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忠——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中国历代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纳忠——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来源: 时间:2009-11-06 点击: 我来说两句

纳忠——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纳忠1909年3月出生在云南省通海县纳古镇纳家营的一个清贫的穆斯林农民家庭。原名纳寿恩,字子嘉,经名叫阿布杜·拉赫曼。中国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阿拉伯语教育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奖”获得者。

  纳忠6岁时,父母送他到昆明读书、习经,先后在永宁清真寺经堂学校、省立师范附小、昆明法文学校、云南高等中阿学校、昆明明德中学等学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1年1月,以优异成绩,与马坚、张子仁和林仲明成为首批中国留埃学生,在明德中学训导主任沙儒成护送下,远赴世界上最古老、伊斯兰世界学术文化中心的最高学府爱资哈尔大学求学。1936年,取得了该校的最高文凭“学者证书”,他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名获此证书的中国留学生。
  1940年,纳忠学成回国后,主持恢复了昆明明德中学。1942年底,到重庆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翌年在中央大学首次教授阿拉伯语,并编写出第一本阿拉伯语教材。1945年首次在中央大学本科开设伊斯兰历史及文化课程,填补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空白。
  1947年7月,到云南大学任教,并被推荐至省教育厅兼任督学,不久又被聘为省政府文教顾问。在云大期间,从1951—1958年,纳忠先后任过历史系教授,历史系代主任、校图书馆副馆长、世界史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常委、兼文科组组长等职。
  1958年,纳忠调北京外交学院创办阿拉伯语专业,兼任“德日西阿语系”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没有教材,纳忠就自己编写了《阿拉伯语课本》、《阿拉伯语语法》等教材,为我国外交战线培养出一批批阿拉伯语人才。
  1962年又奉调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创阿拉伯语系,任阿拉伯语教授、“亚非语系”系主任,并兼任阿拉伯语教研室主任、系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院务委员会委员。主编《阿拉伯语》(10册)和《基础阿拉伯语语法》(4册),该系列教材均被全国各类阿拉伯语院校采用,影响广泛。
  1981年,纳忠成为我国第一位阿拉伯历史、文化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并培养出博士数名。直到归真前,已近百岁高龄的纳忠教授,还耕耘在阿拉伯语言历史和伊斯兰文化的教学研究园地里,六十多年来,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输送在阿拉伯世界的中国领使馆和国内高校院所。

  纳忠以“学者的墨汁甚于殉道者的鲜血”为座右铭,还在青少年时代就在许多著名报刊上发表文章数10篇。1932年翻译了有10万字的埃及著名学者哈桑· 曼苏尔的阐述伊斯兰哲学、伦理、历史、文化和《古兰经》的《伊斯兰教》一书。之后,又翻译了《黎明时期的阿拉伯文明》等5部书籍。学成回国后,又撰写了《五功与伦理》等4本小册子。
  1947年,纳忠写出了一部40万字的专著《回教诸国文化史》,揭开了我国史学领域研究阿拉伯历史的序幕。
  建国后,纳忠出版了《埃及近现代史》等20余部著作,共200多万字。1997年至1999年又出版了90万字的巨著《阿拉伯通史》(上、下卷),获1999年中国第四届国家图书提名奖,2000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除上述论译著作外,纳忠还发表了《历史上的中国与近东》、《清代云南穆斯林对伊斯兰学部的教学与研究》等论文200多篇。

  纳忠胸怀祖国,放眼世界。1932年,香港潘德明骑自行车壮游全世界,途经开罗时,留埃学生为中华而欢呼,纳忠题赠“为病夫雪耻辱,替民族增光荣”。抗战期间,纳忠除在《金字塔日报》等阿拉伯报刊和电台发表文稿,揭露日寇侵华罪行,还与留学生朝觐团一起对日伪派往沙特朝觐的民族败类作斗争。回国后,仍为抗战奔走呼吁,1995年,荣获“抗日老战士”荣誉称号。
  纳忠从青年时代开始,为发展和增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1938年10月,他应邀出席了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而召开的埃及“国会高级代表大会”,并在上万人的大会上用阿拉伯语作了强烈遣责殖民主义,支持巴勒斯坦的演讲。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阿拉伯国家的大会,并第一次上台演讲,为中国在阿拉伯世界树立了形象。二十世纪80年代,纳忠先后到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被媒体誉为“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

  1992年8月,作为“通海的儿子”的纳忠回家乡时,在县委、政府为他举行的座谈会上,他心系家乡,为通海的发展提出了精辟的建议。

  一生尽力而为,奋斗不止的纳忠,曾被誉为“中国阿拉伯文化泰斗”。1960年,他负责的外交学院“德日西阿语系”被评为首都高教战线先进单位,他个人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82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对高教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3年获“中国阿拉伯语教学杰出贡献奖”。享誉海内外的纳忠还担任着中国非洲史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巴基斯坦“希吉莱学者奖金”海外委员会、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语言学会等多家国内外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他的名字被录入多种国际名人辞典。

  2001年10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奖”获得者,从21个国家的33名候选人中严格筛选,一致确定为中国学者纳忠和也门诗人马卡莱赫二人。纳忠是来自非阿拉伯国家获得这一国际大奖的第一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是整个中国的荣誉,也是全世界穆斯林的荣誉。

纳忠教授于2008年1月24日中午在北京因病归真,享年九十九岁。 丧礼于1月26日(星期六)早上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礼堂大厅举行,遗体葬于北京穆斯林公墓。

祈主慈悯他的灵魂,并擢升他在天园的品位!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