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穆斯林国家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埃及

来源: 时间:2009-12-02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正式国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位 置:非洲最北处,与利比亚、苏丹、巴勒斯坦为邻,东濒红海,北临地中海。
面 积:1,001,499平方公里(386,660平方英里)。
人 口:4,600万(1985年)。农民占全国人口的60%,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的4%(1952年以前仅占2%)。91%的居民是穆斯林,其余的有基督教徒(其中95%是科卜特人)、天主教徒、正教徒、新教徒;还有亚美尼亚人。
首 都:开罗。它是非洲最大的城市,有1,000万人口。
主要城市:亚历山大(有500万人口)、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塞得港、阿斯旺、卢克索、古尔达卡。
语 言:阿拉伯语(官方语言)。
政 体:共和制。根据1971年宪法规定,总统由公民投票产生。共和国总统任期6年。立法机构是人民议会,议员也由公民投票产生。总统任命副总统和政府成员,他们对议会负责。埃及是联合国、非洲统一组织及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现任总统是胡斯尼·穆巴拉克。
经 济:1952年7月23日革命之后,成立了经济总局。埃及在1956年战胜英、法和以色列的武装侵略以后,由于政治原因,努力朝着国民经济“埃及化”的方向发展。1961年7月,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发布了一系列法令,重新组合埃及经济:国家控制并占有绝大多数生产资料,成立了体现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各类专门机构,同时向私人企业和集体企业敞开大门,以便共同发展经济。60年代建立了埃及历史上最庞大的工业基地,包括军火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赫勒万和舒布拉哈伊马的工业基地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亚历山大、下埃及各城市和上埃及所取得的成就也很说明问题。在南方建成的阿斯旺水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坝和能源之一,随之建立了庞大的哈马迪铝生产联合企业。同时,棉纺工业也得到发展。70年代,经济开放政策付诸实施,最突出的成果是成立了不少埃及与美国、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合资公司。1974年建立的阿伯石油管道公司是那一时期的重要成就,埃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参加了这家公司的建立。80年代最突出的经济成就是指导消费生产,使其成为开放型生产,为在埃及投资打开原先全部封闭的窗口。
货币单位:埃及镑。
国 庆:7月23日革命节。
国 歌:《我的祖国》。
历史简介:
第一个法老距今已经5000多年了。埃及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现象,比如农民,大多数农民至今仍然用牛拉的铁犁耕地,这种方式之古老,可从古墓墓壁上的石雕找到注解。古时候,每年当尼罗河河水泛滥时,埃及人便举行宗教活动,献给尼罗河一位美丽的少女以表达他们对尼罗河的尊敬;现在.每当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水泛滥时,他们仍然举行祈祷活动,往尼罗河里扔五颜六色的玩具娃娃以替代埃及姑娘。在大城市,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人骑着骆驼,与豪华的新式汽车并驾齐驱在柏油马路上。此外,还有一个政治现象值得一提:埃及是世界上数千年来保持政治疆界一直不变的古国之一。
如今已成沙漠的地区,几千年前是沃土良田,有好几条河流穿流而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水少了,土地干了,只剩下尼罗河从沙漠的东部流过,在干旱的大地上造出了一块肥沃的土地,于是象其他非洲人一样,那些以狩猎为生的人在尼罗河流域定居,开始耕种和放牧,他们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农民,或者说他们与两河流域和沙姆地区的人是同时期人。
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业已形成的原始村落聚集成部落,由部落的首领和族长来管理。这些聚集而成的部落最后建立了两个强大的王国:南方的上埃及王国和北方的下埃及王国。大约在公元前3,200年,当南方王国的首领米那一世侵略此地、建立了第一个王朝时,两个王国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埃及。
