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黎巴嫩共和国。
位 置:亚洲西南部,与叙利亚、巴勒斯坦接壤。濒临地中海。
面 积:10,452平方公里(4,035平方英里)。
人 口:约300万(1982年)。分属下列教派: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什叶派、易司马仪派、德鲁兹派、阿里派;基督教的马龙派、东正教派、罗马天主教派、亚美尼亚正教派、亚美尼亚天主教派、叙利亚正教派、叙利亚天主教派、拉丁派、那地尔派、新教派。
首 都:贝鲁特。
主要城市:的黎波里、赛达、苏尔,奈巴迪亚、扎勒、朱尼耶。
语 言: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和英语。
政 体:共和制。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内阁由总理和部长组成。立法权由99名议员组成的议会行使,每四年一届,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黎巴嫩是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
经 济:黎巴嫩在1975年的内战开始之前曾是中东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其一半以上的收入来自商业和金融业。此外还有其它服务行业。山脉和沼泽占全国面积的50%,森林面积占7%,可耕地面积不超过全国面积的23%。尚有17%的土地可以利用。
主要农作物有:橄榄、柑桔、柠檬、香蕉,葡萄等水果,小麦,蔬菜生产亦多。农业收入,包括饲养家禽和牲畜在内,不超过国民收入的10%。
70年代初期,曾在黎巴嫩勘探过石油。在黎巴嫩,有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两条是石油输出管道。
当时,黎巴嫩的工业开始发展,1973年与1974年间90%以上的工业品供出口,有工人12万(内战期间300多家工业企业遭到破坏)。
货币单位:黎巴嫩镑
国 庆:11月22日(独立)
历史简介:
阿拉伯地区,沙姆地区,尤其是黎巴嫩,自远古时候起就是各种文明的摇篮。大约在15,000年前,亚美尼亚人就来到了黎巴嫩高地、巴勒斯坦山区和叙利亚北部的一些山地;闪族人——以迦南人为先导到后来的阿拉伯人——约在5,000年间先后来到这一地区。在此期间,东方的土耳其人、蒙古人、土库曼人和西方的欧洲人也先后到过这里。他们的数量以一批大过一批。每一批人都带来自己的语言:从属于同一语系的各种闪族语言到希腊语、拉丁语等欧洲语言。但是,最终还是阿拉伯语获胜。阿拉伯语先在平原、沿海地区、谷地流行,随后在山区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黎巴嫩、叙利亚山区居民和穆斯林在公元7世纪之后也都使用阿拉伯语。在黎巴嫩,仍有古叙利亚语,即使近年来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日益减少,但它在马龙派教堂里的宗教仪式中仍占有特殊地位。黎巴嫩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在不同时期,许多住在靠近高地的人为了逃避不公正而躲进高地一带。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在黎巴嫩,尤其是其山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宗教派别。
黎巴嫩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时间上和形式上都与两河流域、沙姆地区、尼罗河谷地的历史渊源相一致。然而,黎巴嫩历史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复杂多样的,那是因为大海对这一小块土地上的居民从事冒险和旅行是一种最大的刺激。总之,黎巴嫩参与了创造这个地区的早期文明。
