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槐树街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民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北大槐树街

来源:济南穆斯林 时间:2009-11-18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位于济南西部地区的北大槐树街,今是一条有东西向的主道,和南北向若干副道组成的街道。主道东自纬九路,西至纬十二路,宽6米许,长约700米,先为碎石路面及街旁明沟,20世纪30年代又改沙石板路,并于街旁铺设宽1米、深12米的石板暗沟。由于街道所处地势低洼,原本是为沟道之地,雨后街上行洪,故百姓便住在两侧的台地上。后经治理,两侧砌有挡墙,车辆水流从街面上过,人们多于两侧的便道上走,形成了一条十分独特的景观街路。今于沥青路的中间,建有宽约两米的暗涵,上面横铺着钢筋混凝土板。

  隋唐时代,出历城西门,沿官道西行三四公里,有个不大的村落名太平庄,唐朝开国元勋秦琼就出生在这里,并以庄名,或是于战乱中期盼太平,起有乳名“太平郎”。这个仕宦宅第的大门坐南朝北,门前长有几棵槐树。若干年后,村民渐多,秦琼也已成为显赫人物,御赐宅第扩建成前有五进院落,后有大花园的秦府了。这个庄子即依秦府门的几株槐树作标志,沿称为“大槐树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载:“曰北大槐树。”秦琼回乡荣亲葬父,曾在大槐树上拴过马。秦琼子秦怀玉挂帅西征后,想念故里,曾回乡拜祭祖先,会见亲友,招待官吏乡贤,也在大槐树上拴过马。

  济南是汉民族的集中聚居地区,其他民族因历史上军队驻防、经商贸易、逃荒避难、就学工作等原因迁入,但居住人口不多。在少数民族中,能够形成聚居点的只有回族,北大槐树(庄).便是众多回族聚居的村街之一。济南回族的迁入始自13世纪元朝初年,最初大都住在旧城历山顶附近的“乌满喇”巷一带,并建有清真寺。元代元贞年(1295),因寺址营建盐运司,便将礼拜寺迁至锦缠沟以东,即礼拜寺巷清真南大寺,回族居民随之迁往。明、清时期,统治者对西北起义的回族实行镇压,加之自然灾害,大批回民逃荒避难,纷纷迁入济南。

  北大槐树清真寺始建于明中叶的弘治年间(1488~1505)。清同治、光绪重修,民国二十年扩建,民国二十九年(1940)因修路,将该寺大殿拆除后重建。20世纪80年代又维修。明代时已有回民于北大槐树居住,距今已五百多年。寺内存有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石碑载:“北大槐树庄,迤西之有清真寺,昉于前明弘治。”今清真寺,位在北大槐树街西头道北的一小胡同里,门牌1087号。寺门坐西向东,登8级台阶而上,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4平方米,内有前、后两院,建有门楼、大殿、南北讲堂、沐浴室、教长室、讲经堂、会议室等。门楼匾额上有“清真寺”3个大字。寺内存有清同治和1931年、1940年重修清真寺碑记。清真寺建筑,以大门、大殿为主轴,南北对称,大门、大殿门台高起,青砖墙壁,灰黑色古瓦盖顶,建筑精美,规模壮观,古朴典雅,是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抱厦下悬有五块黑底金字匾额,殿正门是20扇活页木屏门,殿内雕梁画栋,错落有致。

  抗日战争时期,济南回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抗日斗争,1938年在北大槐树清真寺建立了中共支部。时回族共产党员崔欣亭曾在近处的纬十一路清真寺(位于槐荫区经二路纬十一路)和本寺内与中共地下党员、八路军从事秘密活动。解放战争时这里曾为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点。

  济南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到了近代,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又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势力的影响和控制。在各国列强租用中国沿海港口,抢夺地盘,中国逐渐出现被瓜分的危机时,清政府为了自身统治的需要,先期把中国内地的一些城市开辟为商埠,以便利商务,这是商埠自开的前提。光绪三十年(1904),山东巡抚周馥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朝廷,在济南自开商埠。1905年在拟定开办商埠章程的奏折中仍然强调“济南等处自开商埠,且为陆路通衢,亦与江南口岸有别,范围确定东起十王殿、西至北大槐树,南沿长清大道,北以铁路为限”。从中看出,这拟开商埠范围的西界,即是北大槐树,可见本街道地理位置之重要。

