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回回历史
来源:
时间:2009-12-0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一、回族之源--伊斯兰
回族,又称回民,旧时称回回。这对于我们每个回族人来说并不陌生。回族在中国大地上有着“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东起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西达新疆,北至内蒙,处处都有回族人的身影,可以说回族人遍布全国各地。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这是我们回族人的骄傲。但是如果有人问:回族的起源及回族于伊斯兰的关系是怎样的?恐怕能够了解这一问题的人不会太多。
翻开历史,我们就会知道,回族与伊斯兰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可以说没有伊斯兰就没有中国这一回回民族。
中国回族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在唐宋时期。自唐朝永徽二年与阿拉伯国家建立友好贸易关系以来,一些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犹太人便通过古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因贸易关系有的便侨居中国的沿海地区;另一部分是在元代时期。元代东西交通的发展,为中国与伊斯兰各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客观条件。元代东来的穆斯林不仅仅是由陆上交通蒙古军西征俘掠而来的一些人,也不仅仅是由陆上交通而东移的中亚移民,且还有因海上交通的畅通,来自中亚、西亚、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的一部分人,他们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因他们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他们在经商贸易的同时,也将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带入了中国,这些人成为形成回回民族的又一主流;(参见《中国回族史》上册130页)还有一部分则是在明代。在明代虽说对穆斯林进行了大规模的迁移,但也有少部分外来人定居中国,成为回回的一份子。
无论是唐宋时期来华经商、侨居中国的“蕃客”,还是元明两代因战争而东迁的各族人,他们定居下来以后,始终保持着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他们建造清真寺,建立聚居区,这无疑加速了伊斯兰在中国的传播。由于互通婚姻而吸收了许多其它民族成份的人加入伊斯兰,尤其是吸收了一些犹太人、汉人、蒙古人等皈依了伊斯兰,成为穆斯林。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这些人的称呼逐渐由“蕃客”、“回鹘”、“回纥”转变成了“回回”,而将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称为“回教”、“清真教”等等。这对日后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回回”一词源于何时,以无从考证。据历史记载,早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及南宋彭大雅的《黑鞑事略》等文献中就有所记载,但当时所称“回回”是泛指信仰伊斯兰的人,没有分门别类的专指哪一部分人而言;而在元代文献俞希鲁的《至顺镇江志》的户口簿中,对“回回”的称谓便有了明显区分的记载:“蒙古二十九户、维吾尔一十四户、回回五十九户、也里可温二十三户。”因此,元代所提到的“回回”,可以说便是今天回族的先民了,又因为当时主要指的是中亚、西亚迁到玉门关以东的信仰伊斯兰的各族人所以才有了长期以来流传在回族中所谓“西域回回”、“西域古教”的说法;在明清两代,虽说有回回、维吾尔混淆,族、教不分的情况,把我国信仰伊斯兰的各民族统称为“回回”,但在族名上冠以“回”字来作为区分,如称维吾尔为“维回”、称撒拉为“撒拉回”、称东乡为“东乡回”或“土回”等。(参见《兰州回族与伊斯兰教》中《甘肃回族来源及变迁》一文)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族源复杂,人口分散不集中,没有任何民族称谓的回回统称为回族;将有民族称谓的,如:维吾尔、东乡、撒拉等民族以维吾尔族、东乡族、撒拉族等称谓称呼,同时在1956年6月2 日,国家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伊斯兰名称问题的通告》说:“伊斯兰是一种国际性的宗教,伊斯兰也是国际通用的名称。”并规定:“今后对伊斯兰一律不用‘回教’这个名称,应称为伊斯兰。”(选自陈广元1987年版的《伊斯兰教基本知识》)
