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的撒拉族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民族风情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黄河之滨的撒拉族

来源: 时间:2009-12-0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在青海高原东部边缘,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巍峨的小积石山环绕四周,滔滔的黄河水奔流其中,一块块碧绿的农田和一片片果林掩映下,村庄错落,阡陌相连,鸟语花香,炊烟袅袅,这就是我国撒拉族人的主要居住地一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次还居住在临夏州积石县的四堡子、大河家、刘集乡、石塬、柳沟、吹麻滩、扎藏、小关、中嘴岭等乡镇。据2000年统计州内有9510人。
  一、传入发展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史称“撒拉族”、“撒喇”、“撒拉回”。元代迁入青海的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蒙、回、汉、藏等民族长期相处,相互融合,发展而成撒拉族。有语言,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从事农业、兼营畜牧,注重园艺。喜狩猎,善编 .织、勤劳节俭、朴素、谦谨、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历史上曾掀起苏四十三反清斗争等多次反压迫、反剥削斗争。县内的撒拉族是在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反清斗争失败后,因逃难和婚姻关系从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崖曼、西沟、白庄、清水、孟达、草滩坝、塔撒坡等地迁入的。
  元代后期,世居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撒鲁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千徙而来的纪念。元时,撒拉族先民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明朝沿袭之,清朝时“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撒拉族内部新的统治者。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纳马大约360匹。嘉嘉时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清雍正时终止。民国时期、征兵和兵款是撒拉族人民最沉重的负担,频繁的征兵,要款和徭役,逼得许多人倾家荡产,流落他乡。随着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日益尖锐,在历史上撒拉族人民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共和国成立后,撒拉族人民获得新生。   撒拉族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的乌古斯语组,语言内部比较一—致,无方言 区别。句子成份的基本同序是:主语——一宾语一一谓语,定语和状语都在中心词前面。 除相当数量的词汇与同语族各亲属语言同源外,从汉藏语言中吸收了许多借词。元音都 有清化现象塞音、塞擦音都是清音,送气的和不送气的两套。名词没有数的区别,动词 和名词做谓语时的人称形式已经消失,带有两个以上附加成份的词很少。在突厥语族中撒拉族语受汉语影响较深。积石县内大河家乡关门和石塬乡沈家坪村撒拉族使用本民族语言外,其他地方的均使用汉语。
  撒拉族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荞麦、玉米、谷子、糜子、豆类、油菜、胡麻、洋芋等。菜类有白菜、芹菜、菠菜、蒜、萝L、西红柿、菜瓜等。果类有苹果、冬果、梨、杏、桃、核桃等。居住在大河家,四堡子乡的撒拉族群众有经营园艺业的习惯。家畜家禽有牛、羊、骡、驴、鸡、鸭、兔等,部分群众还养蜂。畜产品有羊毛、皮张、牛奶、肠衣、肉及蜂蜜。生产工具与周围回、汉民族相同。居住在积石山东麓的撒拉族群众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善作伐木斧头和用于狩猎的火枪、夹挠及马尾撒扣。撒拉族素重有福同享,故将猎物平分,从不获为已有。他们用青杠、缠条等质地柔硬的藤条或荆条缠绕编织和背兜、筐子、耙耱经久耐用,结实牢靠,本世纪初至70年代远销青海循化、化隆、民和、同仁、尖扎和甘肃永靖、临夏等地,甚或/顷黄河而下,销往兰州。撒拉族人民擅长擀毡、织褐、打铁、凿石、制鞋、其工艺考究,式样繁多。