公元前2,600年,随着第四法老王朝的建立,埃及文明经历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明体现在历法的制定、象形文字的发明和大金字塔的建立。大金字塔是三位法老的坟墓(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满格拉金字塔)。这些金字塔说明古埃及人从理论上和技术上精通几何原理,至今仍令科学家和专家们惊讶。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中最杰出的文明。
但是这个黄金时代好景不长。法老的中央政权从公元前2,200年开始衰败,直到公元前2050年上埃及的底比斯的国王们重新统一埃及时才再次强盛起来,但远非以前那样强大。尽管如此,农业在底比斯王朝普遍发展,特别是扩大了灌溉网和分配了土地。他们还把王朝的疆域扩大了努比亚,也就是现在苏丹的北部地区。
在第十三王朝时期,法老的权势又消失了:连年不断的内战使从亚洲来的喜克索人在公元前1675年乘机占领了埃及,他们统治埃及直到公元前16世纪中叶。喜克索人的小小贡献就是把战士用的盔甲和马拉战车术带到了埃及。
艾哈迈斯一世驱逐了喜克索人,建立了第18王朝(公元前1570—1304年),他的继承人扩大了埃及的疆域:南到苏丹,东到两河流域的幼法拉底河边。这个王朝最著名的法老是赫熙卜苏女王,她组织了非洲东海岸的贸易活动,她的继承人图特摩斯三世也是很有名的。在这一时期,大批被征服国家的人民象奴隶一样被送到埃及:或是充军,或是做苦役。
公元前14世纪,阿蒙霍特普四世法老(也属第18王朝)登基,他要统一宗教信仰,主张掘弃多神崇拜,只信一神即太阳的代表阿通,他自己改名为阿赫纳通(意为信仰太阳的人),并从底比斯迁都到今特拉厄马勒。由于他过份重视哲学和宗教,忽视了威胁王朝的危险,因而法老的权势削弱了。
阿蒙神庙的教士们坚持信奉传统的神,他们把阿赫纳通赶走之后拥立图特·安赫阿蒙为小法老,埃及抛弃了阿赫纳通的一神教,重新崇拜被称为阿蒙·拉阿的神。
拉美西斯的国王们建立了第19王朝。这个王朝是埃及法老史上最强盛的王朝。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战。他的时代被称为埃及帝国时代。其后利比亚人、埃塞俄比亚人和亚述人曾于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25年入侵埃及。第26王朝把侵略者驱逐出埃及,并定都孟菲斯。
公元前525年,居鲁士大帝之子波斯国王冈比西侵略埃及,把它作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到公元前332年,埃及又落入亚历山大大帝之手,是他建立了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死后,他的一名大将托勒密继位,他使亚历山大城变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和文化中心。当克娄巴特拉七世(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国王)于公元前30年死后,屋大维(后来的奥古斯都)将埃及并入正处于扩张巅峰的罗马帝国。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埃及,并迅速传播开来。当罗马帝国3世纪末分裂时,埃及被划归东罗马帝国,或称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4世纪,君士坦丁国王把基督教奉为国教。但是埃及的基督教徒和拜占廷的基督教徒很快就在宗教信仰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埃及人信神之一性(一性派宗教),而拜占廷的则信三位一体,即父亲、儿子和神圣精神。埃及人由于被视为是异教徒而受到迫害。这种分歧为阿拉伯人在欧麦尔·本·赫塔卜时期(640年)对埃及的伊斯兰征战大开方便之门。麦加是四位正统哈里发的活动中心。但是开始于8世纪的阿拔斯王朝则把巴格达作为其首都,当时埃及是它的一个省。9世纪,阿拔斯人艾哈迈德·本·图伦(土耳其人)把埃及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来统治,尽管它还与阿拔斯王朝的中央政权保持着联系。其原因是中央政权由于内部的分歧已经变得十分虚弱了。然而图伦的统治未能持久,埃及又回到阿拔斯人手里。之后又被伊赫什德人(另一个土耳其家族)统治过。公元969年,来自非洲西部的法帖梅人(阿拉伯人)占领了埃及,并定都开罗,在那里建立了艾资哈尔清真寺。在他们的极盛时期曾经统治过整个北非以及西西里岛、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一部分。
12世纪,萨拉丁·阿尤布大将(库尔德人)战胜了法帖梅人的最后一个哈里发,把埃及归属于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由于萨拉丁战胜了十字军,他成了最负盛名的穆斯林战将。他的继承者们继续统治埃及,直到1250年麦木路克人(他们中不少人曾是宫廷卫士)推翻了他们。1516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达比格草原战斗中战胜了麦木路克人,1517年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直到19世纪都是由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委任麦木路克人担任统治埃及的总督。

