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也门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位 置:阿拉伯半岛西南部,西临红海,与沙特阿拉伯王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相邻。
面 积:195,000平方公里(75,290平方英里)。
人 口:约535万人(1980年)。由于当地居民自古以来与索马里人、埃塞俄比亚人和黑人混血,皮肤呈棕色。也门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部落。居民多为穆斯林,分为什叶派的宰德派和逊尼派的沙菲仪派。
首 都:萨那。
主要城市:塔兹、荷台达。
语 言:阿拉伯语。
政 体:共和制。1974—1975年的军事政变以后,1970年颁布的宪法终止执行。该宪法规定:人民议会主要由人民选举产生,握有立法权,并选举国家总统;由总统任命总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是联合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国。现任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上校。
经 济:农业国(每年人均收入不超过250美元)。7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占出口额的80%。最主要的农产品有:咖啡、棉花(已逐渐取代咖啡和卡特茶)、玉米、小麦、燕麦、水果、蔬菜等。工业产值只占国民收入的5%,只有4%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工业。也门工业是传统工业的延续,如纺织、制革、草编、首饰、玻璃等。现制订了建立和发展食品工业的规划。也门的主要自然资源有:盐、煤、铜、铁、硫、铝、锡、银、金、钼等,但除了盐已经开采并向外国大量出口之外(主要向苏联出口),其他资源的开发计划尚未制定。
货币单位:里亚尔。
国 庆:9月26日(1962年宣布共和制)。
国 歌:《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国歌》。
历史简介:
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就与一个被称为“朋特”或“朋”的地区有着贸易往来。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朋特即是阿拉伯半岛西南角和非洲北海岸地区。因为,根据我们从上埃及底比斯神庙的雕刻所见,可以肯定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与朋特的贸易是兴盛的。但是,我们无从知道当时世界上那个地区的历史,因为史学
家至多只知道公元前900年的朋特。
在今天阿拉伯也门共和国这块土地上,公元前900一300年间,曾先后兴起过3个国家,它们是:
一、马因国。该国建在焦夫地区,首都盖尔诺(今有马因遗址),大城市伯拉基什是个重要的宗教中心。该国从公元前8世纪延续至公元前135年。
二。赛伯邑国(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115年)。该国始建于赛伯邑一带,后几乎扩张到整个半岛南部。起初,首都定于西尔瓦哈(又译萨巴),公元前610年迁至马里卜,统治中心随之迁移。马里卜在历史上以其大坝而驰名。
三.希木叶尔国(其第一王国建于公元前115年,第二王国建于公元300年)。首都是采法尔(在也门)。该国兼并了马因国和赛伯邑国,成为也门最强大的国家,公元6世纪中叶,马里卜大坝彻底倒塌,此国灭亡。
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支柱是商业和农业。也门农业在那古老的岁月里,主要靠山脚下和高原上的梯田(这种农田现在仍然存在,在像也门那样的多山、缺少耕地的国家如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国家是随处可见的),靠雨水灌溉。蓄水大坝为此而建,在必要时使用。也门乃至阿拉伯半岛的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大坝就是马里卜大坝了。
直到上个世纪,现代外部世界对马里卜及其大坝一无所知,只是在神话和故事里才有所闻。1843—1844年期间,3名欧洲人来到了马里卜,他们为我们描述了那里的景象。科学的研究是最近这几十年才开始的。1948年,艾哈迈德·法赫里对该地区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于1951—1952年在开罗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然而,用铁铲、镐头和测量仪器及科学知识对马里卜地区进行精确的古迹勘察,到1951一1952年才开始。
贸易是这一地区强大的经济支柱。最早的贸易是向北部国家(从两河流域到沙姆地区直至地中海岸)提供寺庙使用的香,当时香的贸易被南阿拉伯人所垄断。南希巴罗斯是在公元1世纪才了解到季风的奥秘的,从而使穿越印度洋的西方船只可以不再停靠半岛南部的港口,打破了阿拉伯人的贸易垄断,这样一直持续到伊斯兰教出现前3个世纪。
