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喀麦隆共和国(1984年起)。
位 置:赤道非洲西部。邻尼日利亚、乍得、中非共和国、刚果、加蓬、赤道几内亚、滨大西洋的几内亚湾。
面 积:475,442平方公里(183,269平方英里)。
人 口:约815万(1980年),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原始宗教。
首 都:雅温德。
主要城市:杜阿拉(最主要的现代化城市和港口)、布埃亚、丰班。
语 言:法语和英语(两种官方语言)。还有一些部族语言,主要有:富拉尼语、巴米雷克语、布拉语、尤旺多语、班扎语。
政 体:共和制。共和国现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为保罗·比亚。立法权力由喀麦隆民族联盟掌握。喀麦隆是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和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
经 济:黄金是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主要农产品有:可可、咖啡、香蕉、花生、棉花。出口木材、花生、橡胶等。进口机械、车辆、棉布、化工品、石油及石油制品等。在法属非洲国家中,喀麦隆在工业方面居象牙海岸和塞内加尔之后,占第三位。
货币单位:非洲法郎。
国 庆:1月1日(独立),5月20日(宣布为共和国)。
国 歌:《喀麦隆,祖先的摇篮》。
历史简介:
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给这个地区起名为“喀麦隆”。他们曾从伍里河口溯流而上,在今杜阿拉附近捕捞到著名的大龙虾,因此把那条河叫作“喀麦隆河”,意即龙虾河。自从德国人从1884年到1916年在沿岸建立他们的保护地起,他们继续沿用这一名字。德国人在这些年里致力于开发这个地区,并把它的疆域扩大到了乍得边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因战败失去了后被英国和法国瓜分的喀麦隆这块殖民地。1960年1月1日,法属殖民地获得独立,起名为喀麦隆共和国。大约两年之后,在愿意并入喀麦隆共和国的英属殖民地的居民中进行了民意测验。1961年11月1日,喀麦隆联邦共和国诞生。1972年5月20日,喀麦隆人就统一进行了投票,于是建立了喀麦隆联合共和国。
争取喀麦隆独立和统一的有效的实际行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为此而斗争的最主要的政党是以工联主义者吕班·姆·尼奥勒为首的喀麦隆人民联合党。该党在50年代初曾有4万成员,但法国政府予以反对,并于1955年为了讨好宗派和地区的温和党派而解散了喀麦隆人民联合党。1958年,总理阿赫马杜·阿希乔以支持他的北部地区议员集团为基础组成了一个政党,叫作喀麦隆联盟,并在独立和统一的口号下获得了南部地区的信任,他的成功使他于1960年5月5日当选总统。之后,他继续通缉喀麦隆人民联合党领袖,于1970年缉拿到了这个党的领袖之一欧内斯特·乌安迪,并于1971年2月15日将他处决。在1972年5月20日的民意测验中,阿希乔又获得政治上的胜利,建立了喀麦隆联合共和国,那次民意测验是为了他为之奋斗的“一个而不是两个喀麦隆”而举行的。1975年,他再次当选共和国总统,并组成新政府,由其最亲密的助手保罗·比亚任总理。他围绕四项基本原则制定了(1960—1980年)20年核心计划。这四项原则是;有计划的自由化;集中发展;社会公正;地区平衡。在对外关系上,阿希乔(从喀麦隆的尊严出发)努力使他的国家避免意识争端,并致力于外援来源多样化。他先和法国、欧洲共同市场、美国、联邦德国和加拿大建立了经济关系。在中国停止对反对党“喀麦隆人民联合党”的支持之后,阿希乔于1973年访问了中国,他同中国领导人签订了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协定。在非洲,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强烈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特别是在1973年斋月战争之后,他同阿拉伯国家保持亲密的关系。
在1978年的立法选举中,喀麦隆民族联盟党在内部发动了一次清洗运动。当局继续致力于经济计划的完成,其核心是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实现国民经济一体化。
1982年11月,阿希乔总统致信全国人民,宣布辞职,他呼吁喀麦隆人继续做“高贵而受尊重的人民”,“无保留地信任他的继承人”。这是非洲领导人第二次主动放弃政权的举动(第一次是塞内加尔总统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辞职)。总统职位根据宪法移交给了总理保罗·比亚。他在宣誓中强调在阿希乔之后
继续奉行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政策,同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行为作“坚决斗争”。同时,喀麦隆加入了伊斯兰会议组织。
1983年8月,总统保罗·比亚同前总统阿赫马杜·阿希乔之间的鸿沟加深, (在保罗·比亚总统,1983年8月揭露了一起反对他的阴谋之后)于是阿希乔放弃了这个国家唯一政党喀麦隆民族联盟党的领导职务,他指控比亚在北部穆斯林和南部天主教徒之间挑起事端,然后离开了这个国家,这就可能导致喀麦隆的
分裂。
当比亚宣布1984年4月的流血政变阴谋失败,趁机清洗了一批亲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领导人,从而为承认以色列铺平了道路的时候,比亚政策变化的背景便昭然若揭。
当乍得总统侯塞因·哈布雷1984年8月访问喀麦隆时,比亚宣布支持哈布雷领导下的乍得政府。
自从比亚接管政权以来,喀麦隆便向以色列提供石油,以换取武器和“摩萨德”帮助喀麦隆情报机关。
鉴于前任总统阿赫马杜·阿希乔时期共和国卫队长萨利赫上校1984年发动了未遂政变,比亚总统的警卫也按“摩萨德”那一套进行了挑选。
比亚接管喀麦隆政权以来,政权被西部地区的基督教徒所垄断,虽然北部地区的穆斯林是喀麦隆人,但绝大多数被拒之门外。
1986年的“伊弗兰会晤”后,比亚立即承认了“以色列实体”,恢复了阿希乔从1973年起断绝的外交关系,喀麦隆是继象牙海岸和扎伊尔后第三个承认以色列的非洲国家。
在此之前已经签订一项南非同“以色列”之间的经济协定,以色列投资1亿美元。
希蒙·佩雷斯不失时机地访问喀麦隆,企望打开非洲之门。但是,在他抵达喀麦隆时恰逢骇人听闻的天灾发生,从地壳中迸发出了一团致命的烟云,结果3个村庄毁灭,1,700名喀麦隆人丧生,后来被埋在集体墓穴里。同时,烟云散落物毒化了“新”湖,湖水由湛蓝色变成了血红色!尽管数万人无家可归,需要食品、救护、医疗器材及栖身之所,而比亚此时却专心致志接待他的犹太复国主义客人,而且按非洲民族风俗隆重欢迎他。于是佩雷斯乘机向一些村庄提供了一些紧急救援。
地质学家试图了解这种“火山愤怒”的原因,它的深度在一些缺少公路的地区竟达720英尺。与此同时,以荷兰神父费林梯朗·霍伦为首的传教士乘机为实施他们的口号而积极行动起来(其口号为“他人之灾利于我”)。
在此需提及的是,这类灾难在喀麦隆并非首次,两年前——即比亚总统接管政权后不久——,也发生过一起类似的自然灾害。但这次更严重,以致许多喀麦隆人把比亚和他的客人看作灾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