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位 置:北起亚洲大陆东南,南接澳大利亚: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达新几内亚岛,由3,0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主要岛屿: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伊里安、查亚、马六甲、帝汶岛等。
面 积:1,904,000平方公里(735,269平方英里)。
人 口:145,200,000(1980年)。居民绝大多数为穆斯林,其余信奉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和儒家学说。
首 都:雅加达。
主要城市:万隆、苏腊巴亚、三宝垄、棉兰、巨港、乌戎潘当、玛琅、日惹。
语 言: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此外还有若干方言。
政 体:共和制。行政权由内阁协助总统行使。人民协商会议选举产生共和国总统,任期5年。460名立法机构成员,其中360名由选举产生,另外100名为指定成员。460名成员代表政府、各地区协会、以及各党派团体。现任总统是苏哈托将军。印度尼西亚是联合国、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
经 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稻米、玉米、橡胶、棕榈油、椰子、甘蔗、咖啡和木材(森林占全国面积的2/3)。主要矿藏有:石油、铝土、镍、铜、煤、锡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70—1974年),重点发展能源和通讯工具。第二个五年计划(1975—1979年),着重增加就业机会。
货币单位:卢比。
国 庆:8月17日(独立节)。
国 歌:《伟大的印度尼西亚》。
历史简介:
1891年荷兰科学家在爪哇岛发现了人类遗骨,他们认为这些遗骨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从此,“爪哇人”便闻名于世,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早的人类之一。
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人是4—5千年前迁居到印度尼西亚群岛的马来人。
自古以来,印尼由于位于中国、印度、波斯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海上通道上,因此国际贸易兴盛,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使群岛的居民成为出色的水手,他们的船只常年往返于中国、印度之间。在荷兰殖民主义统治印尼之前;印尼群岛的历史上没有形成过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然而群岛之间却长期保持着贸易交往。
在公元头几个世纪里,印度对印尼群岛影响很大.把国王置于国家最高权力中心的印度政治传统曾反应在印尼首领们身上。而在他们试图仿效印度之前,却仅仅满足于充当各自部落的首领。印尼的首领们信奉印度效和佛教。后来,印度教传到老百姓中间,便与地方上传统的宗教概念相混杂了。
在印尼的主要群岛上,曾相继出现过几个印度教和佛教王国,其中最主要的有:公元7一13世纪建立于南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公元13—16世纪建于爪哇岛东部的麻诺巴歇王国。13世纪,第一位欧洲航海家马可·波罗来到印度,此后不久,中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汗侵占爪哇岛未遂,公元12—15世纪期间,伊斯兰教通过来自印度和马来亚海岸的商人传入印尼:起初只在沿海城市,因为当地的首领们想摆脱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上印度教王国的统治,不久,伊斯兰教传遍印尼群岛,成为国家的主要宗教。
1511年欧洲人开始入侵印度尼西亚。时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以此控制了马来亚与苏门答腊之间的海峡。16世纪,欧洲海上大国争夺印度。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艾比期岛和爪哇岛上建立了一些贸易中心。同时,荷兰人在现在的雅加达市也建立一个基地,然后又逐步向其他岛屿扩张他们的势力范围。17世纪末,荷兰便成为统治这一名为“荷兰东印度群岛”地区的欧洲国家。
1908年,随着爪哇一些知识分子组成的社团“至善社”的建立,印尼人的独立意向开始成为现实。此后20年间,爱国社团相继成立,其中有1927年以苏加诺为首的”印度尼西亚民族党”。为了安抚爱国主义者,1918年荷兰人有意成立了“人民委员会”,授权该委员会参与部分执政。但是,持续动荡不安的局势激发了共产党领导的1926一1927年起义。然而,这场起义在许多领导人遇害身亡,另一些领导人(其中包括苏加诺)被捕,被流放后被镇压了下去。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于1942—1945年占领了印尼,释放下被关押的政治领袖们,并鼓励独立运动,大战结束时,日本人为艾哈迈德·苏加诺博士和穆罕默德·阿达成立爱国政府开了道。1945年8月17日(日本战败后数天),印尼宣告独立。但是,荷兰人不承认既成事实、企图重占印尼,因此,印尼人民又继续斗争了4年之久,直到1949年12月,荷兰才承认“印度尼西亚联邦”。1950年改名为“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但是荷兰仍保持它对新几内亚(现西伊里安)的控制,直至1962年。西伊里安于1969年并入印度尼西亚。而东帝汶岛则于1976年并入印尼。
苏加诺奉行反对军事联盟、不结盟的民族主义政治(万隆会议精神)。60年代初,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倾向军队的右翼分子与共产党外围的左派分子的矛盾开始激化。1965年,一批军官发动了一次未遂政变,为军队领导镇压共产党人及其支持者提供了机会。同时,这次政变推翻了苏加诺,1967年政权由苏哈托将军接管。后者采取中立政策,向美国和西方靠拢,而苏加诺曾奉行亲华政策。
新的军事当局并不掩饰其对各政党的敌视态度,与此同时,它又惧怕这些政党,不允许它们存在和发展。在“要发展,不要政治”的口号下,组织了专业集团。1971年7月举行了大选,在恐怖气氛中,在印度尼西亚人民,尤其是1970年就开始举行反腐败示威游行的学生们的抗议声中(有时甚至采取暴力行动),专业集团取得了大多数席位。1973年,对立面的九个政党结成两大阵线或称为两大政党:建设团结党(包括大部分穆斯林组织)和印尼民主党(包括天主教党和新教党的几个组织)。此外,还成立了统一工人联合会。1977年5月大选中,由于对建设团结党作了明显的退让,专业集团再次获胜。1978年3月,苏哈托(唯一候选人)重新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任期至1983年止。1978年新政府组成时,一批新人出任部长职务,其中包括外交部长亚当·马利克(苏哈托接管政权前,此人任外交部长)。1979年,一些专业集团领导人加入了反对党。1982年7月20日,世界新闻机构先后报道了一条消息:印尼政府拒绝了国内穆斯林组织提出的向黎巴嫩派遣50万志愿军参战的计划。众所周知,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国家。也许,这条消息清楚地说明了印尼国内敌意重重、危机四伏。
1982年5月,执政的专业集团在立法选举中获得了242个席位;伊斯兰的建设团结党获得了93个席位;印尼民主党获得了24个席位。1984年7月,军队与穆斯林在首都发生冲突。穆斯林批评贫富悬殊的状况,指责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国家,人口约一亿五千万,自诩在法律面前各宗教一律平等)。印尼政府曾颁布一项决议,要求所有组织把国家的信仰“潘查希拉”,作为唯一的指导原则。“潘查希拉”实质上是反对伊斯兰教的人,把古代拜物教与当地信仰结合的混合物。这项决议激起了一些宗教团体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