1798—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埃及,企图截断英国去印度之路。但是英国—土耳其联盟挫败了法国军队,法军被迫于1801年撤离埃及。随拿破仑而来的科学家在埃及发现了许多重要的文明遗迹,其中有罗塞达碑,不久科学家商博良根据罗塞达碑解开了象形文字之谜。
在奥斯曼人抗法战争中指挥阿尔巴尼亚军队的将领继续留在埃及,1805年被授予帕夏头衔,此人就是穆罕默德·阿里。他于1811年消灭了马木路克人,开始了对埃及的统治。穆罕默德·阿里致力于埃及的发展和复兴。他占领了苏丹,他的军队到了阿拉伯半岛、希腊,直接威胁着土耳其奥斯曼政权。但是在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压力之下,他被迫后退,因为法国人和英国人不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强大的国家取代病夫奥斯曼帝国。
穆罕默德·阿里把棉花种植技术引进到埃及,棉花成了埃及最重要的产品。在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几千年以来第一次有了一支由埃及人自己组成的军队,它既不再是由国外招募来的雇佣军,也不再是由奴隶组成的。在穆罕默德·阿里之后,其家族继续统治埃及。
赛义德帕夏(穆罕默德·阿里之子)赋予法国人弗第南·德·勒赛普斯开凿和利用苏伊士运河的权力。这项工程一直到赛义德帕夏之子伊斯梅尔一世时才结束,于1869年竣工通航。但是伊斯梅尔帕夏的财政政策使埃及遭受了破败之灾。1875年,他不得不把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埃及股份卖给英国人。当时埃及的财政是由英国人与法国人共同掌管。1879年,伊斯梅尔帕夏逊位于其子陶菲克。
面对外国人对埃及财富变本加厉的控制和掠夺,埃及的民族主义者在埃及军官艾哈迈德·阿拉比的领导下于1881年举行了起义。英国派兵镇压起义,在塔尔凯比尔战斗中消灭了阿拉比军队,继而占领了埃及。尽管埃及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但实权掌握在英国人手中。1880年以后的几年中埃及失去了苏丹,直到1898年才在英国的帮助下收回苏丹,并由英、埃共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土耳其宣布与德国结盟时,英国立即正式宣布埃及为英国的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随着以萨阿德·扎格鲁勒帕夏为首的华夫托党的建立,埃及人民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华夫托党宣布其斗争目标是将英国人驱逐出埃及。1922年,英国人让埃及有条件地独立,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穆罕默德·阿里的孙子福阿德一世为国王。但是英国和其他外国人的特权依然如故,英国军队仍然留驻原地。1936年英埃条约签订,规定英国军队从苏伊士运河地带撤走,取消外国特权,扩大埃及对苏丹的管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入侵埃及。但是在1942年阿拉曼战役中受挫于同盟国之后德军撤离了埃及。尽管如此,埃及直到1945年才正式对德宣战。同年开罗会议召开,决定成立阿拉伯国家联盟,埃及也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起强烈反对在由英国委任统治的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于1948年进行战争之后,埃及(还有一些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联合国的监督下签订了停战协定。
埃及军队对以色列人作战的失败和君主制度的腐败导致了1952年7月23日革命和自由军官运动的发生。自由军官在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的领导下推翻了法鲁克国王,其子福阿德二世继位。穆罕默德·纳吉布少将成为革命委员会主席。1953年取消君主制,宣布成立共和国,纳吉布任第一任总统,翌年,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取而代之。
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当政的头几年所做的大事:1956年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当时埃及的股份还在英国人和法国人手里);同社会主义阵营做了第一笔军火交易。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消息刚一宣布,以色列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就决定进攻埃及,占领了西奈半岛和部分运河区。由于世界舆论的压力,加之联合国向埃以边界派遣武装部队和美国对侵略者的警告,他们才撤离占领的地区。
