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莱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文莱达鲁萨兰国。
位 置:加里曼丹岛北部,临南海,同马来西亚相邻。
面 积:5,765平方公里(2,226平方英里)。
人 口:约177,000(1980年)。一半以上为马来人,四分之一为华人,其余为土著人,尤其是达雅克部落人。伊斯兰教为国教,佛教及儒家学说也流传国内。
首 都:斯里巴加湾市。
语 言:马来语为国语,还使用华语和英语。
政 体:文莱为苏丹国。穆达·哈桑·博尔基亚苏丹出任内阁首相和几个内阁职务。其父兄及家庭其他成员均任要职。
经 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是经济的主要部门。政府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建立一些工程项目,实行经济收入多样化。最主要的工程项目有:罗姆达天然气液化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天然气液化中心。主要工业有:木材、造纸、化肥、玻璃制造。农业无足轻重。文莱85%的农产品由国外进口。
货币单位:文莱元。
历史简介:
15世纪、16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文莱之前,文莱的历史不详。当时的文莱是控制加里曼丹西北部整个地区以及邻近一些小岛的一个强盛的独立国家。1600年开始衰落,19世纪末其版图就是现在的版图。1888年签订的一项条约使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59年,文莱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该宪法把防务和外交留给了英国人,把内政交给了自15世纪以来为文莱统治者的第28代继承人——当时的苏丹奥马尔·阿里·赛福丁。
1962年在新宪法的基础上举行了一次大选,文莱人民党获胜、赢得了议会的所有席位。这个政党的领袖是阿扎哈里,他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帮助下,领导过一次反英、反对把文莱并入马来西亚联邦的起义。但是,苏丹在英国军队帮助下,镇压了这次运动,禁止该党活动。1967年苏丹退位,由其子哈桑·博尔基亚继位。1975年,联合国作出英国军队撤出文莱,政治流放者返回家园,举行自由选举的决议。接着,与英国政府就文莱独立适事宜进行了谈判。谈判结束后,英国给予文莱自治权,并许诺文莱于1982年完全独立。
1984年2月末,英国允许文莱达鲁萨兰国完全独立。但是,它仍因文莱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尼、马来西亚争夺对文莱的控制。
哈桑·博尔基亚苏丹自封为爵士。留下来保护文莱国内外安全的军队是英国廓尔喀军团。政府由苏丹本人领导,兼任内政、财政部长。内阁成员有他的父亲和兄弟。内阁中只有3人是非博尔基亚家族成员。1984年9月,阿拉伯一家报纸转载了一条新闻说,几万名巴勒斯坦人、黎巴嫩人、也门人要求移居文莱,因为伊斯兰的文莱国曾提出给予优厚的待遇,以鼓励移民和充实文莱国的军队。1984年12月,哈桑·博尔基亚苏丹访问了约旦,与侯塞因国王进行了会谈。双方表示决心建立两国间的外交关系。此外,苏丹还访问了科威特。
文莱是最古老的伊斯兰马来王国之一。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表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0世纪末,当时的酋长信奉伊斯兰教。
凯泰巴托拉位于首都郊外5公里处的一座小丘上,俯瞰文莱河。那里有一座绿树环抱的建筑物,外交部就设在此地。整幢大楼极其别致、华丽,七层大楼三种造型,屋顶覆盖红色琉璃瓦。这座建筑原是文莱独立后仍主持文莱外交事务的英国总督的官邸,后来成为苏丹的兄弟穆罕默德·博尔基亚主持下的文莱外交部的办公大楼。
这地区在博尔基亚一世苏丹时代,曾是文莱第一首都。这位苏丹的陵墓就修建于此。陵墓的圆顶包着金片,墓上镶嵌着文莱国徽和博尔基亚家族的标记,四周栽种着艳丽的鲜花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离此地不远处,是苏丹宫殿。1521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等人来到加里曼丹岛,站在入河口观赏这座宫殿,其中一名叫皮加费塔的军官第一个用文字记载下苏丹的富有、苏丹宫殿的豪华壮观以及装饰宫殿的宝石和珍珠,其中一颗珍珠有鸡蛋这般大小。
如今,昔日的宫殿已经消失,首都也迁移到了斯里巴加湾市。在一片树林覆盖的小丘旁竖立着现代文莱最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建筑之一——国家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除了宽敞的中央大厅外,还有6个展厅。
