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侨乡——沙甸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伊斯兰在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滇南侨乡——沙甸

来源: 时间:2009-12-04 点击: 我来说两句
    沙甸是滇南著名的侨乡,移居海外的近百人。他们大多数是单身出境,在境外成家立业。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他们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已成人。目前侨居海外的沙甸人及其后裔,已有200余户,1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泰、缅、港、台,有的已走出东南亚,侨居欧、美,中东等地,大多从事商业贸易。

  (一)移居海外的情况

  历史上沙甸回族对海外、境外有较多的交往,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麦加朝觐活动;其二马帮出境贸易;其三出国留学。这三项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熟悉海外、境外。然而,沙甸人成批移居海外主要是解放前后。从移居的时间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解放前移居海外

  1948年11月,白亮成等50人从佛海经打洛处境定居缅甸。

  1931年白亮成先生被云南省财政厅委派到思普工作,1935年他在南峤“茶业试验农场”,在此基础上成立思普企业局,经过十余年的创业,思普企业局已发展为有千余米名职工的现代企业,有近贰百名沙甸男女青年在企业局工作。抗战胜利后,他雄心勃勃准备在西双版纳边区大干一番事业、决心把企业局办得更兴旺,并为之设计了宏伟规划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并设法控制云南大权、政局动荡不安;国民政府在西双版纳成立的中茶公司,又妄图吞并思普企业局,以垄断版纳的茶叶经营:于是白先生被迫放弃企业局的发展计划,决定出境定居。这就是他们移居缅甸的目的。

  随白亮诚移居缅甸的沙甸人(当时在企业局工作)有 白亮诚夫人沙凤书、女儿白芷卿及女婿、金治堂、王伯成、林在文、马联芳、沙忠云、王家全、马云安、林明喜、马顺文、马义安、马宏早、马宏喜、马云良、林永文、王祖明、林万全、王春元、王招存、马少安、马举忠、王锡光、白子康、马云廷、王兴朝、马子真、田子成、王意诚、王家文、林宝厚、马文礼、林宝福、王明龙、王美存、王粉存、马子云、王明科、杨明声、王金科、林增书、王福有、林培祥、王培全、纳明兴、马兴安、张德祥,马在文、王双德等50余人。他们先定居缅甸。大多数人在缅甸的景栋,利用从佛海带去的马匹进行驮运、经商,少数人如白亮诚等定居仰光,创办企业。五十年代后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陆续向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迁移,多数人定居清迈,部分人定居密赛。白亮诚先生大约于1962年从仰光移居密赛,在女儿白芷卿家安度晚年。

  解放前,有少数人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和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全国解放前夕,他们随国民党逃往台湾。如:王耀庭,原在国民党军中服役,去台后,在台东县成功镇任职。林兴智,原任新疆阿克苏县县长,新疆解放前夕,从新疆出境。去台后被国民党政府派往沙特阿拉伯、任台湾驻沙特吉达市领事。

  2、解放初期移居海外

  1951年初,因顾虑“镇反”、“土改”运动,相约从沙甸经滇西的大理、保山等出走缅甸的有:王世琅、马有、马世超、王树周、王明孝、林向东、王春山。他们先移居缅甸,后再迁移泰国。王世琅、马世超、王树周、王明孝定居清迈。王春山定居台北,林向东定居沙特阿拉伯。

解放初期,出境定居的还有林永兴、林华英等人,他们从昆明乘汽车经下关、保山、德宏出境入缅,林永兴后移居泰国清迈,林华英定居密赛。六十年代初,林永兴移居香港。八十年代,其子林杰、林南、林杉、妻子及儿媳先后迁居香港。

  (二)华侨的分布与职业

  沙甸人侨居海外的情况、包括分布、职业、文化诸方面,第代和第二代有很大差别和变化。

  1、分布情况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香港、台湾、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以泰国为最多,又主要集中在泰国清迈,多达数十户;缅甸十余户,香港四五户,台湾五六户,沙特2户。他们的子女大多数已成家立业。这些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后裔,在泰国,已由泰北的清迈、密赛移居泰国首部曼谷;在缅甸,已由景栋一带移居缅甸首都仰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的已移居欧美等西方国家,有的移居(或留居)香港、中东、台湾等地区,几乎遍布全世界。

  2、职业情况

  第一代的职业主要有:

  第一、经商者占半数以上。如:王明孝、王树周、林永兴、林向东、纳明兴等五十余人。他们中有做珠宝玉石生意的、有做粮食生意的、有做进出口贸易的大商人、大老板;有做小本生意的、有摆地滩做买卖的小商小贩。

  第二、在泰国、缅甸,从事农业、服务业。如杨明声、王金科、林增书、王福有、马云良、沙忠云等。他们生活并不宽裕。

  第三、宗教职业者和教员。如王春山,现在台北清真寺任教长。白芷卿在泰国密赛某汉语学校任教员,王树周现为清迈王和街清真寺管事。

  第四、在国民党台湾政府中供职。如林兴智曾任台湾驻沙特阿拉伯吉达市领事,王耀庭曾供职于台东县成功镇,王春元在台湾国民党军中服役,林万兴曾供职于国民党军方,等等。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除少数人外,大部分人生活景况并不好,他们辛苦劳作、勤奋经营,也只能养家糊口,仅仅是为后代进入居住国社会作铺垫。相比之下,他们的子女,比他们的景况好得多。从第二代的职业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第二代的职业主要有:

  (1)继承父业进行经商。如,王树周的女儿、女婿在父辈经商的基础有较大发展。王树周从事玉石生意但规范较小,成不了气候、他的女婿马剑波创办公司,往来于泰国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经营范围、经济实力都有较大发展。林永兴的三个儿子林杰、林南、林杉的公司,经营活动比他们的父亲兴旺发达。

  (2)任公司职员。如马云良之子马骏刚,在泰国大兴旅游有湾等地区,几乎遍布全世界。

  2、职业情况

  第一代的职业主要有:

  第一、经商者占半数以上。如:王明孝、王树周、林永兴、林向东、纳明兴等五十余人。他们中有做珠宝玉石生意的、有做粮食生意的、有做进出口贸易的大商人、大老板;有做小本生意的、有摆地滩做买卖的小商小贩。

  第二、在泰国、缅甸,从事农业、服务业。如杨明声、王金科、林增书、王福有、马云良、沙忠云等。他们生活并不宽裕。

  第三、宗教职业者和教员。如王春山,现在台北清真寺任教长。白芷卿在泰国密赛某汉语学校任教员,王树周现为清迈王和街清真寺管事。

  第四、在国民党台湾政府中供职。如林兴智曾任台湾驻沙特阿拉伯吉达市领事,王耀庭曾供职于台东县成功镇,王春元在台湾国民党军中服役,林万兴曾供职于国民党军方,等等。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除少数人外,大部分人生活景况并不好,他们辛苦劳作、勤奋经营,也只能养家糊I=l,仅仅是为后代进入居住国社会作铺垫。相比之下,他们的子女,比他们的景况好得多。从第二代的职业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第二代的职业主要有:

  (1)继承父业进行经商。如,王树周的女儿、女婿在父辈经商的基础有较大发展。王树周从事玉石生意但规范较小,成不了气候、他的女婿马剑波创办公司,往来于泰国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经营范围、经济实力都有较大发展。林永兴的三个儿子林杰、林南、林杉的公司,经营活动比他们的父亲兴旺发达。

  (2)任公司职员。如马云良之子马骏刚,在泰国大兴旅游有限公司供职、任副理。王春山之子王梦阳在台湾某公司供职。林万兴之女林楠松曾在台湾驻利比亚、商务办事处供职。他们的收入比他们父辈高。

  (3)从事翻译工作。如林向东之子林权在沙特阿拉伯从事翻译工作。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籍人一般既懂居住国语言、又懂汉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懂英语,是从事翻译工作的最佳人才。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不少。

  (4)从事科技工作。有的人到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留学,攻读现代科技知识,学成后留居西方国家从事科技业务。如,林永兴之女林玉昆学习医务护理,现在法国巴黎定居,从事医务工作。

  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籍人,已进入居住国社会,比他们的父辈,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在职业上有较大变化,在海外已扎根立足、发展壮大。

   3、文化状况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载负的是汉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文化,严格地说是滇南回族文化)二元文化。他们大多数人同当地民族结婚,溶入第三种文化,即泰、缅文化等。但是,汉文化和回族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坚守伊斯兰教的信仰、讲汉语、讲滇南方言,甚至讲沙甸的“漏八分”语言;在泰、缅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回族华人区,尤其在泰国北部的清迈形成了滇南回族社区;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们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进行汉文教育、宗教事务,有的著书立说,传播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伊斯兰文化),为泰、缅等国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也作出了贡献。

