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礼阿訇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中国历代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陈克礼阿訇

来源: 时间:2009-12-0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陈克礼,1924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襄城县颖桥镇长葛村一个教门虔诚的穆斯林家庭.父亲陈文灿经商为生,为人忠厚,热心教门.兄弟三人,克礼行三.受家庭浓厚的教门气氛影响,五六岁就随父亲在清真寺礼拜.七岁时,父将他送入清真寺,师从杜文圾阿訇学习阿文 学.自幼聪明颖异,学习勤奋刻苦.当时经书很少,且大都是手抄本,克礼就借来手抄本经书,经常是在晨礼后黎明的微光中和夜晚昏暗的油灯下边诵读,边抄写.他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刻苦学习的,并抄录了许多经书.长期如此,眼睛逐渐近视.


    在家张清真寺经过八年的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基本掌握了伊斯兰的基本教义和教法,打下了扎实的阿拉伯文基础.他的聪慧好学,深得老师杜文明阿訇的赏识,认为他是伊斯兰事业难得的人才,可堪造就,与其父商量后,将克礼荐送于名师.


    1938年,陈克礼离开家张长葛村,来到颖桥镇清真寺,师从马负图阿訇,继续学习.除深入学习阿文经学,完成应学的经籍课本外,还自学汉文 ,起早贪黑,勤奋刻苦.在马负图阿訇的精心指导下,阿文经学水平日趋提高,也打下了良好的汉文基础.


    后又曾赴鲁山,甘肃平凉访师求学.在平凉时转入陇东范阿文专修班师从王静斋阿訇,继续深造.经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和名师的精心指教,他的阿文经学造诣日趋深入, 同时汉文功底也日渐扎实,知识面也不断拓宽,尤其重要的是他逐渐确立了以宏扬圣教为己任的远大思想,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陇东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期间各处遍访名师,广寻义友,求教,探讨,交流伊斯兰学问.时闻马松亭阿訇创办的成达师范迁回北京,继续办学,为进一步,提高知识,开阔眼界,欲前往投师求学.但因当时内战爆发,平汉线中断,到北京的道路不通,未能成行.后因求学心切,与同学好友黄万钧等人,绕道南下,经海路北上,于1949年北京解放后,结束学习,返回家乡.


    在成达师范学习虽仅半年时间,但有机会受教于马松亭,马坚,庞士谦等著名阿訇,学者,还参加了<<伊联报>>的编写工作,先后撰写,翻译了许多文章,以伊帆,汉戈,刻理笔名在当时各种伊斯兰报刊上发表,开始了他对伊斯 兰事业的翻译,写作生涯.


    成达师范结业回乡后,在家乡颖桥镇清真寺担任阿訇.教务之余眇,进行着繁忙的翻译著述工作.这一时期,完成了<<回教信仰基础>>和<<圣训经>>上册(1945年北京出版)的翻译,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述<<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的写作,他的这部著述1951年于北京出版后,不久就被海外穆斯林译成阿拉伯,印尼,乌儿都文等几种文字出版,在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52年,经马坚教授介绍,陈克礼来到北大东语系任助教.在北大任教期间,又广泛阅读各方面知识的造诣.同时,除继续进行<<圣训经>>翻译外,还完成了苏联东方学家巴托尔德著的<<伊斯兰文化史>>和西班牙伊斯兰学者伊本.图飞勒著的哲学小说<<觉民之子永生>>等一些著作的翻译.此外,他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深入浅出,他讲课深受广在同学欢迎.


    北大任教几年中,他进步快,成果多,成绩斐然.因此,党组织专门派人经常作他的工作,动员他入党 ,他婉言谢绝,后赤毅然决定辞去助教一职.1956年,离开北大,避居海淀清真寺.不久,中国伊协伊斯兰教经学院教导主任杨永昌闻讯前来再三聘请陈克礼到经学院任教.鉴于前车之鉴,为了不受约束,能自由的进行翻译写作工作,他与伊协方面言定,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不作为伊协正式职员,来去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之后应聘到经学院任教 ,担负多门课程的讲.他所讲授的课程仍然是学生最受欢迎的课 程.课余仍继续坚持翻译工作.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陈克礼阿訇因其对伊斯兰坚定明确的思想观点和光明磊落.直言不讳的性格,首先受到打击.尽管他一再申明以前言定的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但伊协方南有关领导仍然坚持要求哪怕他不发言,也要去听一听"群众"的观点.出于无奈,他参加了伊协组织的对他的批判会.鉴于当时已不能进行授课和翻译工作的情况,他决意离开伊协,离开北京,回到了家乡.


    在北京期间,曾有单位聘请他作翻译工作,有大学请他任课,一些报刊也向他约稿,但他始终坚辞不就.为了坚定纯洁的信仰,他拒绝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抛弃了已有的名利地位,毅然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途.他有这样一保句著名的誓言:"我愿将此一生贡献于真主的事业!"