苏伊士运河风波(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及英、法和以色列入侵)加强了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在埃及、阿拉伯世界乃至世界上的地位,也为埃及与叙利亚的合并铺平了道路。1958年,两国实现合并,新的国家名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总统是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但是这种联合仅存在几年,因为叙利亚1961年发生军事政变后脱离了联合共和国。在以后的数年中埃及仍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应埃及政府的要求,联合国的武装部队撤离埃、以边界,第三次阿、以战争遂于1967年6月5日爆发了。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以色列击溃了埃及军队,占领了西奈半岛、加沙地带、苏伊士运河东岸及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戈兰高地。1970年,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逝世,副总统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继任总统,他立即宣布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阿、以战争,在战争开始的日子里埃及军队经苏伊士运河越过巴列夫防线。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在纪念1973年10月战争的阅兵式上遇刺身亡。副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当选为总统。穆巴拉克继续关于西奈半岛的谈判。
由于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继续在约旦河西岸建立定居点,破坏塔巴会谈(塔巴位于亚喀巴西南的乌姆拉沙拉苏地区,阿拉伯人称作埃拉特,在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岛之后,塔巴仍是埃以争论的焦点),1982年秋,埃及发动了强大的反击以色列的新闻战。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穆巴拉克主张通过巴勒斯坦人参加和平谈判,在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巴勒斯坦政权,并与约旦建立关系。在与阿拉伯国家关系问题上,穆巴拉克撤消了萨达特在阿盟断绝与开罗的关系之后为与之抗衡而建立的阿拉伯伊斯兰人民联盟;穆巴拉克支持伊拉克对伊朗的战争。在对苏关系上,两国领导人已经进行了多次会晤(其中一次是在1983年3月),形势发展表明两国最近将恢复关系。
穆巴拉克执掌政权以来访问了好几个国家,最近的一次是他1983年4月1日对中国的访问。接着访问了朝鲜、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的中东之行是1983年4月25日从埃及开始的。当舒尔茨到达贝鲁特时,穆巴拉克总统呼吁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支持黎巴嫩总统阿明·杰马耶勒解放黎巴嫩。

苏伊士运河

4000年前,西索斯特里斯三世法老挖了一条连接尼罗河和红海的运河。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淤塞了,有时便改线重新开凿,但是到了8世纪这条运河被人们彻底遗忘了。
以前往返于欧亚两洲之间的旅行者要绕着非洲走一条漫长而危险的道路。一些有识之士一直考虑在两大洋之间开凿一条运河来缩短航程。1854年总督赛义德帕夏授权法国外交家、工程师弗第南·德·勒赛普斯建立一个在苏伊士地峡开凿运河的公司。于是德·勒赛普斯建立了苏伊士运河国际公司,发行股票为这项巨大的工程筹集资金。1859年4月25日开工,10年后竣工。1869年11月17日在总督伊斯梅尔帕夏和拿破仑三世的妻子尤吉尼亚王后的主持下举行了通航典礼。运河全长172公里(107英里),它从地中海的塞得港到红海的苏伊士,经过鳄鱼湖、大苦湖和小苦湖。运河开河开通之后,进行过多次改造,运河宽约150米,深约14米,曾几经拓宽和加深。
运河国际协定(1888年君士坦丁堡协定)规定允许所有国家的船只通过,同时,规定埃及有权在战争状态下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己。根据协定这一条款,埃及在第一次阿以战争(1948——1949年)之后拒绝来往于以色列的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1956年埃及总统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决定将运河国际公司收归国有,于是发生了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的战争。在军事冲突过程中,有几艘船沉在河底,堵塞了航道。埃及政府随后清除了这些障碍物,1957年3月运河重新通航(来往于以色列的船只仍不得通过)。大约过了10年(1967年)运河因空袭炸沉的船只而再度堵塞。1973年十月战争之后,沉船被清理出去,1975年向国际航运开放。现在它可通航载重量为27万吨的巨轮。
