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巴勒斯坦国(于1988年11月15日宣布成立,至1989年1月底已有86个国家承认)
位 置:亚洲西南部,与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埃及等为邻,滨临地中海。
面 积: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确定其为27,024平方公里,外国资料确定巴勒斯坦的面积为20,770平方公里(8,019平方公里)。而“犹太复国主义实体”统治者尚未正式确定其边界。
人 口:约375万(1980年),其中42%为阿拉伯人,其余为犹太人,大多从70余个国家移居到此。
主要城市:耶路撒冷(世界最重要的圣城,因为是三大宗教的中心: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海法、雅法。
语 言:阿拉伯语。
经 济:主要矿产资源有:钾盐、磷酸盐、石油、铜。主要农产品有:甜菜、棉花、牛奶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粮食等。最重要的工业有:食品、化工、棉布、机械、水泥、磁砖、炼油、造纸、塑料、烟草等。
历史简介:
阿拉伯人自远古时代就移居巴勒斯坦,考古学家在巴勒斯坦北部(太巴列、拿撒勒和卡尔梅勒附近)发掘到的人类化石要追溯到数万年前。已知1万或1万多年前人类就生活在巴勒斯坦了。在埃里哈出土的古迹证明,早在公元前7,000年(或8,000年)和公元前5,000年,这个地方就已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山羊。一些体格相似的民族居住在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从而证明居民是混血种。这个民族(或这些相似的民族)制作彩色陶器(在埃里哈、贝桑、加沙)。这种艺术可能受美索布达米亚的影响。
我们发现,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巴勒斯坦(地处埃及与美索布达米亚之间)居民由于喜爱耕种与经商而增加,他们在这里建起了许多带围墙的城镇,每个城镇都有独立的政府,最古老的城镇有耶路撒冷、扎鲁兹(在加利利)、麦吉杜、台阿奈尔(在杰宁附近)、旧纳布卢斯。始终保持了其地位的埃里哈成了世界上最古老著名的地方,1万多年来一直有人居住。
从公元前3,000年初起,闪族人开始从撒哈拉来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黎巴嫩)。最值得一提的是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叫腓尼基人)和阿摩利(叙利亚)人。尽管古埃及人几度派兵占领巴勒斯坦,但贸易关系始终牢不可破。巴勒斯坦在此期间迈出了重要的文明步伐,人们开始用青铜制造工具,环城墙加高并建了望塔。我们可以用当时两个巴勒斯坦城市作例子:沿海平原的杰济拉,那儿的居民从埃及进口戒指、耳环、手镯和象牙;面积为20杜诺亩左右的埃里哈。
公元前2,000年到1,500年间,来自东北部的人大批涌入近东,从而导致了本土定居居民的移动。在那些迁移居民中有经巴勒斯坦到达埃及的喜克索斯人,喜克索斯人懂得骑马和驾车,因此他们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埃及,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当喜克索斯人被赶出埃及时,埃及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唯一帝国(公元前1,580—1,345年),帝国大军几乎占领了全部沙姆地区。但公元前1,245—1,200年间赫梯人在沙姆地区同埃及人展开了竞争,埃及和赫梯两个帝国时代于公元前1,200年结束。
大概是那个时候,迦南人控制着巴勒斯坦,希伯来人也进入了这个地区。
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或此前不久定居在巴勒斯坦高原的希伯来人是由阿拉米亚、阿孟、埃多姆和迦南人混合而成的。他们带来了对耶和华(上帝)的崇拜。由于希伯来人和迦南人接触,他们知道了汉穆拉比法典,学会了耕作、制造铁器和骑马,他们在巴勒斯坦及其周围进行部落扩张。后来由沙韦尔建立了一个王国(公元前1,025年)。大卫和所罗门(公元前1,016—939年)在建立定都耶路撒冷的希伯来王国中起过重大作用。所罗门逝世后,该王国分成首都为萨米拉的北部王国和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南部王国。亚述人(公元前722年)消灭了前者,迦勒底人(公元前586年)消灭了后者。
自赫梯、埃及两个帝国崩溃至亚述国的建立(约公元前1,100——600年)的时期里,巴勒斯坦同亚丁、红海的埃及以及爱琴海地区的贸易十分兴隆。
迦勒底帝国没维持多久,波斯帝国便于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建立。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埃及归顺波斯帝国,直至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巴勒斯坦和整个地区自希腊扩张(在亚历山大大帝率领下)至阿拉伯人拓疆的1,000年经历了若干阶段和许多非常重大的事件,扼要介绍如下:
1、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在亚历山大死后,帝国瓦解。巴勒斯坦沦为叙利亚的塞尔柱人同埃及的托勒密人的战场达一个半世纪,最后落入塞尔柱人手里。
2、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庞培主持东区事务。
3、基督教在巴勒斯坦——耶稣诞生、生活和传教的地方——出现,并在公元后的前3个世纪里在整个地区传播。
4、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312年),在伯利恒建了马赫德教堂,在耶路撒冷建了末日教堂,还在巴勒斯坦另建了一些教堂。
5、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首都为君士坦丁堡,西部首都为罗马。巴勒斯坦自然归属于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廷帝国。