  他们大多保留着中国国籍,深深眷念着祖国和家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有条件的都纷纷回国、回乡探亲访友。他们成立了云南同乡会,为加强云南与泰、缅、港、台的联系与交往努力工作,为云南的对外开放、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作贡献。

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籍人,载负的仍然是一种多元文化,即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泰文化(缅文化),甚至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他们的母亲,很可能是操泰语(缅语)、曾信奉小乘佛教,后皈依伊斯兰教的泰国(缅甸)妇女。他们加入了居住国国籍,其文化现象更加复杂。但是,他们都能讲流利的汉语,坚守着父辈的信仰,取中国人的名字,汉文化仍占主导地位,对祖国和家乡有深深眷念、悠悠情思。

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文化水平一般比父辈高,尤其是在居住国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比父辈强。但是,在汉文化功底和伊斯兰文化水平方面不如父辈。尽管如此,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往方面,在促进云南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方面,他们一定会比其父辈作出更大贡献。

  (三)知名华侨人士

  沙甸侨居海外的第一代华侨人近百人,较知名的有以下几位:

  白耀明,字亮诚,出国定居前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经营思普企业局、任总办(总经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并设法控制云南大权,国民党在西双版纳成立的中茶公司,妄图吞并思晋企业局,以垄断云南的茶叶经营。加之对解放后的一些顾虑,于是,白亮诚决定出国定居。948年11月,他从勐海经打洛出境定居缅甸仰光。跟随他出国定居缅甸的沙甸人(当时在企业局工作)50余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五十年代陆续移居泰国北部的清迈等地,使清迈市形成了滇南回族社区。

  白亮城出国后同好友马荣福在仰光合办穆斯林面条厂。1949年,他从仰光启程,第2次朝觐麦加,并带夫人沙凤书同行。这次朝觐的云南籍缅甸华侨穆斯林共14人。组成一个朝觐团,公推白亮诚为团长。朝觐回到仰光后,他计划编纂伊斯兰丛书,将伊斯兰教的五功:认、礼、斋、课、朝、列为丛书首五卷。“其他圣训格言,社会常识,将分别编次,揭出其要旨,叙述其规律,以备教友不时之需。亦可备供教外人研究伊斯兰文化的参考。”为此成立了“耀明伊斯兰丛书室”。1958年5月,他著的伊斯兰丛书之五《朝觐南针》,在仰光出版,署名白莲父,编印者为耀明伊斯兰丛书室,代印者为仰光集美印务公司。紧接着,香港、泰国先后再版。1961年4月,他纂述的伊斯兰丛书之二《拜功浅识》,在仰光出版,是年8月又再版。他著的伊斯兰丛书之一《礼法史话之二《斋戒真诠》、之四《课赋玄机》,由回族杨德亮赞助在台湾出版。

  《朝觐南针》共3章;第一章叙论,第二章朝觐篇,第三章圣陵。全书共140页,16开本,中阿对照、图文并茂,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内容具体,实用性强;插有25幅照片、即玄石图、祈祷处图像、易仆拉欣大圣位份图、米那图像、渗渗泉图像、默底纳图像、圣陵图像等,较为珍贵;书首有作者《自叙》和《凡例》。作者在《自叙》中说:“伊斯兰的五件要素,认、礼、斋、课、朝,是使人民克制私欲,服从真理,俾得达到高尚文明境地的历程。但必须学习其规则,明了其真理,方不致盲从错误,然后可能成为伊斯兰完人。但明白真理,必须有学问,“故造学为人生第一要义。至圣曾有督促造学问的明训:“造学问在每个穆民上,是法定的天命。”“圣训教人,不知者要学习,已知者应教导人,故明训之:愚眯的人,不应该在他的无知上缄默;有学问的人,不应该在他的学问上谨言。”“伊斯兰五功要素,皆实际而平易近人,不涉於空旷幽渺,脱离社会。盖每一课中,关於个人心身的训练休养之外,兼寓有群学、兼爱、而平等的意义。”在《凡例》中说:“编者二次朝觐时,老妇偕行,距离初次侍奉先慈朝觐,已二十有五年,一切不复记忆。老妇於事后,时时讥讽不能领导彼执行一切功课,使其朝一无知哈只。今其墓木已拱,编述此编,所以补予过而作悼亡纪念。敬祈清高净宰,恕宥吾人,并赐亡妇以永恒恩惠。”这可能就是他写作这套丛书和此书动因之一。