在国内,1984年2月为新华夫脱党的领袖福阿德·萨拉基丁和总书记易卜拉欣恢复名誉;萨达特的政府曾决定禁止他们两人从事政治活动。于是新华夫脱党同其他反对党一起参加了1984年5月举行的32年以来的第一次大选。其他反对党有自由社会主义党(以穆斯塔法·卡迈勒·穆拉德为领袖)、社会工党(易卜拉欣·舒克里)和民族进步统一集团党(哈立德·毛希丁)。大选的结果民族民主党获胜,获得391个席位,因此由卡迈勒·哈桑·阿里组成新政府。1984年9月,内阁声明中有如下内容:
1.继续巩固埃及在与阿拉伯世界及非洲国家关系中所取得的成就,加强其在不结盟运动中的积极作用。
2. 继续和平进程,谋求公正、全面地解决以巴勒斯坦为核心的中东问题,实现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
3.早日结束两伊战争。
新政府的第一项决议是根据紧急状态法将紧急状态期限由1981年10月6日延长至1986年4月;埃及进入紧急状态是在萨达特总统遇刺后几小时宣布的。
在对外关系上,埃及、约旦和美国三国首脑于1984年2月在华盛顿举行了坦率的会谈。嗣后,埃及总统宣布:“黎巴嫩的形势是不能容忍的,它对我们所有人都构成威胁,分裂这个饱受灾难之国的行动应该被制止,黎巴嫩危机最能说明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要性。1984年以来埃及西方外交政策的特点是重视欧洲,特别是法国,而不是美国。继埃及国防部长访问巴黎,就军事合作进行会谈之后,法国总统于1984年7月访问了埃及、提议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中东问题。穆巴拉克总统也于1984年10月底访问了巴黎和波恩,讨论了欧洲共同体1980年发表的威尼斯声明和欧洲在中东的作用以及黎巴嫩问题。在欧洲之行中穆巴拉克于1984年8月还会见了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韦塞林·久拉诺维奇。在此之前希腊总统卡拉曼利斯于1984年3月访问了埃及。1984年8月在西方与埃及指责利比亚和伊朗在红海布雷之后,西方与埃及之间有了合作的气氛。美国、法国和英国派出扫雷艇前往红海。与此同时,面对西方在红海和苏伊士湾的海上集结,苏联的反应是派遣扫雷艇前往其盟友南也门海域特别是曼德海峡清除水雷。总而言之,西方的势力从黎巴嫩大门走出又从窗子进入苏伊士湾,水雷正是他们布的。在水雷事件以前,埃及和苏联已经就全面恢复关系达成协议。与此同时,埃及和土耳其草签了包括制造飞机、坦克和潜艇的军事合作条约。
与以色列的关系方面,1984年全年处于不冷不热阶段。因为以色列人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继续建立定居点。此外,埃及同意以色列大使返回开罗的条件是:以色列从黎巴嫩全部撤军,推动巴勒斯坦和塔巴问题的解决。
埃及于1984年4月断绝了与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的关系,因为这两个国家把大使馆迁到了耶路撒冷。埃及还威胁说将同任何一个把使馆迁到耶路撒冷的国家断绝关系。
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穆巴拉克总统访问非洲4国之后,于1984年2月访问了拉巴特,与摩洛哥国王讨论了恢复埃及在伊斯兰会议组织中的成员国资格问题(后来伊斯兰首脑会议决定取消“冻结埃及成员资格的决议”)还讨论黎巴嫩危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前途、双边关系、非洲事务、乍得危机以及西撒哈拉争端问题。接着他来到巴黎与密特朗讨论了协调法、埃方案的可能性和里根的中东和平倡议。埃及的既定方针是必须协调约旦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关系,组织阿拉伯国家共同行动以解放1967年以来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穆巴拉克1984年10月对约旦的访问和侯塞因1984年12月1日对埃及的访问是在两国关系非常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访问得到伊拉克的全面支持,但遭到叙利亚的强烈反对。
任命阿蒂夫·西德基博士出任总理取代阿里·卢特菲博士,由卢特菲博士任议会主席是埃及1986年政治的最新发展。
胡斯尼·穆巴拉克从他就任总统职务的第一天起就宣布要坚持民主,5年来的实践证明他没有放弃承诺。1986年9月29日,即就任总统5年之后,他在议会选举时强调:“我百分之百地支持民主自由。”尽管国内有些过激行为,但他还是呼吁一些作家、记者注意:我们有民主,我们不想置民主于死地,但应该减少过激行为。
穆巴拉克要求不要就民主自由大作文章。他说,“希望各党派合作,使民主进程稳步前进,不要让民主进程‘原地踏步走’。他强调“我们的生活将始终充满民主和自由,即使发生过过激行为。”
当我们回顾穆巴拉克执政时期坚持民主治国时,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即使在1986年初警察部队发生骚乱期间,每个政党照常活动,没有取缔一份报纸,国内平静如故,事件过后就更加安定了。
