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斯林国家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突尼斯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突尼斯共和国。
位 置:非洲北端。与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为邻,濒临地中海。
面 积:163,610平方公里(约63,170平方英里)。
人 口:约615万(1980年)。主要为阿拉伯人,大多数是穆斯林。
首 都:突尼斯城。
主要城市:斯法克斯、苏萨、宾泽特(均为沿海城市)、盖尔万(内阿拉伯古城)、马赫迪亚,还有一些岛屿,最重要的是杰尔巴岛。
语 言: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
政 体:共和制。共和国总统是哈比卜·布尔吉巴,他还掌握行政权力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立法机关为国民议会,它可对政府表示不信任,从而使其提出辞呈或进行新的选举。现任总理拉希德·萨格尔。社会主义宪政党曾是唯一合法的政党,后来又成立了几个政党。突尼斯是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和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
经 济:农业是突尼斯经济的基本部门,6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橄榄、水果。矿藏有磷(产量居世界第4位)、磷酸盐、石油(在宾泽特有一家炼油厂)、铁、铅、锌。国家鼓励发展工业。食品工业居首位,其次是纺织、玻璃、家具、地毯、油漆、制革、造纸和汽车装配业。
货币单位:突尼斯第纳尔。
国 庆:6月1日(独立节)。
国 歌:《真主,金色的岁月永存!》。
历史简介:
在伊斯兰拓疆时代,绿色的突尼斯是全非洲传播伊斯兰教的中心。在腓尼基人和罗马人来到如今的突尼斯的沿海地区之前,内地居住着柏柏尔人,他们以游牧为生。至今,他们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生活习俗。但是,历史学家至今还没有弄清北非柏柏尔人的起源。
公元前12世纪,腓尼基人在北非沿海建立了几个贸易口岸。公元前5世纪,迦太基成了帝国重要的贸易中心。公元前264——146年,经过持续约一个世纪的战争,罗马人好不容易才征服了迦太基。他们比迦太基人走得更远,向内地进发,在今日突尼斯的全部领土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省。这个省蓬勃地发展,公元2——5世纪间,罗马帝国所需用的粮食和橄榄油都是由这里提供的。
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在迦太基盛行。托尔托利亚、希比利尤斯神父、莫尼克嫫嫫及其子奥古斯丁神父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象迦太基人一样,罗马人也未能把他们的语言、宗教强加给突尼斯。在内地,柏柏尔人保持了他们的语言和与非洲原始宗教类似的宗教信仰。
在罗马帝国末期,即5世纪时,汪达尔部落侵入突尼斯。在突尼斯历史上,最重大的事情莫过于阿拉伯人的拓疆,他们轻而易举地消除了罗马的影响。698年,他们摧毁了迦太基城,建立了突尼斯城。虽然他们在11—12世纪把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传入了内地,从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但从未完全征服过柏柏尔人。1228—1574年,突尼斯是伊斯兰世界传播宗教和科学的最重要的中心之一。在这一时期,伊本·赫勒敦写下了被誉为社会学基础的“前车之鉴”的名著。
1574年,突尼斯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此后;逐步向某种程度的独立自治发展。1705年,建立了侯赛因王朝,遂统治全国,直到共和国的建立。
1881年,法国人占领阿尔及利亚后不久便占领了突尼斯。1883年突尼斯沦为法国的保护国。20世纪30年代,哈比卜·布尔吉巴及其新宪政党(1964年起改名为社会主义宪政党)领导了争取全面独立的政治运动,同时和带来西方文明的法国保持密切关系。1956年3月的议定书中,法国正式承认突尼斯独立。1957年议会决定废除君主制,废除国王,成立突尼斯共和国,由布尔吉巴任总统。
因为突尼斯支持阿尔及利亚革命者,所以突尼斯和法国关系紧张,有时甚至达到断绝关系的程度。戴高乐将军执政以后,关系有所好转,并达成了4个月内法军从突尼斯撤出的协议(宾泽特基地除外)。1959年6月1日,颁布新宪法,确立总统制,布尔吉巴再次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961年与法国关系再度恶化,原因是法国在宾泽特驻有军队,突尼斯要求法国撤军。双方在那里发生了战斗,约1,000名突尼斯人丧生。这次危机的直接后果是突尼斯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关系接近,和西方的关系冷漠,与东方关系有了改善。1962年6月末,达成了法国从宾泽特撤军的协议。
1964年11月总统大选时,执政党易名为社会主义宪政党(为了与当时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农业政策相适应),内阁进行了改组,小布尔吉巴被任命为外交部长。1966年,组成了由内阁成员、社会主义宪政党政治局委员组成的总统委员会,其任务之一是保证总统去世后政权的移交。