离国家博物馆不远处座落着技术和手工业训练中心。该中心分6层,每层开设一种传统工艺训练班,以保存文莱著名的传统工艺,如木器、纺织品、银器、五金、头饰、刺绣等。
其中有一个分馆展出了世界艺术家们的绘画作品和艺术研究成果。市中心离分馆不远处是奥马尔·阿里·赛福丁苏丹建造的丘吉尔博物馆。这位苏丹十分赞赏温斯顿·丘吉尔。他在博物馆内收藏着丘吉尔的所有遗物和纪念品。这些东西在英国本土也属罕见。博物馆广场中央竖立着这位英国首相的巨大塑像。
在奥马尔·阿里·赛福丁苏丹清真寺右侧,是宗教事务和伊斯兰最高委员会大楼。 虽然它的外型、装饰、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仍与一般的清真寺大同小异。文莱国内曾有约135,000名中国穆斯林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属于逊尼正统派沙斐仪派。其余为非穆斯林,尚有少数居住在丛林深处的不信教者。
宗教人士除了日常的宗教活动外,还向这些不信教的人宣传伊斯兰教及其教义。他们全力以赴召唤丛林中部落的村民皈依伊斯兰教。
他们长途跋涉、携带影片、银幕等宣传工具,深入僻远村落、深山老林,走家串户进行宣传,有时还动用直升飞机,用对话、楷模和善待来传播伊斯兰教。
宗教行政机构包括几个部门,其中最大的是伊斯兰教法庭、法典说明处、伊斯兰教育处、天课处以及训导处。
宗教教育处的任务是向全体学生,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传授宗教知识。宗教教育处由爱资哈尔大学毕业生、哈吉巴西拉·本·哈吉·艾布·白克尔主持。
在两所阿拉伯学校里,除了教授其它课程,还用阿拉伯语教授宗教课。并开设英语课,因为它是一门专修课。
教授宗教课和阿语课的教员,一部分是爱资哈尔大学毕业的本国学生,另一部分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他们也会说当地语言。
在这所学校学习的男女学生都已取得了新加坡中学毕业文凭,或者首都的宗教学习文凭。
文莱的各级教育以及师范学院的教育都是免费的。留学生由政府出钱派往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新加坡以及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文莱虽是小国,然而它不仅没有忽视自己在弘扬真主至高无上的义务;而且竭尽全力传播圣洁的伊斯兰信念,在文莱国土上高举伊斯兰教永恒、伟大的旗帜。
听说过文莱的人为数甚少。但是,当你参观它的博物馆时,你会感觉到历史并没有匆匆经过那里,文莱有着令人惊叹的文明现象。而且没有一个人会说,那里的文明与东南亚地区的文明遗产是相隔绝的。你会从文莱人的脸部以及东南亚很大一片地区统一模式的服饰上察觉到这两种文明一脉相承的联系。
文莱苏丹国由文莱河哺育,并因此而得名。文莱河已改名为林邦河。由于河流发源于马来西亚,因此成了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要求把文莱苏丹国变成该联邦的一个省的借口。
奥马尔·阿里·赛福丁清真寺位于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内。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巨富的象征。这是一座由金子、雪花石、水晶石等镶嵌而成的建筑。寺内花岗石的柱子犹如一株株挺拔的掉光了树叶的树干。进入清真寺,仿佛置身于高耸入云的花岗石森林一般。
这座清真寺集各种伊斯兰文明于一身:既有安达卢西亚的印记,又有伍麦叶王朝的印记;既有阿拔斯王朝的印记,又有蒙古人时代的印记。它是一曲由精美的石料奏出的交响乐。当你从清真寺的北门走出来时,你仿佛觉得自己从宗教仙境降到了混沌尘世。
在河的中央,耸立着一条石制的国王御舟模型。建造该石舟耗资约100万美元。该船是神圣的古代遗产的象征。文莱是水之骄子。苏丹《玛罕利豪》号御舟是一座古老的水上宫殿,它仿佛是一则让人猜不透的谜语。
每逢大典,苏丹泛舟,因为水在这个苏丹国富有神话色彩。文莱独立宣言说:“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和逊尼派正统派的主张,文莱是一个伊斯兰民主独立的主权王国。文莱苏丹国的口号是:“一贯乐善者在正道——文莱达鲁萨兰国”。
王室与民众的关系似乎很融洽,因为艰难的种植橡胶的岁月已经流逝。在石油时代他们象是得到了恩赐,大家享受从国外进口的所有产品,因此文莱人不必工作,全国每人每天差不多拥有能很快变成美元的半桶石油。
在一年一度“哈利拉雅”宗教节日里,平民百姓可以一个接一个地与苏丹握手。全体王室成员都参加这个庆典。