6、拜占廷人同萨珊人之间争夺激烈,战事频繁。最激烈的战争是7世纪初进行的。当时萨珊人夺取了大马士革(615年),向耶路撒冷前进,占领后洗劫了该城。希拉克略从萨珊人手里收复了巴勒斯坦(629年),收回了神圣的十字架,并把它敬还给了末日教堂。
拜占廷(东罗马帝国)时代即由君士坦丁大帝时期至阿拉伯人拓疆的这个阶段,巴勒斯坦及其人民为拜占廷帝国的艺术、文学、神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诸如教堂的设计和装饰,这个地区普遍使用马赛克,盖撒里叶和加沙是文学和神学研究的重要中心。还有这个地区的诗歌。这一切,巴勒斯坦人都作出了贡献。而且是以希腊语言进行的。
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徒同埃及的加萨尼人、科普特人及叙利亚的许多基督教徒一样,接受了耶稣的一性论(雅各一性派)。他们当时都参加了这些问题的辩论,何况沙姆、埃及居民接受基督一性论意味着接受了一种帝国奈何不得的观点,因此,历史学家把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的人的这一行为看作是对当时(特别是6世纪)拜占廷政权的革命。
阿拉伯人同巴勒斯坦有着悠久的关系。因为科普特人、加萨尼人和埃托利亚人(在黎巴嫩)自从佩特腊、查比叶、哈尔基斯等城建立以来便和巴勒斯坦做买卖。加萨尼人和巴勒斯坦居民是基督教的一性派(雅各一性派)。这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联系。除此之外,还因为阿拉伯人长期居住内格夫、加沙周围沿海平原的南部及其邻近地区,他们从公元前7世纪就已经在那个地区定居了,而且有证据表明阿拉伯人曾居住在沿海平原中部的盖撒里叶周围地区。因此,巴勒斯坦在阿拉伯人拓疆前就为阿拉伯人所知了,而且,阿拉伯人拓疆又给这个地区送来了大批阿拉伯人。
尽管第一批阿拉伯人633年就已进入巴勒斯坦,但真正打开沙姆地区(首当其冲的是巴勒斯坦大门)却是雅穆克战役(636年),这次战役之后哈里发欧麦尔·本·哈塔卜从索弗拉那斯大主教手里接管了耶路撒冷。
正统哈里发时期(632——661年),对阿拉伯人来说是拓疆和尝试统治的时期。接着,便发生了持续不断的内战。但伍麦叶时代(661——750年),尤其是在创立者穆阿维叶时期,阿卜杜·马立克及其后裔瓦利德、希沙姆、欧麦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其中包括行政机构和金币阿拉伯化,并建立了一些重要的行政机构。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750年),意味着首都由沙姆地区迁到伊拉克,沙姆地区从此成了一个普通省。而公正的史学家会发现,巴勒斯坦在贸易方面(868——905年)从埃及的图伦人那里获得了益处,因此阿克恢复了作为建有船坞并在其周围筑有护堤的港口地位。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从阿拉伯人拓疆起至9世纪末的3个世纪里巴勒斯坦发生的变化,一定会发现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其中有:
1.多批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来到巴勒斯坦定居:不是与拓疆大军同路,便是在其之后。这些人同以前来的阿拉伯人在一起,并与当地居民通婚。
2.尽管当地许多居民是保持其信仰的基督教徒,而且至今仍然如此,但是阿拉伯人拓疆后伊斯兰教开始在居民中传播开了。因此,从那时至今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穆斯林,他们是土著居民同来自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的混血人种,而保持其信仰的基督教徒是土著居民和基督教徒阿拉伯人的混血人种,他们自古以来就是迦南人、阿拉米亚人、阿摩利人和巴勒斯坦人这些古老居民的后裔,任何时候都没有同希伯来人或犹太人融合,希伯来人或犹太人也没有同他们融合过。
3、当阿拉伯人拓疆到这个地区时,在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有多种语言。阿拉米亚语(属古叙利亚语)通用于农村,而古叙利亚语和迦勒底语用于一些教堂的宗教仪式上。正规的教堂仪式用希腊语,这种语言也是思想和文学语言。城市的绝大多数居民通用希腊语。但巴勒斯坦等地的统治者把阿拉伯语带到了那里。因此,阿拉伯语首先是宗教和统治者的语言,接着成了文学语言,最后成为平民百姓的语言。巴勒斯坦出现了许多学者,地理学家中《地理志》的作者穆甘达西就是以证明,他是10世纪的人。
1099年夏,十字军占领了耶路撒冷,此后又夺取了阿尔苏夫,盖撒里叶和阿克(后来夺取贝鲁特和赛达)。十字军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爱德沙伯、安条克、的黎波里等酋长国。巴勒斯坦属于首都为耶路撒冷的耶路撒冷王国。王国扩张了约旦,国王们在那里修建了肖巴克和卡拉克两座城堡。
由于国家的分裂与混乱、统治者之间离心离德以及邻国之间的争夺,十字军轻而易举地获胜了。但是萨拉丁在赫淀战役中战胜十字军(1187年),收复了耶路撒冷。尽管萨拉丁的继承者、马木路克等作为不多,但扎西尔和纳绥尔·盖拉温国王以及艾什赖弗国王夺取了敌人的要塞、城堡和城市。当艾什赖弗国王攻占阿克后,十字军最终被赶出了这个国家(1291年)。
马木路克王朝(1250——1517年)统治巴勒斯坦,此时的巴勒斯坦是包括埃及、沙姆地区、希贾兹和部分利比亚在内的王朝的一部分。马木路克人不仅使这个国家摆脱了十字军的统治,而且抵御了蒙古人的侵略。这一侵略是通过三次大的军事行动完成的:第一次以旭烈兀为统帅(1259年);第二次以合赞汗为统帅(1298年);第三次以帖木尔为统帅(1401年)。在第一次军事行动中,蒙古人到了巴勒斯坦北部,马木路克人以卡塔兹为统帅聚结在艾因扎鲁特(1259年)与蒙古人展开会战,战胜并击退了蒙古人。
马木路克人特别重视管理,尤其重视邮政。在那个时期,巴勒斯坦大部分属于大马士革省(又曾叫大马士革王国),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属于萨费德省,至于耶路撒冷,则是一个独立的省,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很长时间。那时侯,耶路撒冷已成为马木路克人的一个圣地,连接开罗与大马士革的邮路途经设在巴勒斯坦的加沙,图勒卡姆、迈尔杰·伊本·阿米尔草原、米尼亚市场、宾特·雅古卜大桥等地的驿站。
由于马木路克人不断发动战争,他们就强迫居民缴纳苛捐杂税。但那时侯的贸易还很活跃,尤其是在马木路克时代后期,象在雅法、阿克这样的港口,有许多外国商人。
