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与回族舞蹈艺术
来源:
时间:2009-11-1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回族舞蹈的起源
由于回族先民是由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定居中国后,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因此,回族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更替的漫长历史进程。另外,回族在民族形成过程中,无论是早期的回族先民,还是到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回回民族一直信仰伊斯兰教,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在其民族舞蹈中,出现多种宗教文化背景的现象。回族的形成过程和宗教信仰的独特性,使回族舞蹈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在审美活动中,都没有任何偶像崇拜的痕迹。
回族舞蹈与伊斯兰教的规约
不同的宗教文化是影响一个民族舞蹈审美的重要因素。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又是回族文化的内核,必然会对舞蹈艺术产生影响。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反对拜物,严禁在绘画、雕塑中出现人物或动物形象。因此,在清真寺内和家庭居室常用美术化了的《古兰经》经文,或以几何图形、花草图案为主的书法绘画艺术作为装饰。正是受这一教义教规的影响,在舞蹈形式上无形象化、物化的遗存,是回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最明显的差异,也是回族舞蹈鲜明的民族个性。因此,纵观回族舞蹈,无论是流传于乡间村落的民间舞蹈,还是艺术家们创作的舞台作品,从服饰、道具、舞台背景到肢体语言,已难以让今人一目了然地看到回回先民舞蹈曾有过的独特风韵。白居易诗《胡旋女》,描写了西域乐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已无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的诗句,也只能使人们从生动的文学描绘中,去想象回回先民舞蹈的壮观场面了。
宗教生活是回族舞蹈创作的重要来源
“艺术源于生活”,伊斯兰教作为人世的宗教,渗透在回族穆斯林个体的一生—从出生到去世。这种打上伊斯兰色彩的生活,当然会在包括舞蹈在内的回族艺术中得到展现和升华。宗教生活是回族人民生活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回族舞蹈创作的重要来源。如(《心泉》,天幕上一缕晨光、一弯新月,在浓郁伊斯兰风格的音乐声中,一群头戴白色盖头、身穿白色纱裙的穆斯林少女怀抱“汤瓶”,迈着急促的脚步会聚成为一个形式感很强的女子群舞。舞蹈者怀抱“汤瓶”挺胸抬头、微微塌腰、碎步移动的动态造型;那绿色、白色盖头端庄秀美的造型,燕子穿林般流畅的舞步,象征着在向往和平与安宁的路上,经历了一次心灵旅程之后,舞蹈者找到了生命的泉水。虽说舞蹈中没有高难度的技巧,舞蹈语言非常简练、纯朴、清新、含蓄、婉约,但作品注重内心世界的探索,没有让舞蹈停留在回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表面,而是积极从生活习俗和礼仪中提炼舞蹈语汇,做到肢体语言与形象的完全统一,进而探寻出回族人民内心世界的虔诚,把回族人民崇尚和平、崇尚绿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让人感受到回族人民虔诚的宗教情怀。
回族风情舞蹈《宰牲》,刻画了一群刚刚做完古尔邦节会礼的青年,缓缓走出清真寺,那躬腰的动态、虔诚的神情,表现出回族对真主的虔诚和敬畏。
在舞蹈《沐浴》、《洗礼》和《净》中,回族姑娘痛快淋漓地净洗,表现了回族妇女充分享受水带给她们的无限欢欣与幸福的同时,也暗含着回族人民严格笃信伊斯兰教的民族品格,生动地表达了回族妇女心灵深处的纯洁与美好,展现出她们含蓄与开朗、纯真与热情的双重性格特征。由于伊斯兰的本意是“和平”,绿色代表和平。伊斯兰教强调清净,而白色代表清净。因此,回族十分崇尚和喜爱绿、白两色。这在回族舞蹈中也得到充分体现,舞蹈服饰不论男女,一般以绿、白两色为主体,体现出简朴、素雅、纯洁无染与本色的自然美色彩。源于宗教生活的特定语汇,作为舞蹈的典型动作,营造了神圣、静谧、崇高、庄严的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了回族舞蹈的形体表现和动作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