水上之国就是犹如东方威尼斯的文莱首都。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忘记“库姆巴艾拉”村的景色。那里的几百所水上小屋犹如千姿百态的船只,使你感到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石油并非文莱居民的唯一财富。因为许多人并没有放弃他们传统的行业,如在河中捕鱼、到占全国面积3/4的森林中去伐木。此外,还驯养牲畜,文莱牛羊成群。此外还饲养鸡鸭。这些是除石油之外的一笔储备。文莱石油蕴藏量达21,000万吨,天然气储藏量达1,800亿立方米,绝大部分出口日本。石油及天然气的出口占全国出口产品的98%。
在贸易方面,文莱与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均有交往。
文莱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除石油外,国家尽力开发多种生产,致力于发展木材工业、农业和捕鱼业,尽管面临着专业劳动力奇缺的困难。充分利用覆盖全国土地面积80%的森林。发展木材工业,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工业活动。这将保证未来几年中国家对木材需求的自给自足。
石油开采前曾为文莱主要行业的捕鱼业。虽然已能满足本国70%的需求,但目前已无很大发展前景。
农业面临着严重的歉收。大米和橡胶生产由于得不到重视,近几年来产量正在下降。尽管政府曾为实现大米自给自足作了努力,但只能满足本国30%的需求量。目前,文莱将近80%的粮食靠从国外进口。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短缺是文莱经济多样化发展的阻力之一。选择坐办公室和政府机关的工作,由于能得到高薪,已成为文莱人的奋斗目标。这使得新人无法得到他们的位置,于是他们便从事非政府部门的工作,或到私营的商店工作。
文莱人视奥马尔·阿里·赛福丁苏丹为父亲,因为他肩负着向困境挑战的重任。他自1950年执政时起,就开始执行旨在发展和把一切能量用于经济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他重视发展道路和交通运输。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修建了由斯里巴加湾市通往重要石油城瓜拉白拉奕的大道。在他执政时代,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学校。苏丹在这方面作出的努力并不亚于他在政治上作出的努力,他组织了一个包括各界人士参加的议会,制定了国家第一部宪法,并于1959年9月29日公布。
该宪法就国家政体作出了几项重要规定,建立了五个委员会:继承人委员会、部长会议委员会、立法委员会、枢密院、宗教委员会。宪法规定废除英国总督的职能,由英国高级专员代之。同时,宪法还规定文莱在内政上享受自治权,其外交和防务由英国负责。这清楚地说明,宪法要把国家引向民主的道路。
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政党——人民党。此后,又建立了国民党和联合党。然而局势阻碍后两个政党履行它们的职责。文莱政治上的觉醒与马来亚联邦内阁首相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提出的建立马来西亚联邦的号召发生了撞击。尽管文莱同意建立,但是仍需要更多时间来研究加入这一联邦的好处。
有关文莱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事宜的会谈恢复后,双方代表曾在吉隆坡进行了多次讨论。1963年又在伦敦继续商讨,但这些会谈都失败了。1963年9月,当最终宣告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文莱并没有加入。
以后几年里,文莱继续发展本国的经济,致力于增加国民收入,1960年在近海海底发现石油后,其经济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了。
1967年奥马尔·阿里·赛福丁苏丹突然宣布退位,由其子哈桑·博尔基亚继位,成为文莱第29代苏丹。
此后不到3年,英国宣布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这一事件对文莱产生了影响。1971年文莱与英国签订了一项新协定,重申文莱在内政方面完全独立,同时英国继续负责文莱的外交事务,并参予文莱的国防事务。从那时起,英国高级专员成为本国在文莱的代表。1978年两国又签订了一项友好合作协定,协定规定自1984年1月1日起文莱完全独立。
五年的时间足以作出努力,作好准备,迎接挑战,因为就国家生活的进程而言,独立本身也不算是一件突然事件。为了实现政府的目标,工作的节奏即使比过去更快了,但仍然在继续,况且国家的独立是在平静的政治气氛中完成的。英国的阴影消失了,在95年之后,文莱宣布为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伊斯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