这个阶段就是腓尼基人的城邦出现于文明世界的阶段。腓尼基城邦取得了工业、商业、艺术的进步,创造了文字、建筑及文学。大概那时候已趋消亡的爱琴海世界(特别是克里特岛)有助于腓尼基城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腓尼基城邦当时掌握了东地中海贸易的主动权,并很快延伸到了地中海的西部。贸易使腓尼基城邦,如施姆兰、贝鲁特、朱拜勒、苏尔和赛达,轻而易举地获得了大宗财富。当时,每一个城邦的事务都是独立的,但是似乎苏尔在公元前10世纪和9世纪执诸城邦之牛耳,因为它比其它城邦更向西方扩展,迦太基城的出现就是这种扩展的结果。
在上述两个世纪,腓尼基文明处于顶峰状态,出现了玻璃、金银、青铜器、陶器、家具、象牙雕刻等工艺,而最大的行业则是染布业 在此期间,腓尼基人在红海大规模地从事贸易活动,一些腓尼基城邦把贸易活动推进到了西欧的英国,甚至另一些腓尼基城邦派人去美洲探险。可以肯定,他们到过阿拉伯湾沿岸。
尽管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先后于公元前8世纪、6世纪、6世纪末征服了沙姆地区和埃及(他们的统治持续到公元前331年),一般来说,当时的军事活动对该地区是有害的,但腓尼基城邦从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却保持了其经济活动,希腊—腓尼基(还有巴勒斯坦)的关系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的重要事件之一。 希腊阿蒂卡陶器和金属制品,镜子、武器遗迹己在许多文物发掘地被发现。我们这里有一幅苏尔城邦的贸易图,它也许可追溯到公园前5世纪:这个城邦从埃及进口亚麻,从也门和希腊进口服装,从塞浦路斯和爱奥尼亚海岸城市进口奴隶,从亚述进口马匹和骡子,从邻近国家乃至阿拉伯地区进口绵羊和山羊。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占领腓尼基城邦(他因苏尔人遇到了不少麻烦),从那时起至公元7世纪,控制沙姆地区的势力是西方人,即使他们的一些国王已经成了当地人,成为沙姆人或埃及人(因为埃及也有同样的遭遇)。在此期间相继统治黎巴嫩的有:亚历山大帝国的继承者——沙姆地区的塞琉西人(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黎巴嫩处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在埃及和托勒密人,他们试图夺取黎巴嫩,哪怕是其中一部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获得了成功;接着,罗马人于公元前1世纪到来,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和帝国,该帝国于公元4世纪分裂为东西两部分,黎巴嫩属于后来叫做“拜占庭帝国”的东罗马帝国的管辖范围。
在古希腊时期(从公元前330年到基督时期),贸易已经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活动。这就为苏尔、赛达这样的腓尼基城邦保持其工业,特别是染布业和扩大其海上贸易提供了方便。当时,工匠、艺术家已经有了精湛的技艺,如我们从赛达发掘的亚历山大石棺所知道的那样。思想家在哲学领域做出了贡献,或许芝诺(公元前333年——261年)是斯多喀派哲学的创始人,他原是腓尼基人。当时,的黎波里、朱拜勒、贝鲁特、赛达和苏尔是最重要的城市,苏尔和的黎波里还获得了特权(豁免权),因为塞琉西帝国自公元前二世纪初以来就不干预其内部事务。
在罗马和拜占庭时代,基督教在黎巴嫩已经传播。黎巴嫩城市为基督教的传播和阐释作出了贡献。同时,一些沿海城市则为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赛达曾经是首先提炼香料的城市,苏尔、赛达、贝鲁特、朱拜勒的织布业发达,并仍然以特殊方式用紫色染料布和丝绸。玻璃制造是赛达工业的一大骄傲。至于在思想界,公元三世纪的苏尔人坡菲立,则致力于阐述柏拉图的哲学。
