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回族概略
来源:
时间:2009-12-03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新疆共有回族约73万人
据一九九八统计表明,新疆共有回族约73万人。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米泉县、昌吉市和伊宁市、霍城县、乌鲁木齐市、焉耆回族自治州以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
散居在城镇的回族人民,穿戴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戴小白帽,穿白布衬衫,黑坎肩,妇女戴白色和蓝色布帽。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用腿带扎绑裤角。农村的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并有戴项链、耳环、戒指的习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并分为许多教派。新疆回族是“格的目”(老教)教派(在乌鲁木齐等地还明显受到虎非耶的影响),其次是“哲合林耶”(小教)派。此外,“依合瓦泥派(新新教)也有影响。回族女子一般不能与非伊斯兰教男子通婚,但回族男子可以与非伊斯兰教女子结婚。
迁徙及发展
乌鲁木齐回族历史可上溯至元代。13世纪末叶,元朝政府派“探马赤军”(主要是回回士兵)来新疆戊边驻防。至元十年(1273年),元朝政府下令将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垦荒屯田。回族大迁入新疆,始于清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叛乱以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军在乌鲁木齐地区修筑城堡,驻兵屯田,随军服役的回族士兵也被分拨到各个屯垦区。之后,清政府又从陕甘各地调绿营兵来此屯垦,鼓励士兵携带家口耕作。不久,绿营兵屯全改为携眷永住,其中的许多回族士兵与其家属遂落户于乌鲁木齐。
清政府在实行“屯兵戊边”的同时,又实行了“移民戊边”的政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甘肃河州(今临夏)一带迁居到新疆的回民达500户。嘉庆、道光、咸丰各朝年间,清政府继续向乌鲁木齐移民和发配罪犯,其中的回族人大都落籍于新疆。
清光绪初年,随陕西回民首领白彦虎逃奔进疆的一批回民,有一部分流落在新疆各县定居。新疆建省后,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又有大批陕甘及其他省回族人民陆续迁来新疆定居。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甘肃、青海一带的回族、撒拉族反清起义失败后又有大批回民拖家带口逃入新疆。民国年间,陕甘各地回族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相率西行,有的到新疆谋生。民国23年(1934年),马仲英率领的上万名回族士兵,被盛世才军击溃,许多人也流落在新疆。民国28年(1939年),甘肃固原地区发生大地震,加上甘肃、宁夏、青海地区连续多年的教派之间互相残杀,迫使成千上万的回族人民流离失所,其中不少人来到新疆。
新疆的回族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在城市,回族人大都居住在城关区;在农村则自成村落,围清真寺而居。也有和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的。
文化生活
新疆的回族用汉语汉文。其语言除保留着一部分西北各省区的方言外,还夹杂有当地汉族的方言,也掺进一些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及宗教词汇。有些回族人兼通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语言文字。
新疆回族教育原以宗教经堂教育为主。新疆建省后,义学和现代教育的比重渐有增加。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于民国24年(1935年)在陕西大寺及河州寺内开办两所回民学校。之后,由王孟扬等人创建启新小学。
生活习俗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来源于宗教的风俗习惯,逐渐融为民族生活习惯。
回族的婚姻,在新中国成立前,子女结婚一般都由父母决定,而且多近亲结婚,尤其是姨表、姑表结婚的现象较为普遍。从开始订婚到结婚,聘礼繁多,且要给女方家长送一定数量的:“奶费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包办、买卖婚姻已经废除,但形式上仍保留了旧婚姻制度的一些残迹。青年男女虽然自由恋爱了,但仍要通过媒人提亲,送上“开口礼”(糖、茶、核桃、枣各一包,称谓四色礼)。当亲事说定后,便择日订婚、送大礼、会亲家(双方家长互相邀请),最后定结婚日期(也有在送礼的同时商定结婚日期的)。举行婚礼时,一般要请客。前来祝贺的亲友都要馈赠礼品。娶亲时新郎由已婚青年做“陪女婿”(伴郎),并对女家父母亲戚说“赛俩目”(问安)认亲。新娘则由未婚少女陪伴,由姨姨、姑姑以及兄弟姐妹送亲,父母不去。成亲时,要请阿訇念“尼卡”。新娘入洞房后,除父母及直系长辈外,其余人都可闹新房,要新婚夫妇唱歌、对话及做一些诙谐嬉谑的游戏。婚后第二天清早,娘家要送一盘包子,叫做“睁眼包子”给新婚夫妇,祝福婚后夫妻和睦,生活美满。娘家人还要携带礼品去婆家“下堂”,新娘拜见公婆及亲戚,认“大小”。三天“回门”,新婚夫妇和公婆到女方家拜谢新娘父母,随后再由新婚夫妇俩去女方亲戚家逐一认亲。女方父母和亲戚还要在新娘新郎临走时赠礼祝福。
回族的丧葬按伊斯兰教规实行土葬,葬礼简朴,人死后蒙盖白布,在家停尸,头北脚南面西。一般都是晨亡午葬,晚亡次晨出葬。也有停尸等待远方直系亲属的,但停尸最多不得超过三天。出葬之前要“着水”(由与亡人性别相同的人用净水洗尸)。洗后用写有经文的白布裹尸,有条件者在亡人口内、额头、手脚等处放上冰片、麝香。然后将死者放入“塔布匣子”(寺院里公用的抬尸木架),由死者亲友抬至清真寺内,阿訇率领送葬者举行“站礼”仪式(人们面西对着塔布匣子,由阿訇诵经,祈求真主宽恕死者安息)。礼毕,即抬往墓地。坟坑深约2米,直坑西壁再挖一个偏洞,上圆下方,高约1米,长可容体。尸体头北脚南面**放在内,用土块封闭洞口。然后动土填平直坑,地面堆成鱼脊背形坟堆。入葬时阿訇诵经,亲属不许啼哭,已婚妇女不许进坟地,妻子也不得扶灵送葬。
安葬后的第七天,头七、二七、三七、月斋、四十天、百日、周年等忌日,都要在家念“索儿”(请阿訇诵经)。每逢“主麻”(教民聚礼日)、古尔邦节、肉孜节,亲人在清真寺参加礼拜后都要去坟地,悼念亡人,叫做“上坟”。老年人亡故后还有请阿訇“走坟”(每天去坟地诵经)、“守坟”诵经祈祷40天或100天的习俗。