马木路克人有着光辉的一页,这就是他们创造了一些建筑,这些建筑通常是清真寺、学校、圆形屋顶,并堪称设计、建筑和内外装饰艺术的奇迹。尽管马木路克人首先在开罗,其次在大马士革和阿勒颇创造了最佳作品。但其它城市也引起了他们的很大关注,耶路撒冷就是明证,因为拜伯尔斯修缮了萨赫莱清真寺。学校、圣殿周围的小清真寺大多为马木路克的风格。他们还修缮了在哈利勒的易卜拉欣禁寺。拜伯尔斯的建筑工程还包括修建卢德桥。
在中世纪,穆斯林对巴勒斯坦城市、尤其是耶路撒冷已经重视了。由于这种重视、许多研究巴勒斯坦及其城市特点的著作问世。鉴于耶路撒冷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尤为重视。这些著作中有:伊玛目加扎利在耶路撒冷隐居时所著的《圣城研究论文集》(已收入《圣学复苏》);谢赫艾哈迈德·伊本·太伊米叶的论文《耶路撒冷访问指南》。我们可从下列作者的作品中找到穆斯林重视的证据:努韦里的《文苑观止》;素尤兑的《阿克萨清真寺揽胜》;谢哈卜丁·穆甘达西的《挚爱者对耶路撒冷和沙姆的访问》;伊尔米的《耶路撒冷和哈利勒历史上的贵人》。
1516年奥斯曼帝国的赛里姆苏丹在阿勒颇附近的达比格草原战役中打败了马木路克人,从而打开了占领沙姆地区全境之路(第二年赛里姆占领开罗,最终消灭马木路克王朝),巴勒斯坦隶属于奥斯曼达4个世纪(1516——1918年)之久。
奥斯曼时期的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自公元1516年赛里姆一世征服沙姆起归奥斯曼帝国统治。赛里姆一世在开罗宣誓就任哈里发(两个圣地的监护人),他建了一些清真寺、学校、城墙和城堡。
接着,酋长法赫鲁丁·麦耳尼掌管黎巴嫩(包括巴勒斯坦北部)。
之后,扎西尔·欧麦尔·扎伊达尼掌管以阿克为首府的省,该省包括巴勒斯坦大部分土地、赛达直至大马士革省边界。
艾哈迈德帕夏(查萨尔)继位,他在巴勒斯坦建立了一个具有伊斯兰建筑特色的大清真寺,他还建了帕夏浴池、鲁曼监狱、城墙和抵挡拿破仑人炮击的城堡。之后是:
艾布·纳布特在雅法继位;
艾布·马尔格在加沙继位;
阿齐拉·哈西在巴勒斯坦北部和约旦河谷继位。
接着,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之子易卜拉欣帕夏于1831年进军埃及,把巴勒斯坦并入其父管辖的省,从而完成拓疆沙姆,并经亚细亚直逼伊斯坦布尔,遂与欧洲诸国对峙。
奥斯曼帝国把沙姆地区分为若干省:阿勒颇、大马士革、鲁特和赛达。
在巴勒斯坦有纳布卢斯、阿克和耶路撒冷三省(直属奥斯曼政府)。
在奥斯曼一世时代,耶路撒冷、纳布卢斯和加沙属于大马士革省,阿克(自1660年起)属于赛达省。由于官员们、尤其是各省总督距京城伊斯坦布尔较远,他们仍自由行动。同时,各地酋长、教长、地方官员只要向帝国缴纳应交的捐税,便可自行其事。18世纪后半叶,谢赫扎希尔·欧麦尔出现在巴勒斯坦的阿克,他于1749一l775年统治了巴勒斯坦北部,并设防阿克,同埃及的阿里贝克达成协议,同俄国签订了条约。在谢赫扎希尔·欧麦尔时代,拿破仑(1779年春)进攻阿克,但他保住了该地。
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统治埃及。1831年,他的军队由埃及进发巴勒斯坦,占领了沿海平原,并直抵阿克。围城5个月后于1832年初攻克该城。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之子易卜拉欣帕夏驻守在巴勒斯坦(和沙姆地区)直至1839年。在此期间,他强化了巴勒斯坦的治安,但不得不增加捐税并严如收缴,因此,在耶路撒冷和哈利勒(还有黎巴嫩和豪兰)发生了反对他的暴乱。欧洲国家不乐意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战胜奥斯曼苏丹(当时他的军队到了小亚细亚),因此,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强使他撤退。1840年撤退结束,巴勒斯坦重归奥斯曼帝国。
19世纪,在奥斯曼帝国进行了—系列改革。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巩固其成果,因而收效甚微。在行政方面,19世纪下半叶进行的行政划分中阿克和纳布卢斯(有时又叫贝尔卡)隶属于贝鲁特省。阿克郡曾经包括萨费德、太巴列、拿撒勒、海法和阿克。至于纳布卢斯郡,则包括杰宁、图勒卡姆(贝尼·萨阿布)、图巴斯、贝桑和纳布卢斯。巴勒斯坦的其它地区则属耶路撒冷郡,包括比尔谢巴、加沙、哈利勒、雅法和耶路撒冷,其南部疆界到了西奈。该郡直属伊斯坦布尔内政部管辖,而阿克和纳布卢斯两郡则属贝鲁特总督管辖。
巴勒斯坦曾是叙利亚防区的一部分。在哈米德时代后期,由第八军团负责叙利亚,其司令为元帅衔,司令部设在大马士革。1908年(恢复宪章)之后,叙利亚的防务由第四军团承担,其司令为中将衔。耶路撒冷郡的军团司令也是中将。
在19世纪,巴勒斯坦如同它的邻国为欧洲所垂涎。因为随着好望角的发现,它对沙姆地区和埃及的贸易很有影响,而且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后恢复了其昔日的声誉。英国同法国的激烈争夺,尤其是法兰西斯一世与苏莱曼·卡努尼一世苏丹1535年缔结给法国侨民以特权的条约之后(这个条约后来成了奥斯曼帝国外国特权法的基础)。埃及统治巴勒斯坦时期,欧洲朝觐者、旅行家和游览者来到这里、这个国家的统治当局对此予以鼓励。在来巴勒斯坦的各类人中有一些传教者和教育组织的创始人。1841年在耶路撒冷建了新教区(1838年在耶路撒冷建立了英国领事馆)。然后又建了美国领事馆。由于朝觐者甚多,为他们在拿撒勒、耶路撒冷、贝特加拉和哈利勒修建了住所。当德国和意大利结盟时,他们的一些教育组织出现在巴勒斯坦,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俄国的机构。
1876年公布了奥斯曼宪章,并进行国会选举。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及其所属地区)出一名议员,优素福·齐亚·哈立迪(1878年)当选。但宪章被束之高阁直到1908年。当恢复宪章时,耶路撒冷出了两名议员:赛义德·胡斯尼和鲁希·哈立迪。
在奥斯曼帝国后期的几十年里,巴勒斯坦的教育才得到真正的关注,建了一些中小学(官办高中局限于各省中心)。而且在巴勒斯坦的主要城市还有各种私立或外国团体办的学校,如耶路撒冷的哥巴特大主教学校(1843年),圣徒乔治和施密特学校,耶路撒冷的孤儿院(两个德国妇女办的),拿撒勒的俄国师范学院,贝特加拉的俄国女子师范学院。除此之外,几乎每个巴勒斯坦的城市都有不同国籍和教派的人办的学校。许多巴勒斯坦人还到伊斯坦布尔和法国(甚至英国)去深造。因此,当英国人来到这个国家并建立委任统治政府时,从这些人中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行政和司法人员。
