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斯林国家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巴林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巴林国。
位 置:西距沙特阿拉伯王国海岸约18英里处,由阿拉伯湾中一些小岛组成,其中最大、最主要的为巴林岛。
面 积:622平方公里(240平方英里)
人 口:约30万(1980年)。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境内将近有35%的非巴林人。
首 都:麦纳麦(全国人口总数的1/3居住于该城)。
主要城市:穆哈拉克、阿瓦里、马里基亚。
语 言:阿拉伯语。
政 体:世袭酋长制。1973年12月6日颁布的宪法第一条规定:“巴林国之政体为世袭君主制。政体由谢赫伊萨·本·苏莱曼·哈利法殿下传其长子,此后传其长孙。如此代代相传,除非埃米尔在其生前任命长子继位”。埃米尔“是国家的元首,神圣不可侵犯;通过其内阁成员执政……。”立法权由埃米尔及国民委员会(1975年已解散,原由30名代表组成)掌管。巴林是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以及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
经 济:有畜牧业、蔬菜及椰枣种植业。还有传统行业,如帆船制造业、制砖业等。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为石油工业。巴林炼油厂是中东第二大炼油厂。1932年巴林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石油。1975年政府宣布把石油工业收归国有。收回外国石油公司全部股权。
货币单位:第纳尔
历史简介:
葡萄牙人占领(1521一1602)年前,巴林自回历3世纪末至公元979年阿邵姆去世为止,一直受拉米塔人控制。后受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统冶。1602年,波斯人把葡萄牙人驱逐出巴林。
此后,以哈利法家族为首的几个阿拉伯部落曾多次反抗波斯人,1783年才最终把他们驱逐出境。但是,伊朗—直要求把巴林并入其版图。1970年,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宣布放弃这项要求。
自1783年起,巴林一直受阿拉伯人统治,直到巴林人自己执政。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由于巴林统治者担心伊朗和土耳其的领土野心,便请求英国的帮助和保护。而英国也想堵住法国,俄国和德国通往印度的道路,于是很快答应巴林的这一要求,并在巴林和海湾巩固其势力范围。
二次大战后,巴林受到中东地区政冶局势发展的影响,尤其受到阿拉伯各国时局的影响。1956年埃及苏伊士战争爆发时,巴林国内发生了人民反英暴动,要求完全独立实施发展计划(巴林是海湾地区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与免费医疗的国家)。1968年英国宣布在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全部军队于1971年底之前撤离。这个决定业已执行。1973年十月战争中,巴林要求美国政府在一年之内拆除在巴林的军事设施,但是这件事尚无结果。
1971年8月,巴林宣告完全独立,并与英国签署了新的友好条约。巴林元首谢赫伊萨自动废除了埃米尔称号。1972年12月,举行了建国委员会选举,制定了新宪法。在此基础上于1973年12月举行了国民委员会(会议)选举,然而国民委员会很快便解散了,1975年12月开始执行宪法。
1984年4月,谢赫伊萨·本·苏莱曼·哈利法访问伦敦,就海湾战争进行会晤。同月,他接见了美国派往中东的特使墨菲。1986年夏天,巴林政府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1986年11月,沙特——巴林大桥竣工通车。
自古以来;巴林就以“椰林岛”著称。其北部地区的地下泉水丰富,最著名的为阿扎利泉。
巴林历史终久,文明古老,自古以来就是国际贸易中心。在它的土地上,自印度河流域到两河流域各民族的文明相互撞击、相互影响。巴林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成为一个繁荣、安定的国家。
我们已经了解有些诲湾国家以捕鱼和采集珍珠为业。这里,我们还要介绍一下这些著名的行业,尽管珍珠采集业因为人造珍珠的问世而渐趋萧条,但无论是捕鱼业,还是珍珠采集业,均离不开船舶。在巴林,你会很清楚地了解巴林人是真正的海之骄子,他们具有丰富的海上经验。他们的造船史十分悠久,巴林的造船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你会看到一些巴林人精通船舶模型的制作,以满足旅游者对这种工艺品的极大兴趣。
巴林的工业不仅分布于我们所说的这些方面,那里还有其它一些重要部门,如制陶业、石灰石生产、石膏生产、纺织业等。织布业往西海岸一些乡村里依然存在。那里制作的一种名叫“乌扎拉”的乡间服装朴素大方,适合于热带地区的人们穿着。巴林进口皮棉在当地轧花,然后织成布匹。巴林的粮食大部分靠进口,此外还进口一些贵气商品、服装和高档家具、巴林石油丰富,伹它的方针是并不完全依靠石油收入,这体现在已建立起许多大型的工业设施.