尽管罗马帝国在公元3世纪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黎巴嫩城市仍然具有重要的经济作用,在罗马—拜占庭时代,贝鲁特在该地区事务中影响甚大。因为除了它那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剧场外,它还是研究法律的最重要的中心之一。据说“贝鲁特是教授所有罗马法的大学”。2至3世纪在贝鲁特涌现出了象帕品尼安、乌尔庇安、普鲁士、霍姆斯等贤人哲士 当查士丁尼(六世纪初)编纂罗马法典时,请来了贝鲁特学校的3位法学家(乌德·拉西乌斯,安纳·托里乌斯,杜尔·塔乌斯)从事这项工作,学生们在贝鲁特学校学习文学和哲学,在6世纪中期,一场大地震破坏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贝鲁特学校随之毁于一旦。
尽管在十字军——马木路克战争期间,黎巴嫩港口的航道受阻,弃而不用,但还是受到了统治者的关注。由于这些港口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因此,贝鲁特、赛达、的黎波里恢复了其重要性,大批外国商人及其家属住在这些城市,如同15世纪时贝鲁特的情形那样。
1861年为黎巴嫩山区制定了一项法令,承认其内部独立并自治,此法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沙姆地区总督加麦尔帕夏废除。这项法令被称作“行省法”,它与奥斯曼土耳其政府直接有关。
现在我们只提及这一时期黎巴嫩的文化,特别是思想和文学领域;十九世纪教会学校所做的努力——首先是天主教,其大多数工作人员是法国人;其次是新教,其多数工作人员是美国人——是对整个地区文化侵略的开端。1866年建立了美国大学(称叙利亚新教学院),1875年建立了圣约瑟大学(两所大学均建于贝鲁特),这就是前面所说到的教会学校的努力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杰作。1834年,美国印刷厂由马耳他迁到了贝鲁特,此后几年建立了天主教印刷厂(黎巴嫩自1610年起就出现了木版印刷),这些印刷厂为印制各种书籍带来了方便,接着是图书馆、书店、出版社的建立,在黎巴嫩出现了一些知名的阿拉伯思想宣传家,其中有布特罗斯·布斯塔尼(1819——1883年),此人于1875年创办了《艺术成果展》。黎巴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将《圣经》翻译成阿拉伯语(一次是由美国新教徒翻译,另一次是由天主教印刷厂集体翻译),1877年在贝鲁特创办了《喉舌报》,该报发行到1975年,后因内战停刊,1876年在贝鲁特出版了《文摘》杂志,后来转移到了开罗,十九世纪,黎巴嫩人开始向一些国家迁移,埃及是吸引他们的第一个国家,其次便是前往南北美洲、澳洲和非洲。应当提及的是,黎巴嫩人首先倡导了阿拉伯民族主义,因此“山区”于1861年成为内部独立的一个省,至于黎巴嫩其它地区,则隶属于贝鲁特,包括拉塔基亚、的利波里、贝鲁特、赛达、阿克和纳布卢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黎巴嫩蒙受了巨大痛苦和创伤。1920——1948年又长期饱偿法国委任统治之苦。在法国统治期间,包括现在的黎巴嫩共和国领土在内的大黎巴嫩建立(19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3年)实施军事管制、1943年进行议会选举。同年11月议会取消了1926年制定的黎巴嫩宪法中有关法国统治的所有条款。被法国流放到拉史亚城堡的国家总统、总理和部分内阁成员被送回贝鲁特,议会宣布黎巴嫩完全独立(独立日为11月22日),1946年的最后一天,所有外国军队从黎巴嫩全部撤走。
在独立以后的年代,相继统治黎巴嫩的8位总统是按宪法和议会民主程序选举产生的。他们是:比沙拉·库里(1943——1952年),加米耶·夏蒙(1952——1958年),福阿德·谢哈卜(1958——1964年),夏尔·赫卢(1964——1970年),苏莱曼·弗朗吉亚(1970——1976年),埃里亚斯·萨尔基斯(1976——1982年),巴希尔·杰马耶勒(1982年,尚未就任便在选举后三周被暗杀),阿明·杰马耶勒(1982—— )为现任总统。