本世纪初,巴勒斯坦的居民由占95%的阿拉伯人、(不论是穆斯林还是基督教徒)、占4%的犹太人及占1%的外国人构成。应该提到的是一些巴勒斯坦领导人及一大批受过教育的青年在公开或秘密团体中工作,他们要求阿拉伯各省自治或完全独立,“阿赫德”和“文学会”两个协会中就有巴勒斯坦人,甚至在纳布卢斯和雅法的土耳其妇女协会中也有(1906年)。巴勒斯坦人还参加了(1913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阿拉伯大会,出席者中有欧尼·阿卜杜勒·哈迪。加麦尔帕夏审判的阿拉伯领袖中就有被判死刑的巴勒斯坦人(杰宁的赛里姆·阿卜杜勒·哈迪、耶路撒冷的阿里·纳夏西比和雅法的穆罕默德·辛提)。
奥斯曼帝国后期,巴勒斯坦的爱国活动之一是由阿拉伯人任正教教徒的祭司,以便仿效安塔基亚教区为耶路撒冷大主教区阿拉伯化作准备。阿拉伯正教派的一批教徒决意抵制希腊大主教区,以抗议它垄断其它教区及希腊教区的教席。这种抵制持续了数年,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止了这项行动,直到1923年才恢复。
当土耳其站在德国和轴心国一边参加大战时,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黎巴嫩被置于第四军团司令兼总督加麦尔帕夏的管辖之下。那时,在拿撒勒设有德军司令部。土耳其决定进攻埃及,“运河行动”途径巴勒斯坦南部即比尔谢巴和奥贾之路于1915年2月初抵达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一些士兵通过用船拼成的浮桥过了运河。但是,英国战舰击退了这次进攻。
1917年初,英国军队到达腊法附近,稍事前进便在加沙停留。英军和土耳其军队交战到1917年秋,英军占领了巴勒斯坦南部,艾伦比将军于1917年12月9日进入耶路撒冷,在土耳其人撤退后从市长手里接管该城。英军驻守在雅法至埃里哈一线直到1918年9月。土耳其人不抵最后一次进攻,英军便迅速前进,并占领了巴勒斯坦北部,攻克海法、阿克、拿撒勒、太巴列、贝桑和萨费德。1918年奥斯曼帝国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因此结束。
在英军到达耶路撒冷之前不久,英国政府发表了贝尔福宣言(1917年10月2日)。英国政府在宣言中保证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国家。贝尔福宣言对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来说在政治上、组织上和行动上是重要的一步。因为19世纪后期几十年中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处心积虑地主张犹太人应当返回他们的出生地,以复活他们的国家。尽管这种主张矛盾百出又违反历史事实,伹毋须点穿。为了使犹太人获得贝尔福宣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进行了努力,并同世界上的政治势力和财政寡头进行了不断的联系。宣言本身就和英国向阿拉伯人作出的保证和许诺相矛盾(英国代表其盟国,也代表自己),但这一切都被置之不顾了。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国家站到了犹太人一边,英国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之前已经得到了威尔逊总统的同意,法国和意大利政府分别于
1918年2月和5月急忙公开宣布正式同意贝尔福直言。
犹太复国主义在这个宣言的支持下又搞了一些名堂,建立了一些办事机构:如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基金会;着手组织犹太人代表处(后来它成了这个巴勒斯坦政府的一个部门)。犹太复国主义者为两件事不遗余力:由英国实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把贝尔福宣言列入委任统治书中。国际联盟理事会于1922年7月24日通过了委任统治书,并将贝尔福宣言列入其中。
可是,1920年以前犹太组织就已经在巴勒斯坦下手了。90余个定居点已在加利利、太巴列地区。迈尔杰·伊本·阿米尔和沿海平原的中部(从北部的马特腊到南部的哈德腊,通过呼列和布塔哈·提卡夫)建立,还开办了犹太人学校,1920年前学生约有12,000人,教师约有600人。查阅犹太复国主义的早期资料和官方的晚期资料表明,1880年至1910年迁移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约有54,000人,1919—1923年又有35,000犹太人移入。
巴勒斯坦在英军进驻后实施军事管制。1920年(即国际联盟通过委任统治书之前)建立了文官管理,首任高级专员是赫伯特·塞谬尔,他是英国犹太复国主义头目之一,曾当过大臣。1920年至1948年是委任统治时期,也是犹太人和英国努力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时期。
由于政府为移居打开下方便之门,因此,1919—1948年间有48.7万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时期的1922年进行的首次正式统计(大多数贝都因阿拉伯人拒绝登记,因为担心统计是为了服兵役)表明,巴勒斯坦居民数为75.2万人,其中66.8万阿拉伯人,8.4万犹太人,即犹太人占人口总数的11%。1931年第二次正式统计时,阿拉伯人为86万,犹太人为17.5万,总人数为:103.5万,犹太人占人口总数的17%。1944年的统计是阿拉伯人为113.6万,犹太人为48.5万,总人数为162.1万,犹太人占人口总数的30%。1948年统计表明,巴勒斯坦人口达到206.5万,其中阿拉伯人141.5万,犹太人65万,犹太人比例上升到了31%。这种增长速度主要是犹太人移居的结果。
由于犹太人占有土地十分方便,因此,1921一1946年间他们夺取了177.8万杜诺亩土地(通过买卖轻易获得的其它土地不计在内),其中大部分被政府认为是“国家财产”供外来者使用。
犹太人数量的增加和土地转移到他们手里是英国推行的政策所致。在英国实行委任统治之前;甚至在第—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英国就同它的盟国合作进行了规划,委任统治以1948年5月以色列国宣告建立而结束。当时大约100万阿拉伯人被赶出了家园。1920—1948年期间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立场概述如下:
1.当犹太人开始移居巴勒斯坦时,抵抗运动遂开始。这种移居采取了定居和常住两种方式。而抵抗则表现在下议院(奥斯曼议会)不准移居和出卖土地。警觉的阿拉伯报界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当时的这些危险。《文摘报》1898年、《灯塔报》1898年和1902年、《金字塔报》1908年、《卡尔梅勒报》1908年(海法)、《益报》(贝鲁特)、《火炬报》(大马士革)以及其它报纸,都曾发表文章提醒朝野人士。
各种阿拉伯团体都关注存在的危险。在雅法建立了一个阿拉伯政党——民族党,以便同犹太复国主义野心作斗争;第一次阿拉伯大会(1913年在巴黎)敲响了警钟。
2. 英国进入巴勒斯坦,其用心昭然若揭。贝尔福宣言付诸实施(至委任统治前)之后,巴勒斯坦举行了示威、抗议和罢工;派出代表团去伦敦抗议;在巴勒斯坦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许多团体,雅法在1921年发生了流血事件。
3. 1929年由于哭墙事件和30年代初又发生许多事件而爆发大罢工。
4. (1936—1939年)巴勒斯坦大革命爆发。
5.1937—1947年反对分治运动(尤其是1943—1947年)。
联合国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巴勒斯坦沿海部分和东加利利给了“犹太国”。之后,犹太人违反联合国决议用武力夺取了西加利利。这个地区建有巴勒斯坦铁路干线,有重要的海法港和重要性仅次于海法的雅法港,还有许多果园和约旦河发源地。
阿拉伯军队失败后、埃及、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于1949年同以色列签订了停战阶定。巴勒斯坦问题成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间签订和平条约的主要障碍,因为阿拉伯国家坚持允许巴勒斯坦难民返回家园,而以色列人认为难民问题应当作为整个和平计划的一部分。
1956年,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禁止来往于以色列的船只通过。关闭蒂朗海峡之后,阿拉伯同以色列的第二次战争爆发。英国、法国站在以色列一边参加了这次战争,他们派兵到埃及。但联合国(还有施加压力的美国和苏联)强迫那三个结盟国从埃及撤军。埃及继续禁止以色列使用苏伊士运河,联合国部队则保障蒂朗海峡的航行自由。
1956年战争后的几年里,以色列同埃及、约旦、叙利亚的边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黎巴嫩方面相对平静)。1967年6月爆发了阿拉伯同以色列的第三次战争。由于埃及的要求,国防部队撤走,埃及军队重新关闭了蒂朗海峡。以色列人则以闪电战报复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仅在6天时间内就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及戈兰高地。
只要阿拉伯国家不打开同以色列的和谈大门,以色列就拒绝从阿拉伯被占领土上撤走。战争和边界的高度紧张状态继续着,特别是在巴勒斯坦抵抗运动诞生、并针对以色列的目标进行军事和游击行动以后。这就导致了这个地区重开战端,即阿拉伯同以色列的第四次战争——1973年十月战争。埃及军队突破了苏伊士运河上的巴列夫防线,但未能在西奈继续挺进,因为以色列人在“德维斯瓦缺口行动”中突破了埃及军队,直逼运河附近的埃及城市。在叙利亚(戈兰)战线,双方的军事行动总的来说没有改变各自的阵地。在这次战争中,叙利亚军队得到了其它阿拉伯军队的支持,尤其是伊拉克和摩洛哥的军队。这次战争后,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增设名为“撒马利亚和犹大”的定居点,以证明这个地区是犹太人的,是以色列的一部分。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1982年正式吞并戈兰高地地区。
1982年5月末,以色列在黎巴嫩开始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加利利安全行动”。事实上自1969年以来,黎巴嫩与以色列的边界就从未平静过。而在新闻报道中以色列声称这是“为了以色列和世界安全”的必要行动,以达到从贝鲁特和黎巴嫩根除“巴勒斯坦恐怖”的目的。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没有越过叙利亚驻军在皮加阿和北部的防线,但在以色列人所到地段叙军失利。以色列人封锁了贝鲁特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飞机、大炮轰炸,企图在两个半月内进入这些地区。频繁的外交活动配合了这些军事行动,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特使菲利普·哈比卜参与了这种外交活动,终于达成协议把巴勒斯坦部队赶出贝鲁特,分散到接受其进入的阿拉伯国家。
1983年初,关于以色列部队撤出黎巴嫩的黎巴嫩——以色列谈判(在美国的参加下)开始,谈判还涉及与撤军有关的其它问题和要求。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埃及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的保证下建立。它包括3个机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相当于包括巴勒斯坦各团体和组织的巴勒斯坦议会,每一年或两年召开会议;由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的11一14名成员组成执行委员会行使实际职权;约有40名成员组成的巴勒斯坦中央委员会代替全国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并努力解决其内部尖锐的分歧。
开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提出了一项根本纲领,把武装斗争作为收复巴勒斯坦的唯一途径。1968年的巴勒斯坦宪章和1973年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政治纲领都说,巴勒斯坦全部领土(即现在的以色列国土加上1967年以来以色列占领的阿拉伯土地)上的阿拉伯巴勒斯坦国是世俗的民主国家。在此期间,巴勒斯坦组织在以色列内外进行了一系列反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武装行动。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更多地在以色列外部进行行动(特别是劫持飞机,后来该阵线放弃了这种手段,但以瓦迪阿·哈达德为首的该阵线的一个组织又继续从事这种行动)。
