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忠:阿拉伯语泰斗与诗
最新资讯:
Duost News
国内 国际 公司 人物 视频 伊朗华语台
中国历代人物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回顾

纳忠:阿拉伯语泰斗与诗

来源: 时间:2009-12-07 点击: 我来说两句
纳忠近影


  纳忠,身穿一件黑地儿红团花的中式上衣,清癯的脸上仍保留着知识分子的睿智与机敏,一双眼睛炯炯有神。2001年10月,他因为在阿拉伯语言与文化上所具有的非凡渊博知识,特别是关于阿拉伯历史的重要著作,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沙迦阿拉伯文化奖”———在阿拉伯世界这是相当于诺贝尔奖的学术最高奖。

  ●难以忘怀的1930年

  在京西纳忠先生儿子近于简陋的住所里,我见到了这位中国阿语界的泰斗。没说几句话,纳忠老人就把话题转到了1930年。“1930年,来了一位阿富汗商人,他听了我们读书,说满好的嘛,你们应该到埃及去读书。”

  这位偶然来做礼拜的阿富汗商人,给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写了推荐信,很快得到回应,纳忠成了首批留埃生。临走那天,家里充满紧张气氛,只有幼小的儿子以为他要去上海,高兴地说:“爸爸,你到上海买一辆小脚踏车给我!”思及遥远的路程、莫测的未来,纳忠心中纷乱酸楚:珍儿,你怎知道,爸爸要去的地方比上海远得多呢!

  建于989年的爱资哈尔大学是阿拉伯国家历史最悠久的大学,酷爱读书的纳忠一头扎进知识的瀚海,起早贪黑,孜孜苦读。入学第2年,纳忠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了《伊斯兰教》寄回国内出版。那时每逢礼拜五主麻日,从学生部到校本部做礼拜,单程30多公里路程,纳忠要步行三四个小时。弯曲的小街,方形带穹隆顶和密格窗的中世纪建筑,古朴的阿拉伯集市,着黑披风的老妇人,在路上游逛的驴子和骆驼……这些饱含文化底蕴的异域风情,撩拨了他年轻敏感的心弦,滋养着他对阿拉伯文明的感性理解。

  ●更难忘却是故土

  1936年,纳忠通过了严格的考核,获得了爱资哈尔大学的最高文凭———“学者”证书,这是中国穆斯林当时所获得的最高文凭。一扇扇大门向他敞开,安定丰裕的生活,优厚的研究条件,钟情于他的富家少女……然而,思乡心切的纳忠还是毅然于1940年回到了久别的故土,和战争蹂躏中的祖国选择同一命运,这种对祖国的忠诚贯穿了他的一生。

  1985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艾买提率领的中国“副朝”代表团到麦加朝觐,在沙特伊盟举行的招待宴会上,忽然有十几个人站起来责问:“你们为什么要翻译《古兰经》?要学《古兰经》就该学阿拉伯语!”“中国穆斯林还遵守教规吗?”纳忠站起来,不慌不忙地用流利的阿拉伯语做了回答:“能读《古兰经》原文当然很好,但不可能人人都懂阿拉伯语,翻译是有利于伊斯兰教传播的好事情。至于你们怀疑中国穆斯林是否遵守教规,我可以负责、坦白地告诉你们,我们不仅遵守,而且比你们沙特这里还要严格。每次读《古兰经》,必须先洗脸净手才双手捧书,哪像你们这样随处乱扔!”话音刚落,那十几个人为之动容,反而跑过来拥抱他。

  ●“趴桌子”著书与写诗

  1943年,纳忠在重庆中央大学首开阿拉伯语专业课程。1955年,他受托在云南大学开办了阿拉伯历史专业。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纳忠调到北京外交学院担任阿拉伯语教授兼系主任。1962年,又随阿拉伯语系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在漫长的执教生涯中,纳忠始终没有放弃对于阿拉伯文化历史的深层次研究。

  儿子纳家宝回忆说,父亲因为担任系主任等行政职务,每天都要坐班。晚餐后是他记忆中的快乐时光,一家人聚在一起听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父亲谈天说地,之后父亲就去“趴桌子”,雷打不动。纳忠编写了中国第一本阿拉伯语教材,撰写了《伊斯兰教的信仰》、《五功与伦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积数十年功力、1999年问世的《阿拉伯通史》。

  纳忠的著作多为严谨的学术研究,但他的内心气质却更接近于一个诗人。他在日记中写道:“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的生活并非丰富多彩,更非一帆风顺,只能说是扑朔迷离,坑坑洼洼吧。我的过去,不会再回来……”

  的确,逝去的往昔不会再回来,但这位老人的努力,令逝去的光阴拥有价值。

  纳忠小传

  纳忠,1910年出生于云南,回族,我国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共出版各类学术著作、译著20余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15日 第二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 更多
点击排行
人气排行
图片甄选
京ICP备11021200号 本站内容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Coppyright2022@duost.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域名版权归北京中清色俩目国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有