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位 置:亚洲西部,与苏联、土耳其、伊拉克接壤、南临阿拉伯湾和阿曼湾,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
面 积:1,048,000平方公里(636,294平方英里)。
人 口:约35,950,000(1980年)。绝大多数为穆斯林,为多民族国家:波斯人(占40%)、余为阿塞拜疆人(或称伊朗土耳其人)、库尔德人、阿拉伯人、俾路支人及土库曼人。
首 都:德黑兰。
主要城市:伊斯法罕、马什哈德、大不里士、设拉子、阿巴丹。
语 言:官方语言为波斯语。此外尚有库尔德语、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
政 体:伊斯兰共和制。国家元首、精神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共和国总统阿里·哈梅内伊,总理米尔·侯塞因·穆萨维。立法权掌握在议会手中,议长哈希米·拉夫桑贾尼。伊朗是联合国、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
经 济:耕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稻米、棉花。农产品全部供应国内,没有任何出口。伊朗是世界上十大进口粮食的国家之一。矿产主要为石油和天然气。苏联是世界上消费伊朗天然气占首位的国家。其它矿藏有:硫磺、锰、铅、锌、铜。近几年来,伊朗政府致力于制定宏伟的工业计划。但是,由于两伊战争的影响,这些计划均中断,甚至国家电气化计划也仅实现了一部分。
货币单位:里亚尔。
历史简介:
公元前2000年至1500年之间,来自邻近阿拉湖(现苏联境内)地区的埃兰人统治了波斯地区。此后的十个世纪里,该地区经历了几个王国的兴衰。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国王统一了伊朗。此后,其政权扩展至今天称之为中东的整个地区、中亚及现在巴基斯坦边境。大流士建立的波斯帝国一直维持了两个世纪,直到公元前4世纪被亚历山大大帝所灭亡。亚历山大及其继承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君主政权,并在其版图内传播希腊文化。
希腊人统治波斯至公元前2世纪。此后,与波斯人有亲缘关系的帕勒游牧人把希腊人驱逐出波斯。约四个世纪后,曾数次击退罗马人的萨珊王朝建立。萨珊王朝的统治自公元224年至641年。其间,他们致力于传播文化、奠定波斯民族的基础。公元7世纪,阿拉伯占领波斯,消灭了萨珊王朝,并传进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阿拉伯人的统治持续了几个世纪,直到他们开始腐败。之后,塞尔柱突厥人、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人以及帖木儿率领的鞑靼人都曾先后统治过波斯。
萨非人(也是波斯人)夺取波斯政权,他们的统治自1499至1722年。其最著名的国王是阿拔斯一世(1587—1628年)。他重建城市,建都于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伊斯法罕,并把什叶派宗教信仰作为国教,利用宗教抂热来为国家的统一服务。
1722年,阿富汗人入侵后,萨非王朝崩溃。但时隔不久,到纳狄尔沙赫统治时期(1736—1747年)波斯王国恢复,并拥有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波斯军队扫平阿富汗。并挺进印度德里城。这次战争的战利品中有一只镶宝石的孔雀御座,陈列在德黑兰(1738年起成为波斯王国的首都)博物馆内,纳狄尔沙赫死后,波斯王国陷入争夺王位的内战动乱。直到18世纪末,恺加王朝最后赢得胜利,其统治一直持续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初,伊朗国力衰竭,为俄国、英国及其其它觊觎这一地区的欧洲国家的干预提供了机会。俄国因为邻近波斯,故对它特别重视。与此同时,英国因担心失去印度,故竭力遏止俄国的扩张野心。继1801—1813年和1825—1828年两次战争后,俄国控制了阿拉斯以北整个地区。20世纪初,英国取得了油田专卖权,于是波斯政府便置于俄国和英国的控制下。1907年英、俄两国瓜分伊朗,划定势力范围,并使伊朗负债累累。
面对每况愈下的局势,穆斯法·厄丁王不得不于1906年颁布国家宪法,并号召选举第一届立法委员会。穆斯法·厄丁死后,其继位者穆罕默德·阿里王在一场猛烈的革命冲击下,被迫于1909年逊位。1911年其继承者请求沙皇俄国出兵镇压另一次革命。
第二次大战期间,伊朗成为亲英派和亲俄派之间的角逐场所。1921年,礼萨·汗崛起,掌握了军权(后自立为王,并改名礼萨·汗·巴列维)。1923年礼萨·汗发动政变,逼迫恺加王亡命国外。从此开始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1923—1979年)。