1974年,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组成了以哈达德为核心、一些巴勒斯坦组织和派别参加的“拒绝阵线”。该阵线拒绝在日内瓦会议上同以色列谈判的任何主张,也拒绝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构想(法塔赫的一些派别支持这一立场)。
拒绝阵线同法塔赫之间(极端派与温和派)的对立持续了大约3年,最后以温和派的胜利而告结束。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重新接受政治纲领,恢复了在执委会中的席位(1981年)。然而,彼此很快又对立了起来。这一次对立的核心是对沙特阿拉伯1981年8月提出的方案(法赫德国王计划)的态度。此方案主要内容是: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占领的阿拉伯领土;联合国托管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作为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的前提;地区所有国家应当和平共处。
巴勒斯坦的大多数组织拒绝了这一方案,以色列也加以拒绝,美国没有宣布支持。事情到了非斯阿拉伯首脑会议上才算结束(1982年,以色列吞并戈兰高地、入侵黎巴嫩,巴勒斯坦人离开贝鲁特之后……)。这次会议提出了另一项和平方案,这项方案与美国总统里根的中东和平倡议几乎是同时提出的。
阿拉伯和平方案(非斯首脑会议,1982年9月)关于巴勒斯坦问题部分包括下述8点:
1、以色列撤出1967年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其中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
2、拆除1967年以来以色列在阿拉伯领土上建立的定居点。
3、保证信仰自由和在圣地的各种宗教活动。
4、重申巴勒斯坦人民在其唯一合法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下享有自决权,行使不可剥夺的民族权利,并且对所有不愿返回家园的巴勒斯坦人给予赔偿。
5、置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于联合国控制之下作为过渡、期限不超过几个月。
6、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7、联合国安理会保障包括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在内的这一地区所有国家的和平。
8、联合国安理会保障实施这些原则。
里根的中东和平倡议(1982年9月,巴勒斯坦部队从贝鲁特撤离后)要点是:保证以色列的安全;呼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巴勒斯坦人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全面自治(过渡阶段):呼吁以色列冻结建立定居点;呼吁约旦同以色列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耶路撒冷地位由谈判解决……
首脑会议和倡议过去7个月后(即1983年4月上旬),约旦巴勒斯坦谈判宣告破裂、接着宣告里根倡议失败。一方面,以色列、叙利亚和苏联迫不及待地宣布这种失败,并提供证据。另一方面,1983年5月初“法塔赫”中出现了大规模造反运动,由阿布·穆萨带头,并很快控制了皮加阿地区的大部分阵地(6月21日)。
至于以色列方面的局势,以色列工党没有对约旦河西岸的前途作出任何正式的政治决定。该党多次声明,同意以色列部分撤出约旦河西岸,放弃阿拉伯人聚居区,以便同约旦达成政治解决。这就是著名的“阿隆方案”(因部长伊加勒·阿隆而得名,此人是一位工党领导人)。
以梅纳赫姆·贝京为首的利库德集团1977年执政以后,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及其前途的政策更加明朗了,因为这个集团一直提出吞并那块土地,把它当作以色列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证明这个集团在这个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它把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国的首都,而把约旦河西岸叫做“撒马利亚和犹大”。
工党在1967—1977年集中袭击约旦以阻止巴勒斯坦游击队员潜入以色列,在1948年停火线上发动进攻,以实现部分改变边界的目的,利库德集团1977—1983年春仍然重视在主要的阿拉伯城市周围建立定居点,以便使犹太人在数量上占上风,封锁阿拉伯城市,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以期将来吞并这些土地。估计以色列用于建立定居点和军事区而没收了约旦河西岸1/3的土地。到1981年末在西岸的定居点已达89个,1982年11月初宣布又建立了15个定居点。众所周知,定居点给国家预算造成了负担,以色列1980一1981年度预算总额的8%用在了定居点。至于在约旦河西岸定居的犹太人,估计为18,000人(1982年)。1983年3、4月,以色列进行新的定居运动,在约旦河西岸增加了20,000名定居的犹太人。
关注和研究以色列问题的人一致认为,以色列和犹太复国主义头目伤透脑筋的是(自从以色列建立、甚至早在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问世以来)犹太人同阿拉伯人之间的人口形势,因为这两种人的出生比例(人口增长)相差悬殊,特别是近年来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的数量锐减。这种形势(人口形势)多半是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83年3—4月)采取愈演愈烈的暴力行动和压迫所致。
以色列继续在西岸建立定居点。众所周知,自1967年至1984年夏初己建定居点113个。虽然这些定居点仅仅吸引了28,000人,但执政的利库德集团把它作为民族、宗教和“大以色列”的象征。1984年12月,政府总理、工党领袖西蒙·佩雷斯颁布了停建定居点的决定,从而加剧了利库德集团的领袖与佩雷斯政策的对立。