从发现石油起,巴林就知道其原油储量远不及它的邻国那样丰富,可以把它当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巴林的石油储量,估计只有近2亿桶。如果按照目前的平均产量开采下去,那么,不需几年,确切地说,将于1996年开采尽。
因此,政府选择了经济收入来源多样化,依靠非石油经济部门的战略。这种战略已成功地实现,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尽管如此,巴林为发展石油生产、对付面临的困难而作的努力,至今从未停止过。
近十年来,巴林原油开采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是石油平均产量逐年下降。其原因,不是油井设备太陈旧,就是由于其它经济原因。
对于石油开采技术方面的难题,巴林政府从未袖手旁观,因为巴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注气法保持油层压力的国家,在这方面巴林已取得成功。
近年来,巴林政府开始制订积极的计划,依靠最新技术掘井,以新油井取代陈旧的老油井,来保持石油生产水平。同时,在新地区勘探石油的计划目前正在执行之中。
为了保持油层压力,新的开采方法正在研究中,如使用三面灌水法和蒸气注入法。
无疑,这些努力迟早会取得成效的。政府还致力于发展炼油业。目前正在进行巴林石油公司炼油厂的储存扩建工程。这家炼油厂目前日产量为225,000桶。
巴林石油公司又新建了一家炼油厂,每天可提炼90万加仑石油。还新建了两台燃气轮机,每台能量达14.6兆瓦,这是为了适应对能源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这项热电厂工程耗资2,300万美元。
1982年初起,巴林石油公司耗资l,000万巴林第纳尔,着手实施《L·A·B》工程计划。该公司已得到反应器和再生器。巴林石油公司已成为第一家部分使用催化裂化先进技术的石油公司。一旦这项工程完工、投入生产,巴林石油公司高价轻燃料油将增产,并取代廉价的重燃料油生产。
巴林还成功地利用其丰富的天然气。巴林的天然气可再开采50年。为出口天然气,巴林建造了一座液化天然气工厂,耗资4,200万巴林第纳尔。该厂日处理天然气1.42亿立方英尺。
为了扩大油气采集网,最近完成的一项工程耗资达50万巴林第纳尔。巴林的石油产值,由1975年底的1.296亿第纳尔,增加到最近几年的4亿第纳尔。
巴林依靠其丰富的资源,致力于建立基础重工业,并取得了成功。1971年建立起来的巴林铝公司冶炼厂是巴林前进发展的标志之一。依靠巴林铝公司冶炼厂产品的铝工业有:铝压延公司、铝门窗、电缆公司。
近年来国家又兴建了许多新型大工程,如1979年建立了石油化工公司,该公司由两家工厂组成:一家生产氨,另一家生产甲醇。1981年建立了生产钢珠的钢铁公司和重油加工公司。此外,巴林还有—家阿拉伯船舶修造公司,1963年兴建于苏莱曼港的一座人工岛上。它是该岛最大的一家船舶修理公司,为石油勘探船提供服务。
巴林鼓励私营企业为工业化运动作出贡献,并给予极大的重视,以使发展它们在发展中型工业和轻工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在苏莱曼港建立了一个自由区。此外,还建立了几个工业区。在那里兴建起来的工业可以享受多种优惠,如以象征性的租金租用土地,年限可达25年。
巴林还有塑料工业、木材工业、造纸工业、金属工业和海上钢筋混凝土工业。巴林政府为这些工业地区水、电、道路等基本设施提供资金。
国家重视工业,使工业在经济中起的作用日益增大。国家的工业产值在1985年已达2亿第纳尔。1985年又颁布了另一项埃米尔法令,以加强和保护民族工业,这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发展农业方面,国家作出努力的最重要标志,便是政府制定了增加粮食生产的规划,使粮食生产由仅能满足本国消费需要的6%上升到1982年至1986年期间的16%。规划还包括使蛋类生产达到自给自足程度;蔬菜和水果生产达到消费需要的75%;鲜奶生产由满足本国消费的15%增加到30%。
政府致力于引进现代化的灌溉方法,其中包括实施喷灌制度。同时还建造一个农机维修厂。在鼓励农业投资方面,政府遵循的主要政策,是向农民提供50%的补贴,以保持粮食的低价格;执行向农民提供贷款,以购买和使用现代化农业设备的计划。1982年,政府批准了一项耗资70万巴林第纳尔的计划,以改善排水系统。同年,政府又开始了一项家禽饲养工程,耗资达18,000巴林第纳尔,工程分3个阶段执行。
政府致力于振兴农产品加工业。比如,在苏莱曼港建造了一座年产1,2000吨椰枣的椰枣加工厂,耗资达65万巴林第纳尔。此外,每年还在巴兹冷藏库蕴存椰枣90吨。
政府重视发展渔业资源。1982—1986年经济发展计划期间,在渔业生产方面拨款就高达900万第纳尔。
渔业资源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是,政府建造了几个码头和一个冷藏库,以改进捕鱼、鱼类加工及投放市场的方法;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养鱼试验场;还建造了一个渔船及捕鱼设备维修公司。巴林的农业和捕鱼业产值已由1975年底的730万第纳尔,增加到近几年的约2,000万第纳尔。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几年里,捕鱼业将会更加发展和繁荣。