    《拜功浅识》分上、下编,共16个题、45章。上编拜功仪注、分为2个题,即一拜功规制篇,二拜功程式篇,共5章。下编拜功体制,分为14个题,即三五时天命拜篇、四集体篇、五瞻补错误叩头篇,六坏拜篇、七念经叩头篇、八补拜篇、九病人拜功篇、十旅行拜篇、十一聚礼篇、十二会礼篇、十三单三拜篇、十四圣则篇、十五殡礼、十六附阵亡篇,共40章。全书共184页,16开本,横书从右至左;纲目细而不繁,内容具体而实在,实用性强。 

    书首有作者《自叙》。 

    作者在《自叙》中说:“拜功是念供证词奠定信仰之后,最重要的功课。它具有内心的信仰唯一;身体的清洁端肃;包罗远食色的斋戒;朝向天房的朝觐;备置衣物的费用钱财等玄机。故拜功的规律严密,仪式整饬。有个别的条件和要素;有整体的制度和程式。个别礼和集体礼的仪式相同,而规律不同;天命拜和圣则拜的仪节相同,而念诵和规定的拜数不相同。拜功的成坏,即关系于条规仪式的合格与否,或意志与实际的符合或不一致。”“吾国先辈贤哲,曾译注教典,阐明伊斯兰纲维,亦具备正道教义的轮廓。但在宋明理学气氛中,著述不免受其影响而偏重哲理,少释教律。其著书对象,似为中人以上的士大夫而作,非为启迪教友,作一般普遍实行的轮渡。如先贤刘子的天方性礼、天方典礼 为伊斯兰在中国的二部伟大巨著,但能被选录列入四库全书的高阁不能作普及同教的响导。其他正教真诠、清真指南、四典要会、五功释义等名著,亦皆详释教义、而略於礼法,令人有实践无由之感。近代贤哲,多趋重於翻译天经。清季有复初先生首先译出的宝命真经五卷;民国初王静斋教长有古兰经初译解和校正译的二部;近来马子实君有古兰经译出版;张某某君有古兰译数卷;(案上二君所译,未见全豹)最近时子周先生有古兰译本发行;其他见於伊斯兰报章杂志者,一鳞半爪,亦皆具有天经的具体而微的真义。景仰时贤,每叹观止。至於李铁铮君由日文重译的古兰’姬觉弥君由伊斯兰教友口述,而夹杂佛家悟气意译的古兰经,虽非正译,亦见教外人期望窥见真义之殷,而有此越俎代庖的表现。翻译的经文,绝难达到切合真义的境地,因译文而限制真义,隐晦玄机,似应保持原文,供颖悟而深求真理的人士,各依本能而随时代的进化,以探求适应的真理。至於教义法规,有固定的纪律,有严格的仪节。照原则译述,不论任何语言文字,亦不论译文的高深或浅俗,皆可能达到教律的矩矮,表现出伊斯兰文化的特征。同教中的东西各国,皆有教义法规的译本传播,凡知其本国文字的人,即能知教义和一切典章文物。薪尽火传,足供吾人借鉴。愚不自揆帱昧,妄拟纂译伊斯兰丛书一部,作古今贤哲译经拾遗。祈求大能真宰赐予协助,启迪我心,将以五功为丛书首五卷。其他圣训格言,社会常识,将分别编次,揭出其要旨,叙述其规律,以备教友不时之需。亦可备供教外人研究伊斯兰文化的参考,移山愚忱,固诚可哂。但后继英俊、必将立起而代。老马引途,不需要代骐骥负重致远也。”这就是他编纂伊斯兰丛书的初衷和主要动因。

  白亮成在台湾后出版的丛书之一《礼法史话》、之三《斋戒真诠》、之四《课赋玄机》,篇幅都较短,影响亦不及上两本。由于多种原因,他编纂伊斯兰丛书计划未全部完成。晚年他从仰光移居泰国密赛,投奔女儿白芷卿,整理出考察笔记书稿:《车佛南边区考察杂记》、《滇西探访》《海外张目记》(含九省考察)、《日本考察》、《大西北考察》等,准备付梓出版,不幸于1965年8月6日归真。