当伊扎克·沙米尔受命组成新内阁时,以色列面临着建国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挑战:经济形势异常糟糕;罢工连续不断;宗教狂热;世俗派和信教派之间的鸿沟加深;由于黎巴嫩南部的遭遇军方日益不满。在这些挑战面前,国会于1984年3月自行解散,并决定提前进行大选。大选于1984年7月举行,工党获45席,利库德集团获41席。经过两党领袖长时间谈判,佩雷斯在25个月后将内阁总理职位让给了沙米尔。当时这种奇特的解决办法已经包藏着两党间的深刻分歧。内阁危机一直存在着并开始公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如何从黎巴嫩撤军;二是关于定居点问题。当沙米尔1984年11月主张继续在约旦河西岸建立定居点,佩雷斯却决定停建。
1984年6月1日公布的以色列中央银行年度报告承认,以色列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其主要原因是黎巴嫩战争。报告表明以色列当局无力承担每年5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可见这是以色列建立以来最悲观的报告。1984年11月,以色列政府宣布这个国家的年通货膨胀率已超过1,200%,1977年美元与谢克尔的比价为1比1,现在(1984年底)已为1比400。
在对外关系方面,自以色列拒绝1982年9月里根的倡议后,它同美国的关系出现了某些冷淡。1983年11月底伊扎克·沙米尔在国防部长摩西·阿伦斯的陪同下访问华盛顿,其目的是对付“叙利亚苏联威胁”。1984年3月,美国同以色列续签了五年合作文件,同时扩大研究和发展安全设施领域内的合作。总理佩雷斯1984年11月访问美国几天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建立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移居基金会的决定,这是一项里根总统签署的援外计划。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叫“法拉沙”,尽管为了把他们融化在埃塞俄比亚社会之中而对他们进行过迫害,但他们若干世纪来还是保持了他们的血统。现马克思主义政权下的迫害加剧,因而过去几年里由西方团体资助的秘密迁移不断。饥饿是这种集体迁移扩大的主要原因,这种迁移导致了1984年底的新闻战。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1973年以色列著名法学博士把“法拉沙”当作犹太人的一部分,因为存在着他们是否属于犹太人的分歧。1984年9月佩雷斯又访问了巴黎。可是利库德集团认为欧洲(特别是法国)出于石油方面的考虑对阿拉伯利益要比对以色列的利益更为关注。这就使佩雷斯同密特朗谈判的作用减少了许多。因此,佩雷斯在访问后的声明中强调关系的双边性,他重申以色列同法国决定给两国关系的奠基者增光添彩,部长级的混合工作委员会至少每年开会两次,“我已明确告诉法国人,决不能向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出售可用于军事目的的核反应堆”。另一方面,萨尔瓦多已将它的使馆迁往耶路撒冷,从而成为继哥斯达黎加之后第二个将其使馆迁到这个有争议的城市的国家。1980年以色列国会吞并包括被占领的阿
拉伯东区在内的整个耶路撒冷之后,荷兰和萨尔瓦多以及南美的另外10个国家将其使馆由耶路撒冷迁到了特拉维夫。以色列对外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外长沙米尔三年来首次同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会晤。当时沙米尔强调,苏联应允许所有愿意去以色列的犹太人迁移,而葛罗米柯则提出了“以色列参加由大国及与争端有关的阿拉伯国家出席的国际会议”的构想(这次会晤是1984年9月举行的)。众人皆知,以色列仍然坚决拒绝召开国际会议的构想。
1948年前历次最重要的巴勒斯坦会议
我们现在提到的是由巴勒斯坦和非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参加的最重要会议:
1.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费萨尔代表汉志参加,他解决问题的尝试失败,而他参加谈判则被阿拉伯人认为是非法的,因为他不代表所有阿拉伯人。
2.1919年伦敦叙利亚会议。
3.1919年6月8日大马士革第一次阿拉伯会议。
4.1920年2月27日大马士革第二次阿拉伯会议。
5.1910年12月14日海法巴勒斯坦会议。
6.雅法事件后于1921年6月25日在海法召开的巴勒斯坦会议。会议派出一个代表团去欧洲,同在日内瓦的叙利亚联邦联系,并于8月15日召开阿拉伯巴勒斯坦会议,研究巴勒斯坦同其它阿拉伯国家联合的问题。然后,巴勒斯坦代表团赴伦敦同那里的官员联系,与英国外交大臣交换了信件,就宪章草案及有阿拉伯人参加巴勒斯坦政府的方案进行了会谈。双方观点相左,邱吉尔的信件损害了阿拉伯人的权利,因此巴勒斯坦代表团予以拒绝,会谈因此失败。双方交换的信件后来发表在1922年6月170号《白皮书》中。
7.1922年8月22日纳布卢斯巴勒斯坦会议。
8.1923年6月16日雅法巴勒斯坦会议。会议派代表团——赴欧洲的第三个巴勒斯坦代表团前往伦敦;1922年6月和11月曾各派一个代表团,第二个代表团派往洛桑准备同土耳其签订合约,但未获准进入谈判厅。
9.1928年6月2日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会议。
l0.1928年11月1日耶路撒冷伊斯兰大会。
11.1931年12月7日耶路撒冷伊斯兰全会。
12.1931年12月4日雅法阿拉伯巴勒斯坦青年大会。
13. 1935年11月26日政党备忘录。
14. 1939年阿拉伯伦敦会议。
15.1939年10月7日开罗阿拉伯议会会议。
16.1939年伦敦会议,由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所有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参加。
在巴勒斯坦的伊斯兰圣地
·有七个大门的阿克萨清真寺,漂亮的圆顶用马赛克镶嵌和植物色装饰。
·萨赫莱清真寺,回历72年(公元691年)建成,体现了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艺术。
·欧麦尔清真寺。
·萨赫莱清真寺中的萨拉丁壁龛和努尔丁讲坛,壁龛周围刻有“夜行章”经文。
·奥斯曼人、马木路克人及他们的继承者修建的普通清真寺、学校和饮水处。