各外国银行在巴林的开业是国际经济转变、振兴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巴林开业的外国银行,实际上是执世界金融界牛耳的一些大银行。在巴林的这些多国银行是世界金融中心联络网中的一个点,因此有助于在一星期7天、一天24小时时间里进行金融活动。
这些外国银行给世界、阿拉伯地区和巴林的影响和带来的好处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银行每天的资金流通量达几十亿美元,仅此项业务就足以说明问题,它有助于吸引阿拉伯地区的剩余资金、并在该地区内外周转,间接地帮助了阿拉伯银行立足于世界各大国。
近几年来,在巴林开业的外国银行由于巴林政府的关心和鼓励得到了发展。现已成为一个双手伸向全世界的巨人。其资金总数已由1976年底的0.6亿巴林第纳尔,增加到近年来的62.14亿美元, 比过去增加了10倍。
近几年来,这些金融机构从当地汇集的资金总额已达2.05亿第纳尔,而1976年底仅有2,160万第纳尔,即增加了9倍半。
至于巴林国内的商业银行,则没有与国内经济运动的发展相脱节。其业务范围与这一运动的发展相适应。其资金总额已由1974年底的2.517亿第纳尔,增加到近几年来的约12.4亿第纳尔,即比过去增加了几倍。而各经济领域从商业银行所取得的信用贷款,也由1974年底的1.22亿第纳尔,上升到近年来的约6.8亿第纳尔,即比过去增加了5倍半多。
如果说这一点证明了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那么它也同样证明了各经济领域发展的程度,以及国民经济消化如此巨额信用贷款的能力。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增加了。从巴林当地汇集的资金总额已从1975年底1,060万第纳尔,增加到近年来的6,5000第纳尔,即比过去增加了6倍多。
巴林经济振兴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政府采取了各经济部门平衡发展的战略。政府相信各经济部门是相互依存,同时又是相互服务的。因此,国民经济主要部门都能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关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巴林政府在国家预算内专拨巨额信用贷款用于基础设施。比如1980年拨专款900万第纳尔用于改善国家的供水设施;1981年一条每天能把2,250万公升的水从哈姆莱的抽水站输送到伊萨城的主干线竣工;同年,政府又着手一项大工程,为期4年,届时每天能提供100万加仑的水。1983年1月,巴林完成了修建几个净水站的计划。这项计划耗资约1.2亿第纳尔。1981年政府耗资3,740万第纳尔,用于电力设施,以扩大变电和配电网。政府在1982——1985年的发展计划中,耗资22,500万第纳尔用于电力工程,以便使发电量能成倍增长,1985年底发电量已达540兆瓦。在执行这个计划期间,政府拨款5,360万第纳尔,用于被看作是重要命脉的道路建设。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作出了扩建和改进供水管道的计划。此项计划一直延续到2008年。这项计划是以到2008年底全国人口总数将达609,000人,每人每天用水超过270公升为依据而制定的。
国家致力于发展公共福利设施。在与外部世界联系方面,巴林占据了突出的地位,那是因为巴林政府认识到发展通讯联系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1968年巴林被选中为建立世界上两个地面接收站之一的国家。1980年,第二个地面接收站在巴林揭幕。
这些接收站通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空的人造卫星,向全世界21个中心提供电话、电传、电报、电视以及其它通讯联系。
最近,巴林参加了阿拉伯人造卫星通讯计划。此项计划耗资几百万美元,通过阿拉伯通讯卫星与22个国家进行电话、电传和电视联系。
住房建设方面,在上述计划期间政府拨专款1.89亿第纳尔,建造新型的住宅区和居民城。其中用于住房贷款的达3,000万第纳尔;用于完善1979年——1981年计划期间已经开始的住房建设工程的款项达2800万第纳尔。
在巴林和沙特阿拉伯王国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是很久以来两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它表达了两国人民方便交往.增加接触与联系、增进人员与货物流通的良好愿望,因为这两个国家在二次大战结束后,经济上得到了惊人的发展。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巴林通过第一条陆上通道,与世界各国连接在一起:巴林通过这座桥梁,与阿拉伯半岛连接,从而奔向广袤无垠的世界;巴林通过这条陆上通道,与阿拉伯兄弟国家连接在一起的梦想已变成了现实。
