就是这样开始的,周而复始,膜拜的形式,就和他们的信仰一样,永远也不会变更。艾提尕尔清真寺虽然不是老城惟一的清真寺,但对于穆斯林来说,建造再多的清真寺,也无法将他们对真主崇高的敬意表达完整。但是艾提尕尔礼拜群的宏大却是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难以见到的。在穆斯林宗教的节日古尔邦节里,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广场前必然有一场盛大的朝圣。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里是十二月十日。我国使用的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有日差,故每年古尔邦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

  古尔邦节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在广场上的聚礼之后,乐师们便登上艾提尕尔清真大寺的门顶,敲起纳格拉(铁壳鼓),吹起苏奈依(唢呐),大寺前广场上的男子们就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萨满舞。女人们需在节日之前提前准备油炸馓子和各种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好充足的美食。这一天,对于维族女人来说,是展示手艺与持家德行的竞赛,但是她们永远别想亲眼沾染广场的盛况,因为她们平日不许进寺膜拜,而这一天更是连接近广场都不可能。但维族的女人似乎对此毫无怨言,只要能让她们待在家中,照料家务,就已经是乐得其所了。

  我的身边,正有无数个身披露水、脚步细碎、匆忙奔跑的穆斯林。我顺着他们奔跑的方向走去,前方正是艾提尕尔清真寺。历史上,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我国地方政权———喀喇汗王朝,自公元960年正式引进伊斯兰教后,喀什便成为该教自陆路东传我国的第一个基地,并在中亚和天山南北的穆斯林心目中占有极高地位。在近代之前,艾提尕尔清真寺不仅是当地穆斯林的骄傲,也为天山以南各地有条件来这里的穆斯林敞开神圣的大门。

  我在平常礼拜的时间走进寺院,上午的阳光交织在大殿前的树林间。在非节日,大殿只是作为参观项目开放。如今的大殿已经被修葺一新,只有墙壁上高挂的镶金麦加圣地图才能让人触摸到一丝历史的气息。1902年8月那场最大地震,曾经差点让艾提尕尔清真寺毁于一旦,它受的创伤几乎是毁灭性的,门塔楼严重损坏,左右两侧塔柱上的“邦克”也落地,墙体裂开大缝。余震连续两年方止,其间艾提尕尔清真寺一直摇摇欲倒,当地人相信是真主安拉的保佑,所以艾提尕尔清真寺才能得以重建。重建艾提尕尔清真寺的人是当地的富商吐尔地巴依和克力木巴依外力兄弟俩。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艾提尕尔清真寺被大修过后的样子,墙壁干净、砖瓦整齐,大殿的地毯上几乎一尘不染,穆斯林们虔诚的在大殿外做祷告。

  老街不衰:手艺 烤肉 简单生活

  许多民间艺人聚集在艾提尕尔清真寺的附近,老城没有他们就失去灵气,他们也依靠老城的繁荣才得以生存。新城的商铺纯粹得到了旅行者的青睐,而老街深处的铺子,才是真正的手艺人开的,这些来自民间手工艺者往往是为了延续祖传的工艺才于此经营商铺,比起拉拢生意,他们往往更加沉醉于自己的琴声。

  热拉普,在新疆是最最大众化的乐器,工艺并不十分难,但却很有讲究,琴用红柳或松木制造,由音箱、琴杆、琴头等部分构成,琴身是用一整块木头挖制出来的,呈半梨形,琴细长,二弦。中年维族男子那马达,每日都在做热拉普,大大小小,不下20把,挂满了小小的店铺,我去的时候,他正在调试一把琴,忍不住自己弹奏起来,对于我的造访,他没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也没有反感,他弹自己的琴,见我有心听,便继续弹奏下去。异域绵长的琴声让人心生惆怅,忧伤的曲调突然之间将我从热闹的集市中拔身而出。那马达并不和我多话,他只是弹琴,会用汉语说他的名字和微笑,仅此而已。

  无数的手工艺小店和那马达的琴店一样,散落在老街的各处角落。羊皮鼓店、土陶作坊、民族配饰、铁器铺等等。它们的杂乱无章和缤纷色彩掩盖了老街原本的古旧单一。一条被灰土黄沙披盖的,四处是破败房屋的老街充满了新生的气息。喀什老城,即使在今天,我依然相信,它的破败之美完全不会被新城的繁华所取代。因为这里的人们太念旧了,无论是穿着长衫的小孩,还是留着长须的老人,他们在老城里过着闲适的日子,且性情里带着维族人的固执,一定会把这种生活坚守下去。

  在老城,我最喜欢的是三条岔路的交界处的烤肉铺子。在你经过响彻着冬不拉琴声的手工作坊,经过金碧辉煌的箱子铺、五颜六色的巴基斯坦地毯店以后,你最希望看见的恐怕就是将香气飘荡在周围,且经久不散的烤肉铺了。