由此可知,回族既不是由某一氏族或某一宗族,或某一部落发展状大起来的,也不是经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形成的,而是由国内外许多归信伊斯兰的民族,经过长期发展,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民族--回族。如果没有伊斯兰在中国的传播,也不会有今天拥有伊斯兰信仰的回族出现,可以说:一个回族人,一旦放弃了伊斯兰信仰,那么他已失去了根本,失去了灵魂。[NextPage]
二、回回与伊斯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回回是伊斯兰在中国的别称,如同一个人的大号与小名一样,以往老人们经常说:“我们小名叫回回,我们不能干伤伊玛尼的事啊!”伊斯兰是我们的大号,回回是我们的小名。政府称我们为民族宗教,就是说,我们老回回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而且我们还是一个宗教。应当强调的是我们是先有宗教而后形成为民族的,据回族研究等许多历史资料记载,回回民族的形成,是由许多信仰伊斯兰的各民族的人组成的,其中也包括阿拉伯血统和波斯人血统的后裔及一少部分的维吾尔族、撒拉、东乡、乌兹别克等信仰伊斯兰的民族的人。由于信仰伊斯兰,才被称为回回,而后演变为回族。当然我们回族中还包括有一大部分进教的其它民族的人,大多数为汉族和蒙古族人。所以说我们回回是以伊斯兰为核心的许多民族融汇在一起的特殊的团体,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回回是各民族大团结的典范。是什么力量使不同血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我们成为一家人呢?唯一最正确的答案,就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伊斯兰,是“认主独一”的坚定信念、是“伊玛尼”的光亮、是穆斯林兄弟的情感,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天下回回是一家”的佳话。我们共同认主独一;我们共同学习、诵读与遵行一本经典;我们共同跟随安拉的使者、我们的圣人--穆罕默德;我们共同聚集在礼拜寺朝着同一个方向崇拜独一的安拉,祈祷独一的安拉;我们共同有一个大号叫穆斯林。所以说,回回与伊斯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把回回民族与伊斯兰分割开来是极端错误的谬论。
这一切均是安拉对我们的特慈!安拉在《古兰经》中表扬穆斯林说:“你们是为世人而被产生的优秀民族,你们劝善戒恶,确信安拉。”(3:110)[NextPage]
三、回回的先民
回回的先民,自我国唐代,第三任海里发奥斯曼派遣使团来华,后有大批的经商者而侨居中国。及元朝蒙人入侵中亚、西亚,虏获大批当时已归信伊斯兰的以波斯人为主流的诸多民族的穆斯林,编为“西域亲军”,强迫他们开垦无人烟的大西北。逐渐定居通婚繁衍生息。由于他们以固有的伊斯兰生活方式生活,从而维护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于是以礼拜寺为中心的回回团体形成了。在几百年的历史突变中,回回为适应自身的生存,在与社会交往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及习俗,特别是语言这一必备的交流工具,几乎全部统一为汉语,就连姓名也逐渐改为以汉名为主,以经名为次了。从而回回原有的伊斯兰文化不断被加入新的内容,而被削弱,乃至放弃。在加上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欺压、排斥、及凌辱、屠杀下,劫难重重,使本已在中华大地上刚刚兴旺的回回人,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生死攸关的选择。在安拉的襄助下,回回人历尽沧桑,代代传承,使伊斯兰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凡是有回回的地方就有礼拜寺和念经人,因为礼拜与学习《古兰经》及圣训,是回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回回人的根本与身份的标志。
不屈不挠的回回先民,牢牢地守护了自己的信仰教门--伊斯兰,并为华夏的统一,各民族的大团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新时代的华夏回回人应当郑重地担负起发扬伊斯兰教门的、建设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的华夏的、爱国爱教的使命。回回人当在自己的生活中和社会的岗位上,坚持伊斯兰敬主爱人的宗旨,保持民族应有的气节,发扬伊斯兰以人为本完善一切美德的精神,积极投入到人类社会文明与发展建设当中去,使伊斯兰的文明造福全人类!阿迷乃![NextPage]
四、“回回”、“回族”与“清真”一词的演变