  白亮诚先生是知名的爱国华侨,是缅、泰滇南回族华侨的领袖,为我国回族华侨社区在缅甸、泰国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在国外的17年间,他集中精力用汉文著书,传播中国伊斯兰文化,为缅、泰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中缅、中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王真良(字意诚),少时学习汉文和经文,后在沙甸清真寺任经堂小学教员,1 939年响应白亮诚之号召,到佛海思普企业局任职、同时负责企业局的伊斯兰教教务,为广大的回族职工服务,被尊称为王阿訇。1948年11月,随白亮诚出境定居缅甸仰光,从事商业经营。1949年前住麦加朝觐,被尊为王哈只。他协助白亮诚先生编纂伊斯兰丛书。白先生对此多次深表谢意,在《朝觐南针》的《凡例》中说:“本书付印时,得王意诚君为我清理阿文印版及校对,并同马耀东甥及合宗孝君奔走接洽。”在《拜功浅识》的《自叙》中说:“本书制造阿文版及排印阿文,均由王意诚哈只负责处理,并为校正疏漏和笔误,并贡献很多宝贵的意见。谨附此致谢。”

  王意诚阿訇阿文功底较深,为中国伊斯兰文化在西双版纳勐海和缅甸、泰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林兴智(字凤梧),少时在沙甸鱼峰学校念书,后入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学习,1934年由该校选送到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留学期间,他同其他中国留学生积极进行抗日宣传。解放前回国,后任新疆阿克苏县县长,新疆解放前夕出境,后到台湾。被台湾国民党政府派往沙特阿拉伯吉达市,任台湾驻吉达领事。得工作之便,他朝觐麦加多达38次,是中国朝觐次数最多的哈只。著有纪实文学《到埃及去》和《回教继承法》,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为白亮诚的《朝觐南针》一书,提供了多幅珍贵照片。

  王明孝,少时在沙甸鱼峰学校念书,1951年出走缅甸,后移居泰国清迈。先开杂货店,后从事五金机电的国际贸易和房地产业,是沙甸回族华侨在泰国的大商人之一。他热心教育事业,曾兼任泰国清迈敬真学校(汉文学校)的副校长,为华侨后裔学习汉文、提高汉文水平做了大量工作。他关心祖国和家乡的改革开放,任泰国云南同乡会常务理事,多次回云南探乡访问,积极为云南走向东南亚牵线搭桥。他虽然是有一定实力的商人,但乎易见人、待人随和而诚实,凡云南家乡的穆斯林到清迈探亲访友,旅游观光,他都热情接待,尽力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受乡人好评。

  王树周,出身教门之家,父亲教门好。少时在沙甸鱼峰学校念书,1951年与同伴出走缅甸,后移居泰国清迈。初到清迈时景况不好;后做玉石小生意,也只能维持生计。儿女长大后,得儿女之力,家景渐渐丰厚。近年女婿马剑波继承其玉石生意,创办公司,往来与泰中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经营范围和经济实力都有较大发展。近年王树周任清迈王和街清真寺管事,热忱地为当地穆斯林大众服务。他看守教门,多做善事。凡国内穆斯林到清迈,他都热情相待,并尽其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受国内穆斯林的好评。

  马云安,少时喜欢武艺、大胆过人,不嗜诗书,讲义气、奉忠诚。多年跟随白亮诚先生,忠心耿耿。三四十年代随白亮诚先生在勐海“思普企业局”,被任命为运输大队长,指挥120余匹马组成的马帮运输队,长年往来于勐海——玉溪之间,有时也出缅甸驮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缅甸,逼近中缅边界。1943年侵犯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并侵占了勐海打洛江南岸的打洛、曼掌、曼蚌、曼伞等村寨。为了抗击日寇入侵,白亮诚组织了由企业局回民职工组成的“回民抗日游击队”,配合当地驻军抗击日军。马云安是这支“回民抗日游击队”的负责人之一。曾参与几次对日军的战斗,为边区的抗日作出贡献。。

  1948年11月,他随白亮诚出境到缅甸,先在景栋落脚,后移往泰国北部边境。白亮诚将从思普企业局带出境的枪支、马匹交给他使用。因此,他在泰国的北部边境,有权有势,名气很大。在泰缅边境的国民党军残部也不敢小看他,甚至封他师长、副军长——尽管他不会带兵。他在泰国主要从事驮运贸易,归真于泰国清迈。大女儿移居沙特阿拉伯,二女儿居泰国。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