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回族历史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斯兰在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吉林回族历史

来源: 时间:2009-12-0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据《吉林回族》记载,吉林境内出现回族,始于清朝康熙初叶,即17世纪80年代以后,最早定居于今九台县境内。最先迈入吉林省的回族,是“三藩之乱”的“发遣”者,被编为“旗下人”。清初,东北是接纳谪戌流人(即罪犯)的地方之一。被流放到东北最早一批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以后定吉林境内的宁古塔、吉林乌拉、三姓、伯都纳(今松原市宁江区、原扶余县)等地方为流放人和被发遣者的落脚和安身之地。被发遣者既有汉人也有回人,其中有些人被破例“恩赐”到吉林境内占荒开垦,或者被编入官庄充当壮丁;或者被发送到船厂充当造船匠役;或者被发遣到各驿站、柳条边台充当站丁和台丁,从事驰送文报、查边立栅、修壕等苦差。与这些被发遣相间杂交错入境者,则是山东、河北等北方省区自发而来的自由流民,他们是到吉林省求食谋生的逃荒者,这些流民沿着驿道和江河两,分散到九台、吉林、永吉、双阳、伊通、扶余等地,相对集中而居,诞生了“回回营”,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生活。 

    “回回营”之称起源于元朝。元朝的“探马赤军”参加了统一中国的战争,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元史食货志》)。从此以后,大批回族军士被编入社,分散到全国各地屯垦,转变为变通农民,聚族而居,或与他族杂居。这些回民将自己聚居的村落称“回回营”、“回回村”等。迁徙到其他地方定居时,仍习惯称聚落为回回营或X X 营子一类的地名。如扶余县团结街亦称扶余西南营子,还有西北营子、东北营子之称。 

    旧社会,回族人民的生活是非常贫穷的,为了摆脱困境,寻找可以安身立命之地,经常迁徙,流动性很大。新兴城镇的建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都会吸引和推动回族人口的流动。到1949年建国前夕,回族足迹和定居人口,遍布于吉林省各市县,已经“无县不回”了。吉林、扶余、临江等“边外”七镇形成后,回族便由农村逐渐转居城镇,并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吉林回族”载,清代吉林西部伯都纳(原扶余县)地方回族是乾隆初年从关内到达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为了沟通吉拉乌拉、卜奎(今齐齐哈尔)、墨尔根(今嫩江市)之间的陆路交通,辟设了伯都纳驿站。伯都纳地方便成为拉林河流域通往嫩江流域的陆上交通枢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驿站之南20里地方,辟建伯都纳新城(原扶余县城),成为吉林西部与内蒙古科尔沁交往和农、牧、商贸的必经之地。因此,从乾隆朝后,回族前往该地经商、开荒的人多了起来。《吉林乡土志》载,入境伯都纳的回族,“肇于清乾隆元年至十二年”(1736--1747年),一些回族人以后有的移居五家站、三岔河等地,这些回族人“来自鲁省者居多”。《扶余县志》载,回族,居于扶余县区的回族人多自乾隆年间由山东省迁来,初多居城里,后有部分移居五家站、三岔河等地。1948年,扶余县有回民2076人;1982年,有4300人。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