独立以来,黎巴嫩政治体制上采用依靠国民公约模式(比沙拉·库里——里亚德·索勒赫);经济体制上依靠个人自由和资本主义原则。尽管黎巴嫩自然资源很少,经济上还是出现了普遍的繁荣。政治上,1985年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动摇了其安定局面。后来虽然又安定、繁荣了大约10年时间。但此后这种局面每况愈下、原因是1967年的六月战争;巴勒斯坦游击队活动的出现;开罗协议;1970年的约旦事件;1973年的斋月战争;大量巴勒斯坦人带着武器进入黎巴嫩以及他们反对敌人的军事行动,他们与黎巴嫩当局及黎巴嫩人的关系(由于多种组织和意识形态而造成的混淆不清、错综复杂的关系);以色列人对他们的军事报复行动及黎巴嫩人遭受的毁灭性灾难;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和苏联)和阿拉伯的政策;加上多数黎巴嫩统治者和政治家应负的责任。这一切便导致了1975年4月13日的内战爆发,可怕的内战连年不断,10多年后战火仍在吞噬着黎巴嫩的大好河山。
1968年至1975年间(1966年11月英特拉银行破产和1967年六月战争之后)出现了经济大繁荣,这种繁荣与阿拉伯中东的财富直接联系在一起,并由占黎巴嫩经济三分之二的服务领域开始:1968年至1975年春,银行存款增加了3倍;贝鲁特机场和港口的运输及贸易活动成倍增加,(由于苏伊士运河关闭及阿拉伯国家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旅游活动继续活跃,1974年旅游者达152万余人(73%是阿拉伯人);1974年工业品出口是1964的18倍(88%出口到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王国);国际银行估计,黎巴嫩人年均收入为1,070美元(即为1967年的一倍多)。
经济繁荣的其它方面则表现在下述几点:社会各阶层的收益增加和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大;更多的经济活动集中到了贝鲁特;大量的人员涌入贝鲁特及其郊区。由于人口过于密集和易于制造事端、进行复仇的环境,这些郊区被称作“倒霉地带”,尤其是大批巴勒斯坦人、叙利亚人与黎巴嫩人混杂在一起居住、工作和活动的地区,他们给黎巴嫩人带来了大量武器。在贝鲁特、的黎波里、赛达的居民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巴勒斯坦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1969年4月和11月,发生了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第一次冲突,据此签订了开罗协议(1969年11月),该协议是为了安排在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行动,却未能抑制其它摩擦,终于酿成了1973年5月黎巴嫩军队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冲突。这次冲突是由于极端分子的卷入而加深了派别情绪和政治分歧的结果。
1975年4月、5月和6月的头三个回合较量之后,出现了比较平静的夏天,继而在贝鲁特进行了第四次较量,从1975年9月17日一直持续到1976年1月22日叙利亚干涉为止。但是,叙利亚的努力于2月终于失败,黎巴嫩军队于3月分裂,黎巴嫩全境战事再起。面对巴勒斯坦人和支持他们的黎巴嫩人(全国运动)向山区挺进,叙利亚进行了军事干预。1976年11月16日利雅得首脑会议和1976年11月25日开罗首脑会议,为阿拉伯干预开了先河,1976年11月15日,“阿拉伯威慑部队”(基本是叙利亚军队)进驻贝鲁特。
黎巴嫩争端阿拉伯化(黎巴嫩多数派别对此表示同意,因为担心黎巴嫩阵线及其武装和黎巴嫩力量的作用和影响)未能解决问题,而是使其更加复杂化和火上浇油。武装冲突、绑架、暗杀接连不断(卡迈勒·琼布拉特于1977年3月16日遭暗杀),叙利亚和黎巴嫩武装力量间发生对峙和战斗(特别是1978年2月、4月、7月和11月)。另一方方面,以色列1978年3月15日对黎巴嫩南部的侵略导致了联合国的干预,联合国派出了国际部队到那里。国际部队未能保证业已重建的黎巴嫩军队进驻南部,因为以色列(通过其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工具)直接或间接地拒绝叙利亚部队进驻,声称黎巴嫩中央当局及其军队无力阻止巴勒斯坦游击队地渗透及对以色列安全的威胁。
从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侵略黎巴嫩南部到1982年6月开始占领这段时间,黎巴嫩全境地形势是:
黎巴嫩全景仍然分别处于不服从国家合法政权的各种军事、政治势力控制之下(当时总统是埃里亚斯·萨尔基斯,总理是赛里姆·胡斯,他执政至1980年6月7日,此后是沙菲克·瓦赞),阿拉伯威慑部队(叙利亚部队)——这是按照黎巴嫩国家当局的命令成立的——占据着其中最大一片土地。
共和国总统于1980年3月5日宣布“全国和解14条原则”,各派都声称接受这些原则。但是,这些原则是一纸空文,毫不奏效,从而导致赛里姆·胡斯辞职。由沙菲克·瓦赞组成新内阁。
在巴希尔·杰马耶勒的领导下,黎巴嫩力量(绝大数来自黎巴嫩长枪党)于1980年7月7日采取迅速、果断的行动,把那些在战争条件下混入黎巴嫩力量内部不受约速和没有用处的分子清洗了出去,因此保证了其控制地区平静和安定。
黎巴嫩阵线继续坚持解放黎巴嫩全部领土、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人全部从黎巴嫩撤走的基本要求。局势险恶,危机一触即发,1981年4月黎巴嫩力量与叙利亚部队之间终于爆发战争,尤其在贝卡省的首府扎勒和贝鲁特,叙利亚人在战争中将萨姆导弹运进了贝卡谷地,从而激怒了以色列,以色列威胁要摧毁这些导弹。于是,华盛顿和沙特阿拉伯王国为避免地区性战争爆发而进行干预,法赫德国王提出了和平方案(见巴勒斯坦章),美国总统则派出其特使菲利普·哈比卜,在沙特阿拉伯的帮助下,他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之间翰旋成功,并于1981年7月24日按照安理会490号决议签订了停战协议,该协定结束了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南部的战斗。
黎巴嫩内战已经持续了11年,各派都只能固守其“小黎巴嫩”,却不能扩大其他地盘或把黎巴嫩推向某一个方向;而黎巴嫩官方人士继续警告黎巴嫩局势僵持下去可能导致的后果,由于担心以色列入侵和为防止整个地区可能出现地紧张局面而一再呼吁制定一项统一的阿拉伯战略;叙利亚人要从贝鲁特南部的哈勒德三角地带到杰津和舒夫山区的整个南线撤出。以色列人在撤出西奈之后大谈必须解决他们的北线,喋喋不休地谈论“绿线”(世界上,特别是美国的许多政界、新闻界人士与他们一唱一合)。
1982年6月,以色列进剿黎巴嫩南部、舒夫、贝卡谷地和南北米顿,封锁贝鲁特。巴勒斯坦抵抗运动的主要力量集结在贝鲁特西区,以色列从陆、海、空三面夹击西区整整两个月,而巴勒斯坦抵抗运动没能使其进入。菲利普·哈比卜与以色列和黎巴嫩官员频繁接触间接地通巴勒斯坦人,对一些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的首都不是访问就是联系,寻求问题的解决,让所有西方国家的部队都撤出黎巴嫩,后来达成勒巴勒斯坦战士(在其领导人的同意下)撤离贝鲁特送往同意接待他们的国家的协议,在贝鲁特部署了一支多国部队。
1982年12月28日,黎巴嫩——以色列第一轮谈判开始,美国代表参加了谈判。谈判在哈勒德、库尔亚特夏姆纳进行了33轮后,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于1983年4月抵达贝鲁特,表示美国支持这些谈判所达成的协议。黎巴嫩方面于5月17日在协议书上签字,但叙利亚反对该协议,因此协议搁浅,并导致1983年4月14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挨炸,黎巴嫩各地战火复燃,包括大贝鲁特在内的地区不断遭到来自舒夫、阿里亚和上米顿炮火的轰击。
1983年7月,舒尔茨访问沙特、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约旦、埃及之后承认“没有在外国驻黎巴嫩部队撤出的问题上取得任何进展”。以色列内阁1983年7月20日通过关于恢复在黎巴嫩部署部队和支持这些部队控制地区内骚乱的决定。杰马耶勒总统第二次访问美国。在宣布建立包括苏莱曼·弗朗吉亚、瓦立德·琼布拉特、拉希德·卡杜米在内的“民族拯救阵线”之后,在贝鲁特西区,军队和主要以纳比·贝里领导的“阿迈勒”运动等武装组织之间发生冲突(1983年8月初)。以色列立即撤到阿瓦利河附近。在舒夫和阿里亚山发生了战斗。1983年11月,发生了两起报复性行动:一是针对海军士兵营(死239人),另是在l分20杪之后针对在贝鲁特的法国军人(死58人)。大约10天后,在苏尔的第三次报复行动中有29名以色列士兵被炸死。这些行动在国际上引起的反响是:未能在黎巴嫩执行使命的多国部队必须撤出黎巴嫩。后来这些部队在几个月内分阶段从黎巴嫩撤了出去。