50年代后,新疆回族人的服饰变化很大,特别是男女青年穿时装者居多,但老年人和一些农村妇女仍然保持着回族服饰的某些传统特点。
回族的食品,特别是肉食方面,一般都属守伊斯兰教的戒律规定。禁食猪 、狗、驴、骡肉;只食牛、羊、骆驼、鸡、鸭、鱼肉。马肉虽非禁食,但许多回族人也不吃。其中除鱼以外,还禁食未经伊斯兰教徒宰杀而死亡的畜禽和各种兽禽的血。
回族人的风味小吃拌面、炒面、烩面、羊肉泡馍、油糕、凉粉、酿皮子、黄面、糖酥馍、麻花等,独具风味,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家庭日常饭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汤面)、消子面、饺子、包子、油塔子、蒸馍、香豆花卷为主。节日里,一般要炸馓子、油香饼、油果子等油炸食品,还做羊肉粉汤。喜事或宴席,有的做“碗儿菜”(又叫“九碗三行子”,共九大碗蒸菜),有的做五盘(两大盘红烧肉,两大盘炒肉菜,一盘凉菜),有的做粉汤,有的则上大菜。回族人喜食蔬菜,冬季几乎家家腌制酸辣白菜、咸菜和酱醋泡菜,也喜欢抓饭、胡尔炖(牛羊肉烧土豆)和烤馕,还喜欢食糕点、喝茶。
回族主要传统节日是“大尔吉”(又称“开斋节”即肉孜节)和“小尔吉”(又称“宰牲节”即古尔邦节)。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居室和环境,做食品,以备节日招待客人。节日清晨,男性教民都要去清真寺会礼,妇女在家准备饭菜。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服,大人给小孩散钱。节日期间,要走亲访友,互相拜节祝贺。
回族人生了孩子,要请阿訇起一经名,长大读书时再起大名(也叫学名)。男孩七岁要行割礼,女孩要扎耳眼。
回族人注重清洁卫生,一般讲究和室内的整洁,特别注意用水的洁净。水井、泉眼、涝坝等水源处不许洗手、洗衣、饮牲畜。
回族人酷爱养花。无论城市或农村,凡是回族人家的庭院中都种有花卉,室内也多养盆花。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概况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邻乌鲁木齐和哈密地区,西与石河子市相接,南与吐鲁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北与阿尔泰、塔城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从东、西、北三面环抱乌鲁木齐市;东西长541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总面积9.39万平方公里, 古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全州辖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5县3市。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个团场。昌吉州现有人口158.88万人,生活着36个民族,其中回族17.21万人,哈萨克族12.37万人,维吾尔族6.01万人。
早在新石器时代,昌吉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创造出灿烂的"四道沟文化"。西汉时,本境属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国,后车师国分前部和后部,本境即属车师后部。公元前102年,汉在西域设"使者校尉"时,汉军队便统治了这一地区。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在北庭(今吉木萨尔县)设戊已校尉,前后行政400余年。唐贞观14年(公元640年),设庭州,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四县,相当于今昌吉州的大部分地区。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设北庭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谱写出古西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宋时,本境先后属吐蕃、回鹘汗国。元宪宗初年(公元1229年),在本境设"尚书省",后元国势颓败,西域各自为政,本境属察合台汗国。公元1697年,清康熙灭噶尔丹部,本境随归清治。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本境属伊犁将军管辖,后乾隆在迪化设镇迪道,辖本境大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昌吉州大部归迪化府。
1954年7月8日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区,辖昌吉、乌鲁木齐、米泉三县。1955年3月改名为昌吉回族自治州,1958年将玛纳斯、呼图壁、奇台、吉木萨尔、阜康、木垒等县划入本州管辖。1959年将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1983年后,昌吉市、阜康县、米泉县相继建市。至此昌吉州共辖5县3市。
昌吉州属中温带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由南向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夏季降水充沛;北部沙漠性气候特征显著。昌吉州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33.6千卡/平方厘米;执量条件也较为充足,年≥10℃积温为3450℃,其中年平均气温6.8℃,1月份平均气温为-15.6℃,7月份平均气温为24.5℃;年平均降水量为190毫米,夏季降水量明显多于冬季;年无霜期为160-190天。
昌吉州物华天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州共有土地资源1.41亿亩,其中可耕地1057万亩;有天然森林370万亩,木材储量2300万立方米;有草场9981.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8670.2万亩。此外,全州还有5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储量最丰的有石油、煤炭、铁、铜、金、玉石、硭硝、天然气、石棉、铬、锌、铝、池盐、珍珠岩、石英、石墨、膨润土、云母、石灰、沸石、油页岩等。目前已探明的油田已有9个,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产地。煤炭和铁的储量都位列全疆之首,其中煤炭储量约250亿吨。昌吉州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诸如野马、野驴、鹅喉羚、北山羊、雪豹、马鹿、雪鸡、哈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