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EA核查结束 伊朗核危机柳暗花明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朗政治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IAEA核查结束 伊朗核危机柳暗花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时间:2009-11-06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最近,持续了近8年的伊朗核危机似乎曙光乍现。

    本月22日,在维也纳举行的由伊朗、美国、俄罗斯和法国参加的伊朗核问题会谈落幕。此次会议同意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巴拉迪提出的方案进行审查。

    此前在9月25日,伊朗宣布,伊朗已开始建设第二座半工业化的核燃料浓缩设施。这一消息立即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关切。美、俄、中、法、英、德六国高级外交官及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本月1日在日内瓦与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举行会晤,伊朗承诺在第二座铀浓缩设施问题上与IAEA合作。

    随后在21日,巴拉迪提出了“伊朗不自行生产研究用核反应堆所需的纯度更高的浓缩铀,而是转由其他国家生产”的方案。

    25日,IAEA核查人员抵达伊朗,对伊朗所称的“第二座铀浓缩设施”进行了为期2天的核查,以判断该设施是否用于和平目的。与此同时,伊朗表示,还需要研究“巴拉迪方案”。

    尽管伊朗方面尚未宣布最终决定,但已表示巴拉迪方案“走上了正确的轨道”。舆论普遍认为,这虽然谈不上是问题的最后解决,却是实质性的一步。

    伊核问题演进:

    美国先“自作”后“自受”

    从历史上看,伊朗核问题是美国自己种下的苦果——伊朗核工业基础的建立恰恰得益于美国。1957年,美国、伊朗达成协议,美国向伊朗提供核技术,试图制衡苏联的美国与希望利用美国发展核武器的伊朗国王巴列维走到了一起。伊朗核反应堆的启动材料——515.45千克的浓缩铀和112克钚正是1967年由美国提供的。此后,美国和西欧还为伊朗的核人才提供了培训。

    然而,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巴列维被推翻后,伊朗与美国关系恶化,其核工业的发展也因失去美国外援而陷入停滞。后来,伊拉克在两伊战争中7次轰炸伊朗核设施,巴列维留下的核武器计划灰飞烟灭。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与俄罗斯等国合作,核工业再次发展。伊朗若成为核国家,将挑战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美国对此深感不安。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伊朗-伊拉克武器不扩散法案”,禁止向这两个国家出口核设备与技术。在美国的压力下,与伊朗进行核设备交易的一些国家被迫取消交易。伊朗虽然一直强调自己将和平利用核能并保持与IAEA的合作,美国却一直对其抱有怀疑。

    从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2002年1月发表国情咨文,指责伊朗是试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邪恶轴心”之一开始,伊朗与西方的摩擦迅速升级。2006年,伊朗宣布恢复对核燃料的研究,美国随之提议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并对伊朗进行制裁,导致伊朗核问题升级。

    美英多次扬言以伊朗发展核武器为由对伊朗动武,却一直苦于没有掌握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充分证据。伊朗则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立场毫不让步。大国为了各自利益而涉足伊朗核问题,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而IAEA缺乏在大国间纵横捭阖的权力与协调能力,使得伊朗核问题更加难解。

    少有的“多赢”局面

    此次维也纳会谈,似乎是伊朗核问题历史上少有的“多赢”结局。

    首先,伊朗对会谈的部分成果,特别是巴拉迪方案持积极态度。伊朗目前提炼的铀,浓度最高只能达到5%。而巴拉迪方案提出,伊朗将其“低浓铀”运至俄罗斯,提纯成浓度为19.7%的浓缩铀,然后后者将剩余加工作业转包给法国,制成核燃料棒,以用于伊朗研究性质的核反应堆。

    对伊朗来说,发展进一步提升铀浓度的技术,需要大笔资金。若能依靠外国将铀浓度提高,不仅从经济上能节约成本,同时由于经法国加工过的燃料棒将不能被作为核武器的原料,且整个加工过程会受到IAEA的监督,因此伊朗对这些燃料棒的使用将名正言顺。

    伊朗此前是否意在发展核武器暂且不论,仅从经济利益角度考量,拥有丰富铀矿资源的伊朗,利用铀矿资源似乎是一条致富道路。伊朗是石油大国,但众多的人口消耗了大量石油资源与石油财富,而发展核技术能改变伊朗对石油的过分依赖。

    俄罗斯也没有在近期的两次会谈中对自己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作出太大调整。巴拉迪方案提议俄罗斯帮伊朗进行铀浓缩,这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伊朗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重要的政治和贸易伙伴,两国在核电站建设、油气、军火等方面利益关系密切。一旦联合国对伊朗实行制裁,俄在伊朗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都将受损。而目前看来,至少制裁这一最差结果得以暂时避免。

    法国在伊朗核问题上一直态度强硬,坚决要求伊朗放弃核计划。法国总统萨科齐15日表示,法国情报部门能够确定伊朗正在发展军事核计划,而让核武器落入伊朗现任领导人手中是“不可接受的”。他说,如果国际社会在今年12月前仍不能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法国将支持制裁伊朗。

    不过,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缓和政策”的缓冲下,萨科齐的立场有所后退。在巴拉迪方案中,法国作为高浓缩铀的“经手方”,未来在伊朗核问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伊朗核危机的缓和,在某种程度上是奥巴马代替IAEA实施“巧实力外交”、亲自充当各大国之间协调人取得的成果。今年6月,伊朗请求IAEA帮忙购买浓度为20%或接近20%的浓缩铀,以生产可用于医疗目的的放射性同位素。奥巴马反应迅速,提出可让伊朗将5%的低浓缩铀运往俄罗斯,由俄罗斯负责提炼到20%的水平,再由法国将这些浓缩铀转化成无法制造核武器的、纯供医疗用途的放射性材料。这一提议,事实上就是巴拉迪方案的母本。

    据美国《时代》周刊披露,正是奥巴马在过去4个月中不断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和萨科齐直接沟通,才促成了目前令各方均比较满意的结果。

    大国博弈、交易的结果?

    不过,在奥巴马“巧实力外交”的背后,大国之间的博弈和交易仍然若隐若现。

    美国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一直是美俄关系中的重要障碍。但在上月17日,奥巴马突然宣布取消小布什时期制定的在波兰、捷克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转而推出一项在欧洲分阶段部署反导系统的新计划。尽管奥巴马当天强调,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美国的战略利益而非“外交考虑”,但在美国抛出这一对俄“积极信号”不久,俄罗斯便在维也纳四国会议上同意了巴拉迪方案。舆论多有猜测,这是俄罗斯对美国放弃东欧反导系统的“投桃报李”。
 
    “巧实力”外交的对象不仅仅俄罗斯,不久前,围绕伊朗核问题,美国也曾试图与中国进行类似的“利益交换”。据报道,美国曾要求沙特阿拉伯等国提高对中国的原油供应,希望换取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支持美国。这被一些媒体称为“油诱中国”。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美国的借花献佛之策。

    中国一贯坚持以谈判方式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针对维也纳会谈的成果,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马朝旭27日表示,中方希望有关各方能够尽快通过协商,就伊朗核燃料供应问题达成一致。

    眼下,虽然伊朗核问题正朝着可喜的方向发展,但仍然前路漫漫。伊朗核问题的历史包袱、大国博弈的不确定性及伊朗所处的地缘战略位置,都使得伊朗核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