“回回”一词,与信仰伊斯兰的人们有不解之缘。此词最早出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在该书总所说的“回回”是指当时促于今新疆的回鹘(读hú)人。据史载,“回鹘”即为“回纥(读hé)”。唐德宗贞元4年“回纥”可汗请唐改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南宋周密所撰《癸辛杂识》中的“回回”也专指“回鹘”。元初,史学家孙仲端在《北史记》中把西域凡信仰伊斯兰的花拉子模国称为“回回国”。因此,成吉思汗西征时,就把中亚、西亚一带信仰伊斯兰的民族,统称为“回回”。1220年,成吉思汗征服花拉子模国首都--玉尤杰赤(今土库曼斯坦鸟尔根奇)和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后,把当地回回人,一部分编入蒙古军队,称为“西域亲军”和“探马赤军”,一部分迁入中原地区。迁入这部分回回人,与唐时,通过“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商、传教,后定居于广州、泉州和西安一带的大食人,都是穆斯林。这一部分人,从元至明清皆称为“回回”。《元史·刑法》载:“……回回词讼”,《明太祖文集》记:“所谓三宝太监者,即回回人郑和也。”清顾炎武在《日知录·陕西》一节中写有“郭子仪领回纥兵马”一句,他对回回一词的读音进行考证,他说:“其回回者,亦回鹘之转音也。”据现代和当代一些史学家和音韵学家考证,大家皆认为顾炎武这一论断是可靠的。(“纥”、“鹘”、“回”三字读音以次为“hé”、“hú”、“huí”)。
随着岁月的推移,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生活方式,使这一大批“回回”人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回回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3月召开的“政务院”第八次全体委员会上,将中国昔称为“回回”的人们定为一个民族--回族。
“清真”一词,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从南北朝至清乾隆的1300多年时间里,“清真”在文人笔下只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清雅优美的环境。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赏誉上》中说:“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日,清真寡欲,万不能移也。”《宋书·周续之传》“江州刺史刘柳荐之高祖日……周续之清真素,思学韵深……。”唐·李白就有“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五十九首一》和“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等诗句。唐代另一诗人姚合也写有“不行门外地,斋戒得清真”(《寄石书院僧》)诗句。陆游《园中赏梅》诗有“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的诗句。词人周邦彦自号“清真居士”,有《清真词》二卷问世。清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繁称》中说:“文词虽有高下,气体皆有清真”。这里的“清真”指的事清新自然。
“清真”一词除与伊斯兰有关外,跟其它宗教也有关。道教主张“清静无为”,故道教寺观也有称“清真观”的。犹太教堂在明代个别的还称“清真寺”。
“清真”一词为明末清初伊斯兰之泛称。从唐至宋,伊斯兰没有定称。元代以来中国学者逐渐用“清”、“净”、“真”等词语来表征伊斯兰。如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杭州重建的礼拜寺为“真教寺”。14世纪40年代吴鉴为其寺题写的碑铭为“清净寺碑记”,始有“真教”、“清净”之意。元惠宗至正九年(1349年)泉州重建的礼拜寺就为“清净寺”了。此后西安有“清教寺”、“清净寺”,南京有“净觉寺”等,“清真”一词遂和伊斯兰相联系,逐渐成为专用词,并赋予其新的含义。明清伊斯兰学者王岱舆在其《清真大学》一书“提纲”中有“夫清真至要”一语,在书中,他释“清”,指安拉“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指“安拉永存,独一至尊”。王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正教真诠》中谓“纯洁污染之谓清,诚一不二之谓真”。又云“吾教自生民以来,不拜像,灭诸邪,故谓之清;尊独一,无二主,故谓之真”。此后,清真教逐渐为伊斯兰之专称。礼拜殿为礼拜寺,表白信仰和作证词为“清真言”,表示穆斯林食品为“清真牌”,阐释教义的书,名为《清真大学》、《清真指南》、《清真释疑》。也有伊斯兰学者自称“清真鄙人”或“真回老人”。
由于伊斯兰与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着特殊的关系,所以“清真”二字早已成为了穆斯林民族的共同标志。这样,人们又把按伊斯兰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饮食,称为“清真饮食”、“清真小食”“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食店”等。现“清真”一词已成为人们熟知的一般通行流行用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