    回到家乡后,他已是举目无亲,此时破败的家,简陋得连一张四条腿完好的桌凳都没有,甚至一家人连吃饭的碗都不能一人一个.这样的条件下,一人拉扯两个孩子,活下都艰难,还要坐下来进行翻译工作,这让人想都不敢想.在一些乡亲的帮助周济下维持了些时日后,一位从前的同学好友,甘肃河州的一位姓马的穆民闻讯写信鼓励克礼阿訇继续翻译,并每月定期给克礼阿訇寄来微薄的生活费.克礼阿訇就这样艰难的坚持翻译,并把翻译出的译稿寄往河州,托那位姓马的穆民保存.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进行翻译,实在太艰难了 .河州那位姓马的穆民,写信邀请克礼阿訇到河州来,生活条件要好些,翻译也会更顺利些,并寄来了西行的路费.可是不谙世事,又高度近视的克礼阿訇因买不上火票,就买上了票贩子的假票,还没有发觉 上当受骗,就带着两个孩子登上西行的火车.查票时被查出,不由分说被送进了收容所.盘查身份时,克礼阿訇说出了以前工作的中国伊协,收容机构的中国伊协通了电话,通知单位来领人,可当时的中国伊协竟答 :这个人是我单位的右派分子,你们可就近发落.于是克礼阿訇被以右派分子的身份押送到陕西 铜川劳改煤矿,劳动教养.


    到了劳改煤矿,人看这么又瘦又小,又高度近视的书呆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实在不好安排.于是被打发到劳改煤矿图书室,看守图书资料.这倒为克礼阿訇提供了看书学习的便利条件,因手边没有经书,无法进行翻译工作,他就利用这个条件阅读了大量名著的书刊,大大丰富了自已的知识.这期间写下了他又一部著作<<看伊斯兰>>.就这样,一于就是三年,因克礼阿訇只顾埋头读书,写作,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对克礼阿訇来说倒也简便易行,所以劳改煤矿的监管人员认为他表现还不错.于是,提前解除劳教.当时,劳改煤矿方面又与中国伊协通了电话,通知说陈克礼已解除劳教,让单位来领人,可当时的中国伊协竟答复,这个人不是中国伊协的人,交原籍处理,于是克礼阿訇再次难临头,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送回家乡监督劳动.


    1962年,被送回家乡后,原来那破旧不堪的家已不复存在敢,一些胆大而有良心的乡亲们偷偷的你帮一张桌子,我帮一张板凳,他帮一张床板,帮助克礼阿訇置起了一个"家".当时克礼阿訇被安排看管生产队的菜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而且没有行动自由,这样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克礼阿訇产生动摇,信心更加坚定.志向更加远大.开始了他的"十年译作计划"的战斗.


    他首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整理完成了<<圣训经>>中下两册的译稿,又译完了长达六万行的史诗<<波斯史诗列王记>>接着又完成了<<伊斯兰发展史>>,<<阿拉伯文学史纲要>>等书的翻译.截止1965年底,他又先后完成了<<古兰经学>>,<<伊斯兰社会思想运动史>>,<<伊斯兰文化简史>>,<<伊斯兰学术论丛>>,<<中国与阿拉伯的关系>>,巴基斯坦著名诗人的思想家伊克巴尔的<<伊斯兰思想维新记>>,<<历史导论>>,<<中世纪穆斯林旅行家传>>,<<伊斯兰史料资料楫要>>等近十几种著作:<<论阿拉伯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的<<伊斯兰学概论>>.并开始了<<伊斯兰论>>,<<中国论>>,<<世界论>>三部曲著作的编写.


    克礼阿訇大量的翻译写作工作都是在艰难得使人难以想象的条件下完成的,由于生活贫困,常年只能以粗陋的饭食维持生存,本来就瘦弱的身体,因长期坐在硬板凳上夜以继日地翻译写作,又患上了坐疮,但他并未因此辍笔,不能坐,就躺着写稿,.许多书他就是躺着完成的,这种艰难的处境的他顽强的毅力,就已使人难以想象了,可他还要参加劳动,接受监督,运动来临,还要遭受政治迫害,接受接二连三的批斗,回来后继续翻译,写作,克礼阿訇就是这样以惊人的毅力,忍受贫困病魔的折磨的巨大的精神折磨,顽强的完成了条件优裕的正常人都维以完成的巨大工作,而且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对他所从事的伟大的伊斯兰事业也从未失去过信心,他何以具有这样的毅力和精神呢?他在最艰难的时期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成败利全在真主,真主随同坚忍的人......",这句话就可作为他对自已精神的表白.


    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面对这场丧失人道与理性,祸国殃民的灾难.生性秉直磊落的克礼阿訇以忧国忧民的胸怀,署名上书中央文革和国家领导人,秉笔直言,历陈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建议立即停止文革,同时阐明社会主义一些正确理论源于伊斯兰,指出伊斯兰可以作为中国的道路.为此招来横祸,他以恶毒攻击文化大革命,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现行反革命罪被捕入狱.面对生的希望,他始终不表改变自已的观点.为了真理,为了信仰的纯洁,他拒绝了生,选择了死.


    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中,在故乡颖桥的河堤上,克礼阿訇壮烈牺牲了.那年他才46岁.他履行了自已的誓言:"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7月5日,那颗罪恶的子弹击穿克礼阿訇的头颅前的那一刻,他的确是不屈的站着的!


    为了坚持伊斯兰真理,为了不玷污纯洁的信仰,他几次拒绝和抛弃了人们求之不得的名利地位的荣华富贵,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途,并最终选择了死.这和那些在风险面前退缩的懦夫,在名利面前忘义的小人,和为了自已同胞,踩在同胞身上往上爬的无耻回奸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克礼阿訇历尽艰辛,耗尽心血完成的二十多 部译著的著作,除<<圣训经>>中,下两册因事先寄出得以保存下来,留给世人外,其余著作都在遭难后,抄家失毁.他的著作没有留下来,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更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他的精神的气节!他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