贸易是也门的主要财富来源,然而农业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为农业要为阿拉伯南部居民提供最基本的食物,特别是粮食。也门也有一些工业。这一地区重视开采可用于建筑的石料。另外,还有一种当地称之为卡玛利亚的晶莹多彩的玉石。
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奥古斯都大帝曾想将也门并入罗马帝国的版图,以便控制贸易中心,特别是陆上贸易通道。公元24年,奥古斯都派大军远征也门,大军虽到达了也门的边缘地带,但最终未能占领马里卜。
也许公元3世纪末,赛伯邑国重整旗鼓,赛伯邑及祖·里丹王一经执掌大权,就急忙向东扩张,将哈达拉毛和耶玛麦并吞了。而伊斯兰教前的三个世纪,关于也门历史则说法不一,可以说,那一时期的主要事件如下:
一、基督教在也门一些地区传播开来,纳季兰是其最大的宗教中心。据学者考证:当地基督教属景教派(聂斯托利亚派),自希兰传入。
二、公元4世纪,埃塞俄比亚人曾一度占领也门。
三、公元5世纪,犹太教传入也门。
四、公元6世纪,萨珊人和拜占廷人曾争夺也门。基督教徒埃塞俄比亚人(来自阿克苏姆王国)来到这里,于公元525年占领也门,以援助在纳季兰遭受迫害的基督徒。
五、埃塞俄比亚国王艾布利哈试图在马里卜大坝废弃之前修复大坝,这个艾布利哈就是在“象年”袭击麦加城的统领。
六、萨珊人赶走了埃塞俄比亚人,于575年占领并统治也门,直到也门加入伊斯兰教,成为新的伊斯兰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伊斯兰教进入也门是在使者时期,从那时候起,也门成了这个庞大的政治实体的一部分,并与其命运息息相关。当阿拔斯王朝日趋衰落之时,也门也出现了一些独立的小国,而也门自然地理上的割裂状态又对分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也门社会基础的各部落之间的派系矛盾日益加深。例如宰德教派,占据了北部山区,而苏莱曼派的首领则以提哈吗北部为领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建立在血亲关系之上的宗派。在高原地带,纯也门血统的人(或称盖哈坦人)联合起来反对波斯人支持的基雅德派,或反对埃塞俄比亚人支持的乃贾赫派。在也门,曾出现了一些小王朝,概括如下:
一、基雅德王朝(公元818—1019年)。该朝在萨那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后来,逐渐衰落,内乱四起,宰德派夺取了政权。
二、宰德教长国。创始人是哈迪教长(893—911年)。宰德教派早在建国30年前就产生了,并把萨达作为教派的中心或首都。该派是什叶派的一支,是什叶派中最接近逊尼派的派系,信徒遍布整个也门,但从未能统治整个也门。该派曾饱受奥斯曼帝国占领之苦。直至1962年,宰德派还存在着。
三、苏莱哈王朝(1048一1138年)。苏莱哈王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王朝。早在905—915年,苏莱哈作为教派就曾与阿巴斯王朝盖拉米塔派发生过战争。在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穆斯坦塞尔时期(1036—1094年),归附法蒂玛王朝,从而巩固了伊斯梅尔教派的势力。苏莱哈王朝曾力图统一也门。同时,由于该朝的归附,使也门从原来归附阿拔斯王朝(巴格达),转向了法蒂玛王朝(开罗)。但是苏莱哈人在政治上统一红海的意图是由阿尤比王朝实现的。
四、阿尤比王朝(1174—1229年)。国王萨拉丁曾派其兄弟图兰沙到也门去,建立了占据也门大部分的阿尤比国。
五、拉苏里王朝(1429—1454年)。建立在阿尤比王朝的废墟上,并建立了与之相同的政治制度。在鼎盛时期曾统一也门大部地区,并与东至中国的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
六、塔希尔王朝(1454一1517年)。与阿尤比王朝和拉苏里王朝一样是个逊尼派的王朝。该王朝是诸王朝中最后一个,兴起于拉赫季和亚丁等地,试图统一整个也门。但也门仍处在被北部山区的宰德派教长和塔希尔人分割的状态,直至阿米尔·本·阿卜杜勒·瓦哈卜时期。瓦哈卜(1429—1517年)获得很大成功,使也门归为一统。这一时期,亚丁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
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从后门进入了伊斯兰阿拉伯世界,从而打破了这一地区政治和商业的平衡。
商业平衡被打破是显而易见的。葡萄牙人几乎全部控制了来自印度及其以东地区的香料和佐料的贸易,使这些商品经好望角直抵欧洲。
政治平衡也发生了变化。葡萄牙人为了进行战争,把印度果阿作为海上政治军事基地,并占领了阿曼湾和阿拉伯湾诸城市。但他们在占领红海入海口时,遭到了失败。马木路克苏丹古尔(1501—1517年)曾想在印度洋上反击葡萄牙人,但他未能阻挡住来自印度洋上的贸易方面的危险。塔希尔王朝苏丹阿米尔·本·阿卜杜勒·瓦哈卜忙于内战,直到1507年才注意到葡萄牙人的危险性。阿米尔准备发动海上攻势,然而对葡萄人来说“也门已成了垂手可得的猎物。”在葡萄牙人的进攻面前,阿米尔终于未能守住自己的海岸线。
在这些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赛利姆一世的领导下,正在向马木路克诸国发起进攻,1517年获胜,灭马木路克王朝。由此,反对葡萄牙人的重任落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肩上。这里还需提及的是也门塔希尔王朝也于1517年以苏丹阿米尔死于马木路克人之手而告灭亡。占领也门是马木路克的最后一次扩张活动。