在这段时间,突尼斯执行关注阿拉伯各国的外交政策。布尔吉巴总统一直批评各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呼吁采取更宽容的政策,围绕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分治方案与以色列进行直接的谈判,这就导致突尼斯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紧张,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断绝了外交关系,直到1967年“六月战争”时,两国关系才得以缓和。同时它与阿尔及利亚也改善了关系,1968年两国达成了划定边界的协议。1970年,又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以解决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开发两国边境地区的石油问题。
1970年10月,哈迪·努伊拉被任命为总理,布尔巴吉总统宣布努伊拉是他的继承人。他们两人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严加控制。1974年10月,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布尔吉巴又一次当选为总统。国民议会改选后,为了选举布尔吉巴为终身总统,确认努伊拉为他的继承人,修改了宪法。
1974年1月12日,哈比卜·布尔吉巴和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会晤。突尼斯和利比亚宣布将合并成为一个国家,布尔吉巴将任新国家的总统,卡扎菲任副总统。据说,这个联合计划的主要炮制者是突尼斯外交部长穆罕默德·马斯穆迪。他出席了会议,但两天后,马斯穆迪被解职,合并计划也就取消了。
1974年初,反对布尔吉巴政权的运动日益高涨。一些政治领导人和大学生被捕。尤其在1975年,突尼斯大学大罢课,警察和学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1976年,工人游行示威。1977年,学生再次游行示威。最著名的反对派是自由主义者艾哈迈德·梅斯蒂里。70年代,突尼斯经历的最重要事件是工会参加政治斗争,其焦点是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1978年1月26日斗争达到了顶点。为了粉碎工会号召的罢工,军队进行了干预,逮捕了工会领袖哈比卜·阿舒尔等领导人,数十人被杀。
1979年9月,在执政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要求实行开放政策、与国内各政治派别对话的呼声甚高(哈迪·努伊拉是这股潮流的热衷者之一,甚至可以说是该潮流的代表人物)。1979年2月的伊朗革命更助长了这股潮流。
1980年1月,在西南地区的首府加夫萨,爆发了叛乱者和政府军之间的战斗,双方都有一些人死亡。突尼斯当局指控利比亚是这次事件的幕后指使者,从而导致两国召回各自的大使。
突尼斯当局终于实现国内局势正常化。各反对派头头:突尼斯共产党总书记穆罕默德·哈尔迈勒、社会民主运动领袖艾哈迈德·梅斯蒂里、人民团结运动领袖穆罕默德·贝勒哈吉·阿穆尔都宣布同意并支持以布尔吉巴为首的社会主义宪政党1981年4月特别会议以后的政策路线。工会恢复了正常活动。198l午9月1日成功地进行了立法选举,反对派参加了选举,工会领袖哈比卜·阿舒尔获释并官复原职。
在以色列围困贝鲁特、致使巴勒斯坦人撤离贝鲁特之时,突尼斯在阿拉伯和国际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阿盟总部由开罗迁到了突尼斯)。在阿拉伯马格里布方面,1983年3月18日,突尼斯接待了阿尔及利亚总统沙德利·本·杰迪德,双方签署了不允许进行有损对方的活动,同意划定边界的协议。协议还包括军事方面的内容。
1984年2月,教育界罢课,支持教师增加工资的要求。1984年5月,大学生罢课,抗议警察闯入大学校园。1984年5月底,判处参加1984年1月“面包革命”的10个人死刑;另一方面1984年4月,突尼斯总工会和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结束了罢工风潮,工会在决定重大的经济问题方面有了较多的发言权。
对外关系方面,1984年11月,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问突尼斯。这次访问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美国和法国是突尼斯最大的武器供应国。1981年11月,成立了美国—突尼斯联合军事委员会,定期会晤。在温伯格来访前,亲利比亚的突尼斯反对派—阿拉伯国民大会发表声明,谴责政府接待美国国防部长。1984年11月,总理穆罕默德·穆扎利访日,会见日本天皇,要求贷款。
在阿盟方面,1984年3月,在第81届阿盟外长会议上,谢德利·卡利比再次当选为阿盟秘书长,为期5年。这次会议声称美国若将其驻以色列的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则要采取反美措施。但会议未就阿拉伯世界面临的阻挠阿拉伯首脑会议召开的一些棘手问题,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内部分歧问题、巴解领导人与叙利亚、利比亚关系问题、两伊战争问题等作出任何重大的决议。在1984年9月举行的第82届常任理事会上,重申支持黎巴嫩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民族抵抗运动。
1986年突尼斯政治形势的重大发展是:继内阁10名成员相继被解职之后,总理穆扎利也被解职,布尔吉巴和夫人瓦西拉·布尔吉巴离异;突尼斯和巴解的关系因突尼斯国内事件而受影响;新总理拉希法·萨格尔及其同僚上台后,以不同于前总理的方式着手处理业已开始的阿拉伯化进程。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