穆巴拉克重视同各派别和政党进行对话,他呼吁反对党与政府共商国是。
当他访问美国时,他对陪同人员说:指挥战争要比治理国家容易得多,因为战争中你的目标很清楚,而治理国家则是千头万绪。
他发布的第一项命令就是废止1981年9月决议。在赦免令发布之后,他接见了政治犯、反对党领袖和各党派人士,邀请他们到共和国宫举行历史性的会议,要求他们谱写新的篇章。反对派的报纸在经过一段时间停刊之后在法律和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出版。
穆巴拉克宣布尊重法律裁决。本着这种精神,法律判决华夫脱党恢复党的生活。该党现是最大的反对党,除执政党外,它获得了最多的席位。与此同时,福阿德·萨拉基丁(华夫脱党主席)也被判结束软禁。
如果说民主是治理的实质,那么选举就是民主的实质。1984年6月的选举是在多党参加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在穆巴拉克时代进行的第一次选举,反对党获得议会中的57个席位,是埃及现代史上反对党获得席位最多的一次。
从一开始,穆巴拉克总统廉洁奉公就是有口皆碑的,他注重为政清廉,根除腐败。他坚决反对非法致富和靠投机倒把发不义之财。在他的支持下,监察部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进行了一场反腐化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打击了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者、倒汇者及剥削者等。监察部门为国家收回4.66亿埃镑,为宗教基金机构收回价值20亿埃镑的被侵占土地,从逃税商人手里为税务局收缴了1,500万埃镑的税款。
经济问题是前任总统萨达特留给穆巴拉克总统的最棘手的问题。令国家窒息的外债在几年内以令人惊奇的速度增长,依靠没有保障的财源势必造成生产萎缩。穆巴拉克总统在他执政的头几个月就十分重视经济问题,了解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实质及如何解决的看法。他于1982年2月主持召开了经济会议,与会者各抒己见。会议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经济问题的透明度,确定了埃及经济靠三条腿走路(国营、私营和合营)的方针。
五年计划以其目标和成果体现了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对埃及经济的持续指导,及时纠正了经济上的一些偏差,抑制了一些经济问题的恶化。
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实现了它的目标,埃及的经济平均增长率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最高平均增长率。1982—1987五年计划的目标是5年内生产部门的产量增加近50%,每年增加8.5%,这个增长速度等于人口增长速度的三倍。
1984—1985年,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投资总额达71亿埃镑,其中国营企业为54亿埃镑,私营企业为17亿埃镑。
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实际投资总额为原定投资总额255亿的109.2%,请看如下数字:
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小麦产量增加了10万吨;
发电量由原来的277亿度增加到303亿度;
更新铁路295公里;
增加电话线路393,000条。
工业方面:1985年工业生产总值达48.38亿埃镑,比原定的41.4l亿埃镑增加了17%。到1986年初,预计工业生产总值可达64.61亿埃镑。
工业品出口额约达3.6亿美元,比1984年同期增加了5%。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下降了15%。
穆巴拉克宣布坚持“经济开放”政策。实际上政策的含意已经发生了变化:由持续了几年的消费开放转变成生产开放。1986年9月就此发布了几项决议,旨在限制进口某些商品,鼓励生产,取代进口。
穆巴拉克是在埃及被阿拉伯世界疏远、前总统萨达特和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互相攻击的情况下接管政权的。穆巴拉克从一开始就决定停止对阿拉伯国家的攻击宣传,即使他们一刻也不停止地对埃及进行攻击。穆巴拉克还宣布了对巴勒斯坦问题的原则立场,保证巴勒斯坦游击队从黎巴嫩安全撤出,维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合法领导。1983年,亚西尔·阿拉法特先生访问了开罗,埃及同大部分阿拉伯国家改善了关系。埃及与约旦恢复了外交关系。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埃及为协调约旦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关系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正是由于这些努力才使约旦与巴勒斯坦人达成了协议。1985年上半年,埃及与伊拉克的关系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尽管两国还没有互派外交代表。