当赛利姆一世消灭了马木路克王朝后,马木路克王亚历山大决定投靠新政,于是在萨那宣布归顺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在海上反对葡萄牙人的战事不断,在陆上,为了巩固在也门的统治,与当地势力主要是宰德派的战斗也未停止过。可以概括地说:1517—1538年间,奥斯曼人占领了红海沿岸地区,其中心是札比德(在此之前还曾占领了亚丁和夏杰尔等地),而也门内地仍处在宰德教长的控制之下。
由于也门在战略上和贸易上的重要性,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卡努尼(1520—1566年)一心想把也门并入奥斯曼帝国,遂于1538年派兵加强在也门的兵力。1555年,伊兹达梅尔帕夏总督发动军事行动,完成了对也门海岸和山区的占领。但是,由于宰德派和其他各派不断发动反奥战争,奥斯曼中央政权软弱无力,特别是苏莱曼去世以后,在1556至1568年间,其统治几乎土崩瓦解,不得不退回至红海沿岸。1569至l571年,奥斯曼帝国再次发动对也门的战争,并恢复其统治(157l—1597年)。但是,也门的反抗也从未停止。1597年,宰德派卡西姆教长(1592一1620)奋起反抗奥斯曼人,战争延续数年,直至1635年奥斯曼人离开也门,宰德派才恢复了对国家的统治。
由于奥斯曼人在也门的统治从未稳定过,所以首都在萨那、札比德和塔兹之间移来移去。宰德派虽然遭到奥斯曼人和其他派别的打击,但一直有着牢固的根基,因此,该派终于在1635年赶走了奥斯曼人,控制了也门,然而其统治时间不长。
奥斯曼人在也门留下了一些有价值的建筑物。他们在萨那、塔兹等地建起了漂亮的清真寺,他们还铺设了商队往来的驿道,设立驿站,并把火药枪带入也门。但是很难找到其文化方面的明显遗迹。这是由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状况所决定的。
奥斯曼人离开也门后至1818年,也门处在独立状态,但内战烽火连绵不绝。1818年至1840年,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军队占领了也门。1849年,奥斯曼人的管辖区收缩至荷台达周围一带。1872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再度占领也门,实施其统治,1892年,宰德派又一次发动了反对奥斯曼占领的革命。1911年在叶海亚·哈米德丁(1904一1948年)领导下向奥斯曼军队发起猛烈进攻,之后,双方在达昂签订停战协定,可以说,从那一年起,也门实际上获得了独立。但奥斯曼人直至1918年才与协约国签订了穆德罗斯协定,最终撤离也门。
教长叶海亚自1904一1948年统治也门。这一时期,也门与世隔绝,仿佛被一块厚厚的面纱所遮盖。若说其保守,不如说其反动更为恰当。叶海亚用铁拳统治着这个国家,毫不重视社会卫生、教育、经济等事业的发展,而把全部精力投入部落纷争之中,从中渔利,巩固其统治。同时,叶海亚教长很聪明,他拼命地强
化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国家在外部世界的地位。1930年,他与伊拉克签订一项条约。这是也门与阿拉伯国家签订的第一项条约,也是一个只含三项条款的奇怪之约。条约旨在使伊拉克承认也门(承认叶海亚的统治),同时强调两国牢固的友谊和长期和平等。叶海亚曾怂恿沙特阿西尔地方长官反叛沙特王国,结果以沙特取消阿西尔行政区而结束。1934年在也门和沙特的这次战争之后,教长叶海亚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签署了塔伊夫条约。条约十分详细,涉及也门北部边界、部落以及两国外交关系等问题。至于与非阿拉伯国家,叶海亚于1935年与埃塞俄比亚签订条约,这项条约首先是项睦邻友好条约。叶海亚与外国签订条约,目的在于使其承认也门的独立和他自身的权力,协调也门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也门曾先后与意大利(1926年)、苏联(1928年)、荷兰(1933年)、英国(1934年)、法国(1936年)、比利时(1936年)等国签订条约。这些条约中有两项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与苏联的条约,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与英国的条约,其目的在于结束教长叶海亚为收回亚丁这块英国保护地而与英国产生的长期分歧。
也门公众对叶海亚的统治、政权的腐败、闭关锁国十分不满。1948年爆发了革命,杀死了叶海亚,其子教长艾哈迈德(1948—1962年)继位。应该指出的是艾哈迈德重新提出收回南也门的要求,并于1955—1958年与英国多次谈判。此间还与南也门发生过多次边境冲突,但未取得任何成果。1958年,埃及、叙利亚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同年,教长艾哈迈德希望在反抗英国的斗争中得到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的援助,因此加入了阿联。但是,埃叙两国于1961年秋发生了分裂,阿联于1961年末解体。