·哈利勒城及易卜拉欣禁寺。哈利勒城即阿拉伯人叫作哈利勒·拉赫曼城的希布伦城。“希布伦”是迦南语音译,意思是朋友或知己!阿尤布人为禁寺增建了侧厅,国王扎希尔·拜伯尔斯加以整修,使之成为最宏伟的清真寺。
·在禁寺附近的贾瓦里清真寺,为苏丹纳绥尔·穆罕默德·伊本·盖拉温所建。
·众先知及其妻子的住所遗址,雅古卜及其妻之墓。
·在阿什克伦的侯塞因清真寺。侯塞因是卡尔巴拉战役的牺牲者,该寺由法蒂玛人所建。
·纳姆勒谷地,先知萨利赫和穆萨曾奔走于此。
在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圣地
·在埃里哈的泰兹里拜山,耶稣在此禁食40天。
·库姆拉遗址,为艾赛尼人所有,施洗的约翰曾经常来往于他们之中。
·在埃里哈的希夏姆宫(回历105年,公元723年),它集城市奢侈与乡村自由及游牧上豪放于一体。
·末日教堂和圣墓。18l0年奥斯曼人允许为所有基督教派重建。除新教派外.基督教各派都有规定的公证财产。
·希腊正教的罗马教堂。在君士坦丁王宫内,北侧有安条克王大主教的宝座,南侧有耶路撒冷王大主教的宝座。
·圣徒海伦娜教堂,己成为亚美尼亚人的教堂。
·亚伯拉罕修道院,后来为新教派所有。
·俄国修道院和残墙。
·基督教区,在欧麦尔新清真寺附近。
·在伯利恒的马赫德教堂,内有马赫德洞和圣母玛利亚之子耶稣诞生的圣地。
·圣约瑟教堂,拉丁人修道院,女子修道院,英国孤儿院,先知圣迹,拉丁人孤儿院,德国孤儿院,俄国孤儿院,在拿撒勒城的俄国教师院。耶稣前30年在拿撒勒城度过,并受上帝启示传播基督教。在圣母玛利亚城堡式的院内的童贞井。圣约瑟教堂是继耶路撒冷的末日教堂和伯利恒的马赫德教堂的第三教堂。
最近接连出现几起炸毁阿克萨清真寺和易卜拉欣禁寺的事件。犹太复国主义者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城市和乡村已经毁坏许多清真寺,他们最近还袭击了 在哈利勒的伊斯兰学院的学生。因此,耶路撒冷最高伊斯兰机构主席谢赫阿德丁·伊尔米向伊斯兰世界大声疾呼,要穆斯林和他们的领袖们在真主和历史面前承担起责任,他在约旦《人民之声报》发表的声明中揭露,犹太法学博士、“卡赫运动”领袖梅厄·卡汉已经要他在以100万美元出卖阿克萨清真寺或遭暗杀之间作出抉择,条件是出卖阿克萨清真寺要暗中进行。谢赫伊尔米说,他在受到“卡赫”组织威胁之后,已有人四次企图杀他。
逮捕、惩处和迫害圣战学者的消息屡见不鲜,这些学者自犹太人犯下焚烧阿克萨清真寺的罪行以来继续领导和动员被占领土上的圣战斗争。
更为震惊的是摩西·达扬几天来开始的“文物发掘”,而且并不因达扬死去而结束。其目的是以勘察“祭台”和犹太人遗址为借口拆除巴勒斯坦的所有伊斯兰圣地。
科威特《火炬报》1984年5月6日发表的关于被占领土的报道援引了谢赫阿克拉迈·萨阿德·萨布里最近警告世界穆斯林的话,他说:“毁坏阿克萨清真寺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英国《泰晤士报》和法国《晨报》披露,以色列军官隐藏在犹太复国主义恐怖网的幕后,这张恐怖网把“古西·艾穆尼姆”组织即信徒阵线作为其帷幕。还有以炸毁巴勒斯坦所有清真寺以来期待“基督”降临的“新以色列之子集团”。
犹太人在阿克萨清真寺礼拜的阴谋
犹太人早就企图闯入阿克萨清真寺外院。1967年犹太人占领之后阴谋闯入这座清真寺。焚烧阿克萨清真寺前3天,即1969年8月18日,一伙犹太青年进入圣殿并在萨赫莱清真寺周围转悠,他们吟旧约诗篇并念祷词和圣经。
1973年8月7日,以色列国会的一名成员贝尼雅明·哈里维和路易斯·拉比诺维奇法学博士闯入阿克萨清真寺祈祷。
1975年5月初,一批犹太青年潜入阿克萨清真寺祷告。该寺警卫、阿拉伯公民公民和警察制止了他们。当此事上诉到法庭时,罗特·乌尔法官宣布他们侵犯阿克萨清真寺的行为无罪。而且还对宗教部和警方进行了强烈指责,因为他们没有颁布允许犹太人在阿克萨清真寺祈祷的告示。
一批自称为“吉勒·白伊特”的犹太青年企图闯入圣寺。1980年10月2日,他们在法学博士穆西·利芬吉尔和一些“海特哈雅运动”的领导人的陪同下闯入圣寺祈祷,他们举着以色列国旗和圣经。这种活动于1980年4月23日重演,警察却未加干预。
最严重的阴谋活动是1981年8月9日发生的。当时,几大批犹太青年不止一次企图从几个门同时冲入圣寺内,他们砸碎了西门,但耶路撒冷的穆斯林阻止了他们。
武装袭击和炸毁阿克萨清真寺的阴谋
·1980年5月,卡汉阴谋炸毁阿克萨清真寺,其借口是报复抵抗运动成员在哈利勒执行的活动。1980年5月11日安全部队偶然在一所犹太人宗教学院发现了一个大炸药库。法学博士和他的一些追随者被捕,他们被指控从军库中偷盗武器,准备炸毁伊斯兰的一些圣地。
·1982年4月8日,犹太人在阿克萨清真寺门口放置了一枚定时炸弹,门边还贴有威胁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基金会主任的恐吓信。信是由“吉勒·白伊特”委员会和以法学博士卡汉为首的“卡赫运动”委员会签署的,一起签名的还有亲犹太人乡村联络会。恐吓信要求立即撤消不准犹太人进入阿克萨清真寺祈祷的规定。“如不服从,后果将是严重的,在你们礼拜时将杀死你们一大批人,并炸毁整个阿克萨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及附近的场地。”
·1982年4月10日,一批卡汉和“吉勒·白伊特”委员会的追随者企图闯入阿克萨清真寺,警卫和阿拉伯人挡住他们,这时,以色列军人伊林·戈特曼闯入圣寺,开枪打死了两名警卫:穆罕默德·亚马尼和杰哈德·贝德尔。与此同时,大批以色列士兵冲入阿克萨清真寺院内向听到宣礼塔发出的召唤赶来保卫大清真寺的阿拉伯人开枪,造成重大物质损失和120人受伤。
·1983年3月11日夜,犹太人阴谋通过南部考古发现的秘密地道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内,企图在寺内建立定居中心和犹太人武装中心。
·1984年1月27日夜,一批犹太武装分子企图从拉赫曼大门东侧冲入圣寺,但清真寺警卫人员在此之前发现了他们,于是他们扔下炸弹和炸药等物品逃跑了。
以坚持闯入阿克萨清真寺礼拜的法学博士卡汉为首的犹太人,为使圣城犹太化正在策划一个又一个的阴谋,而第三圣地、穆圣登霄之地正面临着被犹太人炸毁以建立他们的第三圣殿的危险,正是这种时候,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仍象在鼾睡,仍象此事与已无关,似乎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麻木不仁会带来种种危险,而正是这种危险今后可能危及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以及穆斯林的一切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