1983年11月1日,在日内瓦召开了黎巴嫩全国和解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黎巴嫩总统谢赫阿明·杰马耶勒、加米耶·夏蒙、苏莱曼·弗朗吉亚、皮埃尔·杰马耶勒、拉希德·卡拉米、瓦立德·琼布拉特、纳比·贝里、赛义卜·萨拉姆、阿德勒·奥赛兰,此外还有叙利亚和沙特阿拉伯的观察员。会议结束时,要求黎巴嫩总统重新考虑5月17日的协议,叙利亚曾要求废除这一协议,提出在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巴嫩前以色列军队必须撤走。散会前,阿布·穆萨领导的并得到叙利亚支持的巴勒斯坦部队在的黎波里及其郊区包围了再次被迫撤离的阿拉法特的支持者。1983年12月1日,阿明·杰马耶勒总统再次访问华盛顿。在黎巴嫩,由于山区和贝鲁特的战斗仍在进行,叙利亚及黎巴嫩当局的行动升级。由于美国政策的退却及前后不一,这就使得杰马耶勒关于全国对话的任务面临极大困难。
1984年3月5日,黎巴嫩废除了5月17日协议,并将将这一决定通知了美国。一周以后,全国对话会议在洛桑重新举行。接着,杰马耶勒总统和“阿迈勒”运动主席纳比·贝里访问巴黎。杰马耶勒和阿萨德进行了首脑会晤。后来组成了以拉希德.卡拉米为首的“拯救内阁”,但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内阁步履维艰(部长瓦立德·琼布拉特拒绝出席内阁的大多数会议),尤其在关于安全和军队问题上更是意见不一。
对于黎巴嫩,国际社会和地区利益仍致力于作出一种选择:瓜分或共管。但是,黎巴嫩人于1984年底重返家园,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大国1985年1月开始的再次会晤上,据说这次会晤对中东和其它国际问题至关重要;同时也寄希望于1984年12月28日杰马耶勒与阿萨德的最高级会晤。现已宣布这次会晤就三个问题达成了协议:放手让军队实施既定的治安计划;叙利亚支持黎巴嫩在纳库腊谈判中的立场;黎巴嫩与叙利亚协调关系,实现和解。
在这次黎巴嫩一—叙利亚首脑会晤,政府一直在阿拉伯世界和国际范围内进行活动:卡拉米总理1984年9月底在部长纳比·贝里陪同下访问纽约,并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还会见了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和各阿拉伯国家使团长。1984年11月,杰马耶勒总统带着黎巴嫩问题再次访问利比亚、罗马和梵蒂冈。他收到了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的一封信,国王在信中重申支持黎巴嫩的合法政权。几天后,杰马耶勒访问阿尔及利亚,并得到了本·杰迪德总统关于在各个方面支持其政权拯救进程的许诺。
1984年11月8日,黎巴嫩和以色列双方的军事代表团在纳库腊的谈判在联合国的支持下重新开始。谈判中,黎巴嫩坚持以停火协议和安理会决议为基础,在国际紧急部队配合下将国家权力扩大到以色列部队撤出的所有地区。自1949年停火协议执行起的35年后。黎巴嫩和以色列的军事谈判一无所获。一年半后,政治谈判以1983年5月17日签署协议而告结束,但这个协议后来被废除了。这种谈判在叙利亚的支持下到1984年底进行了11轮。美国派往中东地区的特使墨菲显示了美国外交的一种“冷静”与“审慎”,说明两个大国有比阿拉伯——以色列冲突更为关注的问题,为了精心准备核武器和太空武器的谈判,它们都乐意结束从黎巴嫩到海湾的中东战争,这就使该地区的各方转向欧洲,尤其是法国。
1984年间,黎巴嫩全国抵抗力量反对以色列占领南部的行动升级,以色列官方1984年底承认在黎巴嫩丧失了604名士兵。同时,它又时而坦率、时而闪烁其词地承认,它在黎巴嫩处于“一种真正的困境”,还说驻军黎巴嫩造成了其内部、政治和经济危机。
1984年至1986年末,除军事、政治、社会、心理战外,强加给黎巴嫩人的经济战达到了白热化,这种战争体现在美元对黎镑的比价暴涨,致使人民生活极为困难。似乎政府1984年11月为控制美元、扶持黎镑、保护经济自由和银行流通所采取的措施尚未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