  广义上街道包括的范围广大,居住的老户人家也多,同时又为汉、回两民族的混居地区,彼此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民风淳厚,克勤克俭,加上所处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以致街上的人气一直盛旺。老街的居民因地处城乡结合部,早先多以种菜种粮为生,也有经商和当工人的。街上的人们据“易子而教”的古训,和淳朴向上的民风世俗,都十分注重对孩子们的教育,不管是富裕之家,还是贫苦百姓,让幼少读书,可说是极为普遍的事。只是根据家世等方面的不同,有的为了高进仕途,有的则是晓理做人,从业谋生。早年即有私塾家教和义学,解放前时有过私立于氏小学(后改中达小学)。19489月济南解放后,于次年7月就在本街成立了济南市北大槐树小学,校址在街上556号,占地4000平方米,招生6150人,教职工12人,校长马庆昌。19643月改名济南市北大槐树第一小学,校址迁至纬十二路(38号)。学校重视德、智、体教育,在教书育人和开展各种活动中获得多次表彰奖励,其是一处小有名气和广有影响的学校。

  19642月本街上又建济南市北大槐树街第二小学,校址在街中稍偏东些的路北,过街正对着纬十一路口。1980年北大槐树街第三小学并人。今学校大门临街,大门里即为高5层的教学楼,楼北为大操场,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同时校内还附设幼儿园。

  街西头路南的北大槐树街386号,是为19655月兴建的济南第三十七中学。进门后有硕大的操场,南边耸立着4层的教学大楼,占地面积约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5000多平方米。学校一度于1985年改为济南第六职业中学,开设有服装、电工、机械制图等班,19877月又恢复原名至今。在一条街上能有过3处小学及1处中学,这在济南的各街道中实属少有。今街上还有1处小学、1处中学也不多见,这既有政府的支持,也有街道的环境条件和百姓的良好素质修养。

  昔日的北大槐树街一带,地势低洼,臭水肆虐,蚊蝇乱飞,环境恶劣。百姓住宅均建于街两侧约1米的高台上,街旁砌有一人高的砄石挡墙,上压沙石板,以相坐休息。挡墙距民房的门墙间有两米多宽的距离,形成沿街的便道,人们往来多于此行走。几处宅院或遇有胡同处,便有坡道或台阶,以便上下连通街道。街两侧的便道上,广植槐树,多40厘米粗,约10米高,长势旺盛,枝叶繁茂。街道两旁民宅商铺相间,有手工作坊、饭店、杂货铺。民宅多是不太规整的小四合院或小独院,下石、上砖、瓦顶,但也有土坯草房、地窖、窝棚住所,条件极差,时有“棚户村”之称。暴雨天里,大水便从东、南及北汇流而来,街中成了河,水流湍急,由东滔滔向西而去,更有许多穷苦人家到铁道洞子下躲避。这街上从前还有个“破烂市”,就是买卖“破烂”的集市。当时集上什么破铜烂铁、锅碗瓢勺、扫帚簸箕、破桌旧凳、各种破旧估衣等等都有,进行交易的都是不值钱的小本买卖,以补贴家用之不足。也有换“洋火的”担子和卖旧货的,他们以此为生,摊大东西也多。破烂市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交易大多是在天亮前后进行。

  街上的百姓在这里生息、过活,有的世代相居,几代为邻,辈辈的交往,相互间帮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知足常乐,是一群最善良、淳朴的人。到了20世纪60年代,政府组织改善了居住条件,窝棚改为砖瓦房,70年代还建起简易使用的住宅楼。几十年过去了,今日的北大槐树街已是旧貌新颜。小街依旧,但从街上相间分布的店铺,宽敞明亮的住房,以及那面带喜悦居民们的脸上,都可以感到北大槐树的变化。今街道除原来东西的主道外,纬九路、纬十一路的北段,以及众多的胡同,也划归于北大槐树街的范围。幽巷里密密麻麻住的多是老户,北大槐树街之于他们,他们之于北大槐树街,就像老城里的胡同,形成一种独特的老街氛围。

  从历史久远、有故事、有风貌、街名独特并为市民熟悉喜爱等各方面来说,北大槐树被评为济南市民喜爱的老街老巷当之无愧。尤其是从以一街之名,渐扩大为槐荫区以及众多的街巷、公园、单位工厂、小区以及植树方面等来看,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又是其他街巷不可比拟的。古槐虽早已不见,但之今于街旁仍是国槐连绵,人们于槐荫树下拉呱休闲,下棋娱乐,或是相看着来往于古街的车辆过客,尽情地欣赏享受。愿北大槐树街作为济南的一条古老名街,兴旺发达,与世长在。

       (原载《济南老街史话》,本刊有删节)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