架设这座大桥的想法,始于1965年沙特国王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访问东部地区时。当时,以巴林首相谢赫哈利法·本·苏莱曼·阿勒哈利法率领的代表团前往东部地区,向费萨尔国王问候致意。就在那次访问中,费萨尔国王表达了他对巴林的友好情意,表达了架设这样一座桥梁的意愿,为了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加强两国间的团结,架设桥梁是必要的。翌年,谢赫伊萨·本·苏莱曼·阿勒哈利法访问了沙特阿拉伯王国。在他与费萨尔国王会见时,双方就架设这座桥梁的想法进行了研究。
1973年,费萨尔国王要求由两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委员会研究大桥工程施工的可能性和所需的经费,因为架桥工程是体现民族形象的工程之—。1981年,沙特财政大臣、联合委员会主席谢赫穆罕默德·阿里·赫勒以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名义,代表联合委员会与巴拉斯特·纳旦姆公司签订了合同,由该公司执行第一期工程,即沙特和巴林两国海岸间的海上通道工程。
整个工程由五座钢筋混凝土桥梁组成。桥梁架设在圆形的桥墩上,桥墩的直径为3.5米,穿过坚硬的海底上土层达20米。在位于沙特水域内的3号桥上设有一个跨度为150米,高出水面28.5米的桥洞,以利来往的船只通过。
工程需要约25万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钢筋混疑土由钢铁厂70%的废铁渣和30%的水泥搅拌而成,以防止海盐对钢筋混凝土内钢筋的腐蚀。工程还需要22万立方米碎石、约11万立方米的沙子和约33万吨钢。
工程用作填料的石块达750万吨。填料所需的沙子达800万立方米。支撑桥梁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有536座,平均高出海面5米,穿过海底坚硬的地层17米。工程施工中在同一时间里干活的搬运工达2,000人。
此外还建立了海关、护照、卫生检疫、公安、边防、民防、税收、公共服务、招工、维修等方面的办事处。
在巴林水域和沙特水域的相交处,建造了两座相似的人工岛。每座岛上分别设立了两国的边防站,设有办理移民、护照、卫生、检疫、海岸警卫、行政管理等各种业务的办公大楼。
每座岛上还建造了高塔饭店。塔身高达90米。此外,还分别修建了海水淡化站和管道净化站,日处理海水为230立方米,以保证饮用水和灌溉用水的供给。
专家们曾预计2000年来到之际,每天单向通过大桥的汽车将达到26,000辆之多。这就说明大桥桥面要有四条马路那样宽。假设汽车时速为100公里,那设计中的大桥桥面要有六条马路宽,其中两条以备不时之需。
研究表明,巴林——沙特大桥的建成,将促进巴林贸易活动的振兴,尤其是过境运输、再出口和工业品贸易的振兴,也将促进巴林工业、旅游业以及其他为巴林经济基础服务的各项活动的繁荣。
巴林工商局曾就大桥建成后对巴林经济各大领域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且多方征集意见,抽样调查了500位巴林商人,以了解他们对大桥建成后巴林贸易活动前景的看法。
该局会同农业部、商业部向联合经济委员会提出了一组建议,双方达成的一致意见将大大方便大桥建成后的贸易活动,尤其便利商人在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各成员国内的贸易活动,便于获得贸易代理、寻求联合进口的渠道、协调沙特东部地区和巴林货物代理商之间的活动。
专家们认为,巴林——沙特大桥将影响空运。预料在头几年,巴林的两大国际机场和达兰机场的运输活动将降低20%。同时,来自各方的研究都强调,大桥的积极影响,无论对巴林,还是对沙特,都大大超过了竣工后头几年中所带来的次要影响,而对巴林的交通和小商业活动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这座大桥是世界上连接两块陆地的最重要的海上桥梁。从架设这座大桥的设想,到各大建筑工程共同的研究、咨询,前后历时将近25年。
大桥的建造历时4年半,耗资达10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耗费最大的一座桥梁,每米造价为32,000美元。
大桥自沙特东部地区的阿齐齐耶至巴林的贾斯拉,全长25公里。
据初步调查估计,大桥日行车辆为l,l00辆。尽管它每天可供30,000辆车辆双向通行。
现已组成了名为《集团运输公司》的巴林——沙特联合公司,以便利交通、方便行人.尽可能地避免交通堵塞。
巴林国埃米尔谢赫伊萨·本·苏莱曼·阿勒哈利法将这座大桥命名为“法赫德大桥”,以赞扬沙特的兄弟情谊,颂扬当代海湾振兴的先驱之一——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这座大桥是友谊、合作和海湾阿拉伯一体化的象征。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