  二、风俗习惯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撒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定特色的风俗习惯。
  饮食:以小麦、青稞面为主食,辅以豌豆、荞麦、洋芋及各类佐食蔬菜。主食通常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油香、馓子、锅馍、油搅团以及手抓羊肉,是撒拉族人民普遍爱吃的食物。逢节还要蒸糖包或肉包,做油炸蛋糕,火锅子及各种盘菜、碗菜,撒拉族男女老少都喜爱喝茶。
  服饰:早期的服装,男人头戴羊羔皮卷沿帽,身穿无领长衫,腰系布或丝绸腰带,腰带上挂15至25厘米长的腰刀;下身穿大档裤,脚登短统靴或牛皮缝制的“骆蹄”。妇女头披纱巾,身着长裙,脚穿长统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比重的增加,服装也逐渐改变。男子短衣较接近汉族的略为宽大或短些,腰间系一条布带或绸带。头戴白色或黑色的圆顶帽。青年人爱穿白色的汗褂,外套黑色坎肩,下身黑色或蓝色长裤,脚穿布鞋。老年人多穿长衫。青年妇女喜欢穿颜色鲜艳的大襟衣服,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各色长裤,脚穿布鞋或绣花鞋。常佩戴戒指、手镯、耳环和串珠。妇女戴的盖头,颜色随年龄而不同,姑娘和新婚妇女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色的;50岁以后戴白盖头。
  居住:习惯“聚族同居”。房架结构以土木为主,砖石结构逐年增多。院墙四角顶上放置白石头。一般庭院都附设果菜园,兄弟分家时,父母与小儿子居于旧宅,其余儿子另迁新址。
  婚俗:早年撒拉族婚俗一般为男家相中女方,就央请“嫂吉”(媒人)向女家提亲。经女方父母同意后,再征求女子本人及亲房叔伯的同意,其中舅父的意见最重要。获女家同意后,择日送婚茶。一般送耳坠一对,茯茶1封。女家接纳即表应允。男方通过“嫂吉”给女家送“麦海勒”(聘礼)。麦海勒的多寡,视男家经济情况而定。“富有的男家送马2匹或马1匹,骡1匹,如家贫无马骡者,可用4只小羊抵之”。一次纳不起聘礼者,可先送一半。后来,“麦海勒”日趋简化,一般可送做衫子的布料或其他衣料等。男女双方择定吉日,请阿訇念“尼卡海”,致祝婚词,即成婚礼。新娘临出门时退着行走,低头唱“撒赫斯”(一种哭嫁仪式)。至男家门口时,鸣放鞭炮,送亲男眷簇拥新娘骑马进门。进门后,男家女眷捧奶茶4盅,送亲女眷饮少许,送新娘入洞房。第二天的席前,由女方一位长辈或邀请的民间艺人说几段“吾热赫苏斯”。它的词语优美,内容丰富。宴毕,要分送“肉份子”,阿舅在撒拉人婚礼中极受尊崇。新娘要给男方家中大小人口各送鞋1双,给公婆和阿舅另送枕头1副。早年撒拉人举行婚礼时,表演“对委奥依纳”(骆驼戏)的游戏,它既是一—个热闹的文娱节目,又追述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的故事。
  丧葬:亡人洗身后以白布穿裹,葬入墓穴;一般每个“孔木散”有一公墓,埋葬前要站“哲那则”,以示对亡人的哀悼。送葬时,视家庭经济能力施散一些钱、茶叶、烟、火柴等;给参加送葬的人无论老少都要散到。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一般留在舅家和“出散”给阿訇及穷苦人。送葬的第3天,要宰羊、煮麦仁饭,请村里老人和群众吃,并给他们送油香,打肉份。撒拉人重视老人和成年人的葬仪,也重视对小孩和初生儿的葬仪。
  习俗:撒拉人尊重老人和长辈。年轻人或晚辈遇见老年人和长辈,先说“赛俩目”,主动给老年人和长辈让路、让座;说话语气平和,态度恭敬;在聚会、作客等场合,老年人和长辈坐正席,年轻人和晚辈依次排后,从不逾越;同辈人相遇,双方互致 “色俩目”;聚会时互相谦让,互表敬意,重感情,讲情谊,长幼有序。日常生活中,撒拉族有互相帮助,济困扶危的道德风尚。对贫困者、穷苦人、患难者和鳏寡孤独最表同情,根据自身能力拿出一些钱物予以周济。路见不平,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撒拉族十分注意清洁卫生。每个家庭都备有洗澡用的吊桶和洗手洗脸用的“汤瓶”。平时经常洗澡沐浴,饭前便后都要洗手。参加宗教活动前,要进行“小净”或“大净”。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