  岔路口的烤肉香气浓郁不可言传。留着两撇胡子,精瘦的烤肉汉子,只会说几句汉语,“羊肉,五毛,牛肉,五毛”,顺带还张开一只手,伸给你看五个油油的手指头。在喀什呆的每一天里,我必将找各式借口转悠到这里。羊肉是肥瘦参半的,每一块都很大,瘦的不干,肥的不腻,还滴着香油。后来尝试了一下牛肉,发现被捻成细末,搓成团的牛肉滋味更是妙不可言,鲜美之中还带着清香。干脆又要了一把,店主捧上茶,照例扯一声:“辣子要不要?”接着去照顾他的烤炉,上面密密麻麻排列了一堆肉串,在炉火之下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我坐在惟一的高凳子上,成为最不低调的异乡人。坐在门口,必将和每一个进来的人打照面,我像一个固执的门童,举着肉串,仿佛是这家烤肉铺的独家产品,和每个友好的维族人点头微笑。在这样的季节,这样好的天气里,所有的旅行者都应该包着车去周边的什么景点,我钻在维族人堆里,显得突兀且不合群,但是这并不防碍和他们之间的交流,尽管语言也不顺畅,但是我高高的坐着,成了视野最广的人。像我一样等肉串的人坐了满满一屋子,有一家拖儿带女,老老少少的围坐于桌,小的还抱在手上,老的已经沧桑不堪。年轻的媳妇和中年的母亲,忙着给一桌的男人们斟茶。这便是他们的下午,弥散在茶和烤肉的香气中的下午。

  许多地方,老人的生活总是很简单,泡壶茶,坐在阳光下消磨一个下午。在喀什更为典型,孤独的老者穿戴整齐,拄着拐棍,特意出来喝茶晒太阳,就着一个馕,半天也不抬头,只任凭太阳晒得头皮发麻。年轻的除了吃吃喝喝,是绝对坐不住的,也喜欢三五一群的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小孩子们则像许多个弹力十足的皮球,蹦上跳下,走街穿巷,在前一条巷子玩沙包的男孩子,隔几分钟就能若无其事的从另一个街头冒出来,无法得知他们是怎样穿梭的,简直怀疑他们是会打地洞的小精灵。充满活力的孩子,总是狡猾的关注我的镜头,一看我举起相机,便大声吆喝,然后冒出来一群孩子,奋力的拥挤在我的镜头下,不停的微笑、做鬼脸,摆造型……

  香妃墓:“香女子”的传奇

  在老街的黄土中,所有的建筑都是土黄色的,所有的皮肤都是土黄色的,每一寸道路都是土黄色的,土黄,似乎是老城与生俱来的颜色。如果你有耐心,可在这片土黄的尽头,看见一座艳丽无比的宫殿屹立在一片挺拔的白杨林中。

  准确的说,这不是一座宫殿,而是一座坟墓,可它的奢华的艳丽绝对和一座宫殿别无二异。对于这座建筑,最正式的称呼是“阿帕霍加麻扎”,“麻扎”是坟墓,“霍加”意为显贵,这里是中国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著名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园。第一代入葬者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另一个最为知名的人物就是一生传奇的香妃了。据说她为了成为天下第一个“香女子”,不惜麻烦,一年四季头戴月季花,且在每年的春天,亲自去采摘各种花瓣花蕾,再用山涧清泉将它们捣碎,用开水煮沸后,用来洗脸擦身,久而久之,百花的香气渗入她的皮肤,令她全身洋溢着醉人的香气,怪不得乾隆也为之神魂颠倒,从此她也得了“香妃”的美誉。

  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香妃也没能逃脱此运,刚到中年就撒手人寰了。伤心的乾隆为了满足爱妃的愿望,又不违反宫廷条例,只得用精致的木刻造就了一个假的香妃运到她的故乡喀什。于是檀香木雕制成的香妃假身被安葬在今天的香妃墓中,而香妃的肉身则被隐秘的埋藏在至北京125公里处的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容妃园寝中。一个女人的一生,虽荣华富贵,得尽恩宠,但仍是远离故土,孤独而终。亏了乾隆帝有心,将她的木雕之身送回故乡,也算是完成她最后的心愿。

  墓地采用古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以土坯为胎,外表用紫色、绿色的琉璃瓦包裹,当遇上阳光,这些琉璃就反射出七彩的光芒。陵墓穹顶采用大跨度的土坯拱,四角建塔楼,塔楼上饰以金色新月,形成整体建筑丰富的轮廓线。陵墓高大宽敞的厅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台,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坟丘。香妃的坟丘设在平台的东北角,坟丘前用维文、汉文写着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蓝色玻璃砖包砌,上面再覆盖各种图案的花布,既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又有保护墓丘的作用。陵墓左边,建有大小两座精致的伊斯兰教礼拜寺。陵墓后面,还有一大片伊斯兰教的坟墓,景色壮观。

  如今,香妃陵墓的周围栽种上无数花朵,每到春天,百花齐放,芬香扑鼻,引来无数彩蝶围绕不去,似乎还在追忆旧时传说,而香妃的真身假身,对于旅者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于这座陵墓的绝美故事,多年来,一如既往的感染着每一个来瞻仰坟墓本身的的人。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