二次大战爆发时,礼萨·汗站到纳粹德国一边。1941年英军和苏军占领了伊朗,礼萨·汗流亡到非洲南部,1944年死于流亡地。1941年其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人民党利用苏军驻扎伊朗,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在苏联的支持下,阿塞拜疆发生反政府暴乱,1945年11月,建立了阿塞拜疆社会主义共和国。此后一个月,伊朗的库尔德斯坦又宣布成立库尔德人民共和国。但是,由于二次大战一结束,苏军撤出伊朗,伊朗政府军便立即进剿这两个省,推翻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这两个共和国便夭折了。
1947年,当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支持土耳其和希腊和保守政权,以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危险时,伊朗也站到土、希一边;那时,它与苏联的关系日趋恶化。
1951年,在人民反对外国石油公司的斗争浪潮压力下,穆罕默德·摩萨台博士出任首相,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并重新实施1906年制订的宪法。该宪法规定国家真正的行政权应集中在首相手中。但是,英美两国勾结国王,竭力想推翻摩萨台首相,于是,由法达勒拉·扎赫迪将军策划了一次军事政变,扣留了首相及其他政府官员,控制了首都,请国王(正侨居国外)回国,重新掌握政权(1953年8月19日)。
该政权在国有化决议上作了让步,给予各国石油公司任伊朗开采石油的特权,其中美国公司享有最大特权。国王重建军队、重整情报局《萨法卡》并把一些重要职位委以宗教界少数派中的亲信。1955年伊朗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1958年伊拉克废除君主制后,该组织改为中央条约组织。
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连续三届政府都无力解决日益加剧的经济难题。而作为1963年1月国王宣布的”白色革命”内容之一的农业改革也难以解决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1960年城市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16%,1978年约为50%)。这种局势导致了1963年阿亚图拉·霍梅尼及其他宗教人士领导的六月革命的爆发。伊朗国王指控埃及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策划了这场暴动。此后,国王把霍梅尼流放到伊拉克。
国王继续实行其既定方针,同时又制定了其它一些宏伟的发展计划(尤其在军事方面),而忽视了国内落后的现实,以及庞大的军备计划给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压力(军备开支每年吞噬伊朗国民产值的17%)。于是人民的反抗日益激烈(1965年5月,国王遇刺未遂)。与此同时,国家对人民的镇压变本加厉,伊朗情报局《萨法卡》的权力也日益膨胀。1978年初,库姆和马什哈德两地爆发了人民起义,并迅速蔓延到伊朗其它城市。这次起义的国内领导人是阿亚图拉·谢里阿坦达利,以及以卡里姆·桑贾比为首的伊朗民族阵线。在流放地的阿亚图拉·霍梅尼也参加了起义的领导。这次起义的口号是废黩国王,建立伊斯兰共和国,断绝与以色列的一切关系,恢复1906年宪法。国王为了安抚民众不得不更换了几届首相,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然而已无济于事。当时最后一位首相是沙普尔·巴赫蒂亚尔。
1979年1月,伊朗国王被迫出国,辗转几个国家,最后死于埃及,并埋葬在那里。国王出逃几个星期后,霍梅尼回到伊朗,巴赫蒂亚尔便销声匿迹,后离开伊朗。霍梅尼便委任马赫迪·巴扎尔甘为临时政府总理。1979年3月31日就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获得绝大多数选票。当时的巴扎尔甘政府危机四伏面临许多难题,(军队效忠国王、政治清洗、审判军官、阿塞拜疆、库尔德斯坦、土库曼、南部阿拉伯地区——即胡齐斯坦或阿拉伯斯坦等地少数民族要求自治,经济危机……),而且与美国关系紧张,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伊朗热情欢迎来访的巴解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1979年6月,把银行、保险公司、各大工业公司收归国有。