在教长艾哈迈德在位期间,反对他的斗争此起彼伏。1961年的革命虽然未能推翻他,但是可能由于受伤,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他的继任人是教长巴德尔,1962年的革命又推翻了巴德尔。同年9月26日,宣布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成立。动乱并没有因此而平息,也门又开始了长达7年(1962—1969年)的内战。埃及支持共和派,而王室派则得到沙特的支持。共和派占据着也门大部,王室派只占据北部山区一小部分地区。战争初期,埃及派出了4万大军,后来增至6万(另传说8万)。最后,埃及与沙特达成停战协定,两国均从也门撤出军队,共和国得到巩固。1967年6月战争对此有所影响。1970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与沙特王国签订协定,最终解决了两国间的问题。
也门共和国经历过多次政变和内部动乱,尽管如此,1969年,也门与联邦德国签订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约,1970年,制定了宪法;1971年,又举行了大选。虽然共和国的历史因充满动乱而十分坎坷,但上述这些工作仍得以完成,伴之而来的是国家行政管理上的进步。统一南北也门的努力也在继续(至1983年春还在研究)。但与这些努力相悖:北也门和南也门仍然多摩擦、多冲突、互相支持对方的部落纷争。
北也门的政治一方面带有部落斗争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渴望加强中央政权,以加速国家的发展,实现现代化。1972年,在签订了与亚丁(南也门)统一协定之后,全国以埃里亚尼主席为代表的主张对亚丁实行温和政策一方,和以总理哈吉里为代表的强烈反对亚丁马克思主义叛教者领导人的另一方爆发了冲突。后者得到各部落和也门议会议长阿赫马尔长老的支持。危机的结果是军人上台,由军官组成最高指挥委员会行使权力,废除了宪法,解散了议会,禁止政党活动。新领导人为了在强大而富有的邻国沙特面前巩固自己的独立,试图进行一些改革,与亚丁重新对话,多方争取外援。但是,1977年哈姆迪总统遇刺终止了这项雄心勃勃的政策,他的继承人加什米总统组成了新的议会(1978年2月),议会中部落首领和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占多数。1978年6月加什米总统也遭暗杀。萨那指控南也门总统是暗杀阴谋的幕后策划人。这一事件以及对南也门的指控,致使南也门统治阶层发生分歧。两国关系再度紧张,边界事端时有发生,直至1979年2月斗争公开化。这一斗争一直延续到北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和南也门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在科威特会晤,达成一致意见,重新执行旨在通过各种步骤恢复两国统一的1972年协定。
北也门的对外关系这一时期还有两个要点:第一,在萨利赫总统1984年4月访问巴黎期间,与法国签订了两项财政议定书。第二,萨利赫总统1984年10月访问莫斯科期间,与苏联签订了20年友好合作条约。此外,1984年12月在萨那召开了伊斯兰会议组织第15届成员国外长会议。会议是在叙利亚、利比亚、伊朗反对埃及出席的气氛中召开的。会议发表了一项决议,强调海湾战争双方为尽快实现停战与伊斯兰调解委员会合作的必要性,同时确认了伊拉克的合作态度。伊朗反对这一决议,并强调要继续进行战争。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发生了变化,取得了成就,并在为也门人民奠定民主基础方面实现了稳步的跃进。国家依靠对话作为统治手段和施政方法。积极的对话在生活诸领域的建设中起着作用。
在革命的进程中,也门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所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进步。马里卜省建成了第一座炼油厂,日处理原油10,000桶,满足了也门需求量的20%。重建位于马里卜省的历史上著名的马里卜大坝,使农田灌溉面积从2201公顷增加到现在的6520公顷。这是也门实现粮食自给的重大步骤。
国家为扎马尔省遭受地震灾害的人民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如学校、医院、清真寺,还分配给他们住房。建立了萨那大学和多所院校、医院、健康中心、电站;铺设了现代化的公路交通网;还确定了一批振兴农业、工业、其它服务行业的发展项目。
在阿拉伯问题上,也门一贯主张掘弃阿拉伯分歧,坚定地履行阿拉伯国家联盟宪章。
在两伊战争问题上,也门共和国元首、政府和人民强调,坚定地站在为保卫伊拉克的荣誉和阿拉伯民族的荣誉而进行正义战争的伊拉克一方。
对巴勒斯坦人民在其唯一合法的代表—巴解组织的领导下,为获得合法权力,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独立的国家而进行的正义斗争,也门的立场一直是坚定的、原则性的。
也门共和国强调黎巴嫩的阿拉伯属性、以及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此外,也门一贯站在民族解放运动一边,谴责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
在不结盟国家运动中,也门强调支持并坚决遵循这一运动的宗旨,坚决奉行运动原则相一致,建立在平等公正、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独立自主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