当穆巴拉克总统访问约旦的时候,采取了突然的步骤,两位领导人一起访问了伊拉克,会见了萨达姆·侯塞因,举行了三方首脑会晤。虽然同伊拉克的外交关系仍未恢复,但是通过这次访问,埃及与伊拉克的关系有所改善。1986年埃及与伊拉克的贸易额分别达到1亿美元。
穆巴拉克申明反对以色列的扩张计划,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力。当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时,埃及召回其驻以大使,以抗议以色列的入侵。因此埃、以关系正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
收回塔巴是埃、以关系议事日程表上的一项基本内容,经过持续4年的谈判,双方达成有条件的解决方案。
穆巴拉克总统会见了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在这次会见中双方同意召开国际会议并为之作准备。
穆巴拉克总统时代的埃及多次强调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的代表。
胡斯尼·穆巴拉克总统刚一执掌政权就宣布埃及不和任何一个国家建立“特殊”的关系,而是同所有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
在同美国的关系上,埃及制定了几项原则:埃及不同意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国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但如果某个阿拉伯国家或伊斯兰国家需要帮助,埃及可以提供方便。埃及很珍视同美国的友谊,但这是双方面的。
埃及认为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是这两个国家的事情,但这种关系不应牺牲阿拉伯的利益或改变力量的平衡。
在和平进程中,埃及把美国当作须臾不可缺的伙伴,因为它是唯一能够和阿、以双方对话的国家。基于这种认识埃及最近使美国认识到巴勒斯坦人参加和平进程的重要性,因此才有了美国助理国务卿理查德·墨菲旨在让巴勒斯坦人参加和平进程的阿拉伯地区之行。
穆巴拉克总统1985年年底对美国进行了访问。在与美国总统里根的会谈中提出了他的观点,即所有各方在召开国际会议这个问题上都不必担心和犹豫,主要各方都要参加会议,予以支持。
穆巴拉克总统通过这次访问,无论在军援还是在经援领域都取得了进展。
在穆巴拉克总统执政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埃及与苏联的关系似乎已经到了不可恢复的程度。自穆巴拉克执政以来,两国关系开始慢慢松动,这体现在双方决定两国大使于1984年7月重新开始工作,这是使双方关系趋于正常的一步。
1985年年底,召开国际会议的设想再次提出。这就意味着让苏联积极参与解决该地区的问题。
非洲是埃及政策所关注的地区。埃及对非洲的重视表明埃及与非洲关系之深。1984年,穆巴拉克总统访问了扎伊尔、肯尼亚、索马里、坦桑尼亚和苏丹。在这次访问中,穆巴拉克总统阐明了非洲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非洲人民决心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努力进入一个各方面得到发展、为劳动阶级谋利益的新时代。
——埃及绝不会忘记为反对种族主义而战的南非兄弟,绝不会放弃对纳米比亚人民斗争的支持。
——埃及支持乍得人民为实现自由选择而进行的斗争。
1985年7月,穆巴拉克总统在第21届非洲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非洲国家应该协调步伐、团结一致,以应付政治独立后的问题。他还说国际社会把非洲问题当作非常问题来处理是不能接受的。
1985年11月,穆巴拉克总统会见正在埃及开会的非洲国家新闻部长时说,非洲应在世界性问题上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埃及赞赏非洲人民与埃及站在一起,埃及支持非洲人民正义事业。
在1985年12月于开罗召开的非洲环境保护会议上,穆巴拉克总统发表了讲话。他说:埃及愿意为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其科学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要求非洲各国的科研机构制定一体化的科学规划以解决共同的问题。
1986年8月,穆巴拉克总统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非洲首脑会议上强调,非洲人民应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流更多的汗水来迎接挑战。他提出未来阶段的口号是:加强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穆巴拉克总统在埃塞俄比亚首都逗留期间与非洲领导人先后进行了多次重要的双边会晤,其结果是组成了几个部级的双边委员会,以推动埃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