1979年9月,阿亚图拉·塔尔卡尼去世,伊朗温和派及非宗教界失去了一位能对付宗教极端势力的温和派首领。1979年8—9月间,军队粉碎了库尔德反政府运动。1979年11月4日,大学生们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他们无视伊朗外长巴尼萨德尔和温和派的反对,扣押了近60名美国人。为此,国际社会曾多次出面调停。1980年初,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也曾出面调解,但都无济于事。国内温和派经常发动暴动,阿塞拜疆首府大不里士曾爆发过一次由温和派宗教领袖谢里阿坦达利领导的起义。1980年初,苏联入侵阿富汗,这增加了伊朗石油及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德黑兰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巴扎尔甘下台,巴尼萨德尔总统与导致他辞职的总理之间的争斗,巴尼萨德尔及人民圣战者首领马苏德·拉贾维流亡法国,美国人质问题的影响……)。伊拉克对霍梅尼的宗教和民族意图惶惶不安(伊拉克近40%为什叶派穆助林)。此外,他们对阿拉伯河和阿拉伯斯坦早就有领士要求, 于是,在1980年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塞因宣布废除1975年与伊朗国王签署的阿尔及尔协议,接着两伊战争爆发。在此之前几个月,曾发生过多次边境冲突事件。战争爆发后的头几个月,确切地说,1981年1月20日,在被扣押了444天之后的美国人质获得了释放。同时,官方和民众的暴力冲突加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霍梅尼的伊斯兰共和党领导机构召开非常会议时,该党总部被炸,继霍梅尼之后第二号人物阿亚图拉·贝赫什提被炸死,同时被炸死的还有71人,其中包括该政权的一些头面人物。
1983年4月,两伊战争仍在继续。国际社会的多方调解均告失败(出面调停的有联合国、阿尔及利亚、不结盟国家、伊斯兰国家、以及巴解组织)。伊朗顽固坚持其立场。而几个大国对两伊停战缺乏热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在国内,1983年4月底,伊朗发生了一起前所未有的事件,与莫斯科关系密切的伊朗共产党——《人民党》领袖努尔丁·基亚努里在伊朗电视台露面。他的供词使苏联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他供认说:“我曾作出分析报告,并送往苏联。我们也通过潜伏人员提供军事报告。这是我们犯下的滔天大罪,这是叛国。”接着,当局号召全体人民党党员向革命卫队自首,宣布解散这个党,并驱逐了18名苏联外交官。
1982年7月,伊朗军队在库尔德山区东北部又开辟了一条战线,并向伊拉克境内挺进了近15公里。但是,在进攻开始后几天,伊拉克人击退了伊朗军队的进攻。1984年,战争仍在继续。1984年9月3日伊朗总理米尔·侯赛因·穆萨维声称:“伊拉克总统不下台,这场战争就不会结束。”伊朗的强硬态度达到了顶峰。
1984年2月25日.伊朗国内处死了10名人民党党员,其中包括前海军司令。1984年5月,伊朗人民的另一位更有实力的领袖塔布里表示悔过自新。接着,流亡法国的马苏德·拉贾维和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之间的分歧加深,后因拉贾维坚持与伊拉克领导人保持联系,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另一方面,1984年4月伊斯兰议会进行选举,参加投票的人数减少,保守派支持者遭受挫折。
国际关系方面,1984年6月,伊朗一位高级官员访问莫斯科,与葛罗米柯进行了两国间两年多来的第一次会晤。1984年9月,哈梅内伊先后访问了叙利亚,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他在访问大马士革后发表的联合公报号召推翻伊拉克总统。另一方面,国际舆论多次谈及国际恐怖活动,以及伊朗与国际恐怖活动的关系。其中一起便是1984年12月劫机者把一架科威特飞机劫持到伊朗。劫机者杀害了两名美国乘客,要求释放1983年12月12日因科威特爆炸事件而被关押的人员。那起爆炸事件目标是美国和法国驻科威特大使馆,以及一些重要的工业设施。
直至1986年底,尚未出现和平的迹象。两伊战争越打越凶双方互相轰炸经济设施,城市和军事基地,威胁海湾其它国家的安全。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为结束这场毁灭阿拉伯、伊斯兰人力、物力的战争而将在科威特召开的的五次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